书城都市回首风云岁月
17921900000112

第112章 狭路逢勇者胜

回转路上

突现敌情

当机立断

勇者获胜

话说这家兴带队的军前进指挥所,现在在阻击美军追击过程中,经过重新组织,已经成为军所属的另一个师的断后部队的指挥所。这个指挥所,确实是“冲锋在前,退却在后”。

指挥所迂回走出美军的阻拦,又走了三天,来到了“三八线”以北、朝鲜东海岸的金刚山。家兴在军用地图上一查,这金刚山标高是1638米。他进入朝鲜已经有半年多,大大小小的山,爬了无其数,但如此秀丽如画的金刚山美景,还真是第一次见到。遗憾的是,在这里停留的时间太短,没有来得及饱览一番。虽然在此欣赏美景只半个来小时,但在他脑海里留下了终身难忘的美好记忆。

张荣现在的任务,是以最快的速度,把这支精悍的小队伍带回军部。但这里的景色实在太美了,他不忍心就这样匆匆地离去。他也驻下了脚步,想多看一会儿,就把朝鲜翻译(也叫联络员)金同志叫到了身边,说:“金东木,请问你对这里的情况熟悉吗?能不能给我们作些简要的介绍。”

“我对这儿景况很熟悉,我就是这里的人,过去经常在这一带打游击、搞地下活动。”

大家一听,是请金翻译作介绍,呼拉一下就围了上来,一个个在这些奇形怪石上坐下,冼耳恭听老金的解说。

“志愿军东木,大家听我慢慢说来。”金翻译开了个头,就拿起军用水壶喝了口水,想了想说:“我怎么说呢?从哪儿说起呢?”

“你就说说这里的地理位置,有哪些名胜,有些什么特点。时间很紧,我们还要赶路,给你讲一刻钟时间。”家兴说。

“一刻钟能讲多少内容,只能概括地说说这里一些名胜的名称和大体情况。”金翻译扫视下了众人,觉得对这一刻钟的讲解时间很不满足。

说起这个金翻译,可是个不简单的人物,他可以说是个中国通,能说一口很流利的中国话。他是朝鲜人不假,出生在这里,曾经在沈阳读过书,后来回到家乡当上了游击队,同日本人周旋。1948年他又到了中国东北,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朝鲜战争爆发了,他又回国当上了朝鲜人民军。志愿军一入朝,就被抽调来当了翻译。

“金翻译东木,你简要说一下吧,等仗打完了我们再来听你细细解说。”家兴也催促金翻译快作讲解。

“好吧,我就简要的说一下。”他站了起来,一边指着四周,一边就说道:“金刚山的位置,就在江原道的东部。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道,道就是中国的省。金刚山的具体位置是在太白山脉的北段。那为什么叫金刚山呢?大家知道金刚石是宝石之冠,这儿山上的石头不少是晶莹剔透,形似金刚石一般,故而此山就叫金刚山。这山岳地形千姿百态,美景众多。这里山峰林立,到处是瀑布泉水,密林奇洞,松林云海,美不胜收。这金刚山有‘朝鲜第一山’之美称。根据地理特点,又分内金刚、外金刚、海金刚。在我们东面是日本海,海金刚就在海边。有金刚门、三日浦等景点,既有壮丽奇特的海滨景致,又有清丽雅静的湖光水色。在内金刚和海金刚之间,是外金刚。外金刚有集仙峰、九龙瀑布等景点,山色秀美,瀑布倾泻,雄伟壮观。我们所在的地方是内金刚,有毗卢峰、万瀑洞、明镜台等景点,这儿到处是奇峰怪石,流水潺潺,景色柔美秀丽------”

“金翻译,你讲得真好,很有水平,你做过专门研究?”家兴问。

“我在这一带打游击时,公开身份是风景解释、研究------”

“我们找你讲解还真找对了人,以后有机会还请你来讲。”张荣说完就立起身,对大家说:“同志们,美景欣赏就到这里,起来继续走吧。”

队伍过了金刚山,再往北是朝下山坡走,这条盘山公路就比较平坦,走起来不是很吃力。阳历五月份的天气,在朝鲜来讲还真是个好季节,大白天的上午,不冷不热。家兴一路走着,肚子觉得饿了,就从军用饭包里,掏出几粒炒熟的黄豆,一把送到嘴里,慢慢地嚼着。他走着、嚼着、想着,想着部队从昭阳江边开始进攻,到现在迂回走出美国人的拦阻,又将回到原来的出发地、“三八线”以北金化一带。这短短的十几天里,整个部队和他个人所发生的一些事件,确是使人惊喜交集。既有喜出望外的,也有惊心动魄的,真使人怎么也忘不掉。

昭阳江被我军突破后南朝鲜第三军团的一个师,被打得溃不成军,拼命夺路向南撤退。一退就是几十里、上百里,一直退到了“三七线”珍富里一带。志愿军东线兵团这一仗,打得真漂亮。有一个师的师长,亲自带了一个尖刀营,一个夜里往南穿插120里,成功地端掉了敌人的师指挥部,(这位师长后来记了二等功)。有的先头部队还一口气追到了“三七线”以南。

志愿军五次战役的第二阶段,一开始就是战绩辉煌,捷报频传。缴获的火炮、枪支、弹药无数,汽车就有八百多辆。可惜志愿军没有那么多的汽车司机,没开走多少辆汽车,最后大部分还是让美国人的飞机给炸掉了。

就在突破昭阳江的第二天上午,家兴曾奉命带领第一班班长老孙和李培文往兵团前进指挥所送一封密件。三人完成任务回来途中,在走上一个小山坡时,突然发现对面小松林里,有一支队伍坐在那里。家兴定下神来仔细一看,这队伍肯定不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但也不是朝鲜人民军,更不是美军,而像是南朝鲜军,而且好像是一个迫击炮炮兵连队。现在双方相距只有三、四十米,已没有仔细考虑问题的时间,只剩下如何应对面前的敌人。

家兴估计,眼前肯定是一支被打散的部队,起码有六、七十人,手中还有武器。现在怎么办?冲上去,自己这方只有三员“大将”,且又不是战斗人员。自己还是个新兵;李培文虽是老兵,但也不是战斗人员出身;只有老孙倒是当过步兵,打过大小战斗几十次。

往回跑,更不可能,对方已经也看到了家兴等人。如果往回一跑,必遭灭顶之灾,被敌人乱枪打死。

怎么办?

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

家兴回头朝身边的两人看了一眼。只见左面是李培文,他手中端着的连发卡宾枪已经拉上枪栓;右面是老孙班长,也已经把驳壳枪拔了出来,子弹随手就上了膛。这两人只等家兴的决断,家兴也看出这两人的心思。他就向左右两人使了个眼色,这两人已经心领神会。

再说这南朝鲜的部队,确实经不住打,被志愿军一打就散。拿部队里一些老兵的话说:像吃豆腐似的。不过这南朝鲜的部队也有自己的特点,他们仗着在本乡本土,对地理位置熟悉,所以一看顶不住了,马上就化整为零,散掉了;危机过去了,再集合起来。

现在,家兴举起早已子弹上膛的手枪,好似在身旁有千军万马,像一个成熟且又久经沙场的指挥员一样高声喊道:“一排向右,二排向左,三排跟我冲呀!”这三个人飞也似的冲到了敌人跟前,三人齐声喝道:“不许动,举起手来,交枪不杀!”

这些人真是惊弓之鸟,一下子被镇住了。一个个把手里的武器放在了地上,站起身举起了双手。

这时,在这队伍右面,有两个当官的好像发觉了秘密。见这儿只有三个志愿军,根本没有什么其他人员。于是就骚动了,弯下身想动手去拣丢在地上的武器。李培文眼明手快,立即扣动连发卡宾枪的扳机,一串子弹打了出去,子弹在这两个军官的头顶上呼啸而过,这两人慌了手脚,立即站起又高举起双手。

此时,这队伍的后面也有两个当官的在骚动,而且已经把枪从地上拣到了手中。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这老孙当机立断,手中驳壳枪马上一扣扳机,一个点射,其中一人应声而倒;同时老孙快步走到了这队伍跟前,用驳壳枪的枪口已对准了另一个当官的脑门,其他人员就没有一个敢动了。

家兴立即命令这些人,后退了十来步;老孙动作非常敏捷地把放在地上所有枪支的枪栓全部卸了下来,然后捆在一起,自己背起来;又把所有的手枪也集中起来交由李培文拿着;家兴又命令这些俘虏,把没有枪栓的枪支全部背好,迫击炮扛好,排成两路纵队。就这样,这三员“大将”,把南朝鲜部队的一个“八二”迫击炮兵连,连人带炮俘虏,而且押了回来。

五次战役第二阶段只打了五天,确实赢得了很大的胜利,但是忽然之间战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