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世界建筑文化
17875200000047

第47章 欧洲建筑文化(19)

罗廷堡,是一座德国中世纪的古城堡,坐落在多瓦河畔的山丘上。12世纪时,罗廷堡出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里便成了他的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城堡,当时筑起了第一道城墙。不久这一家族断嗣,于公元1274年成为帝国直辖的自由城市,从而扩大范围,到13世纪时又建起了第二道城墙。进入14世纪后,罗廷堡的范围又有进一步发展,于是,建起了第三道城墙。不仅德国,欧洲其他国家的许多城市也都是从城堡发展而来。曾经围着城墙,它清楚地划分了市区与农村的界限。但后来市区人口剧增,不仅旧有的城墙,包括外国新建的城市也往往被拆毁,只保留了几座城门而已。但历史上德国一直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所以城市变化一直不大,仍保留着中世纪的城墙。仅在“神秘之路”,沿途除罗廷堡外,还有个戈尔斯比尔和内尔特林根等地都还保存着完整的古堡。罗廷堡的城墙内侧建有带屋顶的长廊,漫步长廊可以巡视堡内一圈,本来为御敌之用,如今已成为人们消遣、散步的游览场所。

罗廷堡坚固的城堡,森严的壁墙,往往使人们回忆起中世纪的骑士风范和古老的德国传统道德:忠实、坚强、勇敢。19世纪时,德国人对古城堡发生了极大兴趣,当时的德国公民都以具有传统道德品质为荣,因而很多废城堡得以修葺和重建,甚至按照古代风格,新建了不少城堡。像罗廷堡这样保存得如此完好的中世纪博物馆,自然受到了格外的重视与保护。

(2)古城建筑

吕贝克,位于德国北部波罗的海沿岸,特拉沃河畔,距波罗的海吕贝克湾15公里。吕贝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1世纪初,当时的“吕贝思”城是一处皇家所在地和贸易中心。公元1143年绍恩堡的阿多尔夫二世在特拉沃河和维肯内茨河之间建造了一座商业城市,仍沿袭了原来的名字叫做“吕贝思”,特拉沃河使吕贝克有了向波罗的海和北欧开放的河口。萨森皇帝在位时一场大火摧毁了吕贝思城,吕贝克城也随之诞生,吕贝克环绕着大的长方形的市场发展而成。

公元1159年此城进入繁荣时期,富于活力贸易中心已经形成,其影响力堪与威尼斯媲美。吕贝克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成为北欧的商业中心。具有特权的阶层——商人还在这里成立了市参议会,修建教堂。它的商业也越来越繁荣,日益发展的吕贝克成为商业中心。公元1173年亨利开始着手兴建了北欧最大砖石质教堂——吕贝克教堂。圣马丽和圣彼得教堂也于同期开始兴建。吕贝克城不仅在亨利的引导下奠定老城规模,而且时至今日,仍保持了原来的风姿,每一个走在吕贝克城的人都确实在踏着上千年的古道。

公元1226年,吕贝克实现完全自治,并发展成为“帝国自由都市”和帝国商业中心。与此城历史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人是弗里德里希二世,他于1226年确立了吕贝克城独特的地位和自由权力——把它定为一处皇家自由城市。这标志着城市的市民不再属于某个公爵、伯爵或教皇管辖,而是直接属于皇帝管辖。其特殊地位维持了711年。13世纪城市联盟兴起,公元1241年,为了避免海盗袭扰正常的商业活动,作为公认的贸易商埠吕贝克与汉堡结成同盟,彼此之间对商业活动进行保护,“汉萨同盟”因此产生。吕贝克成为汉萨同盟的主要城市。同盟形成了最初的德国进出口商人和城市。城市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建立起来,逐渐控制了北欧的海上贸易。吕贝克成为汉萨同盟的盟主。大约在14世纪,汉萨同盟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在那个时候,同盟在议会中拥有自己的席位,直到16世纪末期城市依然繁荣。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吕贝克由皇帝直接管辖的城市,逐步演变成自由都市。

尽管在第二次大战期间城市遭到破坏,经过一系列的修复和改进工作,吕贝克这座汉萨同盟城市仍然保持了15至16世纪宏伟的贵族住宅街道景色,具有历史价值的地区位于特拉沃河的北岸。这些建筑包括著名的砖门和盐楼,这是汉萨同盟强大的见证。古老的城市中心仍然保持着公元1942年轰炸的痕迹。作为一个整体,城市在它的结构和它的转石色彩上是和谐的。尽管在战争中摧毁了部分建筑,吕贝克依然是一处中世纪建筑的宝库,并被列入世界目录。

(第五章)英国建筑

英国,作为建筑学的集大成圣地,每年都吸引着全世界的无数学子。英国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但是聚集了世界众多的建筑风格,比如以英国议会大厦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风格,以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为代表的古典复兴主义风格,以及以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为典型的哥特式风格等等。这些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体现了英国建筑学的前沿地位。

英国,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虽然现阶段已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领域已经被美国超越,甚至落后于一些欧洲强国,但是悠久的历史依旧耐人寻味,从神秘的石柱群到宏伟的白金汉宫,从古老的欧洲城堡到威严耸立的大教堂,英伦三岛虽然隶属于欧洲板块,但是在建筑风格与形式上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第一节)英国建筑起源与发展

英国建筑是在古希腊、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和法国古典建筑风格。英国建筑主要潮流是“古典复兴”。“古典复兴”是指古罗马复兴和古希腊复兴。在这种潮流的影响下,英国建筑了一批著名的古典建筑,为英国建筑发展奠定了基础。英国盛行的另一种潮流是浪漫主义建筑,又称哥特复兴,主要是在庄园府邸中复活中世纪建筑,模仿寨堡和哥特式教堂。在古典复兴主义潮流流行的同时,在英国又出现了建筑的折衷主义,就是把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捏合在一起,弥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局限性,这也称集仿主义。中国的、印度的、土耳其的和阿拉伯的建筑风格也被英国建筑所引用,在英国建筑中出现了“东方情调”,引起了欧洲人对东方建筑的喜爱和羡慕。英国建筑融合了世界各国的建筑风格,影响欧洲浪漫主义建筑风格的发展。

1.英国建筑起源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得比法国稍晚,流行于12~16世纪。英国教堂不像法国教堂那样矗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连成一片。它们不像法国教堂那样重视结构技术,但装饰更自由多样。英国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长,其间不断改建、加建,很难找到统一的风格。

英国的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和法国亚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厅较矮较深,两侧各有一侧厅,横翼突出较多,而且有一个较短的后横翼,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士,这是英国常见的布局手法。教堂的正面也在西边,东头多以方厅结束,很少用环殿。索尔兹伯里教堂虽然有飞扶壁,但并不显著。

英国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尖塔往往很高,成为构图中心,西面的钟塔退居次要地位。索尔兹伯里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约123米,是英国教堂中最高的。这座教堂外观有英国特点,但内部仍然延续着法国风格,装饰简单。但后来的英国哥特教堂内部则有较强的英国风格。约克教堂的西面窗花复杂,窗棂由许多曲线组成生动的图案。这时期的拱顶肋架丰富,埃克塞特教堂的肋架像大树张开的树枝一般,非常有力,还采用由许多圆柱组成的束柱。

格洛斯特教堂的东头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户极大,用许多直棂贯通分割,窗顶多为较平的四圆心券。纤细的肋架伸展盘绕,极为华丽。剑桥国王礼拜堂的拱顶像许多张开的扇子,称作扇拱。韦斯敏斯特修道院中亨利七世礼拜堂的拱顶作了许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饰,穷极工巧。这时的肋架已失去结构作用,成了英国工匠们表现高超技巧的对象。英国大量的乡村小教堂,非常朴素亲切,往往一堂一塔,使用多种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

英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在哥特式建筑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强的防卫性,城墙很厚,有许多塔楼和碉堡,墙内还有高高的核堡。15世纪以后,王权进一步巩固,城堡的外墙开了窗户,并更多地考虑居住的舒适性。英国居民的半木构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横档作为构架,加有装饰图案,深色的木梁枉与白墙相间,外观活泼。

2.英国建筑发展

自工业革命开始以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工艺美术领域曾一度陷入混乱的局面。一方面由于机械生产的问世,导致了片面追求大量生产而忽略了匠师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类型化的设计和制作开始占主导地位。同时也因贵重材质摹造技术的出现而造成了贵贱良莠不分,浮夸庸俗之风大肆泛滥。另一方面,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富豪为了炫耀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置新兴的机械生产方式于不顾,在工艺制品的设计制作上仍然要求停留在手工阶段,从而显示出手工艺制品的高贵价值和精湛技艺。由于缺乏教养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工艺美术作品的形式带有浓重的虚饰奢华之风。

1851年的“万国博览会”上,工艺制品质量明显下降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一些优秀的艺术家,对欧洲工艺美术如此衰落的状况痛心疾首,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和改革的意见。“万博”的组织者和新思想的倡导者亨利·科尔(1801~1882)早在1830年就协助政府在各地创办了设计学校,并于1847年创办了“萨莫里艺术品制作公司”,组织产品设计工作。1849年,他还与几位同道一起创刊了《设计与制作杂志》。科尔及其同仁们的主导思想认为:工艺美术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由工业与艺术的分离状况所造成的,而机械生产是不容怀疑的,艺术家们应该积极参与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并建立起工艺美术的审美标准。

(1)英国浪漫主义建筑

英国是浪漫主义建筑的发源地,最著名的建筑作品是英国议会大厦(也称为威斯敏斯特宫)、伦敦的圣吉尔斯教堂和曼彻斯特市政厅等。浪漫主义建筑主要限于教堂、大学、市政厅等中世纪就有的建筑类型。它在各国的发展不尽相同。大体说来,在英国、德国流行较早较广,而在法国、意大利则不太流行。美国步欧洲建筑的后尘,浪漫主义建筑一度流行,尤其是在大学和教堂等建筑中。耶鲁大学的老校舍就带有欧洲中世纪城堡式建筑风格,它的法学院和校图书馆则是典型的哥特复兴建筑。

依泰晤士河而建的议会大厦是英国的政治中心。它不仅外表雄伟壮观、内部装饰华丽,而且其建筑结构和内部设计也能充分地体现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厦建立在泰晤士河畔一个近于梯形的地段上,面向泰晤士河。各个部分之间分段相连,形成许多内院,大厦内的主要厅堂都在建筑物的中间。整个建筑物中西南角的维多利亚塔最高,高达103米,此外,97米高的钟楼也很引人注目,上有著名的“大笨钟”。这座大厦的所在地原来是一座王宫,王宫建于1060年,此后不断有增建。直到1512年亨利八世搬离之前,这里一直是王宫。

16世纪中叶以后,这里成为议会所在地。1834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宫殿建筑,后进行了重建。大厦中的中央大厅是整个大厦的交通枢纽,中央大厅的平面呈八角形,上部是一个拱顶,高达23米,从这里可以前往上院和下院。此外,大厦中还有许多著名的房间和走廊,它们是议会各委员会的办公室,上下两院的图书馆也在其中。1941年5月,下院大厅遭到德军飞机的轰炸,战后重建。下院仍按哥特式风格装修,但相对简单一些。下院面积比上院略小,长23米,宽14米,高12.5米,大厅中间有346个座位,边廊还有91个座位。

(2)工艺美术运动

1888年,在莫里斯的组织和领导下,英国成立了“工艺美术展览协会”。协会的成员有不少都是当时杰出的工艺设计师和建筑师,所以进而形成颇具声势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这场运动不仅在英国设计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且风靡整个欧洲大陆。莫里斯提出了“要把艺术家变成手工艺者,把手工艺者变成艺术家”的口号,将艺术带给社会,为恢复质朴、美观以及技艺的标准而战斗。莫里斯邀请建筑师韦布为他本人在肯特建造“红色之家”住宅,使这场运动和建筑的联系也变得更为明显了。

红屋是莫里斯的私人宅邸,是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性建筑,韦伯采用了折中主义非正统的民居设计手法,建筑风格贯彻着工艺美术运动的思想和主张,与当时流行的白色粉饰的意大利式别墅非常不同。

红屋随意自然地栖身在肯特郡郊外的绿荫中,平面布局自由,并不追求对称的效果。房子用红砖建成。立面底部是长方形的白色格子窗,还有供出入的拱形门洞,而上部是几个圆形的格子小窗。朴素的屋顶几乎占到立面的一半。屋顶呈现出不同层次的坡面,主屋顶上矗立着挺直的烟囱。整个建筑有着17世纪英国乡间宅第的味道,绝少装饰,看上去毫不张扬。然而,正是这种不起眼的“普通”,传达了一种对私人住宅的新理解。它亲切朴素,简约自然,没有流行的意大利式别墅的高贵冰冷,看似平淡中体现着涵养与艺术气质,透露着古朴雅致的风味。这种将功能材料和艺术造型相结合的尝试,对后来的新建筑运动有一定的启发。

“红屋”建筑及内部的用品,为一种新风格的建立奠立了良好的基础,是1860年前后在英国展开的工艺美术运动风格的成功范例。

“工艺美术运动”的建筑风格,是针对工业化批量产品的冲击,对抗像水晶宫那样的可以预制组装、批量生产的,完全技术化、工业化的“建筑产品”。认为那是丑陋而没有价值的赝品,它主张恢复人的手工技艺,反对机械化、工业化。建筑上适当保留旧有的传统建材和技术;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繁缛复杂的维多利亚风格,注重良好的实用功能。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谓的“乡村风格”的起源。它反映了典型的英国乡村风貌,分布范围广,不密集,住宅的建造结合着手工艺的制作技艺,体现出明显的乡村特色而不是城镇特征。“工艺美术运动”所蕴涵的简洁、朴实、实用的艺术风格,其实也是“现代风格”的起源。

(3)英国的新艺术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