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世界建筑文化
17875200000041

第41章 欧洲建筑文化(13)

絮热对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出现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对光线的追求。他对基督教教堂所应体现的美给出了新的观点,第一,他认为教堂建筑应强调和谐的布局;第二,应体现“上帝之光”。首先,和谐是指完美的数学比例,它体现出上帝创造这个世界的神圣法则;其次,他将上帝理解为“超越一切本质的光”,将上帝的美视为一种属性,认为上帝像太阳一样具有光的性质,世界万物都是神的放射。这种对上帝之光的美感的崇敬,直接导致哥特式教堂中彩绘玻璃窗的发展,也间接影响到对其他中世纪艺术品的审美,如贵金属和宝石制作的圣物,它们已失去了世俗眼中的物质价值,转而具有了可以使人的灵魂升华的神圣之光。这种关于光的比喻成为中世纪,尤其是中世纪盛期的重要美学观点。

哥特式的新结构使得这种采光的需求得以实现,最重要的结构体系是尖拱和肋架拱顶(肋架拱顶,哥特式代表性的天顶结构,由拱肋或拱券构成骨架,其间镶嵌轻型的石片。每个开间以拱肋划分为对角的四份,则称为四肋拱顶,划分为六份,则称为六肋拱顶),到了12世纪末,建筑师们常以飞扶垛(飞扶垛,哥特式建筑的一种扶垛类型,由凌空飞跨的拱券和扶垛构成,以抵挡建筑主拱顶的侧推力。)环绕教堂主体室外,以支持中堂的拱顶结构。

法国早期哥特式建筑是著名的巴黎圣母院,整个建筑统一、严谨、单纯,整体感很强,这种对结构整一性的追求大大损失了对光线的摄取,从而使这座早期哥特式建筑的室内显得有些昏暗,而不像盛期哥特式那样明亮。

到了哥特式盛期的时候,哥特式建筑已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以尖券、尖形肋骨拱顶、坡度很大的两坡屋面、飞扶壁、彩色玻璃窗等构成建筑的形象和结构要素。其直升的线条、奇特的空间推移、透过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斓的光线,创造了一个“非人间”的境界,给人以强烈的向上升腾和充满理想的感受。哥特式教堂不仅是宗教活动中心,而且也是市民进行节庆婚礼活动的重要场所。在此时期,反映城市经济特点的城市广场、市政厅、手工业行会等世俗性建筑也大量出现。世俗建筑的形制及内部的设计和家具亦受到哥特式教堂造型的影响。

盛期哥特式建筑采用了一整套的结构体系:

使用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结构。它发展了罗马式的十字拱,十字拱被做成骨架式的,拱顶减轻了,既节省了材料,又使侧推力随之减少。骨架券使各种形状的平面都可以用拱顶覆盖,许多关于拱顶的技术困难也得到了解决。

用独立的飞券在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方,在中厅,每间十字拱四角的起角抵住其侧推力,飞券落脚在侧廊外侧横向的墙垛上,拱顶的侧推力直接转移到墙上。这样,侧廊的拱顶不必负担中厅拱顶的侧推力,可以降低高度、扩大中厅的侧高窗,而且外墙也因卸去荷载而可以自由地开窗,使整个教堂近似于框架式的结构。

使用二圆心的尖券和尖拱。尖券和尖拱的侧推力较小,有利于减轻结构,而且可以使不同跨度的券和拱一样高、进深一致,容易造出整齐、单纯、统一的空间。此外,在华盖、壁龛等一些地方以尖券代替圆券,也获得了悦目的一体化的装饰效果。

新的结构方式推动了新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同神学密切结合的哥特式教堂建筑,表达了设计建造的激情和理想。哥特式教堂的中厅一般不宽但却很长,两侧支柱的间距不大,因此教堂内部导向祭坛的动势很强。由于技术的进步,中厅越建越高,12世纪下半叶之后一般的教堂都在30米以上。拱券尖尖,骨架券从柱头上散射出来。13世纪柱头消失,支柱仿佛是一束骨架券的茎梗,垂直线是其统治的要素,教堂内部空间的框架强烈地向高处集中和升腾,体现着向往“天国”的宗教情感。这种情感不仅表现在内部,也表现在教堂的整体造型上,外观高耸的钟楼,其尖顶、飞券和门窗等处的尖券使庞大的建筑物仿佛失却重量,欲腾空冲上天穹。

新的结构技术大大方便了教堂的开窗照明。哥特式教堂的窗子可占满支柱之间的整个面积,几乎没有墙面。传统的壁画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彩色玻璃窗画。哥特式教堂的彩色玻璃窗花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窗子首先由石头的窗棂分成一些不大的格子,这些格子本身就是很好的图案。在每一个格子中用工字形断面的铅条盘成各种形象,组成画面,再镶小块的彩色玻璃。因此,在彩色玻璃窗花中,不仅玻璃的色彩和构图是重要的,铅条的单线构图也是重要的。这种窗格中的单线图案和彩色玻璃的结合,特别富有建筑装饰效果。

13世纪中叶以后,哥特式的建筑显得更为轻盈,拱肋变得更细并且雕刻有线脚,教堂立面变得更为丰富,玻璃花窗更为精美,飞扶垛上也装饰有透雕的纹样,雕有花边的尖塔直指天空。丰富的装饰逐渐发展为一种“辐射式”建筑,这种流行于13世纪的法国哥特式建筑风格,开始的时候主要指法国哥特式教堂上流行的巨型玫瑰花窗中的放射状辐条,后来泛指与这种玻璃窗的风格相一致的建筑风格。辐射式建筑的特征是无节制地将花窗格运用于开口处、窗户以及建筑结构上,使建筑产生一种玲珑剔透的装饰效果。

建于1243~1248年的巴黎宫廷礼拜堂,是路易九世时期的建筑,这座双层教堂为典型的辐射式建筑,同时也是哥特式向垂直式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的代表。其精美的花窗扩展到了整个墙壁,建筑空间几乎为彩色玻璃窗所包围,而没有整块和大面积的墙壁,礼拜堂内部有一种华丽而神秘的宗教氛围,这正是辐射式建筑的特点。巴黎宫廷礼拜堂的这种风格迅速地传向整个法国。

火焰式建筑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最后发展阶段,所谓“火焰式”是指哥特花窗中由两条双反曲线构成的向上飞腾的火焰形装饰图案,这一风格从14世纪下半叶发展起来,一直持续至16世纪,其特点是将巨大的拱券、拱肋和柱子连为一体,在室内外的拱券和墙面、塔尖上采用火焰形状的装饰。火焰式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13世纪晚期的英国哥特式中的盛饰式建筑,但总体而言,火焰式是十三四世纪欧洲大陆哥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法国的北部有大量火焰式建筑流行,其中最典型的是鲁昂的圣马可卢教堂。

2.法国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法国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开始竭力崇尚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古典主义建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是规模巨大、造型雄伟的宫廷建筑和纪念性的广场建筑群。这一时期法国王室和权臣建造的离宫别馆和园林,为欧洲其他国家所仿效。

随着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流行,巴黎在1671年设立了建筑学院,学生多出身于贵族家庭,他们瞧不起工匠和工匠的技术,形成了崇尚古典形式的学院派。学院派建筑和教育体系一直延续到19世纪。学院派有关建筑师的职业技巧和建筑构图艺术等观念,统治西欧的建筑事业达200多年。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的东立面、凡尔赛宫和巴黎伤兵院新教堂等。凡尔赛宫不仅创立了宫殿的新形制,而且在规划设计和造园艺术上都为当时欧洲各国所效法。

在十八世纪上半叶和中叶,国家性的、纪念性的大型建筑比十七世纪显著减少。代之的是大量舒适安谧的城市住宅和小巧精致的乡村别墅。在这些住宅中,美奂的沙龙和舒适的起居室取代了豪华的大厅。在建筑外形上,虽然巴洛克教堂式样很快为其他建筑物所效法,但这时期巴黎建筑学院仍是古典主义的大本营。

当时的著名建筑有和谐广场(又译协和广场)和南锡市的市中心广场等。后者由在一条纵轴线上的三个广场组成:北为政府广场,长圆形;南为斯丹尼斯拉广场,长方形;中间是一个狭长的广场。广场群是半封闭的,空间组合富有变化,又和谐统一。广场上的树木、喷泉、雕像、栅栏门、桥、凯旋门和建筑物的配合也很恰当。

3.法国近现代建筑风格

法国历来对各种新潮流都有着敏锐的感知,它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现代艺术与设计的中心,而法国的设计运动也起步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新艺术”这个名称就来自于法国,这是由法国家具设计者萨穆尔·宾在1895年开办的“新艺术之家”事务所而得名的。在世纪交替的这十几年间,新艺术运动发展到了高潮。法国是学院派风格统治最为牢固的国家之一,这里的新艺术运动沿袭了工艺美术运动的特点,仍旧以自然卷曲的线条与充满生活活力的形态为主,只是此时的主要材料已经进步为钢铁为主的现代材料。这其中又以巴黎和南锡市为中心,后者以家具的新设计为代表。

巴黎的最有影响的新艺术设计团体是“六人集团”,也就是由六个杰出的设计家所组成的设计团体。他们的设计风格极具“新艺术”运动的特点:采用有机的曲线为中心,以植物纹样和动物纹样为风格特征。这六人中以赫克托·吉马德的成就最为突出。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他设计的家具及家居用品都带有强烈的新艺术风格,尤其是在家具的设计上,他用有机的曲线形式代替传统的几何形态,由于造型上的奇特,以致他不得不在细节上完全采用手工处理。而在20世纪初,他设计的一系列地下铁路入口就更加地把这种“新艺术”运动的特征发挥到了极致。这些入口的结构几乎全部采用金属,顶棚和栏杆都是依照植物的造型制作而成的,自然主义特色明显。这些作品至今仍然完好地保存着,并成为法国人对新艺术风格的一种别称。但是从那以后,吉马德走向了追求繁琐自然风格的华而不实的创作之路,因而这些作品也成为它最后的新艺术风格作品。

除了吉马德以外,奥古斯都·贝瑞在建筑上的探索是现代建筑发展的重要表现。1903年,在法国巴黎的—幢公寓大楼中,贝瑞使用了现代建筑结构和材料,整座建筑体现出正在脱离古典样式时期的特色。

公寓已经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并且这种规整的结构在立面上被表露无遗。而新结构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新结构优良的可塑性,使得立面中心部分向内凹,形成“U”字形平面。这样一来,无论在两边的立面上,还是凹进去的立面部分都可安装玻璃窗,大大增加了立面的采光量。

除了先进的结构以外,贝瑞还在立面中加入了一种装饰性的陶瓷面砖,以遮盖混凝土的壁板。这种陶瓷面砖分为两种,一种陶砖表面光滑没有任何装饰,用来勾勒出基本的框架结构,另一种陶砖则遍布花朵叶饰,用以填充框架之间的面积。虽然整座建筑因装饰陶砖而显得华丽,但其独特的结构仍使之区别于旁边的古典复兴风格建筑物。

(第三节)法国建筑类型和典范

法式建筑讲究点缀在自然中,并不在乎占地面积大小,追求色彩和内在联系,让人感到有很大的活动空间。不过,有时也有意呈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冲突。因此,法式建筑往往不求简单的协调,而是崇尚冲突之美。法式建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建筑的整体方面有着严格的把握善于在细节雕琢上下工夫。法式建筑的经典的,而不是时尚的,是经过数百年的历史筛选和时光打磨留存下来的。从建筑类型分类,主要有教堂建筑、宫殿建筑、公用建筑等。

1.教堂建筑

沙特尔大教堂位于法国沙特尔城,是法国著名的天主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沙特尔大教堂最初是建在地下的一个小教堂,据说里面保留着圣母玛利亚穿过的衣服。11世纪以后,小教堂被扩建。但在12世纪末,教堂遭受到一次重大的火灾,主要建筑物都被焚毁,仅剩下塔楼的底层。今天所见的教堂是在1194年重建的。

长久以来,沙特尔大教堂一直是一个主要的朝圣中心和祭祀圣母玛利亚的圣地。198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沙特尔大教堂长130米,宽37米,高36.55米。平面设计则采用了黄金分割数0.618,柱子间的距离和中殿、南北耳堂和唱诗班席位的长度全是这个数字的倍数。

从外部看,教堂的西侧正立面,比例和谐但是风格迥异的两个塔楼,明显地不对称。南侧钟楼建于1145~1170年,高为106米,是早期法国哥特式的八角形建筑,其风格庄重务实;而北侧钟楼初建于12世纪,但当时没有建尖塔,16世纪初才由让·德博斯增建了一个火焰式镂空尖塔,塔顶高111米,其风格轻巧华美。在双塔之上是耸立的锥形塔尖,十分挺拔,直刺云霄。

大堂西部的正门为一组三扇深凹进去的尖拱大门,门的两侧原有24尊圆柱雕像,现存19尊。三扇大门的中门即“主门”,因其门楣上的浮雕表现基督是万王之主而得名。主门两侧圆柱上的浮雕人像是《圣经》故事中的君王和王后。大堂侧大门旁的雕像是圣母和《圣经·旧约》中的人物,南侧大门旁的雕像为基督的一生。教堂的3扇大门分别与3扇圣殿相通,象征耶稣不同时期的生活。

从中间的正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中殿,中殿长130米,正面宽16.4米,高32米,是法国教堂中最宽的中殿。两边是侧廊。砖石方柱与拱顶相接,高约37米,内有两个大的玫瑰窗及两个尖拱形的侧高窗,装有160块13世纪的彩色玻璃。整座教堂里共有2999块的窗画玻璃,表现了4000多个人物,堪称为世界之最。在祭台与中殿之间有一个漂亮的祭廊,它建于16~18世纪,上面刻有描绘耶稣及玛利亚生平的浮雕,都极为精美细致。

沙特尔大教堂的玻璃是世界上最精致的。沙特尔大教堂的彩色玻璃窗和两个圆花窗,170幅彩色玻璃窗画均以《圣经》故事为题材,构成了一个色彩斑斓又充满神秘气氛的世界。制作这些彩色玻璃窗的艺术家在玻璃窗装上前,都是分开进行,再最后组装,是无法清楚“看”到整件作品的,而装上后再做修改又为时太晚,这就更显出其独特之处,让人更加佩服其工艺的巧夺天工。大堂内包括近4000个拜占庭风格的人像,形象鲜明突出,宗教气氛浓厚,被公认为13世纪玻璃窗画艺术中最完美的典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彩色玻璃窗都被卸下来妥善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