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保卫列宁格勒
17838600000011

第11章 德军的牢笼(1)

希特勒对莫斯科的兴趣减弱了,他认为德国最需要的是物资。经过几天的争论后,希特勒不顾所有将领的反对,下令同时在南路的乌克兰方向和北路的列宁格勒方向发起主攻,莫斯科留到最后解决。

德军推进至列宁格勒不足50公里处,控制该市的出海口。列宁格勒只剩一条拉多加湖南岸的狭窄水路与后方相连。

德军开始收缩夹住列宁格勒的巨钳,用大炮轰击,用飞机轰炸,企图以此来消磨苏联人的抵抗决心。苏联西北方面军总司令伏罗希洛夫以为一切都完了,跑到火线上去,希望被德国人打死。

9月下旬,德军在整个列宁格勒的进攻已是强弩之末。德军北方集团已经没有办法以现有的兵力向前推进半步,只好沿着整个战线停下来。

早在1941年的春天,侵苏战争没有打响以前,布劳希奇等德国高级将领就反对希特勒多路进攻苏联、分散兵力的作战方案,主张以莫斯科为主要突击目标。同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希特勒固执己见,认为“莫斯科只是个地理概念”,兵分三路“闪击”苏联。

由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进展顺利,南方集团军群进展迟缓, 1941年6月26日,希特勒首次提出暂缓中路攻势,将主攻方向转向南路。几天后,他又提出,中央集团军群应将较强的装甲集团调往北方的列宁格勒,尽快将苏联人逐出波罗的海,保障矿石的运输安全,使芬军作用发挥出来,迅速夺取列宁格勒。在夺取列宁格勒之后,再从列宁格勒向莫斯科实施深远包围。

到7月初,希特勒还没有拿定最后的主意。南北分兵关系到德国的成败,希特勒也不敢轻易定论,南北分兵的计划暂时搁浅了。

此后,在南北分兵的问题上,希特勒同德国高级将领的分歧日益增多。哈尔德曾这样说道:“元首总是四处插手,给大家造成难以忍受的烦恼。”

当时,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战果不断扩大,相比之下,南北两路则有些跟不上形势了。

截止到7月4日,德军在南路推进了300-350公里。苏军在南路共阵亡17万余人,受伤6.9万人,平均每天伤亡1.6万人。

而中路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几乎占领了白俄罗斯的全部领土,在西方向推进了450-600公里。苏联西方面军共阵亡约34万人,受伤7.6万人,平均每天伤亡2.3万人。

希特勒认为,应该尽快作出南北分兵的决策。他在7月19日的第33号作战指令中强调:中央集团军群在完成当前任务后,除了分兵南下,还应切断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之间的交通,掩护北方集团军群向列宁格勒实施突击。之后,中央集团军群的摩托化部队补给南北两翼。对此,德国高级将领持有不同观点。

7月21日,希特勒视察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又提到南北分兵计划。

7月23日,为促使希特勒放弃或者推迟南北分兵的计划,德国高级将领指出南北分兵的不利因素。

尽管希特勒承认当务之急是歼灭苏军的有生力量,但他认为北路的列宁格勒在工业和海运方面很重要,同时它是布尔什维主义的中心,具有特殊意义。而南路的乌克兰工业发达,油田众多,资源丰富。

就在这一天,希特勒通过凯特尔下达了第33号指令的补充命令:为了实施更深远的攻击,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配合南方集团军群行动,在夺取哈尔科工业区后渡过顿河,向高加索方向突击;霍特的第3装甲集群转属北方集团军群,保障北方集团军群的右翼安全,合围列宁格勒附近的苏军。

至此,德军正式准备南北分兵。以德国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为首的德国高级将领对此强烈反对。德国陆军司令部在7月底草拟了一份建议书,深入论证了南北分兵与东进莫斯科的利弊,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取消南北分兵,从8月12日开始向莫斯科发起强大进攻。如果顺利的话,在9月初德军可以进抵莫斯科。

当时,即使听命于希特勒的约德尔也反对南北分兵的意见。但希特勒为了维护所谓领袖尊严,继续坚持自己的主张。

7月下旬,苏军西方面军向斯摩棱斯克方向实施了强大的反突击,形势突变,希特勒被迫收回命令。

7月30日,他在第34号指令中不得不承认:“由于形势的发展,第2和第3装甲集群暂时停止下一步作战任务,休整部队。中央集团军群应利用有利的地形转入防御。”于是,德军南北分兵的计划再次沉入水底。

希特勒的第34号指令下达后,德军领导集团内部关于下一步作战问题的争论并未停止。8月上旬,德军占领斯摩棱斯克,莫斯科的大门被德军打开了。8月4日上午,古德里安来到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所在地罗弗伊鲍里索夫,亲自向希特勒汇报战况。这是战争爆发以来,古德里安第一次看到希特勒。此时,战争已经到达高潮。

希特勒的军事会议是在司令部里举行的。出席的人有希特勒及其副官长希孟德、博克元帅、霍特、古德里安和陆军部作战处长豪辛格上校。

每个人都需要单独发表意见,事先谁都不知道别人说什么。会议期间,博克、霍特和古德里安一致主张应加紧进攻莫斯科。霍特说他的第3装甲集群要到8月20日才能继续进攻。古德里安说他的第2装甲集群的最早进攻日期为8月15日。

每个人发表完意见后,希特勒开始发表他的意见。他表示列宁格勒附近的工业区是德国急需夺取的目标,并认为莫斯科与乌克兰之间,谁最重要,他很难作出割舍。有好几个原因促使希特勒想先占领乌克兰:第一,南方集团军群已经在乌克兰奠定了胜利基础;第二,乌克兰的原料和农产品,对德国日后的经济发展和战争都有很大的帮助;第三,克里米亚是苏联轰炸罗马尼亚油田的空军基地,必须铲除那个基地。

希特勒建议在冬季刚开始时,再去进攻莫斯科和哈尔科夫。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和陆军统帅部都主张向莫斯科进攻,并以莫斯科为决战地。古德里安也没有放弃这一主张,他相信希特勒能同意大家的观点。

德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于8月11日在日记里写道:“目前我们越来越感到,我们严重低估了苏联巨人的力量。更可怕的是,我们完全低估了苏军的兵力。最初我们估计苏军约有200个师,现在仅与我们交战的就超过了360个师。十几个苏军师被消灭后,斯大林又投入十几个师。苏军的恢复能力极强,而且经常发动人海战术。我军战线太长,兵力越来越单薄。”

尽管进入莫斯科似乎已是指日可待的事情,所有的河川天堑以及要塞相继攻下,通往莫斯科的路已无险可据,但是,希特勒仍与统帅部及前线指挥官们辩论着进军方向。

希特勒认为,莫斯科只不过是个地名,而列宁格勒才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发源地,是苏联的真正堡垒。与此同时,他想攻占富饶的乌克兰。如果德军扫清了乌克兰的苏军,德军在攻击莫斯科时,就不用担心侧翼了。

随着德军辩论着目前主攻在哪里,几个星期的时间大多被浪费了。希特勒第一个目标是夺取乌克兰、顿涅茨盆地和高加索等资源地区。这些地方都处于南方集团军群战区内。希特勒的第二个目标是列宁格勒。列宁格勒眼看就要被占领了,但希特勒重犯一年前他在敦刻尔克所犯的错误。希特勒命令勒布的装甲部队在列宁格勒城外停止前进,结果该城仍在苏军控制之下。

希特勒对莫斯科的兴趣减弱了,他认为德国最需要的是物资。经过几天的争论后,希特勒不顾所有将领的反对,下令同时在南路的乌克兰方向和北路的列宁格勒方向发起主攻,莫斯科留到最后解决。正向莫斯科逼进的坦克部队去增援北方集团军群,包围列宁格勒;古德里安的装甲部去增援南方集团军群,夺取基辅。

德军参谋总部和中央集团军群的将领们都认为,莫斯科一旦被夺取,苏联的军事工业不仅会受到严重损害,而且苏军的防线会一分为二,使苏军无法组织起统一的防御。可是希特勒仍然固执己见。

不久,德第4装甲集团军被希特勒解散了。克鲁格带着参谋部成为后备力量。德第2、第3装甲集群再次接受中央集团军群的指挥。有人建议让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和新的步兵集团军编入南方集团军战区,歼灭那里的苏军。

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和参谋长哈尔德强烈反对该计划。布劳希奇希望中央集团军群占领莫斯科。博克及其参谋部也同意进攻莫斯科,克鲁格则支持希特勒的战略思想。

8月12日,为了缓解北方集团军群右翼的压力,便于从右翼腾出更多的部队进攻列宁格勒方向,希特勒又指示中央集团军群左翼的快速部队,在消灭托罗佩茨以西的苏军以后北上支援北方集团军群,并要求北上德军在莫斯科战役前,必须结束对列宁格勒的作战。

8月12-14日,苏军的2个集团军向伊尔门湖以南一带发动了强大的反攻,把德军击退了60公里。希特勒不顾陆军部的反对,于8月15日又从中央集团军群拨给北方集团军群1个装甲师和2个摩托化师。

当时德国陆军将领坚决主张攻打莫斯科。早在8月7日,哈尔德与统帅部的约德尔上将进行了会谈,他们达成一致意见。8月18日,布劳希奇又向希特勒提出关于中央集团军群下一步作战的建议:“苏军主力处于中央集团军群正面。苏军把中央集团军群向莫斯科方向的进攻视为主要威胁……”

布劳希奇认为,在入冬前的9-10月,德军应该把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集中使用在莫斯科方向,反对分兵支援基辅和列宁格勒方向。

希特勒驳回了陆军部的建议。8月21日和22日,希特勒以口头和书面方式否定了布劳希奇的建议,全面解释了南北分兵的重要性。他说:“8月18日陆军关于中央集团军群下一步作战建议不正确。”

希特勒指出,莫斯科的重要性远在列宁格勒和南方任务以后。他说:“入冬前应该占领的最重要目标并非莫斯科,而是克里米亚、顿涅茨工业区和产煤区,切断苏军来自高加索的燃油补给,在北方封锁列宁格勒并同芬军会师。”

希特勒说,他要打破英国借助这个尚存的最后大国改变其命运的任何希望,必须实现以下任务:一要消灭苏军,二要占领或者摧毁苏联的原料产地和生产设施,防止其重新武装。

从德国的自身安全考虑,应使波罗的海地区摆脱来自海上和空中的苏军威胁,并占领黑海地区,首先是占领敖德萨一带和克里米亚的苏军空军基地,保障罗马尼亚油田的安全。

从国际政治角度考虑,希特勒认为德军攻入苏联南方的深远纵深的目的是:防止苏联经其南部地区获取伊朗的石油;假如伊朗在近期抵抗苏英两国威胁时,有望得到德军的真正支援,这样伊朗才有可能投入德国的“怀抱”。

纵观苏德战场的战略形势,苏军也进行了调整。在8月16日,苏军第13和第50集团军改编为布良斯克方面军,部署在预备队方面军和中央方面军之间,掩护莫斯科方向并阻止古德里安的第2集群向南方推进。

在第聂伯河与南布格河之间,德军第1装甲集群和第17集团军向东南方向运动,推进至第聂伯河下游弯曲部,德军攻克了基辅以南第聂伯河右岸的大片地区,从南面威胁苏联西南方面军。8月19日,苏联西南方面军撤到第聂伯河左岸,防守洛耶夫至河口一带,一部兵力留在右岸,坚守基辅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

然而到了8月20日,古德里安的第2集群已经抵达波切普-戈梅利一线,合围了戈梅利的苏军,又从北面扑到苏军西南方面军后翼。

这时,德军把西南方面军包围在纵深近300公里的地带,在南部形成了战略上的有利态势。对于德军来说,当时,应该首先歼灭包围圈中的苏军。这时,北方集团军群无力在短期内围歼列宁格勒的苏军,因此急需中央集团军群的增援。

从希特勒的角度考虑,早点歼灭列宁格勒的苏军,德军就可以尽快腾出北方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向莫斯科进攻。

8月21日,希特勒下令:德军应毫不迟延地利用南方战略上的有利态势,把苏军第5集团军歼灭在科诺托普以西地区;同时,中央集团军群的北上部队应继续进攻托罗佩茨高地,与北方集团军群右翼密切配合,留在莫斯科方向的部队转入防御;南方集团军群应分兵一部强渡第聂伯河,进攻克里米亚半岛。希特勒还下令:“首先对列宁格勒进行封锁,与芬军会师后,再歼灭苏军。然后,北方集团军群再进攻铁木辛哥方面军。”

哈尔德为此提出辞呈,希特勒没有批准。第2装甲集群司令古德里安也于8月23日向希特勒提出反对意见,但希特勒仍然坚持南北分兵。

8月30日,希特勒召见布劳希奇,双方勉强达成“一致”意见。

经过1个多月的激烈争论,德军的南北分兵计划最终确定下来了。很快,中央集团军群所属第2装甲集群和第2集团军南下,去参加基辅战役;第3装甲集群和第8航空军北上,去支援北方集团军群。

德军的兵力部署出现了重大变化:在苏联南方,德军兵力约占侵苏德军的一半,还有罗马尼亚的2个集团军支援;兵力极其薄弱的北部,兵力大增,其攻击力明显增强;原为主攻方向的中路仅剩2个步兵集团军,转入防御。

南北分兵计划为德军在基辅赢得重大胜利创造了条件,该计划为德军在列宁格勒取得短期进展也创造了条件,彻底减轻了中路德军的两翼威胁。南北分兵的计划企图是首先占领南北两翼,再在入冬前占领莫斯科。但其结果是,战线过长的德军兵力向两翼进一步分散,德军装甲部队因长途奔袭作战而受到重创。入冬前可供德军进攻莫斯科的时间缩短了一个多月,而苏军利用1个多月的时间加强了莫斯科的防御力量。德军在取得南北两翼取得一定战果后,无力实现其主要战略目标,德军在入冬前结束战争的计划破产了。

1941年9月,赫普纳奉命率德第4装甲集群转属中央集团军群,参加进攻莫斯科的“台风”战役。9月底,第4集群改称第4坦克集团军。10月2日,第4坦克集团军突袭了罗斯拉夫利两侧的苏军阵地,打开了两道又宽又深的缺口,为德军第2、第4集团军和第2坦克集团军合围布良斯克地域、维亚济马地域的苏军集团奠定了基础。

赫普纳的第4坦克集团军首先参加了布良斯克围歼战,歼灭了那里的苏军。赫普纳又率军向北运动,于10月7日与第3坦克集团军在维亚济马以东一带会师。德军封上了包围圈,10月13日,德军消灭了维亚济马的苏军。

10月中旬,赫普纳第4坦克集团军向莫斯科方向挺进。雨雪天气和泥泞的道路阻碍了第4坦克集团军的进攻势头。11月17日,赫普纳第4坦克集团军从东北方向进攻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