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帝国背后的真相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17601000000020

第20章 解开千年谜题(2)

哈夫沙苏丹虽然母凭子贵,但在政治手腕、政治战略、对苏丹和帝国政府的控制及其历史地位等等方面远远不及苏莱曼的宠妃许蕾姆苏丹。作为一个女子,许蕾姆苏丹智败宠妃马希德夫云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让苏丹苏莱曼心甘情愿地为其打破了奥斯曼帝国后宫的三大传统。作为一个战略家和宫廷阴谋家,她目标明确、心思缜密,审时度势,择机而动,守则绵里藏针、隐忍不发,攻如晴空霹雳、一击中的,谋定于闺阁之中,成事于千里之外,杀人于无形之中,就连苏丹苏莱曼的生母哈夫沙苏丹都要让她几分!

从现存的许蕾姆苏丹与苏莱曼大帝间的信件来看,在苏莱曼大帝离开京城期间,许蕾姆苏丹作为苏丹最信任的人扮演了一个不可缺少的京城情报官的角色。换个角度来说,对一个深居后宫的穆斯林妇女来讲,要想掌控帝国首都的情况、尤其是紧急情况,她必须建立一个可靠的情报网。而建立这样一个情报网,为许蕾姆苏丹与帝国各种政治精英人物和集团的联系提供了方便。随着许蕾姆苏丹地位的不断上升,她对帝国各派政治势力的控制与影响也日益加深。

(二)上层朋党政治

帝国的上层建筑最初是由奥斯曼苏丹、突厥贵族和伊斯兰宗教学者乌莱玛构成的,而根据突厥的传统,苏丹(可汗)与突厥贵族之间具有一定的制衡关系。尽管每位苏丹都是强悍的君主和军事强人,但要维持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他们还必须依靠突厥贵族势力的支持,因为这一时期的帝国军队主要是由突厥贵族所掌握的封建骑兵组成的,而这些骑兵显然会更服从他们的领主。这一点也能从每次征伐所得的战利品的分配中反映出来,按突厥的习惯法分配,苏丹只能取五分之一的战利品(即彭齐克规则)。而在具体的征战过程中,突厥贵族也可能因与苏丹意见不合而消极怠战甚至不愿作战,这突出表现在与安纳托利亚各突厥公国的争斗之中。不难看出,初期的奥斯曼帝国与突厥汗国具有某些相似性,比如松散,突厥汗国的贝依、贝格们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他们更多地是通过利益纽带联结起来的,一旦他们的利益无法得到满足或者强力君主去世,国家的解体就难免了。这样的情况在安纳托利亚各突厥公国中早已司空见惯。

为了削弱突厥贵族势力对苏丹的牵制并加强中央集权,苏丹奥尔汉着手筹建一支完全听命于自己的领薪的新式军队。在实施代夫沙梅制之后,那些被征集而来并改信伊斯兰教的基督教青年,逐步得到重用并且日益强大起来。经过穆拉德一世和巴耶济德一世的倾力培养,由这些青年组成的新军规模不断扩大和加强一举成为奥斯曼军队的中坚力量,他们中的杰出人物也逐步进入奥斯曼行政机构之中,成为对抗突厥贵族势力的强劲对手。

(三)陷入财经困境

到苏莱曼统治中期,虽然奥斯曼帝国在东西两边的战争还时常发生,但帝国的边界基本上安定了下来。换句话说,帝国的扩张已经接近其能力的极限,这对一个专门从事征服扩张的军事帝国来说,其影响十分深远。一方面,由于奥斯曼帝国东西两线长期的战争,致使正常的东西方贸易往来增加许多的不确定性,再加上帝国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这是促使部分欧洲国家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并进行海外殖民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到了苏莱曼统治中后期,欧洲贸易的重心已经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这大大降低了伊斯坦布尔作为欧亚贸易金桥的地位并造成了帝国税收的减少。随着欧洲人美洲殖民的发展与“价格革命”的传递效应的影响,一方面,廉价的美洲白银涌入了奥斯曼帝国,换走了大量粮食与原料,加剧了奥斯曼帝国境内的通货膨胀。

另一方面,在苏莱曼统治时期,奥斯曼帝国的人口快速增长,从1200万人猛增到2200万人,而与帝国扩张能力衰退相对应的是帝国的耕地面积增长缓慢,因此,过剩的农村人口纷纷涌向城市寻找出路,而大量农民进城又造成市民失业、粮食短缺和物价飞涨这一局面,从而形成了帝国有限的资源与过剩的人口之间的矛盾。

此外,由于帝国连年用兵,耗费巨大,而东西两线的拉锯战和消耗战又无法获得以前大规模劫掠扩张所能得到的回报,因此国库空虚,入不敷出,而供养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令本已捉襟见肘的国库更是雪上加霜。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帝国政府只好在税收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加强对内压榨。而这也是为什么苏莱曼和许蕾姆苏丹唯一的女婿如斯丹帕夏能够长期担任大维齐这一职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此,不要说此人的做法如何不得人心,也不要说时人如何反感这位政治新贵,但是,在其当政期间,帝国财政状况确实稳定下来。

然而,这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做法只解决了苏丹和帝国眼前的难题,却动摇了整个帝国的根基。此时的帝国君臣不仅还不能洞察新航路开辟与欧洲海外殖民的巨大影响,甚至无法解决以前白银外流带来的通货膨胀与后来美洲廉价白银涌入造成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给帝国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害。

因此,历史学家看到的是,面对苛捐杂税和通货膨胀,不堪压榨的农民纷纷逃离自己耕作的土地,他们中许多人开始啸聚山林,打家劫舍,劫掠商旅,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产力,这种状况反过来又加剧了整个帝国范围内的物资短缺和通货膨胀。而为了应对这种史称“杰拉勒”的叛乱,苏丹派遣近卫军前往镇压,并让近卫军长期驻守地方。

然而,令人气愤的是,这些近卫军不仅不能根除“杰拉勒”叛乱、恢复地方秩序,反而逐步背离了为苏丹献身的精神,开始与地方权贵同流合污,接管和控制驻地各种有利可图的营生,军纪、操练废驰,生活日益腐化。帝国中央与地方官员非但无力控制局面,反而利用职权,收受贿赂,参与走私,中饱私囊。在卢特菲帕夏罢职之后,朝中官员各个为已盘算,利用帝国的困境为已谋利,而不是为帝国分忧。在这种情况下,帝国走向衰落就已成为必然。

伟大帝国时代的终结

苏莱曼大帝作为一代英明神武的君主,创造了奥斯曼帝国的盛世辉煌和荣耀,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政治遗产。这一方面表现在,其一,在他的统治下,奥斯曼帝国的版图迅速扩张并大致固定了下来,鼎盛时期,江河万里,四海升平;国威浩荡,四夷卑服,成为当时最伟大的伊斯兰帝国,也确立了自己当时“一超多强”的超级强国的地位。其二,奥斯曼帝国的行政结构和法律体系也在这一时期得以完善并成为其后数百年奥斯曼人遵循、效法和追求的范版。

但是作为事情的另一面,无论当时拥有多么巨大的军事优势和心理优势,这位自称“万王之王”、“真主在人间的影子”的突厥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向东无法彻底征服坚韧顽强的波斯王,向西无法彻底征服屡败屡战的哈布斯堡王朝,两线作战的态势极大地消耗了奥斯曼帝国的国力,这种局面直到穆拉德四世时期才得以根本改观。而那时无论是奥斯曼帝国还是波斯沙法维王朝双方都已经失去了扩张的势头而明显走下坡路了。更为重要的是,作为集各种权力于一身的专制君主,苏莱曼一世多疑与容易走极端的个性缺陷与中后期的昏庸与腐败,也给帝国的未来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伴随着苏莱曼大帝的去世和优胜劣汰的皇权继承制的终结,英君圣主独断专行的个人专制统治的时代结束了,后宫嫔妃、代夫沙梅与近卫军逐步登上了帝国政治的舞台,奥斯曼帝国开始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的盛世后时代。

南极洲是如何被人发现的?

这张地图的发现在科学界引发了极大的轰动。到现在人们一直都还不清楚,将军怎么能如此精准地画出当时还没有人知道有其存在的地理位置。这张地图不但准确地画着大西洋两岸的轮廓,而且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地理位置也精确无误。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张地图上居然十分清楚地画出了整个南极洲的轮廓,甚至还标出了美洲和南极洲之间一万年前就已消失的地峡。

据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报道,1929年,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国家博物馆馆长哈利尔·艾德赫姆在整理托普卡利苏丹老皇宫的拜占庭皇家图书时,意外地在一排积满灰尘的书架上发现一张由皮里将军绘制的地图。绘制时间是1513年。

皮尔·里斯地图是一张全球闻名的上古世界地图,是由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海军上将、制图专家皮尔·里斯绘制的。这张地图准确地显示了部分欧洲西海岸和非洲北部地形,巴西海岸从地图中也清晰可见。此外,地图上还描绘了包括亚述尔群岛和加纳利群岛在内的多个大西洋岛屿,在此之前许多人曾认为像亚述尔群岛这些岛屿都是神话虚构的。

在这张地图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图中描述的南部大陆是南极洲,使人们对南极洲大陆有了新的认识,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争议。但依据图中所绘制的地形来说,南极洲标注得已十分清晰准确。20世纪,经专家鉴定这张地图中所绘制南极大陆与实际南极地形轮廓吻合。这是16世纪一项颇具争议性的讨论主题,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南极一直被厚厚的冰层所覆盖着,如果当时人们能够绘制出南极洲大陆地形就说明南极并不是完全由冰层覆盖。进而一些科学家对这张神秘而精确的世界地图产生了遐想和疑问:在远古时代是否存在一个高度文明社会?这种文明掌握着对世界海域的完全勘测探索。

科学家们的困惑

南极洲冰封了多少年,一开始科学家们曾想过不会少于100万年,现在认为是6000到1.2万年。

但专门研究历史上人工制品的历史学家谢尔盖·马努科夫认为,皮里居然能依据不少于公元前4000年写成的第一手材料绘制出他那张地图。这很令人难以置信,因为人类第一个文明也只是公元前3000年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比中国和印度的文明要早1000多年,也就是说还存在更古老的文明。

1949年,一支英国和瑞典联合组成的考察队在南极洲钻透冰层进行地震探查,结论是:皮里地图的下部(南极洲海岸)所画出的地形地貌跟此次地震考察得出的数据几乎完全一致。

1953年,美国海军水文局对这张地图进行了详细研究,专家们一致认为皮里将军画这张地图用的是拓描法,但是即使是将老地图的数据搬到地球仪上去竟然还能对现代地图的几处错误做出修改。而美国新罕布什尔州金斯基学院的查尔斯·赫普古德教授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皮里在绘制这张地图时有可能用的是18世纪中叶才出现的球体三角学理论,这位土耳其将军很可能是对地球曲率起码的了解。

其他一些不可思议的地图

赫普古德教授不久又查明,皮里的地图显然是最著名的,但绝对不是唯一的。1959年底,赫普古德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发现一张奥隆丘斯·弗纳尤斯绘制的地图,标明的时间是公元1531年。上面标出的南极洲大小和形状与现代人绘制的地图基本一样。这张地图显示,南极大陆的西部已经被冰雪覆盖,而东部依然还有陆地存在。根据地球物理学家的研究,大约在6000年以前,南极洲的东部相对温暖,这与弗纳尤斯的地图所反映的情况很是相符。

科学家还考查到了由法兰西科学院正式会员菲利普·布阿舍于1737年绘制的另一张南极洲地图。在18世纪的法国的这张地图上,南极洲已经不再是冰雪封冻,整个大陆冰下的地形描绘得相当详细,而直到1958年人们才对这种情况有所了解。

意大利人泽诺在14世纪末绘制的地图上标出了格陵兰海的水下暗礁,比1949年和1952年发现它们要早好几个世纪。

所有这些令人震惊的事实使赫普古德产生一个想法:由各个时期不同的地图绘制员画出来的地图应大概都有一个共同的依据。

亚里士多德图书馆的古代舆图

有人说,海军上将皮里在他那张地图的页边上还写着:“本世纪没有一个人有像我这样的地图”。这只能说是他在绘制地图的过程中借阅了不少老地图,在亚历山大·马其顿时代之前,确切是公元前4世纪之前,最珍贵的地图不少于20多种,最有可能是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建议修建的亚历山大图书馆馆藏的地图落到了皮里手里。因为只有那里才有可能保存有史前文明的珍贵文献。一连好几个世纪这家图书馆都被认为是世界科学思想的主要集中地。自图书馆被毁之后,一些最珍贵的版本,其中有一些古代舆图,都落到了中世纪早期其他一些科学中心,不久便遍布了整个欧洲。

在地理发现时代,航海家中时常能听到许多关于那些古代舆图的谈话,那上面标了一些尚没有人知道的土地,只有少数的航海家才会拥有这种地图。据说哥伦布就用了其中一张美洲地图。总之,这些都说明了皮里的地图和其他那些不可思议的地图都只是整个古代世界一张地图的局部图,这张地图应该说是远古时候一些我们并不知晓的地图绘制员画的,他们手头都拥有非常精密的仪器,他们本人也都具有广博的知识。

如此说来,人类史上有过走在时间、人类进化速度和科技进步前面的初级地理学阶段。查尔斯·赫普古德认为只能是毁灭于10万年前的一个高度发达文明的代表,也是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的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