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增强心灵的抵抗力
说到冥想,大家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很神秘的东西,其实冥想一点都不神秘,还很科学。冥想是一种针对脆弱的心灵进行锻炼的方法,可以称之为“心灵训练法”。
就像通过锻炼身体来增强抵挡疾病的抵抗力一样,冥想锻炼的则是心灵,帮助心灵具备不被精神压力和烦恼打败的内在力量。尝试冥想后,你会发现生活变得轻松,人也更加积极乐观,心中的焦虑和不安统统消失不见。总之,生活成了享受。
如果我们的心情不舒畅,身体就容易患上疾病。对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而言,精神上哪怕累积一点点的压力,都会导致身体出现异常。此外,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努力拼搏赶工时,明明忙得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却神采奕奕,工作刚告一段落反而病倒了。或者,一旦遇到一件不幸的事,之后不幸的事会接二连三地出现。我希望你能从中了解到:如果一遭遇失败就心灰意冷,想着自己是个没用的人,那接下来的事也不会顺利;相反,心情愉快、精力充沛时,无论做什么都会称心如意。
“心”如果脆弱不堪,每天就只能被遇到的各种事情所捉弄。因此,通过冥想来锻炼心灵是绝对必要的。
任性的心,是不顺利的原因
那么,“心”到底是什么呢?
心既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难以理解的东西,也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更不是隐藏在探寻不到的深处。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正是“身体”这个物质,以及“心”这个精神能量。
可以这么设想,身体就好比是机械,也就是工具,这个机械依靠心这个精神能量来驱动。
比如,“真想好好玩一下啊”,便是来自于心的想法。
是心,在驱动你的一切行为。
接下来,心会考虑“要怎么玩才好呢”,在得出答案后便驱动身体这个工具来实现心中所想的玩乐方法。
再举个例子,假设心想听音乐来放松一下,那么身体就会挑选出CD,插上播放机的插座,打开音响开关。当身体(即耳朵)“接触”到音响中缓缓流泻的音乐时,心就会感到愉悦。
心是一种能行使各种各样功能的存在。不管走路还是端坐,无不由心操控。心会想睡觉,还会想吃饭。想吃饭的时候,心还会想“最好是吃肉”或者“今天想吃牛肉,不太想吃鸡肉”。我甚至都会扪心自问,明明吃什么都可以填饱肚子,为什么要挑三拣四呢?可是,行不通,吃不到肉就无法获得满足。不仅如此,心最后还会提出各种琐碎的要求,比如想把牛肉做成韩国风味的烤肉或是日本风味的牛肉火锅,等等。
就像这样,心总是随意任性地运转,似乎是个难以捉摸的东西。
不成熟的心,才让你焦虑
假如用一句话来定义我们的“心”,那就是——心是认识外界的机能。通过心,我们认识了外面的世界,然后借由身体付诸行动。
从物质意义上来说,“身体”和桌椅大同小异,但因为有了“心”这个能量,人才能认知外面的世界,认识身体本身,并且采取行动。如果没有心,身体不外乎一具僵尸,只能慢慢腐烂。
比如,身体受伤时,伤口看起来像是自然愈合(身体自我治疗),但事实上,如果心是混乱的,伤口也很难愈合——因为身体的控制者是心。
说到底,身体只不过是一件工具,没必要看得太重要。
然而,偏偏我们总是将身体看得特别重要,只顾着照顾自己的肉体而忽视了心。这完全是本末倒置,人生不顺利的原因也就在这里。
一旦稳固了精神世界,身体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况且,再怎么呵护身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这个机械还是会老化,会出现各种问题。而此时,由于没有对心进行培养,我们会因为年老体衰的现实而感到困苦不堪。心想要玩乐可身体状况不允许,想做的事情很多可偏偏又生了病……
人老去之后,尽为这些事情悔恨或遗憾。
若是能马上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该多好,可是不行。
所以心感到焦虑和痛苦。如果对心进行治疗,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再来客观地想一想,身体这个物质,是由心发动的。也就是说,心才是真正的支配者。然而,我们往往任凭心处于不成熟的状态,也不曾想过要锻炼它、完善它。这就好比雇佣了一个没有学过驾驶的人来当自己的专属司机。
心,掌握着我们人生成败的关键。无论是悲痛欲绝还是兴高采烈,是焦虑还是坦然,都是心发起的。
一个人,只要内心丰富、心怀满足,就会事事顺遂,幸福常伴左右。
冥想,锻炼心的科学方法
大家在感到体力衰退的时候,都会想到用科学的方法活动身体,通过做些运动来增强自己的体力。但若只是胡乱地、没有针对性地活动身体,体力并不会增强。假如想让双像举杠铃锻炼肌肉一样,冥想是锻炼心灵的科学方法。
腿变得强壮却去做俯卧撑,想锻炼胸肌却在跑步机上狂奔,那再怎么努力也不会达到预想中的效果。
为了减肥而盲目节食的话,体重反而很难减下来,只有遵循科学方法,并坚持不懈,减肥才会成功。
心也一样,也有一套法则和规律,不遵循它的法则和规律去锻炼,就很难产生效果。我希望大家能明白,这种方法十分科学,与宗教信仰无关。它既不神秘,也极具逻辑性,就和去健身房锻炼身体来增强体能一样。它是一种培养精神力量的方法,是对心灵力量的训练,这个方法就是冥想。
2种令佛陀开悟的冥想法
冥想有很多种,但在这本书中,我想介绍两种佛陀推崇的冥想法。
在具体介绍这两种冥想法之前,我想先谈谈所谓的“冥想”到底是怎么回事。
冥想分成“静心冥想法”(samatha)和“内观冥想法”(vipassana)两类。本书主要为大家介绍静心冥想法中的善意冥想法以及内观冥想法中的慢动作冥想法,而我们一般所说的冥想是指静心冥想法。
静心冥想法(samatha),“samatha”是巴利语①,意思是平静下来。静心冥想法是为了培养一颗平静、专注的心,即佛教中所说的禅定。
研究发现,内心平静时,大脑会产生α脑电波;内心焦虑不安时,大脑会产生β脑电波。当β脑电波出现时,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会下降。而α脑电波出现时,心中没有杂念,注意力高度集中,内心处于放松平和的状态。这时,人的反应灵敏,想象力和记忆力也处于绝佳状态,全身的细胞生机勃勃,免疫力也较强。在内心平静、注意力集中、α脑电波出现的状态下,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会直线上升。
当内心处于这种平和、禅定的状态之后,才能进入内观冥想法(vipassana)。巴利语“vipassana”是明确地看的意思,也就是一种如实地观察此时此刻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状况的冥想法。
具体方法我稍后说明,但请大家记住,包括慢动作冥想法在内的内观冥想法的前提条件是:禅定。
解决自己的内心问题,唯有靠自己。
消除焦虑,你就能和佛陀一样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本书介绍的是佛陀推荐的冥想法。
有些人可能对佛陀还不太了解,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佛陀,也就是释迦牟尼,出生于两千六百多年前,是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的王子。
释迦牟尼29岁时已经结了婚并且有一个孩子,看起来正处于人生幸福的顶峰,但他放下这些,选择了出家,开始了长达6年的修行生涯。期间,他尝试了所有的冥想法,但还是没有达到所谓的开悟状态。
之后,释迦牟尼观察自己不能开悟的原因,从而发现了一种名为“中道”的确实可靠的开悟方法。这种能让人达到开悟状态的冥想法,就是我将要在本书中介绍的方法。佛陀之所以能留名后世,就是因为他开了悟。
听到“开悟”这个词,也许大家会觉得它具有极其强烈的宗教属性。其实,可以将“开悟”理解成“从压力和焦虑中解放出来”。
佛陀就是通过善意冥想法和慢动作冥想法这两种冥想法培养内心,脱离了压力和焦虑的羁绊,从而获得内心完完全全的安宁。
佛陀既不是神也不是幽灵,他自己曾多次说过:“我是和你们一样的人。”所以,或许这样表述更准确:佛陀开悟后的状态是人类所能达到的最理想的安宁状态。
即使在开悟之后,佛陀也依然每天认真生活,在和众生的交谈中度过一生。他失败过,也生过病,最后在80岁的时候去世了。
现在回到原来的话题上。
佛陀科学地分析了人的心灵问题,并为我们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但同时他也说过:“我并不是拯救者,我只是老师。”因此,想要解决自己的内心问题,就只能靠自己本身。
这似乎很困难,但依靠自己锻炼“心”、培养“精神”,是一件值得践行的事。相比乘直升机直抵山顶,用自己的双脚攀登到顶峰所带来的满足感会更强烈。
只要方法正确,精神就能很快成长,而且内心一旦得到满足,身体就只是一个工具,不会再对你造成任何的羁绊与阻碍。
阿鲁老和尚说①
听音乐、跳舞……都是冥想吗?
静心冥想有很多种方法,目前流行的瑜伽就是其中的一种。佛教中也有各式各样的静心冥想法,大概有40种之多。本书中介绍的善意冥想法也是静心冥想法的一种。
在日本的禅寺中举行的坐禅、念佛都是冥想。
用清脆的声音按照规定的方法念佛时,内心便慢慢沉静下来,感觉轻松舒畅。
除了坐禅、念佛等佛教中的方法,也可以尝试和宗教无关的方法,比如通过听音乐等方式来让内心平静下来。市面上有一些称作冥想音乐的CD,有些人在倾听这类音乐时,心会得到抚慰,渐渐平静安定下来。
另外,有人通过跳舞来静心,也有人通过登山来静心,这些都可以算作静心冥想。
总之,只要能让心完全静下来、让精神集中,什么方法都行,适合自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