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别让不会讲话害了你
17589000000026

第26章 领导提高讲话水平的基本途径(4)

二、把握控场分寸

控场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在整个谈话活动中把握主动,对现场情况进行有效控制的能力。

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讲话虽然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客观反应如何,现场形势如何发展、变化,是任何人都不能完全把握的。即使是事前有较充分准备的单向交流,在进行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自己无法预料的情况。这些情况会干扰、阻碍讲话活动的顺利进行。如果一个人不能实施有效的控制,所说的话就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1.怎样控制僵持

僵持指的是在交流活动中,因出现了某种原因而使讲话停滞,不能继续进行,彼此形成相持不下的局面。

在领导活动中,僵持是谁也不希望出现的,但在客观上又是谁也无法避免的。有时一句话、一个动作不慎,就会形成僵持。而僵持一旦形成,交流双方就会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前进还是后退,都非易事。哪一方处置不当,哪一方就是这一交往中的失败者。

作为领导活动中的主导一方,领导当然要主动控制,使僵持的局面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这一控制要持稳重态度,不可急于求成。先要分析僵持点是在什么地方,然后再区别对待。对待的手段有以下几种。

(1)主动退让。如果明显是因自己的错误而造成,或者是并不影响发言活动主旨的枝节问题而造成,可以主动打破僵局,如道歉、自嘲、转移话题、示意等。引导听者的注意力跳出僵持的圈子后,再从另外的角度寻找可以彼此沟通的契机。

终止失误,堰旗息鼓,这是自己在论战中不慎失误,造成明显不利形势时,采取的一种暂时退却的策略,以便振作精神,调整战术洞机再战。

任何人在论战中都难免失误,任何一方都可能遇到强劲的对手,若一方稍有不慎,就会被强敌抓住把柄击中要害。此时既不能强辩,也不可狡辩,否则将失败得很惨。

高明的论辩家在被对方击中要害时决不强同夺理,他们或点头微笑,或轻轻鼓掌。如此一来,观众或听众弄不清葫芦里藏的什么药。有的从某方面理解,认为这是他们服从真理的良好风范;有的从另一方面理解,又以为这是他们不屑辩解的豁达胸怀。而究竟他们认输与否尚是个未知的谜。这样的辩论家即使要说也能说得很巧,他们会向对方笑道:“你讲得好极了!”

某校某班在一次考试中,数学和外语成绩名列前茅。校长在评功总结会上这样说:“数学考得好,是老师教得好;外语考得好,是学生基础好。”

在座的师生听罢沸沸扬扬,都认为校长说法显得失公正。一位教师起身反驳:“同一个班,师生条件基本相同。相同的条件产生了相同的结果,原是很自然的事,但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实在令人费解。原有的基础与尔后的提高有相互联系,不能设想学生某一学科基础差而能提高得快,也不能设想学生某一学科基础好而不需要良好的教学就能提高。校长对待教师的劳动不一视同仁,将不利于团结,不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会场有人轻轻鼓掌,然后是一阵静默。而扬出似乎比掌声对校长更有压力和挑战意味。校长没有恼怒,反而“嘿嘿”地笑起来,他说:

“大家都看到了吧,老师能言善辩,真是好口才。很好,很好!言者无罪,言者无罪。”

尽管别人猜不透校长说这话的真实意思,然而却不得不佩服他的应变能力:他为自己铺了台阶,而且下得又快又好。听了上述回答后,无人再就此问题对校长跟踪追击。

既要撤退,就不宜作任何辩解,辩解无异于作茧自缚,结果反而让自己无法摆脱。

(2)坚持不放。如果自己是完全正确的,或者所涉及的是影响主旨的要害问题,这种僵持形成后绝不能退让,非坚持到底不可。这是一种毅力与耐力的较量,谁能坚持到底,谁就能胜利。

1951年,中美在朝鲜的谈判中,当谈到交换战俘问题时,主持会议的美国提出了无理要求,我方坚决反对,双方就此形成僵局。僵持许久之后,我方二线人员柴成文悄悄出场,请示隐居三线的李克农怎么办?李克农坚定地说:“你赶快回去告诉他们,就这样坐下去!”柴成文返回会场,将此信息一一传递给中朝代表,于是一个个全都稳坐不动。这样一直持续132分钟后,美方坚持不住,只好宣布散会。下一轮会议轮到我方主持,我方宣布会议开始,待双方代表落座已定,又马上宣布休会,总共只用了25秒钟。由于我方的坚持不让,美方终于签了字。

(3)引入外力。有时僵持在自己主动退让和坚持不让中仍然不能打破,双方均顽强坚持自己的立场,甚至撕破了脸皮,彼此再难以直接沟通交流,这时就需要引入外部的力量。一是由其从中穿针引线,捕捉僵持双方共同的接触点,传递双方不便直接沟通的信息;二是由其主持公道,对无理取闹的一方进行谴责,对坚持正义的一方予以支持。

领导在领导活动中应主动引入这种外力,并积极配合,使自己与对方尽可能缩小距离,最终达到交流的目的。

领导讲话时如需引入外力,如果讲话现场有外力,可以现场引入;如果讲话现场无外力或无合适的外力,可以暂搁僵持,另找机会。

2.怎样控制冷场

冷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单向交流,听的人毫无兴趣,注意力分散;另一种是双向交流中,听者毫无反应,或者仅以“嗯”、“噢”之类应付。

不管是哪种情况出现的冷场,根本原因都在于听者不愿听你所说的话。听者仅仅出于纪律的约束或处世的礼貌而扮演一个“接受”的角色,因此冷场完全应由说话人负责。

冷场的出现,是发言者的失败,因为它不能达到彼此沟通交流的目的。发言者既要发言,必须实施控制,避免冷场的发生。控制的办法有以下几种。

(1)发言简短。单向交流中那种应景式讲话,越短越好。如某商场举行开业仪式,邀请了市内各方面的人士参加。总经理只说了两句话:“女士们,先生们:热忱欢迎各位光临!现在我宣布:××商场正式开业!”

双向交流中,任何一方都不要滔滔不绝地包场,要有意识地给对方留下发言的时间和机会。自己一轮讲不完,应待对方有所反应后再讲,不要一轮就讲得很长。

(2)变换话题。单向交流的话题变换是暂时的,所变换的话题是为了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兴趣。这一目的达到后,仍要回到原有话题的轨道。比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发现学生精力分散,东张西望、打瞌睡、窃窃私语、乱涂乱画,可以暂停讲授,穿插几句应景、时髦、诙谐的话,或者简短地讲个与教学多少相关的掌故、趣闻,学生的精力便会一下集中起来,之后,再继续教学,效果会好很多。

双向交流的话题变换是不定的,根据现场情况随时进行。比如你与别人谈今日凌晨看的一场世界杯足球赛电视直播,可别人并不喜欢足球,也没有在半夜里爬起来观看,对你所议显得毫无兴趣,出现冷场。这时,你就应及时将话题转到其他方面。

(3)中止讲话。任何人在讲话时都不希望听者不愿接受。但若这种情况出现后,自己又采取了诸如简短发言、变换话题、加强语气等控制手段,仍然不能扭转冷场的局面,那就应中止交谈。对方毫不接受的讲话是无意义的,既白白耗费自己的精力,又无端浪费别人的时间。比如你同他讲时事他无兴趣后,变换话题他仍无兴趣,就不可再谈下去,这叫做“话不投机半句多”。要么各自走开,另寻开心,要么各自静止,闭目养神。

3.怎样控制搅场

搅场就是扰乱、打搅交流活动的现场。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单向交流中。如上课、作报告、大会发言、演讲等场合中,听众开小会、串座位、随意进出、喧哗、嘲笑、喝倒彩、吹口哨、瞎鼓掌。

搅场出现的原因有三种:一是听者本就对发言者有成见,是反对派。之所以来听,就是想来钻空子、找岔子,不管你怎么说,他都要搅。二是发言者思想、学术、业务等水平不高,听者觉得不配对自己叽里哇啦。三是发言的内容完全不合听者之意。

作为发言人,面对出现的搅场只能自己去控制。那种依靠与听者有利害关系的他人出面干预、压制,或者自己愤而退场之举,都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那样做,产生的负面效果可能会更大。因此,发言者必须正视搅场,实施有效控制。

控制搅场的办法要区别不同原因。

对第一种原因的搅场:坚定信心,置若罔闻。

1860年2月,林肯第一次竞选美国总统,在纽约作演讲。他到纽约时,当地报纸已发表了许多攻击他的文章。在他登台时,还未开口,台下便掀起一片嘲笑、起哄声浪。演讲开始不久,台下已十分混乱,一些共和党人高声叫嚷要他滚下台去。但林肯全然不为所动,十分镇静地按事先准备的讲下去。渐渐地,会场安静下来了,除了林肯的声音,只有煤气灯的燃烧声,听众都听得入迷了。第二天,报纸又纷纷发表赞扬林肯演讲异常成功的文章。

对第二种原因的搅场:谦虚谨慎,自剖自责。

1986年菲律宾大选,竞选者科·阿基诺夫人曾被人指责为什么都不懂的家庭主妇。她上台发表竞选演说,不少人以这种眼光看待她。反对派则公开叫嚷说她只配围着锅台转,要她回去烧饭菜。她一开口便说:“我只是一个家庭主妇,对政治和经济都不甚了解,也没有经验。”这诚恳、真挚的大实话使听众一下子静了下来。接着她又说:“对于政治,我虽然外行,但作为围着锅台转的家庭主妇,我精通日常经济!”听众旋即爆发出热烈的欢呼。

对第三种原因的搅场:幽默风趣,生动活泼。

某厂宣传部长按厂里的宣传工作计划,到一分厂宣传时事政策。分厂一些工人正为下岗问题忧虑。但在这节骨眼儿上又不敢不来听。当分厂厂长讲了部长要宣讲的时事政策内容后,台下一下子炸开了锅,吵吵嚷嚷,不可开交。部长扯开喉咙大喊道:“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台下顿时静了下来。部长故意停了一下才说:“我爱人下——岗——了!”台下先是一愣,随即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接着部长就从自己爱人如何主动要求下岗讲起,将夫妻的对话、儿女反对的言辞惟妙惟肖地描述一番。待听众情绪完全调动起来后,才简要讲了讲为什么要下岗,当前下岗的形势等问题。事后,大家都说部长真会讲话。

4.怎样控制责难

责难就是责备非难。产生责难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所谈内容有疑问或不同意而提出问题和反对意见,一般来说,这是善意的;另一种则是恶意的,故意刁难,搞恶作剧,以达到让发言者难堪、出丑的目的。

对责难的控制办法,也要区别对待。

对善意的责难应尽己所知,认真、负责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解答对方的问题。

只要不是涉及国家、组织机密和有伤风化等内容的,都应有问必答,不可用“无可奉告”之类的外交辞令搪塞。如果确实回答不了,要老老实实地表示歉意,或者留下另行探讨的话语。

前面所举宣传部长到分厂宣讲时事政策,一女工站起来问道:“你老讲形势好,为什么全国到处都在下岗?”部长说:“下岗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恰恰说明形势好。现在一些地方、部门人浮于事,没事做,而一些地方、部门又事多等人做,这正常吗?一个工厂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产品没市场,大家都发不起工资,还不如让一些人下岗转行,去干社会需要的事。这样,既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大家又都有钱可挣,不比要死不活地吊着好吗?”

对恶意的责难应针锋相对,坚决、果断地予以驳斥或揭露。手法上可以多样化:或反唇相讥,或以牙还牙,或幽默风趣,总之,不能让其企图得逞。在这种情况下,不予理睬、拒绝回答,或者发火、生气,或者令其离开或自己离开,都是不恰当的:一是会助长其气焰,二是会混淆其他听众的视听,三是有损自己的形象。

加拿大在同中国建交前,其国内有一股敌视中国的恶势力。外交官切斯特朗宁在参加议员竞选时,有人站出来反对他说:“他出生在中国,是喝中国奶妈的奶汁长大的,身上有中国人的血统!”切斯特朗宁立即驳斥道:“我喝过中国奶妈的奶,这是事实。但喝过中国奶妈的奶就具有中国人的血统了吗?诸位先生,你们不也喝过加拿大的牛奶吗?你们身上是不是也有加拿大奶牛的血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