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别让不会讲话害了你
17589000000020

第20章 领导讲话水平自我训练(6)

(3)转移论题。转移论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切人正题,特别是由于双方的意见、条件相距较大,且又都不愿意作出妥协和让步时,避免出现僵局。在僵持状态下,如果通过巧妙地变换话题,把争议的问题放置在一边,改变和缓和交谈的气氛,使对方在新的和融洽的谈话气氛里重新讨论有争议的问题,这是一种以积极的态度扭转交谈局面的方法。

1986年,广东省某玻璃厂就玻璃生产的有关事项同美国某玻璃公司进行谈判。在谈判过程中,双方在全套设备同时引进还是部分引进的问题上发生分歧,各执一端,互不相让,谈判陷入了僵局。在这种情况下,我方玻璃厂的首席代表为了使谈判达到预定的目标,决定主动打破这个僵局。可是怎么才能使谈判出现转机呢?

谈判代表思索了一会儿,带着微笑,换上一种轻松的语气,避开争执的问题,向对方说:“你们公司的技术、设备和工程师都是一流的。用一流的技术、设备与我们合作,我们定能够成为全国第一。这不单对我们有利,而且对你们也有利。”

对方公司的首席代表是位高级工程师,一听到称赞自己公司的技术、设备和工程技术人员,十分高兴,谈判的气氛一下子就轻松活跃起来了。我方代表看到对方表示出兴趣,则趁势将话题又一转,说道:“但是,我们厂的外汇的确有限,不能将贵公司的设备全部引进。现在,我们知道,法国、比利时和日本都在跟我们北方的厂家搞合作,如果你们不尽快跟我们达成协议,不投入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那么你们就可能失去中国的市场,人家也会笑你们公司无能。”

由于我方代表成功地奏出投其所好、开诚布公、国际竞争扭转局面的三部曲,使双方的侄持局面完全被打破,在和谐的气氛中,双方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进一步讨论,最后终于达成了对我方有利的协议。

2.讲话的矛盾律艺术

所谓矛盾律就是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即不能肯定它之后又否定它。但有时违逆这一规则,也能创造出别有意味的说话效果。

(1)失语补救。一次相声演员马季等人到湖北黄石演出,前面一位演员在讲话中将“黄石市”说成“黄石县”,观众颇有不快。待马季上场,则故意说成“黄石省”。在观众的轰笑声中,他补上一句:“刚才我们那位将‘市’说成‘县’,给降了一级;现在我将‘市’说成‘省’,给升了一级。这一降一升,正好扯平。”赢得观众一片喝彩。

(2)启发诱导。旧时民谚说:“纺织娘,没衣裳;泥瓦匠,住草房;卖盐的,喝淡汤;淘金的,穷得光。”全是矛盾的组合,但启发人们去思索。

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中引了一首美国乡村歌曲:“如果你爱他,那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虽然明显矛盾,但却发人深省。它告诉人们:纽约是一个天堂与地狱交织在一起的城市,问题是看你自己的命运。

3.讲话的排中律艺术

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作的两个矛盾判断不能同时都假,必有一真。若有一个是假的,另一个一定是真的,不能有中间情况。但有时违逆这一规则,可以创造出对自己更有利的讲话效果。

(1)回避难题。1984年5月的一天下午,美国总统里根由谢希德校长陪同,来到复旦大学给学生作即兴演讲。有个学生用英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您在大学读书时,是否期望有一天能成为美国总统?”

出乎意料的问题,使总统耸了耸肩(美国人表示难堪或无奈时的典型姿态)。只见他略一沉思,接口答道:

“我学的是经济学,我也是个球迷。可是我毕业时,美国的大学生约有四分之一找不到工作,所以我只想先有个工作。于是当了体育新闻广播员,后来又到好莱坞当了演员。这是五十年前的事了。不过,今天我能当上美国总统,我认为早先学的专业帮了我的忙,体育锻炼帮了我的忙。当然,一个演员的素质也帮了我的忙。”

里根回答那位复旦大学学生的问题的妙处,在于他避开了难以正面回答的“期望”一词,而用“帮了我的忙”这一客观性的条件分析,从易处人手,循序渐进,完整地但却是间接地回答了中国学生提出的问题。

有时候,提问本身也是一种回答,甚至在对方并没有提问时也可以针对其观点予以主动发难。这就是一种转移话题的艺术。

(2)解嘲圆场。某领导酷爱下棋,但又好面子。一次与一下属对弈,连输三局。别人问他胜败如何,他回答道:“第一局,他没有输;第二局,我没有赢;第三局,本是和局,可他又不肯。”乍一听来,似乎他一局也没有输:第一局他没输,不等于我输,因下棋还有个和局;第二局我没赢,也不等于我输,还有和局嘛;第三局也不等于我输,本是和局,可他争强好胜,我让他了。

(3)复杂问语。复杂问语是指隐含着某种错误假定的问语。对这种问语,无论采取肯定还是否定的答复,结果都得承认问语中的错误假定,从而落入问者圈套。如一个人被告偷窃了别人的东西,但又死不承认偷过。这时审问者便问:“那么你以后还偷不偷别人的东西?”无论其回答“偷”还是“不偷”,都陷入审问者问语中隐含的“你是偷了别人的东西的”这个错误假定中。

复杂问语实际上是戏弄排中律,让别人上当的一种违反逻辑规律的手法。但在实际的说话中,作为一种表达艺术,又是需要的。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年轻时,镇上一人偷了他家的一匹马。华盛顿和警察一道在邻居的农场里找到了马,可是邻居不肯把马交出。

华盛顿用手将马的双眼捂住说:“如果这马是你的,那么,你说出它的哪只眼是瞎的?”

“右眼。”邻居回答说。

华盛顿把手从右眼移开,马的右眼光彩照人。

“啊,我弄错了,”邻居纠正说,“是左眼!”

华盛顿把左手也移开,马的左眼光亮亮的。

“糟糕!我又错了。”邻居为自己辩护说。

“够了,够了!”警察说,“这已经足以证明这马不属于你!华盛顿先生,我们把马牵回去吧!”

第四节形体语言艺术训练

人们在讲话时,除了运用有声语言之外,还需要借助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姿态等非语言手段来帮助和加强表达。人们通常把这些表情、手势、姿态等非有声语言手段叫做形体语言。形体语言主要起强调、补充、修饰、渲染的作用。但也有的时候可以单独使用,甚至还可以直接代替有声语言,表达出有声语言难以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体态语言艺术

体态语言指的是说话人以表情、手势、体态等为载体的交流活动。它是流动性的形体动作,是一种伴随着自然有声语言的辅助性无声语言。体态语言不同于人们平日的一般动作,它配合自然有声语言,是表露人的内心活动、交流思想感情的语言,具有表意功能和交际功能,可以加强自然有声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它是一种具有一定语义的伴随语言。而平日的一般动作,是人人都有的常态,只是全身或躯体某一部分的功能性活动,既无表意功能,又不传递信息,故不属于体态语言的范畴。

据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从视觉渠道获得的外部世界的信息约占总信息量的80%。人的大脑分成左右两个半球,左脑控制右侧肌体的感觉和运动,具有逻辑思维功能,专门接收有声语言的信息,即逻辑信息;右脑控制左侧肌体的感觉和运动,具有形象思维功能,专门接收非有声语言的信息,即形象信息。人在交际过程中,听觉侧重接收有声语言的信息,视觉侧重接收体态语言的信息。如果大脑两半球和听、视觉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就能更好地传输与理解发出和接收到的信息,包括感情因素在内。

体态语言的出现比自然有声语言要早得多。可以说,有了人类,也就有了体态语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曾是人类主要的交际工具,只是在人类产生了有声语言和文字之后,它才降到了辅助的地位。然而,人们对体态语言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研究,还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近40年来,西方一些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对人类体态语言的潜心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而使人们认识到体态语言也是表义的符号体系,它在人类交际中有着不可取消和替代的地位。作为一种信息载体,我们绝不可低估和忽视体态语言的作用。体态语言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广泛性

体态语言的使用简便快捷,灵活自由,只要人们张口说话,都会有意或无意地运用体态语言来传情达意,交流信息。有时体态语言甚至先于自然有声语言在口才表达接受者的心目中形成第一视觉形象,直接影响自然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有时说话人在不开口的情况下,单纯运用体态语言,也能传达一定的信息。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没有只运用自然有声语言而不运用体态语言的。它总是与自然有声语言配合默契,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时是下意识地协调配合,有时是有意识地协调配合。体态语言在人类交际活动中使用频率之高、范围之广,是任何一种其他语言信息沟通辅助手段所不能及的。

2.直观性

有声语言直接诉诸人的听觉器官,不具有视觉的形象可感性;而体态语言则不同,它以鲜活可感的表情、动作、体姿构成一定的人体图像来表情达意,交流信息,直接诉诸人的视觉器官,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如用手势来比划形容物体的大小,采用点头或摇头的方式对某一事物表示赞成或反对等,就具有鲜明的形象直观性。它的表意功能有时直截了当,有时又给人们的心理产生某种暗示,对方大多能心领神会,因而它较“世界语”的通用面还要广,甚至连聋哑人都可以理解。

3.对应性

体态语言不但要与有声语言协调配合,而且交际双方要协调配合,双向交流,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霍尔曾指出这种人类交际的常见现象:一个人倾听别人说话时,总会望着对方的脸,尤其是他的眼睛;为了表示注意,听话者会轻轻地点头,或者说“嗯”、“是的”;如果哪句话他深表赞同,点头就点得很深;如果感到怀疑,他就会扬起头或皱起眉头来,或者两个嘴角向下耷拉;要是不想再听下去,就会将身子挪一挪,把腿伸一伸,或者移开视线,不再注视说话人等。以上说的种种现象,正是对应性的表现。如果某人在说话时运用了各种体态语言,而对方却视而不见,没有对应性的反应,那是无法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的。

4.依存性

体态语言表意的多义性决定了它对有声语言和具体言语环境的依存性。离开了自然有声语言,离开了一定的言语环境,体态语言在当时特定的含义就不明确,就难以辨析和领会。例如点头的动作,可表示致意、同意、赞成、承认、肯定、感谢、应允、认可、理解等不同寓意,离开了自然有声语言和一定的语境,又怎能确切领悟它当时特定的具体含义呢?除此之外,体态语言还依存于一定的民族和时代,与一定的时代特征、民族心理、地域风尚相适应而存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在交际中运用体态语言是有所区别的。如在西方国家,男女之间表示亲密友好,常用拥抱接吻的方式,而在我国,除夫妻外,这种表达方式就不适用;又如,向人招手要他过来,中国人掌心向下,手指向内摆动;西方人掌心向上,手指向内摆动等。所以,在具体运用体态语言时,应“入乡随俗”而不应采用固定不变的模式,以免闹出笑话来。

配合自然有声语言,有目的地运用体态语言,总的要求是:雅观自然、准确得体、因人制宜、因地制宜、整体协调、简约精练。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霍尔说过:“一个成功的交际者不但需要理解他人的有声语言,更重要的是能够观察他人的无声信号,并且能在不同场合正确使用这种信号。”高水平说话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将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配合得非常默契,将它们有机地协调起来。反之,如果在人际交往中,忽略了体态语言的选择和运用,不仅会直接影响自然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而且还会给别人留下不良印象。

二、神色语言艺术

不同的神色可表达不同的心理状态。人的个人隐秘,包括内心想法、动机、情感倾向等,都难以避免地会通过神色表现出来。神色语言的传递具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领导在讲话时注意观察听众的神色,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自己的讲话效果,同时还可以恰当地运用自己的神色,传递信息。

1.眼神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模样,都可以通过这扇窗户透露出来。领导与公众见面,用不着开口说话,只凭眼睛的神态就能传递出内心的情感;公众也不一定要听领导讲话才能获取其传递的信息,只需看看领导眼睛的神态,就能领悟其内心的活动,知道他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眼神所传达的感情,往往超过有声言辞的发送。所谓“会说话的眼睛”,就是由此而得。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十分善于运用眼神语。

保尔·拉法格回忆马克思时说:“当某一个人在谈话中说出几句俏皮话或机敏的答辩时,他的黑眼睛便在浓密的眉毛下快活地嘲弄地闪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