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食色攻略:唯有美食不可辜负
17588400000031

第31章 中国菜的筵宴设计(3)

由于各地物产及饮食习俗的影响,清真菜形成了三大流派:第一,西北地区的清真菜,善于利用当地特产的牛羊肉、牛羊奶及哈密瓜、葡萄干等原料制作菜肴,风格古朴典雅;第二,京津、华北地区的清真菜,除牛羊肉外,多以海味、河鲜、禽蛋、果蔬为原料,讲究火候,精于刀工,色香味形并重;第三,西南地区的清真菜,善于利用家禽和菌类植物,菜肴清鲜淡雅、原汁原味。此外,人们又把我国的清真菜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型:一是清真寺院菜,也叫教席菜。在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教的重大节日,清真寺内大摆没有酒的宴席。别具一格的宴席有一整套清真菜点,多为阿拉伯传统饮食结合当地饮食特点逐步形成。例如北京地区的油香、肉粥、肉火烧、炸卷果、红松羊肉、醋熘肉片等。二是市肆菜,也叫小型商业菜,即清真餐馆经营的菜点、小食摊和商贩走街串巷经营的清真菜点。其中,既有高中档的珍馐佳肴,也有大众化的风味小吃。三是家常菜,也叫民间家庭菜。即******群众居家一日三餐的常用菜点。

2.清真菜的主要特点

清真菜有着很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禁忌严格,选料严谨

受******教教规的制约,清真菜在原料的使用上有严格禁忌,选料十分严谨。******教主张吃“佳美”、“合法”的食物。所谓“佳美”食物,指的足清洁、可口、富于营养之食。按照******的教规,允许吃的食物是牛、羊、驼、鹿、兔、鸡、鸭、鹅、鸠、鸽等食草动物,以及河海中的有鳞鱼类;不可食用的原料是“自死动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以及鹰、虎、豹、驴、骡之类的凶猛禽兽和无鳞鱼等。所谓“合法”,指的是以合法手段获取那些“佳美”的食物。按照******的教规,宰杀供食用的禽兽,一般都要请清真寺内阿訇认可的人代刀,并且必须事先沐浴净身后再进行屠宰,宰杀时还要口诵安拉之名,只有这样才是合法的。

(2)工艺精细,菜式多样

清真菜选料主要取材于牛、羊两大类,特别是烹制羊肉菜肴极为擅长。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已经有以羊肉、羊头、羊尾、羊蹄、羊舌、羊脑、羊眼、羊耳、羊脊髓和羊内脏为原料的清真全羊席,可以做出品味各异的菜肴120余种,体现了厨师高超的烹饪技艺。全羊席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极为盛行。以后,因烹制全羊席过于靡费,便逐渐演化为全羊大菜。全羊大菜是全羊席的精华,由独脊髓(羊脊髓)、炸蹦肚仁(羊肚仁)、单爆腰(羊腰子)、烹千里风(羊耳朵)、炸羊脑、白扒蹄筋(羊蹄)、红扒羊舌、独羊眼八道菜肴组成,制作工艺十分精细。

3.清真菜的著名品种

据资料记载,中国清真著名菜肴和小吃大约有500余种。以著名菜肴而言,有各地清真餐馆中常见的葱爆羊肉、焦熘肉片、黄焖牛肉、扒羊肉条、清水爆肚等,还有本地独具特色的著名清真菜肴,如甘肃的炒鸡块、银川的麻辣羊羔肉、陕西的羊肉泡馍、青海的手抓肉、云南的鸡纵里脊、吉林的清烧鹿肉、北京的它似蜜和独鱼腐等。以著名清真小吃而言,有爆肚、白汤杂碎、奶油炸糕等。

寺观风味

寺观风味,又名斋菜或香食,泛指道家、佛家宫观寺院制作并食用的以素食为主的肴馔。它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是中国菜的特异分支,属于素菜的一个类别,其产生与发展同中国传统膳食结构和佛教、道教的饮食思想及戒律密切相关。

先秦时期已有了素食的雏形。当时,人们在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实行“斋戒”,其主要内容除更衣沐浴外,就是不吃荤菜,只吃素食、表示对祖先、鬼神的崇敬。战国后期,食物原料日益丰富,人们对荤食、素食的关系有了深入认识,提出了少吃荤食、多吃素食的主张,如《吕氏春》言:“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秦汉时期,豆制品的丰富大大发展了素食的内容。到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的佛教开始摆脱依傍,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其中的大乘佛教更是深受当时人喜爱,许多僧人受其经典《大般涅椠经》《楞枷经》关于禁止肉食等思想与戒律的影响,开始大兴素食。而南朝梁武帝萧衍也大力倡导素食,且自己素食终身。政治和宗教的厚重影响促使寺观素食在南北朝时真正产生,并得到迅速普及和提高。在当时,许多士大夫文人崇尚清淡,以吃素为荣。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就以专门篇幅对素食进行了论述。到唐宋时期,寺观风味有了长足的发展,所用原料的花色品种众多,烹调技艺大幅提高,尤其是出现了面筋,并以此为原料制作出以素托荤的菜肴。到了元朝,道教的饮食戒规对寺观素食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本来就崇尚自然和养生服食,在佛教传入后更借鉴佛教的饮食思想与戒律,逐渐提出了自己的饮食戒规。进入清代,中国的素食已发展为宫廷素食、寺观素食和市肆素食等多种类型,而寺观素食也发展到最高水平,许多寺观都制作出独具特色的素食。清代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记载:“寺庙庵观素馔之著称于时者,京师为法源寺,镇江为定慧寺,上海为白云观,杭州为烟霞洞。”此外,四川新都的宝光寺、西安的卧龙寺、广州的庆云寺等都能烹制上佳的素食。

1.就地取材

寺院宫观大多依山而建,拥有一定的山地、田产,而僧尼、道徒平口除了做一些佛事、道事之外,其余时间大多在田间地头种植粮食和蔬菜或从事其他劳动,以供日常饮食之需。大量的烹饪原料来自宫观寺院依傍之地。如在清代苏州附近山地的松林深处,清明节前后产“松花糖蕈”,佛寺僧厨采摘烹制后清香甜嫩、入口即化,成为苏州佛寺素菜中特有的珍品佳肴。位于泰山的斗姆宫,僧厨们用产自岱阳、灌庄等地的豆腐为原料,制作出金银豆腐、葱油豆腐、朱砂豆腐、三美豆腐等名菜。青城山天师洞的白果烧鸡为青城一绝,选用当地的优质银杏为原料制作,也是寺观烹饪就地取材的明证。

2.擅烹蔬菽

受佛教、道教饮食思想和戒律的影响,寺观素菜制作的主要原料有三菇六耳、瓜果鲜蔬、菌类花卉、豆类制品等。这些四季蔬果清幽、淡雅、素净,给人以新鲜、脆嫩、清爽的感觉;软糯的面筋豆皮之类,给人以爽口、软滑的感受;香味醇厚的蕈类,给人以鲜嫩馨香的回味;加以芝麻香油、笋油、蕈油调味,无不独具风味。据清代徐珂《清稗类钞·高宗在寒山寺素餐》条记载,由于苏州佛寺的素菜口味鲜美,声誉日隆,乾隆皇帝也慕名而来,微服私访,特地到寒山寺去品尝僧厨所烹制的素菜,且食后大加赞赏。杭州灵隐寺、上海玉佛寺、扬州大明寺等地的素斋,都擅长烹制蔬菽,且以选料精细、烹制考究、技艺精湛、花色繁多、口味多样等烹饪特点而蜚声海内外。

3.以素托荤

寺观风味为了提高烹饪技艺、丰富菜肴品种,在造型上下大工夫,形成了以素托荤的特点。如用瓜或牛皮菜加鸡蛋、盐、米粉、豆粉、面粉制成“肉片”,用豆筋制成“肉丝”,用藕粉、鸡蛋、豆腐皮等原料制成“火腿”,用绿豆粉、紫菜、黑木耳等制成“海参”,用萝卜丝制成“燕窝”,用玉兰笋制“鱼翅”,豆腐衣、山药泥制“鱼”,用豆油皮制“鸡”,用豆腐衣、千张等又可制成“鸭”。几乎可以说,鸡鸭鱼肉、鲍参翅肚等“荤”料样样都能用“素”料制成,不仅形神兼备,而且味香可口,大有以假乱真的效果。这些以素托荤的象形菜,极大地丰富了素菜的内容,拓宽了素菜制作的新领域,使素菜不仅清香飘拂,而且千姿百态。

4.代表品种

寺观风味经历了由单一到多样、由纯素到仿荤的发展过程,许多名菜至今仍在中国肴馔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为人们所喜食,如桂花鲜栗羹、罗汉斋、鼎湖上素、半月沉江、糟烩鞭笋、桑莲献瑞等。其中,以罗汉斋最为著名。所谓罗汉斋,又名罗汉菜,初时制作较简单,是将选用的原料合煮一锅而食。后来,因佛事活动日益隆重,如法师讲经、沙弥受戒、居士拜佛等,常由法师、沙弥、居士出钱设斋供众,罗汉斋的制作也逐渐丰盛讲究,并根据出钱多少,分为千僧斋、上堂斋、吉祥斋或如意斋。此菜流传至市肆素餐馆后,又得到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并有上斋、中斋、下斋之分,主要根据所用原料和汤料的质量高低划分。由于各地物产不同,原料选择不尽一致,但所用原料一般不少于十余种,大多以金针、蘑菇、木耳、竹笋、豆制品等干鲜蔬果烹制而成,其制作方法也同中有异,但均具有咸鲜、清香、淡雅的特色。

此外,还有一些素菜为了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取荤菜之名来命名,颇具代表性的有松子肥鹅、白烧干贝、冰糖甲鱼、奶汤煮干丝、糖醋排骨等。

市肆风味

市肆风味,又称市肆菜、餐馆菜,是饮食市场制作并出售的肴馔。它植根于广阔的餐饮市场,由创造精神最强的餐馆厨师制作,是中国肴馔的主力军。

市肆菜是随着贸易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早在商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餐饮行业的雏形。到了汉代,餐饮业的发展迅速,除了京都,临淄、邯郸、开封、成都等地都形成了商贾云集的饮食市场。《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魏晋南北朝期间,战乱不绝,饮食行业的发展不及前代。至隋朝一统天下后,都市开始繁荣,商业蓬勃发达,特别是洛阳、长安两京,已成为全国商业的两大中心,当时的饮食市场也逐渐繁荣。进入唐代,农业生产以及商业、交通空前发达,星罗棋布、鳞次栉比的酒楼、餐馆、茶肆、小吃摊成为都市繁荣的主要特征。餐饮业的夜市在中唐以后广泛出现,唐代王建在《寄汴州令狐相公》中有“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的诗句。宋代时,社会经济的兴盛,商品流通条件的改善,使得市肆饮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东京著名的酒楼饭馆就有72家,号称“七十二正店”,此外,不能遍数的饮食店铺皆谓之“脚店”,所经营的菜点有上千种。元代的市肆菜肴融入了大量的蒙古和西域的食品,出现了主食以面为主、副食以羊肉为主的格局。明清两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口的激增,各地的市肆饮食在地方特色方面有所增强,许多地方风味流派最终形成。《清稗类钞·饮食类》所述颇详:“肴馔之有特色者,为京师、山东、四川、福建、江宁、苏州、镇江、扬州、淮安。”进入现代尤其是当今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大发展,物质的极大丰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市肆风味具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由于市场化的竞争和发展,市肆风味与其他风味相比,具有其独特之处。

1.技法多样,品种繁多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餐饮店铺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在制作菜肴时大量吸取了宫廷、官府、寺院、民间乃至各民族的肴馔品种和烹调技法,从而使市肆风味形成了技法多样、品种繁多的特点。以清朝为例,清末的傅崇榘在《成都通览》第七卷列出成都之包席馆及大餐馆、成都之南馆饭馆炒菜馆、成都之著名食品店、成都之食品类、成都之家常便菜等,记载了当时成都饮食市场上供应的川菜品种就达1328种。此外,(桐桥倚棹录》《调鼎集)《扬州画舫录》等也记载了当时众多的市肆菜品。如今,中国餐饮市场更是风起云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餐饮企业求新求变,主动学习和吸收优秀的烹饪技法,大胆运用新原料、新调料,推出的创新菜点层出不穷,更加令人目不暇接。

2.应变力强,适应面广

应变力强、适应面广,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要,是市肆风味发展的前提。以北宋汴京为例,当时的市肆风味就已分为多个层次,如正店、脚店、食摊食贩等,适应面广。而近年来,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餐饮市场,不同层次的市肆风味也满足了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高级宾馆、酒楼不乏食客,经济实惠的大众餐馆也是门庭若市。同时,一些饮食新观念还不断冲击着传统的饮食习俗,为餐饮市场带来了新的需求,如当今饮食国际化的趋势、地方风味间的融合、有机食材的大量运用等现象,都说明了市肆风味具有因时而变、适应面广的特点。

3.代表品种

市肆风味品种之多,当为中国各种风味之最,其代表品种也多不胜数。但是,由于市肆风味的许多名品在市场流行一段时间后,最终融入地方风味流派之中甚至成为其代表,因而不再赘述市肆风味的代表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