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给吃货的美食笔记
17588100000016

第16章 辣中寓酸的湘菜(1)

湘菜,以湖南菜为代表,是由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种地方风味发展而成的地方菜系。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三面临山,北有洞庭湖,气候温润,土地肥沃,水源密布。司马迁《史记)中描述它“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这里农牧副渔都很发达,物产十分丰饶,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当地著名的食材特产有武陵甲鱼、祁阳笔鱼、洞庭金龟、君山银针、桃源鸡、临武鸭、武冈鹅、湘莲以及湘西山区的笋、蕈和山珍野味等。

湘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屈原的《楚辞·招魂》,对当时楚地的饮食结构及菜肴品种有所记载:“食多方些,稻粢穱麦,挐黄粱些。大苦咸酸,辛干行些。肥牛之犍,腱若芳些。和酸若苦,陈吴羹些。腼鳖炮羔,有柘浆些。鹄酸臇凫,煎鸿鸧些。露鸡肤臇,厉而不爽些。”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谷物除稻米外,还有粱、豆、麦、黍、稷、粟等多种。

西汉时期,湘菜的烹饪已经达到一定水平,根据对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烹食残留物以及一套竹简菜谱考证,当时楚人已经可以利用数十种动植物烹制菜肴,烹调方法已发展为羹、炙、煎、熬、蒸、濯、脍、脯、腊、炮、醢、苴等十多种,烹饪调料也有盐、酱、豉、曲、糖、蜜、韭、梅、桂皮、花椒、茱萸等。

南宋以后,湘菜开始自成体系。明朝时期,湖南喜食辣味的人逐渐增多,辣味因此成为了湘菜的特色符号。到了清代中晚期,曾国藩、左宗棠所率湘军驰骋天下,湘菜的独特风味也随之引入东西南北,从而奠定了湘菜的历史地位。

湘菜有用料广泛、重油色浓、擅长调味的特点,其中辣味是湘菜的主要特色。《清稗类钞》中曾记载:“湘鄂人之饮食喜辛辣品,虽食前方丈,珍错满前,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

湖南自古称“卑湿之地”,地理环境多雨潮湿,而辣椒有助于御寒祛湿、振奋食欲,因此形成了湘人嗜辣的风俗。

相比四川、贵州、云南等其他西南地区,湘菜之辣有所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以辣为主、辣中寓酸,即成独特的“酸辣”口味。而此中之“酸”又非醋,而是取自酸泡菜之酸,口感更为柔和醇厚。

与湖南的“酸辣”口味相区别,有食家将四川之辣总结为“麻辣”,贵州之辣为“香辣”,云南之辣为“鲜辣”等。

在湘菜的三个地方风味中,以长沙、衡阳、湘潭为中心的湘江流域的菜品,是湘菜的主要代表。其菜品口感注重酸辣、香鲜、软嫩,在制法上以煨、炖、腊、蒸、炒见长,代表菜品有组庵鱼翅、海参盆蒸、腊味合蒸等。

煨法是现代湘菜烹饪的重要方法,依色泽变化可分为红煨、白煨,依汤汁不同又有浓汤煨、清汤煨、奶汤煨等,均讲究微火慢制、原汁原味。

洞庭湖区的食材以河鲜、禽畜为主,常用炖、烧、蒸、腊等烹制方法。菜肴芡大油厚,咸辣香软,有洞庭金龟、网油叉烧洞庭桂鱼、冰糖湘莲等名品。

炖菜的一大特色是火锅直接上桌,边吃边下料煮制,热汤翻滚,香飘四溢。民间更有将蒸钵置于泥炉上炖煮的方法,俗称“蒸钵炉子”,风味别具,当地民间有歌谣称赞它为:“不愿进朝当驸马,只要蒸钵炉子咕咕嘎。”

湘西山区聚居了许多少数民族,他们擅制山珍野味、烟熏腊肉等,口味偏重咸香酸辣,常以柴炭作为燃料,有着浓厚的山乡风味。其代表菜肴有红烧寒菌、板栗烧菜心、湘西酸肉、炒血鸭等。

湘菜有八大名菜之一之称,“东安子鸡”就是其中一道代表菜肴,因产于湖南东安县而得名。

传说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在东安县有一位老妇人开了一家小饭馆。

一晚,来了几位经商客官,当时店里菜已卖完,于是老板现捉了两只活鸡,宰杀洗净,切成小块,加上葱、姜、辣椒等佐料,经旺火热油略炒,又加入盐、酒、醋焖烧,最后浇上麻油出锅。

此菜上桌后香味浓郁、汁芡红亮、口感鲜嫩、酸辣兼备,客人吃后十分满意,食后到处夸赞,使得这个小店声名远播,各路食客都慕名而来。

东安县令风闻此事后也亲临品尝,觉得名不虚传,赞赏之佘为之取名为“东安子鸡”,从此它就成为了湘菜的一道传统佳肴。

以下介绍几种精典的湘菜菜谱及制作方法:

烧南北

很久以前,湖南益阳住着唐代名将郭子仪的后代郭信一家。郭信有一身好武艺,在随军征战中立下了许多功劳,官升兵部侍郎。郭信回家探亲,娶了个美丽贤淑的妻子玉兰,两人相亲相爱,甜甜蜜蜜。后来郭信赴京上任,玉兰留在益阳家中,照顾郭信年迈的双亲。平时夫妻二人虽然不常见面,但玉兰常托人带一些家乡的土产给郭信,所以恩爱之情并不衰减。

有一年,益阳竹笋大丰收,玉兰就将竹笋晒干,捎往京城。郭信用笋干煮食烧汤,味道鲜美,就献给皇上品尝。皇帝吃了,夸赞不已,就问此菜何名,郭信禀道:“此乃竹笋,是臣妻玉兰亲手所制。”皇帝听了,点点头,道:“既然是爱卿之妻玉兰所制,就叫它玉兰片吧。”

从此,这一雅号就不胫而走。

比起玉兰片的传说来,口蘑的传说就更具有传奇性。口蘑,是河北省的著名特产,因盛产于张家口的坝上大草原,故称口蘑。它肉质肥厚,清香适口,是食用菌中之佳晶,被誉为“素中之肉”。口蘑的香气绵延长远。关于口蘑之香,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有—位口蘑商,为了拓展销路,带了上等口蘑,坐船从天津出发南行。一路上,蘑香四溢,引得海里的鱼虾成群结队,随船而行。船上的人既惊叹这一奇观,又害怕翻船,船老板就重金购买驱鱼良策。口蘑商一口应承下来,打开箱子,把口蘑抛入海中。口蘑随波漂流而去,鱼群也追着远去的口蘑逐渐散去。事后,口蘑商逢人便讲鱼群围船,口蘑解围之事,许多人就和他签订了购买口蘑的合同,口蘑商由此发了大财。

虽然玉兰片和口蘑都是世间美味,但以前它们都是分别烹制或给其他菜做辅料的。那么这地处南北的两种名产怎么会走到一起的呢?

据说,有一次厨师在将吃剩下的烧口蘑与烧玉兰片回锅加热时,不小心把它们烩到了一起,一尝,风味绝佳,而且色泽鲜艳,于是“烧南北”这道名菜就被偶然地发明了出来。

操作所用食材:玉兰片100克,鲜口磨200克,姜末、酱油、味精、盐适量、生粉水,麻油少许,鸡汤一小碗,鸡油2大匙。

做法:

1.玉兰片用温水泡软,鲜口蘑冲净,去根蒂,切成薄片。

2.炒锅入油烧热,倒入玉兰片、鲜口磨片,加味精、酱油、姜末,倒入鸡汤。

3.开锅后用生粉勾芡,装盘,淋上鸡油即可。

腊味合蒸

300多年前,在湘江文滨的一个小镇上有个刘记饭庒。店主刘七手艺精湛,店内生意也不错,只因得罪了当地豪绅,被逼得身无分文,流落外乡,只能靠乞讨为生。

一年的年关将近,家家杀猪宰羊,腌蒸美味食品。刘七全靠乞讨些食物维持生计。这一天,刘七讨到了许多腌鱼、腊肉碎块,还有风干的鹅鸭脚。虽然并非整鱼大肉,但要饭的钵子里也是满满的了。天寒地冻,刘七躲在一家大财主的屋檐下藏身。他点着了火,想把钵中食物蒸了吃。此时,财主大院里高朋聚会,主人正在宴请当地名流。酒过三巡,座中一位客人起身道:“主人设宴,压轴菜怎么不上呢?”他一手捏捏鼻子,一手向外指着。

主人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因为菜已上全了。客人用劲嗅了嗅,又用手指厅外:“大伙闻得着,这是多么浓郁的香味啊,请问主人还要将好菜留到何时呢?”此时,主人也使劲嗅了起来。众人一致称赞:“好香的菜肴,你赶快端出来吧!”还是伺候客人的管家机灵,立刻快步走了出去。他循着香味来到门外,才发现一个叫花子正在蒸食,香味便是从那里散发出来的。

刘七见来者不善,正要端着饭钵离去,却被管家紧紧地抓住了。

“别走,你这是什么菜?”

刘七一时弄不明白原委,最后管家放走刘七后,却买下了他的一钵菜肴端进大门。他回到厨房里,稍做打点就装进华美的瓷盘里上席了。客人们大饱口福,这种蒸过的腌腊食物竟然别有风味。有位客人本是县城大饭庄的老板,当即提出要重金雇用主人家的厨师。主人和管家耳语后,便爽快地答应了。他只是顺水推舟,何乐而不为?主人急命管家寻找叫花子。只因刘七手里有了钱,此时正在不远处的路边小吃店用餐。他被管家请了回来。他们边走边谈,只见管家好言好语地说服刘七:“我家主人最乐善好施,最爱救济贫穷人家。你如今生活潦倒,主人特荐你到本县饭庄去当大厨,你也应该心满意足了。”到底管家能言善辩,刘七被一番甜言蜜语说动了心。其实刘七本是厨师出身,他将要来的食物回忆了一下,因为条件变了,又加进一些调料,经他取名为“腊味合蒸”菜便更加地香气四溢,不久便轰动了小县城,上至县官,下到平民百姓,争相前往品尝。

操作所用食材:腊猪肉200克,肉汤25毫升,腊鸡肉200克,腊鲤鱼200克,熟猪油25克,白糖、味精、盐适量。

做法:

1.将腊鸡去骨,腊肉去皮,腊鱼去鳞,用温水洗净,上笼蒸熟取出。腊肉切约4厘米长、0.7厘米厚的片,腊鸡,腊鱼切成大小相同的条。

2.取瓷碗一只,将腊肉、腊鸡、腊鱼分别皮朝下整齐码放入碗内,再放入熟猪油、白糖和调好味的肉汤上笼蒸至软烂,取出,翻扣在大恣盘中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