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认为自己是聪明的,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糊涂。然而,口中虽不承认,但事实的缺失和错误却难以掩盖。可以说,犯糊涂之人往往都是没有自知之明的,他们看不到自己犯糊涂时的情形,常常是自己办了糊涂事却还浑然不自知。他们不知道哪些言行是不该发出的,只有等到结出恶果后,始知自己好心办了坏事,或是连累了无辜,或是无意而酿成了苦果,但那时傻眼已来不及了。所以说,搞明白什么样的情形是犯糊涂,对我们减少生活工作中的失误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1.说了不该说的
常言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小时候大人就经常教给我们说:话到嘴边还要停一停,想好了再说,哪句话该说哪句话不该说,是个大学问。可现实中总有些人说话冒冒失失,没了分寸,话说出来不是伤害别人,就是令人生厌。作为一个具有理性的人,我们对自己说出口的话一定要有所思量。所谓“爱说话的人是用嘴说话,善于说话的人是用心说话,而智慧的人是用头脑说话。”用嘴伤人可能会伤了人家的心,心被伤了也许一生都无法弥补。所以,管好自己的嘴,是避免犯糊涂的重要方法之一。
说了伤人的话
在接人待物上,先贤曾告诫我们“小处不可随便。”可有些人总是大大咧咧,对一些小节不太在乎,以为无伤大雅,无关紧要。可是,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不在乎自己的小节是一种严重的犯糊涂的行为,特别是在与人说话的时候,你认为自己只是无心或不当一回事的话,很可能就会得罪人,甚至还有可能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正所谓“祸从口出”。
有报道说,在台湾省台北县曾发生一件叫萧崇烈的一家三口遭灭门的血案,在警方锲而不舍的追查后,已宣告侦破。凶嫌邓笑文被捕后,坦承是因受经营堆高机生意的萧崇烈“讥讽”而萌生杀机,行凶后担心事情败露,并杀其妻女灭口。
邓笑文表示:死者萧崇烈生前曾用话刺激他、耻笑他,并用手指指他胸前,笑他“没什么用”,开堆高机那么久了,仍然是“给人请,不像他自己开堆高机没多久就当了老板”。对这样的“讥讽”,邓笑文怀恨在心,后来萧某只要与他碰面,就不断嘲笑他,以致使他萌生杀人泄恨之心。
据警方表示,凶嫌邓笑文心智健全,但因受到对方不断的讥讽和嘲笑而杀人,这成为历年来灭门血案的特例,颇值得社会大众警惕。
古人早有明训:“言语伤人,胜于刀枪。”许多人常以“嘲弄”他人为乐子,也有部分综艺节目的主持人,戏称未能在比赛中过关的来宾“笨”,或嘲笑比赛者的长相“丑”。有些虽然属玩笑性质,但总让人觉得不妥,毕竟“尖酸刻薄”、“有失厚道”的言语,会使听者产生不悦。严重的,正如灭门血案的被害人一般,遭到杀身之祸而后悔莫及。因此,古人说“丧家亡身,言语占八分”,必有其道理,所以在待人处世时,说话一定要谨慎。
其实,因言辞起冲突而萌生杀机的情况,发生的范围非常广泛。比如,在法国巴黎有一名“美食专栏作家”,经常在文章中特别赞誉某家餐厅,或严辞批评某些餐厅的菜肴。有一次,此专栏作家在专栏中对一餐厅的菜色予以“像猪食”的评语,以致激怒了餐厅老板。事后该老板特地邀请此美食专栏作家去试吃“精致美味的佳肴”,不料美食专家吃后脸色大变,晕倒在地,送到医院时气绝死去。餐厅老板被警方逮捕收押后,坦承“设毒宴”,他说:“批评我们的美食像猪食的人都该死!”
这真是叫人瞠目结舌。此后“专栏作家”们下笔时可得小心点,就像说话一样,若言词过于尖酸刻薄,批评太过分,可能也会“惹祸上身”。
事实上,不管是男人或女人,只要被一些不中听的话激怒,都可能会因此而情绪失控,甚至动用武力大打出手,以致轻的鼻青脸肿,重的还要吃官司。某县城有两家相邻的家具行,因同行竞争而互相嫉恨,又因轿车被刮而引起言语冲突,于是两家除了动口怒骂、动手狠捶互殴外,又用口“互咬”。结果,四十一岁的林先生鼻子被咬落在地,他忍着疼痛拾起半截鼻子,赶至医院求救缝合。另一方是五十三岁的许先生,也在“口齿互咬大战”中,下巴被咬下一块肉,鲜血溅满脸孔和家具,也痛苦万分地赶赴医院缝了十多针。
在待人处世时,因为说话不注意分寸而遭到杀身之祸,或被打得鼻青脸肿、咬掉下巴的上述实例,似乎叫人觉得不可思议,或有些好笑,不过,也让人再次想到“丧家亡身,言语占八分”的古训来。
说了违心的话
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先生著名的随笔《莫要靠谎言过日子》值得我们经常温习。在这篇三千多字的随笔中,索老为我们开列了一份拒绝谎言的“清单”,其中包含几条让我们免入谎言陷阱的忠告。
索老说:“决不以任何方式书写、签署和发表他认为歪曲真相的片言只字。”所以,当我们提笔书写的时候,开口说话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有关一个事件的信息不对称,资料不完整,背景很复杂,专业不对口时,最好不要发表评论,不要像某些经济学家那样跨专业信口开河,以免落个“江湖嘴”的恶名。
索老说:“不论在私人谈话,还是有许多人在场,都绝对不说这样的(假)话,自己不做,也不怂恿旁人,不鼓动,不宣传,不讲解,不炫耀。”所以,作为作家,违心的话不要说,违心的事不要做,可以长期装病避免说谎,绝不可长期带“病”坚持说谎。作为专家学者,不要为了酬金和虚名出卖知识公信力,充当造谣惑众的“肉喇叭”,担任传播虚假广告的推销员。
索老说:“既不在口头上,也不在书面上为了迎合上面、为了增加保险系数,为了自己工作的顺利而援引‘领导’言论,如果被援引的思想他不完全赞同或者文不切题的话。”有些人援引“领导”讲话不仅仅是拍马溜须,讨好上级,更严重的问题是拉大旗作虎皮,仗势欺人,指鹿为马,推卸责任,掩盖弄虚作假行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我们既不能随便援引“领导”讲话,而且要防止骗子援引“领导”讲话欺骗不明真相的听众,领导者要谨言慎行,防止自己的一些言论被说谎者恶意援引。
索老说:“不举手赞成不真心同意的提案;既不公开也不秘密投票赞成不称职或不可靠的人。”真正的知识分子要拒绝或避免出席那些有损人格尊严,丧失科学良心,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的研讨会、评审会、协商会和座谈会等。对于违背实事求是原则和科学发展观的表决议案,对于跑官者和腐败分子的任命事项,应投反对票、弃权票,也可以请假,可以借故离开,但不能苟且同意,至少应保持沉默。
索老说:“听到发言者的谎言、荒诞无稽的空论或恬不知耻的宣传,立刻离开会场、讲堂、剧院和电影院。”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为真理,谎言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污染作用,污水倒进清水,无论浓度大小,清水即可成为污水。
品读索老的忠告,不难看出,长期一贯地拒绝谎言、不说违心的话而不犯糊涂是一件不容易、不轻松的事情,需要高度的科学理性,足够的道德勇气,坚韧的求实态度,以一贯之的人道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修养。
说了过激的话
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人对人说起了他因说过激的话而引起的烦恼:
我刚开始在这个公司上班的时候,领导都已经对我说了薪水不高。我之所以留下来,是因为觉得自己需要磨炼,需要一个地方增长自己的能力。薪水对于我来说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还是我个人能力的提高!
但是,我对高薪水也是充满向往的。我知道这里的每个人的薪水都是不同的,而我是一名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又没有工作经验,在这里的薪水是最低的。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一点点将自己的薪水提高,这一天并不是我走进公司的第一天,而是之后的某一天!
半年过去了,我的薪水依然没有提高。于是,我开始在上司面前隐约地提到这个问题,上司一直装傻。我有点急了,那天办公室就我和上司两个人,我故意提到,这个月的房租又涨了,饭票也涨了……言外之意是,我的工资什么时候涨呀?
上司笑着说:“别抱怨了,好好工作吧!大家的工资都是一样的!”
“是吗?真的一样吗?”其实我早就生气了,但是一直忍着。上司说出大家的工资都是一样的,我就不服气!怎么是一样呢?我好像比同事少了好几百块呢!关于上司的工资,我不知道是多少,但是我知道,他的工资不知道比我多多少倍呢!所以那句“真的一样吗?”的话就这么脱口而出了。出口之后,我长久以来的怨气都宣泄出来了:“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大家做的工作都是一样的,凭什么拿的工资不一样呢?要说工作经验,我也已经在这里半年了,什么经验没有呀?”
上司看了我半天,就像在看一只怪物。我只觉得自己理由充分,所以一点也不心虚。可实际上,是我错了!
第二天,办公室里的同事相继对我说:“我们刚来的时候比你的工资还少呢,到现在才一点点提升上去。”我心里一惊,肯定是上司找我的同事谈话了!
这个时候我更生气了!我跑进上司的办公室,心想,如果你这么弄,我就更要打听得详细点了。进了办公室后,我直接问上司:“我想知道这里的每个员工都是干了多长时间开始加薪的?”上司不动声色地问我:“你有什么权利知道?”我说:“因为我想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加薪!还有,你对我有什么意见可以直接问我,不要让同事来告诉我,我觉得这样的做法未免有点太卑鄙了!”
上司瞪了我一眼,说:“如果你来上班就是为了将来拿高工资,那么我可以告诉你,我这里没有高工资,只有你的业绩做到了一定程度,你的价值值得我给你开那么多工资,我就给你开。但是目前,你还没有做到。我说过,工资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并不是说你们的数量是一样的,而是说标准是一样的。在这里,都是为工作而来的,没有工作能力一味谈高工资,我想每个老板都不欢迎!”
我无话可说了,虽然我很生气,但是我却再也说不出来什么了。我知道自己错了,和上司发生争执是我不应该做的,而和上司说这些偏激的话,更不是我该做的!
在公司上班最忌讳打听别人的薪水和奖金,别人喜欢对你打哈哈,而你自己也不会喜欢告诉别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个道理。而一旦有了要求上司为自己加薪的想法后,就要摆出自己的成绩来给上司看,而不是拿自己和别的同事比较,更不要拿自己的薪水和上司比较,那是永远没有办法说服上司的。
不要像这位年轻人一样因为冲动说一些过激的话。没有人愿意拿热情换冷漠,拿体贴换伤害。冲动的话语,也许已经伤透了他人的心。钉下一颗钉子容易,但是拔起它,你是否能修复好栅栏上的洞呢?如果你已经说了,那么请道歉,用你的温柔去尽量弥补,只是是否有用就无法确定了。
说了隐秘不宣的话
在职场中,不管对谁,个人的隐私和心事都不要随便说出来,因为当别人看透或者了解到你的隐私或秘密后,那么你所钳制对手的利器也就暴露在了别人面前。过早地亮出了自己的底牌,也就丧失了与对手叫板的主动权。所以说,随便向他人倾吐自己的心事,这不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出卖给他人,授人以柄吗?说不定何时,它就会成为别人修理你的突破点。所以,对什么事对什么人都要多个心眼想一想,别犯糊涂害了自己。
有位叫陈丽的大学生,毕业后应聘在一家出版社编辑部做一名编辑。刚去时,有一位琴姐对她非常关心,经常指点她如何做好工作。陈丽非常感激,毕竟初入社会,遇到这样的人不容易。
一次,陈丽生病住院,全编辑部只有琴姐过来看她,陈丽对琴姐的好感又增加了一层。自此,两人是无话不谈。某个周末,陈丽把自己想当组长的心事告诉了琴姐,并把自己的一些措施也说了出来,琴姐显然表示惊讶,然后鼓励了她一番。
可是自此以后,陈丽发现,琴姐对自己的态度越来越冷淡,琴姐似乎把精力都转到做事上了,她比以前更积极,在许多方面,都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意见,可是这些意见总是让陈丽有似曾相识之感。
不久以后,陈丽又受到“谣言”的困扰,谣言说她和社长的关系暧昧,陈丽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要知道,她和社长只是点头之交,也就是说,见面了,社长能够认识她是社里的人,仅此而已。
陈丽大惑不解,到底是谁在背后搞鬼。一次,去打印室时,她听到了这样一段话:“你说琴姐说陈丽和社长关系暧昧,可我看怎么不像呢?”
陈丽迷惑不解,她仔细回忆,自己并没有做什么对不起琴姐的事,到底哪里出问题了呢?不久,组长的任命下来了,是琴姐。陈丽恍然大悟。
陈丽若能在保守秘密这个问题上处理得当,就不会因泄露秘密而把事情搞得复杂化,致使自己遭受不白之冤。许多人有一个共同的毛病:肚子里搁不住心事,有一点点喜怒哀乐,就总想找个人谈谈。更有甚者,不分时间、对象、场合,见什么人都把心事往外掏。这都是缺乏头脑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