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即是修行:智者的糊涂处世哲学
17582300000001

第1章 前言

世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聪明,岂不知自以为聪明者却未尝不会犯糊涂;世人都不希望自己犯糊涂,岂不知有时犯糊涂者未必不是聪明人。很多人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所推崇的“装糊涂”,其实质目的在很大程度上说也不过是为了藉此避免犯糊涂。

概而言之,糊涂有装糊涂和犯糊涂之分。心里明白而表面糊涂则是装糊涂,表面明白而心里糊涂则是犯糊涂。装糊涂是“明知故犯”,是韬光养晦的智慧体现;而犯糊涂是“事后方知”,是悔之无及的愚蠢表现。自古而今,真正的智者其实大都是以装糊涂的办法而尽力避免做出犯糊涂的事情。

先贤老子曾自称“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在他看来,世间俗人都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晓他人的秘密或事件的真相为聪明,而他却拿自己的“昏昏闷闷”,仿佛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明白当聪明。他以智藏拙、以拙隐智,尽量避免自己犯糊涂。他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敏若讷”,真正道出了“智者”的真谛,只可惜这个道理却不是每个人都深得其妙的。

宋朝的大文豪苏轼,论聪明才智,他应该属于超乎常人的那一类了,可惜年轻时他对人生真谛参悟并不深透,因屡犯糊涂而屡遭贬谪。然而他最终明白:所谓文学上的那点小聪明,在政治的大智慧面前显得何其苍白无力!在吃尽了苦头之后,他终于潜心参悟人生的深奥哲理,写出了“众人生儿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吾儿愚且直,无灾无难到公卿”的慨叹诗句,为自作聪明而犯糊涂者敲响了警钟。

现实生活中,装糊涂与犯糊涂的关系是辩证的。面对烦琐小事与大是大非,装糊涂与犯糊涂的是有区别的。装糊涂的人,心里很清醒;犯糊涂的人,表面装清醒。曹操在张松献地图一事上大犯糊涂,孔明用人犯糊涂才导致了街亭之败,但他们真是糊涂人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是他们同样像苏轼一样,一时犯了糊涂,亦被聪明所误。伤也,痛也,智时真智,愚也真愚也!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说难得,是因为有些时候人们需要装糊涂,却又不会装糊涂。这种情况下,可能就要犯糊涂了。像苏轼、曹操、孔明这样真聪明的人尚被聪明所误,我辈平凡百姓就更难于避免犯糊涂了。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出现的情感失衡或迷蒙、道德失范或倾斜,法律失度或越轨、工作失职或渎职,其中大都因为犯糊涂所致。人有时往往过于聪明,两眼发亮,什么好处都想得,什么亏都不想吃,于是模糊了界限或原则,失去了分寸或余地,忘记了警戒或忌讳,从而导致自己陷于人生的被动境地。如果大家能够按照“大智若愚”的原则,大气一些,无私一些,宽让一些,就不会在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是非之间、恩怨之间、得失之间犯糊涂,就不会伤害别人、触犯原则、亵渎工作、损毁自己,就不会做出犯糊涂的蠢事。因此,要学一学装糊涂,千万不要犯糊涂。

很多人在很多事上犯糊涂都是有原因的,猴子火中取栗是贪吃,齐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抢金子,只见金子不见人,是自私贪婪、唯利是图蒙蔽了眼和心。世间有很多违法之事都是当事人明知是糊涂之事而偏要耍聪明,犯糊涂,利欲熏心,终使自己的人生“一塌糊涂”、“一败涂地”。这样的教训实在太深刻了。

但人生一世,所要经历的事情千千万,更兼于事情的复杂性,要不犯糊涂是很难的。因此,为了避免犯糊涂就要为心设防,以理控智,以不贪保身,以装糊涂做盾牌。处世做到识人于先,忍耐于前,凡事以不争守道,循事理探路,知其当行而行,知其不当行而不为,这样做,也就可以让自己尽量少犯糊涂了。

作者

2015年5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