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精英课
1757800000005

第5章 崇尚自由——为真理插上翅膀(1)

自由是获得真理的前提,哈佛人崇尚自由,这启发我们首先要学会享受自由,在自由面前不放纵、不迷失;能在自由中找到自己的目标,能在自由中自觉自制,能够尽情地开发自我、自由地放飞个性,实现自我。

哈佛精英第4课:自由地求知

享受自由,先学会自我管理

单纯地依赖外界环境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唯有具有自制力,能管理好自己,能自我约束的人才能充分地享受到自由的好处。

中国的大学,学生们享有充分的“自由”,你可以不去上课,除了点名的方式外几乎没有人管你;你可以上课不听课,干个人事情或者是睡大觉,只要不影响别人就没有人会干涉你。一句话,在大学里的所有时间你都可以自由支配。在哈佛,学生们也可充分地享有自由——自由地表达自己在某个学术问题上的观点,自由地选择喜欢的课程和学习方式,自由地参加各种活动,穿个性的衣服。而且在哈佛,有高档的娱乐设施、一流的酒吧、一流的餐厅,天天有舞会,天天有名人演讲,天鹅绒窗帘,哥特式建筑……完全是“贵族式”生活,想要自由和舒坦,以哈佛的条件,完全可以实现。但是哈佛的大多数人不会也不能因此无限度地自由挥霍自己的时间。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就很能说明其中的原因。

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毕业答辩上,有位教授对一名中国学生提问:“请你说出Piano的反义词是什么?”

中国留学生思考了一小会儿,答道:“古筝。”

教授笑了笑:“正确的答案是:强!”

原来,在乐器演奏的表情术语中,Piano表示弱。相对的反义词当然是“强”了。这样的试题只有具有跨学科知识的学生才能回答——哈佛要求它的学生不仅是专才,还应该是通才。没有良好的课堂表现和合格的考试成绩,任何人休想从这里毕业。假如有人想在哈佛自由生活,那他最多在这里待一个学期,就得走人。哈佛校园里充满一股“如果不想读书,就干脆别来学校”的气氛,考试和作业多如牛毛,也就是说,没有人能够无视这种气氛而悠闲生活。

比别人更优秀,这是哈佛的文化。因为追求优秀是哈佛人的一种习惯性思维和性格。但是在那里你只要保持沉默,成绩就会落在中等;没有计划地读书,后果就是学期末的报告和成绩垫底;想要临时抱佛脚,在最后一刻大逆转是不可能的,因为平常认真用功的同学,到了最后一刻会更加用功。了解了这些你就会知道为什么哈佛人,不能无限自由地生活而必须把自己管起来了。

哈佛教给学生不进行严格的自我锻炼和约束,就不能过比较满意的大学生活。在哈佛,只有目标明确、有效支配时间的人才会最终获胜;而利用哈佛宽松的学分制度和其他制度的空当吃喝玩乐的学生只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无情地淘汰。那么,哈佛学生是如何进行自我管理的呢?

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其实,哈佛学生也是一群爱玩的年轻人,他们善于利用机会,培养兴趣,锻炼能力,但他们对学习的重视超过了对人际关系的重视。所有哈佛学生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目标和使命,在最艰难的领域里进行“自我管理”。

哈佛图书馆有这样一句训言:“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其实,成败的关键就是能否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对美国人来说是生存的基本要求。美国文化是典型的自我志向文化,其出发点永远是“我需要的是什么,我想做什么”,而美国的这种自我驱动式心理就是哈佛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管理的文化背景。

在我国,许多刚走进大学校园的大一学生在面对崭新的大学生活时,往往找不着目标和方向。因为过惯了单调的高中生活,面对让人眼花缭乱的课程和社团活动,一时间会恐慌不已。虽然有些同学选报了许多社团,却不会合理安排时间,生活重心开始模糊,甚至因为大学宽松的学习制度而放任自流、荒废学业。其根源就是没有自我的目标追求,缺乏理想和信念。

专注地做一件事情

哈佛学生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东西——看似自由,却可以耐心专注在一件事情上的能力。哈佛人懂得思想要很自由,但生活必须严谨。当你看到一个学生可以每天专心念十二至十三小时的书时,一定觉得惊讶,但在哈佛校园里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必备的基本功。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这样的能力,自然就会养成习惯,把同一件事做得比别人都好。

其实在哈佛大学更重要的是可让人养成一种习惯——在相同的时间内有系统、有效率地吸收更多的知识。一旦养成这种习惯,以后的学习效率就会加快许多。

哈佛的学生会均衡地进行自我管理,他们能在读书、课外活动和服务活动等各方面做到平衡,并且尽力做到最好,从中培养专注能力和耐力。这就是哈佛的学习模式。如果想在哈佛成功地存活下来,就一定要把“哈佛模式”深深地植入身体、心里和脑海里。如此一来,这套模式也将成为生平维持自我竞争力的最佳资产。

一个被约束惯了的人,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人,当他被给予自由的时候,他就会因为不适应不被约束而慌乱,但是当他再次被约束的时候,他又会因为被约束而抱怨,渴望自由。究其本质,最重要的是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自制的能力。单纯地依赖外界环境而调度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唯有具有自制力,能管理好自己,能自我约束的人才能充分地享受到自由的好处。

自由不是放纵,不受约束、自由而自主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才是自由的真意。而你想做的事应该是于己于人有意义的事。因此作为学生,自由意味着自由地展现自己,自由地开发自己。同时,自由也意味着自制,自我管理。

业余时间,他们在哪里

“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天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这是哈佛对学子们的警言,意思是在告诫哈佛学子们,不要荒废今日,否则明天破落的你就会后悔,而那时就为时已晚了。

世界上有些东西是公平的,比如时间,每个人都拥有24小时。但是不同的人对这24小时的利用是不同的。惜时如金的人能够将这24小时拉长,做比一般人能做的更多事情,这样他们的生命在这高度紧张的24小时里就能汲取到更多的精华。

那么哈佛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时间的呢?珍惜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也就珍惜了所拥有的今天。哈佛的这句话实际上揭示了哈佛人成功的最一般的最朴素的哲理,那就是以珍惜的态度把握时间,把握和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学生们背着大书包,汗流浃背地从四面八方奔跑到自习室的情景已成为哈佛大学校园的一道风景。

获得哈佛大学荣誉学位的发明家、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有一次接到一个年轻人的求教电话,并与他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当年轻人如约而至时,本杰明的房门大敞着,而房子里却乱七八糟、一片狼藉。对此,年轻人很是意外。

没等他开口,本杰明就招呼道:“你看我这房间,太不整洁了,请你在门外等候一分钟,我收拾一下,你再进来吧。”然后本杰明轻轻地关上了房门。

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本杰明就又打开房门,热情地把年轻人让进客厅。这时,年轻人的眼前展现出另一番景象——房间内的一切已变得井然有序,而且已有两杯倒好的红酒,微波里飘出淡淡的香气。

年轻人很诧异,还没有把满腹的有关人生和事业的疑难问题向本杰明讲出来,本杰明就非常客气地说道:“干杯!你可以走了。”

手持酒杯的年轻人一下子愣住了,带着一丝尴尬和遗憾说:“我还没向您请教呢……”

“这些……难道还不够吗?”本杰明一边微笑一边扫视着自己的房间说,“你进来又有一分钟了。”

“一分钟……”年轻人若有所思地说,“我懂了,您让我明白用一分钟的时间可以做许多事情,可以改变许多事情的深刻道理。”

哈佛学生之所以能够在相同的人生长度中做更多的事,学习到更多的知识,秘诀不在于他们的课堂时间比别人多。而事实上,他们也像我们一样,每天有不到8小时的课堂学习时间,他们的秘密就在于8小时之外的课余时间。如果说,课堂时间对于哈佛学子而言是台上十分钟,那课余的学习时间就是台下的十年功——哈佛学生的主要学习时间是课余,一切课余的准备都是为了那短短的课上的两小时讨论和课后作业。

“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天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这是哈佛对学子们的警言,意思是在告诫哈佛学子们,不要荒废今日,否则明天破落的你就会后悔,而那时就为时已晚了。

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合理地分配这有限的资源使之成为实现理想的助推器,是每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仔细斟酌的。所以,要利用时间抓紧学习,而不是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打瞌睡。爱因斯坦就曾提出:“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我们都知道,滴水成河,积少成多,如果能利用零碎的时间来努力,那日积月累,就会有不小的收获。现实中,很多成就其实都是在业余时间内取得的。

20世纪初,在数学界有这样一道难题,那就是2的76次方减去1的结果是不是人们所猜想的质数。很多科学家都在努力地攻克这一数学难关,但结果并不如愿。1903年,在纽约的数学学会上,一位叫做科尔的科学家通过令人信服的运算论证,成功地证明了这道难题。

人们在惊诧和赞许之余,向科尔问道:“您论证这个课题一共花了多少时间?”科尔回答:“3年内的全部星期天。”

同样,加拿大医学教育家奥斯勒也是利用业余时间作出成就的典范。

奥斯勒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成功地研究了第三种血细胞。他为了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读书,就规定自己在睡觉之前必须读15分钟的书。不管忙碌到多晚,都坚持这一习惯不改变。这个习惯他整整坚持了半个世纪,共读了1000多本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哈佛的学子都对业余时间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并利用业余时间做出了成绩。一位在哈佛任教的教授也曾经说,只要知道一个青年怎样度过他的业余时间,就能预言出这个青年的前程怎样。他说,有的人天分很好,但一生却无所作为,他们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多休息,多享受,从来不想着怎样让自己更前进一步,时间长了,也就落后了。

懂得支配时间的人,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懂得自我控制的人,才会更早学习到如何支配他人。

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去做于整个人生有意义的事,把课余时间、业余时间当做你人生发展的主体时间,为自己建立一座心中的哈佛学堂,你也一样可以变得优秀。

自由讨论,自由理念的精髓

每个学生的角色已经不仅仅是受教育者,而同时是教育者;学生不仅有学的义务,更有为他人、为课堂讨论贡献智慧的义务。

自由是发现真理和揭示真理的前提。对于一所大学而言,自由的精髓是学术上的自由;对于一个人而言,自由意味着思想上的自由。这是哈佛的理念,也是哈佛学子们最具个性特质的方面。在哈佛最能体现这一理念的就是课堂自由讨论这一教学方式。在这种方式中,讨论会可以自由参加,各种观点都可以发表,没有任何限制。学生可以在神学院的讲座上讨论有神论,也可以大谈无神论,还可以随便指责美国政府和国会,没有人会禁止你说什么。自由式谈论的一个好处就是,大家纷纷从不同的方面谈论问题,对老师和学生都有很大的启发;每个学生的角色已经不仅仅是受教育者,而同时是教育者;学生不仅有学的义务,更有为他人、课堂讨论贡献智慧的义务。可以说,哈佛大学自由讨论的浓厚气氛将哈佛追求自由的理念真正注入到了学生的血液中。

美国人罗伯特·里德在《哈佛第一年》一书中,以局内人的身份描述了在哈佛商学院第一堂伦理课上的讨论。现在,就让我们看看哈佛学子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吧。

开始正式上课,第一堂课是两个课时的伦理课。上课所用的案例叫“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和墨西哥”,内容并不太长,大约有15页。实际上内容长短并不很重要,因为哈佛商学院教学案例的挑战性不在于阅读过程,而在于课堂上就案例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上,每个案例都是通过教授和全班同学对话的讨论形式来完成的。学生们必须在课前阅读和分析每个案例,在课堂讨论时说出自己对案例的分析和看法。课堂讨论的进程由教授掌握,使全班同学的想法达成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或者至少得出案例本身所能阐明的几个结论。

我拿起案例材料开始阅读。该案例的中心议题是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一位经理要决定是否在墨西哥建立一个电话答录机生产厂。该案例涉及的伦理问题包括:1.使一些美国人失去工作机会;2.剥削第三世界廉价劳动力;3.在一个充满贿赂和腐败的环境中如何定义行为的适当性。我认为前两项不成问题,在第三世界国家投资建厂,给那儿的工人提供比当地平均水平略高的工资和较好的工作条件没有什么不对。只是对第三点,即如何应付当地的腐败做法,我没有清楚的具体的想法。

在哈佛商学院,大部分课是由任课教授叫起一名同学做开场发言而开始的。通常这位同学要做5分钟至10分钟的发言,总结案例中的几个要点,为理解案例提供一个分析框架,还要为解决案例所描述的问题提出行动方案。接下来他可能不得不针对其他同学对他发言的指责进行反驳。他发言得分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同学的反应。因此,所有的人都恐惧首当其冲地成为这个开场发言人。

8点30分整,教授迈进教室,教室里座无虚席。教授站在教室前部的中央,扫视了一眼,全场鸦雀无声。突然他大声说道:“让冒险历程开始吧!”这位教授名叫萨姆·卢伯克,他接着向我们介绍了他的背景、课程的有关情况,以及哈佛商学院的一些情况。他风度极佳,讲话极富感染力。“你们中有一名同学,”他说道,“在调查问卷上写了一句妙语,现在我愿意把它与在座的各位一同欣赏。”他开始引用原话:“我喜欢挑战、成长和激励。”教授一边说着一边迈步登上台阶,这时他作了一个戏剧性的停顿,才接着说道:“使我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他停在一个坐在中间的同学面前。“克拉克先生,”教授问道,“你MBA生涯中的第一堂课由你做开场发言算不算是一个足够的挑战?”可怜的克拉克同学几乎要昏过去了,此时大家哄堂大笑。

克拉克努力使自己镇静下来,结果做出了一个很不错的对案例的分析发言。他得出的结论是:在墨西哥建厂是正确的,条件是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要确保那些墨西哥工人的工作条件,要和该公司在美国的工厂中的情况差不多。卢伯克对他的模范发言表示感谢,然后问大家有什么要补充。至少有7名同学举起手,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