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精英课
1757800000032

第32章 精英意识——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4)

一名高考生一旦成为哈佛大学的学生,便会得到一份安排缜密的学习计划、锻炼表格和校内政治文化活动安排。哈佛的学生要首先弄清楚,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什么是选修课、什么是必修课,然后再根据个人特点确定整个学期的学习计划。起跑线已经画定,落后的人会吃尽苦头。你没有别的选择,只有沿着别人铺的铁轨跑,而且以“不是你自己选择的速度飞速奔跑”。曾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如今在一个跨国公司当经理的彼得这样说道,“否则的话,你会被甩出去”。

在人才济济的哈佛法学院就读,压力相当大,尤其教授们多半标榜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喜欢在上课时与学生诘问辩难。小班讨论课发言压力自不在话下,纵然是一两百人的大班必修课程,教授或者随堂随机抽问,或者排定轮值依序抽问,通常一门课至少会有一两次机会要在全班面前与教授对答,有时问答持续十多分钟,对于英语口语欠佳者更是挑战。

一位哈佛商学院的学生说:“在哈佛不想刻苦也得刻苦,因为每天3个案例,每个20页,然后还要准备5到6个问题,如果积压一天就会成为6个案例,熬夜学习自然在所难免。12点之前很少睡觉,一两点也正常,晚睡也必须早起,8点40分准时上课。”哈佛商学院被称为“商业的西点军校”,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有的人退学,甚至有的人自杀。

从哈佛大学毕业受聘于世界银行的于家娣说:“在哈佛学习,语言是第一关。上课时,老师的讲课只能听懂小部分;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作业,速度较慢;用英文写作,就更加困难。由于作业多,每天夜里两点钟才睡觉,有时早晨四五点就起来,因为要完成作业。每星期上6门课,还要做助教,整个日子过得昏天黑地,没有时间做饭,就吃速冻饺子,后来吃腻了,一闻就想吐。学习强度大,睡眠很少,有在炼狱的感觉,对意志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如果挺过去,以后再大的困难也就能够克服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多数学生当然是图书馆的常客,焚膏继晷,孜孜不倦,不敢松懈。哈佛大学拥有全美历史最悠久、全世界最大的图书馆,九十处馆藏中,法学院图书馆目前有超过五十万册藏书,大门口内矗立着联邦最高法院著名大法官约瑟夫·斯托里的塑像,学生常笑称他举起的手指意味着对不用功学生的谴责。有些学生甚至常在大考前在图书馆躲过警卫关门时的搜寻,然后在馆内通宵学习,这让他们毕业后回想起来,回味无穷。

哈佛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来自学校的淘汰机制。哈佛平均每年还是会有大约20%的学生,会因考试不及格或修不满必要的学分而被校方要求休学或退学,而且淘汰的20%的学生的考评并不是学期末才完成,每堂课都要记录发言成绩,平均占到总成绩的50%,这就要求学生均匀用力,不能放松。

一位在哈佛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说,他们每年考试的及格率有时候还不到50%,因为淘汰率太高,有一半的人都不去参加答辩就提前到社会上淘金去了。

不是哈佛的学生有多优秀,而是在多年形成的制度之下,不用功也得用功。要成为优秀的人,这些就必须做到。

哈佛告诉它的学生:“学习时的痛苦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现在流的口水,将成为明天的眼泪。”“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这就是哈佛人成功的秘密。今天,你努力了吗?

时间在流逝,失去的不再有,所以我们要把握现在。虽然我们不在哈佛里读书,但是我们要有他们的努力,有他们惜时、勤奋的精神。

哈佛的“魔鬼”考试

尽管哈佛的考试对人的精神折磨就像是在地狱,但是世界上几乎没有人会拒绝哈佛的通知书,因为这种压力就是哈佛的特色。

在哈佛大学,不仅学习压力大,而且淘汰制度也异常残酷,尤其表现在考试上。哈佛大学的考试安排得很多,不仅有例行的期中、期末考试,而且有的课程还举行月考,有的即使不举行月考,教师也会布置一些需要上交的作业,且这些作业完成得好坏都会影响最终的学习成绩,这让很多学生力不从心,疲于应付。

哈佛商学院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哈佛商学院的学制为两年,学生第一年学习统一的必修课程,第二年学习专业课程。从绝大多数毕业生的亲身感受来说,这第一年是“地狱”,第二年则是“天堂”。大约有75%的学习任务被压缩在第一年的两个学期内完成;20%的学习任务在第二年第一学期完成,而到第二学期便只剩下5%的学习任务了。因此对哈佛商学院的学生来说,第一年必须要拼命学,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

从开学到11月初期中考试这一段时间,是两年中学习最紧张的阶段,对每一个进过哈佛商学院的人来说,都是难以忘怀的。他们仿佛生活在案例的旋涡中,尽管各种学生俱乐部每天都有活动,但他们只能有节制地参加。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每天的案例外,其他一切似乎都已不重要。刚入学的新生对独特的案例教学法尚不熟悉,准备起来困难重重。几十页一个的案例,对母语是英语的学生来说也是头疼至极,对于那些非英语圈的留学生来说,更是犹如蜀道之难。因为所有的必修课几乎都必须在第一年修完,所以你不能为了缓解压力而推迟学习难度大的课程。这样,即使是那些颇具天分、毕业后取得辉煌成绩的学生,在开始的几个星期,也不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即使那些最优秀的学生,在第一次期中考试前的紧张也会达到极点。考试引起的焦虑和失眠是普遍的。每到此时,哈佛商学院的MBA咨询服务处的心理学专家门诊的门外,便会排起长队。

一位哈佛毕业生曾这样回忆说,第一次期中考试前几天,他晚上很难入睡,闭上眼睛满脑子不是案例就是万一“触网”怎么办。他邀请好友吉姆去打网球,想休息休息调整一下状况,因为他知道保持镇静的重要性,他面对那次考试心情实在太紧张了。他看得出,吉姆同他一样紧张。吉姆是个很好的网球选手,但那一次他几乎抓不稳球拍。他们在打球时还在谈论考试,因为近乎残酷的强制性分配法考试制度,预先就决定了必定会有人考试不及格。

每次考试都是拼得你死我活的大混战,两人只希望这个厄运不要落在他们头上。由于过于紧张,他们无法继续打下去,草草收拾东西回去继续学习。结果他们的考分在班里均属前十名。

期中考试的内容也是实例分析,考试时间为4个小时。也许4个小时在人的一生中非常短暂,甚至微不足道,可是考场上的4个小时却是非同小可、性命攸关的。其对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前途,甚至今后一生的事业也许有着深远影响。在考试前几天,经常会有某些老生来组织新生进行这第一次期中考试复习,告诫大家要掌握好时间,充分支配需要的时间。

期中考试后,发言和书面成绩均属全班最差的20%的学生,会收到校方的秘密警告,但这种秘密警告不记入学生档案。某些课程的教授,还会向他认为需要改进的学生发出备忘录,其虽不同于秘密警告,但却是一种变相警告。得到警告和收到备忘录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及期末考试中就要倍加小心了,因为哈佛的评分根据学生平时发言和书面考试两种成绩而定。一年级大多数课程的书面成绩是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在期中考试后,教授就笔试成绩打一个初分,并对学生迄今为止上课发言进行一下评估,让学生对自己的成绩在班里所处位置心中有数。期中考试不理想的同学,还有机会在期末考试时加以弥补。

哈佛商学院的评分采用一种强制性的分配法,类似于我国某些高校实行的绝对淘汰法。每个班级每门课规定成绩好的15%~20%的学生得“优”;成绩差的15%~20%的同学得“及格”;成绩中等的60%~70%的得“良”;还有5%左右的学生“不及格”。一年级的学生要学11门课程,校方要求每个一年级的学生至少有10个“良”。拿到8个以上“及格”或“不及格”的同学被称为“触网”。一旦触网,究竟能不能升入二年级,要经学生成绩委员会根据学生本人的请求、教授的评价,以及造成“触网”的客观因素来决定。其中有一小部分人将获准升学,而另一部分则被迫退学,但可以保留重新申请入学的权利。虽然每年只有不到5%的人“触网”,但是因“触网”而被迫退学的威胁是始终存在的。由于评分的范围不是整个年级,而是按照固定的百分比在班上分配,这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尽管哈佛的考试对人的精神折磨就像是在地狱,但是世界上几乎没有人会拒绝哈佛的通知书,因为这种压力就是哈佛的特色。“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就是哈佛人之所以成为哈佛人的原因,就是仰慕者们追求的生活,这种压力不是强压在哈佛学子们身上的痛苦,而是他们渴望成功的动力,只有哈佛人才懂得享受这无法回避的痛苦。

考试,中外皆有之。但是考试绝不是目的,而是检验同学们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所以,考试成绩高低的关键不在于考试的那几天,而在平时,只有平时做到“步步为营”的人,考试的时候才会“真金不怕火炼”。

哈佛精英第23课:进哈佛,光学习好不行

光学习好,进不了哈佛

要成为哈佛的学生,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光学习好是不行的,还要看你是否有开创新天地的创造性;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要看你是否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和对问题是否有个人独到的见解;只关心自身专业领域是不足的,还要看你是否有其他方面的广泛兴趣……

在中国,什么样的学生才能上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所有的老师、家长、学生都能回答上来:谁的高考分数高谁就能上,这是没有疑问的。在每年的高考录取时,都会有这样的趣闻在坊间流传:谁家的孩子考了全市第一名,北京大学专门来人登门动员;北大的刚走,清华的又来人了,并且给予免费入学的待遇。

但是,在美国呢?美国的哈佛,类似于中国的北大和清华,它又是以什么标准录取学生的呢?

在美国,能够反映学生学业水平的数字指标,或者说“硬”指标有两个:一是学生在高中四年的学业平均成绩;二是考生要通过美国“教育测试服务部”(ETS)主持的“学能测验”(SAT),并取得高分。另外,哈佛还要求考生在高中时要学够4个学分的英语,4个学分的外语,四个学分的数学,1个学分的美国史,1个学分的其他历史,1个学分的实验科学,1个学分的音乐或美术。此外,哈佛还要求学生提供三封高中教师的推荐信。如果说SAT考试类似中国的高考的话,SAT能考满分就应当可以叫做“状元”了,但报考哈佛大学等名校,结果也许是不被录取。

1996年招生录取时,哈佛有一个著名的趣闻:他们把165名考了满分的“状元”拒之门外。这就足以说明,在哈佛光学习好是远远不够的。

哈佛大学校长曾在谈到该校喜欢招收什么样的学生时说,要成为哈佛的学生,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光学习好是不行的,还要看你是否有开创新天地的创造性;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要看你是否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和对问题是否有个人独到的见解;单关心自身专业领域是不足的,还要看你是否有其他方面的广泛兴趣……

哈佛在录取一个学生时,不仅要求学生在高中时的各科学习成绩优异,更看重学生的基本素质,如人品、意志、进取心、办事能力、特殊才能等。录取委员会的宗旨是要确保进入哈佛的学生确实是各个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从而确保每年的新生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优秀群体。

哈佛强调学生要有鲜明的个性,有很强的生活技能,有学术精神,有领导能力,有未来大政治家的气魄,有科学创新精神等等。在哈佛,有一句话非常有名:寻找未来的领导人才。所以,它录取学生,就不仅仅看高考的分数。

此外,被哈佛录取的学生还必须是一个对社会有贡献意识的人。在美国,尽管崇尚个人主义,但是大学都十分重视培养青少年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一个高中生若要顺利拿到毕业证书,有一项是必不可少的:要无偿地为社会服务一定的时间。一般的中学都有严格规定,一年级一般是5个小时,二年级是10个小时,三年级是20个小时,到了高四,一般要40个小时。到了高考录取的时候,这个指标将成为大学考核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

至今,哈佛大学录取学生最经典的一个例子是录取一个出生在贫寒之家的女孩,她的母亲靠捡垃圾为生。这个女孩没有抱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这么穷,而是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她读书很用功,更关键的是,她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看到了社区中有太多的人需要帮助,她在课余时间做义工,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身边的穷人。后来这名女孩被哈佛大学录取,成为哈佛大学广纳人才、贫寒子弟也可越龙门的典型例子。

以上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你想进入哈佛,你必须不仅是一个有着优秀学习能力的人,而且还必须是一个有着强烈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人,一个具有创造力和领导潜力的人。所以,在经过哈佛这样严格选拔,最后能被批准而取得入学资格的考生,可谓凤毛麟角。每年申请入哈佛就读的学生高达15000多名,而最后仅有10%至15%的人能够如愿以偿,其他考生只能望门兴叹。

哈佛的录取标准虽然苛刻,但它也启示着我们:将来要想真正适应社会、成为一个站在时代潮流前沿的优秀人才,我们不仅仅要学习好,还要有自己的特殊才能、社会参与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所以,我们应该从小有意识地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在未来能更自信地挥动自己的翅膀。

合作精神:让个人价值最大化

一个人有了合作精神,才能够在团队中人尽其才;人人都具备了合作精神,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才会高。处在一个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与处于一个一盘散沙的集体中,个人的价值实现程度是大不一样的。

韩国电视剧《爱在哈佛》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故事主人公金贤宇不慎“得罪”了教授,所以在模拟法庭的作业中,其他同学害怕被他连累,都不愿意与他合作。后来在他的努力下,同学们终于愿意接纳他,此后小组人员在分工合作中展开了紧张的调查和准备工作,最后通过默契的合作战胜了强有力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