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台湾抗战的那些事
17443700000015

第15章 难愈的创伤

客家义军的伤员被转移到客家庄,安置在各自的家。村里的老人、妇女纷纷行动起来,帮助照料伤员。几名伤员家在县城,此时此刻不能回县城,他们在客家庄又没亲戚,陈族长就让家人腾出房间安置他们,吩咐家人细心照看。上杭士兵的伤最重,罗复华把他安置在自己家,让罗梅帮着照看。吴大山也住在罗复华家,每天和刘医生一起,带着救护队员到各家巡诊,用中草药熬成汤给伤员清洗伤口,消炎解毒,防止感染,又用止血生肌的药给伤员敷上,促进伤口愈合。

这次交战有20多位客家后生阵亡。按照客家习俗,人死了是需要举办葬礼的,如果是老人寿终,葬礼还很隆重。但现在情况特殊,不可能像往常一样操办。陈族长召集死者亲属商议,最后确定在庄后的山坡上找了个风水好的地方,挖了一个大墓穴,掩埋阵亡者。

罗复华担心日本人来袭,每天派人在庄外的定光寺放哨,眺望山外的动静。还好,一连几天都没有发现日军。看得出,日本人虽然占领了县城,但他们立足未稳,加之人生地不熟,不知道抗日义军躲藏在何处,没有贸然向乡下发动进攻。这无形中给伤员们带来一个静养的机会。

比起山间的竹寮,客家庄的条件要好得多,伤员们饮食起居都有家人或乡亲细心照顾,大部分伤员的状况渐渐稳定下来,特别是那些伤势较轻的人,精神恢复得很快。但几个重伤员情况却很危急。虽然在给连城伤兵治疗过程中,吴大山积累了一些经验,晓得怎么清洗伤口,怎么防止感染,但毕竟没有找到治疗枪弹创伤的偏方,伤势得不到控制。有个后生子弹穿过腹部,怎么敷药也没有抢救过来,回到客家庄第三天便断了气。还有一个后生被炸弹炸伤,伤口一直流血,用石灰、大黄、草药都止不住,第四天也离开了人世。上杭士兵因为失血过多也一直昏迷,不省人事。吴大山焦急不已。他晓得,假如找不到特效药,还有一些伤员将不治而亡。

罗复华说:“不知林秉宗他们伤亡情况怎么样?他们有没有特效药?”

吴大山无奈地摇摇头。从峡谷撤退时,客家义军和闽南义军分别往不同方向后撤,撤退之后他们和林秉宗就失去了联系,闽南义军躲藏在什么地方?林千总又在什么地方?这些都不晓得。

十多天后的一个黄昏,客家庄外的山路上忽然出现一队陌生人。他们刚一出现,就被山岗上放哨的义军发现,哨兵摇动树枝向庄里报告。罗复华立即带人操起枪支赶过去,埋伏在路边。等陌生人走近,他们发现并不是日军,而是林千总。他们背着枪,衣衫破烂,神态疲惫,好几个人还受了伤,柱着木棍行走得很吃力。

罗复华忙从树林里钻出来,迎上前去。林千总嗓音沙哑:“你们的人怎么样?”罗复华介绍了客家义军的情况,林千总也介绍了他们的遭遇。

那天林千总赶到海边不久,发现日军并非真正想从海边登陆,几艘舰艇打了一通炮弹就陆续离去。他意识到中了调虎离山计,忙率领部队赶回大峡谷。但为时已晚,日军先头部队已经通过峡谷。林千总只好在县城郊外的高坡上设下伏击,阻止日军进城。这里地形明显不如峡谷有利,日军兵力又多,一经交火,局势便很吃紧。但林千总他们打得很勇猛,百十号人的队伍,硬是阻止了日军大部队前进。直到日军调来山炮向他们轰击,他们才撤出阵地。这场战斗打死了不少日军,但林千总的队伍伤亡也很大,撤离后一统计,只剩30多人。

日军占领县城后,就驻扎在原来的清兵营中。林千总他们无家可归,就躲藏在乡下的山林里,他们不愿惊搅乡亲,几十号人不住老乡的房子,只搭了些简易的竹寮将就着歇息。他们也不向老乡索要粮食,没有吃的,就摘野果、采野菜充饥。渐渐地一些士兵出现腹泻症状,一些伤员因缺乏治疗伤势逐渐恶化。林千总感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就到客家庄找罗复华来了。

罗复华连忙将林千总一行迎进庄子。一个义军后生跑在前头将情况报告陈族长。陈族长立即招呼几个人,将客家宗祠清理干净,用来安顿林千总的队伍。客家宗祠很大,里面有几间空房平时闲置着,陈族长带人搬了些长板凳,架上木板,铺上草席,不多时就铺好几张大铺。虽然简陋,但比起山间的竹寮强得多。林千总他们很快在这里安顿下来。老乡们送来祸碗、米菜,有的人还主动前来当伙夫,帮他们做饭。

吴大山、刘医生和救护队员也很快赶来,为部队伤员诊治。伤员们有的受外伤,吴大山给他们清洗伤口,敷上药。有的则是连续吃野果野菜导致腹泻,吴大山配了些中药,煎汤让他们服下。

看到士兵们因为吃不饱饭而气短体虚,吴大山心疼地说:“你们怎不早点到客家庄来?这里至少有番薯吃。”

林千总泪流满面:“我在台湾当兵几年,乡亲们一直待我不薄。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关键时候我们却没有挡住倭贼,哪有脸面来见父老乡亲!”

几个人又说起闽南义军。罗复华说:“我想去找林秉宗,商量下一步如何行动。”林千总说:“我跟你一起去。现在人员少了,三支队伍一定要抱成团,才能对抗矮贼。”吴大山听罢也说,“我跟你们一起去。我要看看闽南义军的伤员情况,如果他们有更好的医治办法,我要学一学。”罗复华便同意了。

林千总还穿着清军的服装,虽然破烂,但很扎眼,一下就能认出他的身份。罗复华找了件客家便装让他换上。三个人稍作准备就出发。

在大峡谷打伏击的时候,闽南义军埋伏在峡谷西侧,他们后撤肯定也是往峡谷西边撤。三个人悄悄穿过峡谷往西边去。峡谷西边有不少村庄,住户大都是闽南人,三个人到那里一打听,前一阵果然有闽南义军从这里经过。又走了几个村庄,终于探听到闽南义军集聚在一座妈祖庙里。三人赶到妈祖庙,果然看到了林秉宗、林秉华。

闽南义军人数不少,但装备远不如客家义军。加之闽南人长期居住在平原,不适应山野环境,好些人打伏击时因不够隐蔽、行走迟缓而被击中,有的人甚至在撤退时不慎摔伤。事后林秉宗统计,闽南义军共有30人死亡,65人受伤,其中9人在山上行走时扭伤摔伤,伤亡人数多于客家义军。

撤到妈祖庙后,邻近村庄的闽南人纷纷前来探望,帮助照顾伤员、烧火做饭。闽南人做生意的多,义军成立后,林秉宗、谭金翼等富商捐了不少钱,义军用这些钱购买粮油,维持生计。住在庙里虽然不如家里舒适,但吃饭不成问题。

吴大山一到妈祖庙就去探望伤员。同客家义军一样,闽南人也组成了医疗救护队,负责治疗的是陈方、陈奎兄弟。来到庙内,陈方正在给一个伤员换药,看见吴大山,微微有些意外。吴大山关切地问起伤员情况,又问有没有医治枪伤、炸伤的好办法。陈方苦着脸说:“扭伤、摔伤,我都给他们治得不错,伤员恢复得很快。但枪弹创伤我没有医治过,没有特别的办法。”吴大山察看几个伤员,发现他们的治疗情况确实很不理想,有几个人伤口化脓,出现溃烂征兆。这种情况在客家义军中是没有的。看得出,闽南伤员的治疗效果还不如客家义军。

陈方问:“你用什么办法治?”吴大山介绍自己的医治情况,着急地说:“这些办法都不是特别有效。陈医生,你若有什么好方子,一定及时告诉我。这些后生哥在前方打倭贼,不想办法治好他们的伤,怎么对得住他们!”

说话间,陈奎从另一间屋子出来,猛然看到吴大山,愣了一下,脸色顿时黑了下来,冷冷问:“你来这里干什么?我不是说过,闽南人的事不要你插手吗?”

陈方连忙劝阻:“别这么说话,吴医生来这里,就是我们的客人,怎能这么无礼。”

陈奎却很固执,声音也更加尖刻:“哥,你提防着点,别什么都说,要不然饭碗就被人抢走了。”

吴大山见状只好讪讪告退。

来到外屋,罗复华、林千总正和林秉宗、林秉华商谈下一步行动计划。林秉宗说:“闽南义军准备最近攻打县城,把日本人赶走。”

罗复华说:“县城里日本兵力多,县衙和清兵营都住满了日军,不仅人数多,火力也很强,打起来很难有胜算。你们伤员这么多,能参加战斗的只是一部分人,弹药也不足。现在攻打县城恐怕不是时候。不如让义军休整几天,恢复元气,摸清倭贼情况后再打。”

林千总也劝道:“抗击倭贼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现在倭贼正在风头上,同他们正面交战可能会吃亏。依我看,以后我们要多打游击战。我们熟悉地形,出其不意地打他们一家伙,让他们防不胜防,不得安宁,最终不得不离开台湾。”

林秉华年纪较轻,血气方刚,激动地说:“我们不能等,也不想等,趁现在日本人立足未稳,我们要打他个措手不及。闽南义军基本上住在县城,县城被日本人占了,我们能不急?我们要把日本人赶走,夺回县城!我们不能老是住妈祖庙,我们要回县城去住,回自己家去住!”

林秉宗也说:“我征求过大家的意见,大部分人都是这种想法。虽然闽南义军伤亡很重,但还是要进攻县城。这一仗必须打!复华,县城地形你们客家兄弟不熟悉,你们就不要参加了,我们闽南人自己去打。等我们收复县城,再请你们来县城喝庆功酒!”

罗复华、林千总显然不赞同这一计划,但林秉宗主意已定,无法劝阻。分别的时候,双方都有些沉闷,忧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