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运输保障是极为重要的问题。以往海战中,各国都动用了很大数量的运输船只,为战争运输必需的人员、装备和物资。为了破坏海上运输,各国海军都组织不同兵力攻击对方的护航运输队,其中以使用潜艇力量居多。潜艇具有较长时间的海上独立活动能力,携带鱼雷武器,能在水下隐蔽、突然、准确地给予运输船只以沉重的打击。据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潜艇实施鱼雷攻击造成的商船损失超过1320万吨,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约为2200万吨(其中不包括前苏联)。这说明了使用鱼雷在攻击护航运输队方面有极大的成效。
此外,海军航空兵也可在攻击敌人护航运输队方面起很大作用,而航空兵也可在远距离外用鱼雷快速突击。由于采用了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无论是鱼雷的携带者还是鱼雷本身,其性能都有了很大提高,因此鱼雷兵器在今后海战中更能发挥其作用。它可以切断敌方的人员和物质供应,消耗它的战斗实力,对战争的胜利有直接影响。因此鱼雷武器在破坏海上运输方面有重大意义。
4.袭击水下设施
鱼雷可以用来破坏敌人的港口、码头、船坞、水闸和其他水下工程,以及各种水下障碍(如防潜网、防登陆栅等)。由于鱼雷的自主航行和水下爆炸特点,与其他武器相比,在袭击水下设施的战斗中,具有使用方便、破坏效果彻底的优点,是比较理想的武器。
综上所述,鱼雷在海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鱼雷的性能不断提高,将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鱼雷的自动控制系统、自导系统、线导系统组成的联合制导系统,将成为智能化的精确制导系统。
随着新能源和新型发动机及推进器的研制成功,鱼雷航程越来越远,特别是空投鱼雷和火箭助飞鱼雷,使鱼雷实际上成为水中导弹。此外,由于鱼雷是从水下攻击目标的,因而其具有隐蔽性好、爆炸威力大、杀伤力强等特点,是导弹所不具备的。由于鱼雷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而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研究新型鱼雷武器,鱼雷更新换代很快。
世界各国鱼雷发展情况
在,各国都非常重视鱼雷发展,任何其他海军武器都无法取代鱼雷武器的作用。目前使用鱼雷的国家很多,但能研制和生产鱼雷的国家并不多。比较早研制生产鱼雷的国家除中国外,还有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和日本。除上述研制鱼雷的国家外,还有些国家通过购买鱼雷,继而进行仿制,并逐步开始走自行研制鱼雷的道路。
一、美国的鱼雷
美国鱼雷工业历史悠久,早在1896年就成立了鱼雷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财力不足导致鱼雷工业发展缓慢,技术水平显著落后,随后美国政府加大了对鱼雷武器的研制力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鱼雷技术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从德国占领区获得了大量的鱼雷实物、资料和科技人员,这奠定了以后美国鱼雷发展的基础。
经过数年的发展,美国鱼雷型号至今已达100余种,其技术水平也代表了当今世界先进水平。具有代表性的鱼雷型号有MK46,MK50,MK48,MK48ADCAP鱼雷等。
美国鱼雷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在动力方面,美国鱼雷无论是大型、小型都采用热动力,近期研制的鱼雷,大都采用OTTO-Ⅱ燃料。近来研制成的MK50小型鱼雷使用金属锂与氟化硫闭式循环系统,在世界鱼雷史上是首创。热动力小型鱼雷在世界上也只有美国一家。
在鱼雷推进器方面除采用传统螺旋桨推进器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制的鱼雷大都采用泵喷射推进器,具有噪音低等优点。
在作战对象上,美国鱼雷无论大型还是小型,都是反潜作战,只有大型鱼雷兼顾反舰,没有专用反舰鱼雷。
二、德国的鱼雷
德国的鱼雷研制工作起步较早,德国鱼雷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就以使用鱼雷取得显著战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鱼雷技术有了重大发展,相继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条电动鱼雷、第一条自导鱼雷和第一条线导鱼雷,德国鱼雷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其鱼雷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但是20世纪50年代后,它又迅速研制出几型性能不错的鱼雷,其中一些鱼雷已出口给一些国家海军使用。具有代表性的鱼雷型号有G7e型鱼雷、SUT鱼雷、DM2A3“海鳗”鱼雷和DM2A4“海鳕”鱼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鱼雷具有以下特点:
鱼雷直径皆为533.4毫米的重型鱼雷,没有轻型鱼雷。
鱼雷动力,皆为银锌电池电动鱼雷,没有热动力鱼雷。
鱼雷制导系统皆采用线导加主被动声自导。
三、法国鱼雷
法国鱼雷工业历史悠久,1872年即开始仿制“白头”鱼雷,1912年建立了“白头”鱼雷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由于国土沦陷,鱼雷工业被迫停止。战后,开始鱼雷工业的重建工作,并逐渐研制出一系列具有先进性能的鱼雷武器。法国鱼雷型号较多,其中有反舰鱼雷E系列、反潜鱼雷系列、线导鱼雷F系列等。具有代表性的新型鱼雷型号有L4鱼雷、F17鱼雷、“海鳝”鱼雷等。
“海鳝”鱼雷自导与控制系统采用一台计算机,使鱼雷具有智能化能力,是法国首型智能鱼雷。其控制系统采用了3台动态调谐速率陀螺的捷联式惯导系统,可以做垂直下潜与爬升运动。自导系统除有30个换能器组成主基阵外,在其外侧左右下三边各由4个换能器组成边基阵。下边基阵是回音测量仪,使鱼雷随海底起伏,避免碰撞。左、右两个边基阵用于在末弹道上接替主基阵平行追击目标潜艇,确保垂直命中目标。法国鱼雷的主要特点是:
除“海鳝”鱼雷为小型鱼雷外,皆为大型鱼雷,直径大多是550毫米。新式鱼雷,如F17鱼雷,直径改为533.4毫米,以利出口。
法国各型鱼雷皆为电动鱼雷,没有生产过热动力鱼雷。
法国鱼雷型号较多,有E、K、L、Z、F等编号。其中E代表为反舰鱼雷,K代表为水面舰艇(护卫舰)发射的反潜鱼雷,L代表为反潜鱼雷,Z代表为机动、曲折航行,F代表为线导鱼雷。
四、英国鱼雷
英国鱼雷发展历史悠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的鱼雷技术就居世界领先地位,曾研究过十几个型号的鱼雷。战后,英国鱼雷工业发展一度缓慢。
20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开始热动力鱼雷的研制工作,所研制的“旗鱼”鱼雷时速可达70千米以上,这成为当代航速最高的鱼雷,具有跨世纪水平。
具有代表性的鱼雷型号有MK8鱼雷、MK24“虎鱼”鱼雷、“矛鱼”鱼雷和“鱼甫鱼”鱼雷等。
五、日本鱼雷
日本是世界上使用鱼雷较早的国家之一,20世纪初,日本仿制成德国的“黑头”鱼雷,成为日本鱼雷生产的起点。1910年自行设计的首型鱼雷43式鱼雷问世,使日本进入世界鱼雷生产国之列。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鱼雷有较大的发展,研制成多种型号的鱼雷,其中的93型氧气鱼雷直径为610毫米,射程达2千米,它是当时直径最大,航程最远的鱼雷,居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战后,日本战败,鱼雷工业受到限制,靠购进美国鱼雷装备自己。
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经济开始起飞,在美国支持下开始重建鱼雷工业。
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参照一些美国鱼雷研制了若干型鱼雷,但都未成批生产,只有73型、89型鱼雷小批量生产。尽管如此,日本鱼雷技术较为先进,具有相当于美国MK46-5和MK48的鱼雷技术水平。
日本鱼雷代表性的型号有80型鱼雷和89型鱼雷,此外还有GRX系列鱼雷。
GRX系列鱼雷是日本的实验鱼雷,当某型鱼雷服役时,其GRX代号就被其申报时财政年度的代号所取代。例如80型鱼雷由GRX-1发展而来,89型鱼雷是GRX-2发展而来的。
六、俄罗斯鱼雷
早在帝俄时代,俄国海军就使用鱼雷作战,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鱼雷的国家之一。十月革命后,前苏联经济有了增长,鱼雷工业也开始起步。第二次世界战后,前苏联在其德国占领区缴获了大批德国鱼雷和鱼雷技术资料,大大促进了苏联鱼雷技术的发展,随后苏联开始以缴获的鱼雷为基础开始研制自己的鱼雷,并逐渐奠定了战后鱼雷工业发展的基础。
前苏联十分重视鱼雷发展和使用,在世界鱼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鱼雷的发展成果,成为当今世界上鱼雷型号开发最多的国家之一。它研制的鱼雷型号、种类、储存量之多,居世界首位。
俄国鱼雷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在鱼雷直径方面大小并举,鱼雷直径有多种尺寸,重型鱼雷直径有533.4毫米,650毫米等,小型鱼雷直径有450毫米,400毫米,350毫米等。在动力方面采取热电并举,热动力鱼雷使用的氧化剂有多种,有空气鱼雷、氧气鱼雷、过氧化氢鱼雷等。在携带鱼雷方面,采取潜、舰、空、箭载并用。制导系统上,惯导、线导、声自导、尾流自导并存。在大型鱼雷装药方面既有常规装药,也有核装药。
七、意大利鱼雷
意大利鱼雷的生产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著名的“白头”鱼雷生产厂归属于它,使意大利一举成为“白头”鱼雷生产国。
20世纪50年代初,“白头”鱼雷公司向美国购进MK44鱼雷,并获准许可生产。
20世纪70年代以来,白头鱼雷公司在MK44鱼雷基础上,相继研制成A244,A244/S及A290等小型鱼雷,后来又研制成A184重型鱼雷,并出口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使用。意大利于90年代研制出了A200微型鱼雷,直径为123.8毫米,长度不足1米,质量仅有十几千克,可用于火箭助飞或空投。该鱼雷为电动力,装有宽频带自导声呐,装有2.5千克PBX型高爆能炸药,能定向爆破。这是世界上最小的袖珍鱼雷。
现代鱼雷武器发展方向
雷是海军反潜的重要而有效的武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海战的需求而不断发展。当今鱼雷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相当精密、复杂的制导武器。鱼雷发展与潜艇发展密切相关,未来各种潜艇主要以提高航速、提高声呐探测能力、装备先进的作战系统、增大下潜深度、采用隐身和水下电子对抗技术等攻击能力为发展方向。
鱼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高航速、远航程、大深度、智能化、大威力、隐身性等方向发展,具体如下。
一、高航速、远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