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水下刺客——潜艇
17434100000016

第16章 水下千秋——潜艇的风采(6)

U212A型潜艇使用燃料电池作为动力,可在水下连续停留(指不上浮充电)3周,最大行程可达1250海里,可突破敌方设置的任何封锁区。在封锁区中,假若与反潜兵力相遇时,U212A型潜艇也有足够的电能与之周旋。以往因电能困扰潜艇而出现的问题,随着燃料电池的出现将得到最大限度的解决。当然,U212A型潜艇上所带的“燃料”量也不能无限期地使用,其自持力为49天,每次任务后需要补充“燃料”。

U212A型潜艇的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由9组聚四氟乙烯燃料电池、14吨液氧贮存柜和1.7吨气态氢贮存柜三部分组成。系统的主要部件有热交换器、排出泵、冷却水泵、催化剂罐、燃料电池电子设备、斩波器和逆变器等。燃料电池不使用空气,将氢燃料和氧化物放到特殊燃烧室内进行反应,直接转换成电能,输出直流电驱动电动机带动桨轴,推进潜艇航行。单使用燃料电池航行时,最高航速为8节,多数用4.5节航行,同时还可提供11千瓦的生活用电,续航力为1250海里,潜航时间278小时。

其次,U212A型潜艇是一种会“隐身”的潜艇。由于U212A型的艇体外形平滑光顺,流体性能极佳,不仅阻力小、机动性好,而且体表面积小,可减少被主动声呐探测时的反射面积,从而增加潜艇的隐身性。在降噪方面,除具有独特的艇体结构外,“U31”号所采取的降噪措施也普及到全艇各个部位,如艇上所有的机械都经过严格的降噪设计,检测合格后都安装在高效能的弹性减震基座上。对作为主要噪声源的动力系统,U212A型将其集中布置在密封的动力室中,同时还采用整体“浮筏”技术进行专门减震降噪。据称,采用这一技术后,U212A型的动力系统的噪声降低了40分贝。为全面降噪,“U31”号还对另一噪声源——螺旋桨进行改进,将其换成大侧斜低噪声7叶螺旋桨。这样一来,“U31”号潜艇的降噪措施及效果成为可与俄罗斯“K”级潜艇噪声相媲美的唯一一款潜艇。

U212A型上还装备有MSl-90U型火控系统,可实现对多批目标运动要素的解算和对两批目标的攻击,弥补了以往潜艇只能“一攻一”、战机稍纵即逝的不足。上述系统已实现了集中控制和管理,它安装有新型计算机集中操纵控制系统,将艇、机、舵的操纵控制综合为一体,由一人在中央控制台操纵,自动化程度非常高,因此其编制人数只是同吨位潜艇人数的一半。

U212A型潜艇上有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使用的鱼雷为DM2A4型,该型鱼雷不仅航速高、射程远,且有自动导向处理能力,可攻击水面舰艇和水下潜艇。发射时可使用液压和自航两种方式。用液压式发射时,发射深度可达200米,大大增加了作战的主动性。“U31”号潜艇还装备有专门的水雷投掷器,可载24枚水雷,能在浅水区执行布雷任务。

由此可见,“U31”号不仅隐身性能好,续航能力强,而且还可执行多种任务,它既能反舰,也能反潜,还能布雷,是目前世界上最现代化的常规动力潜艇。

独特使命——特种潜艇

艇按作战使命划分,现代潜艇可分为战略潜艇、攻击潜艇、辅助潜艇及特种潜艇。特种潜艇常用于布雷、运送侦察人员和蛙人、进行军事或科学探测为主,一般吨位不大,常在操纵性、潜深性能等方面有较高要求,装有一些特殊装备等,它包括实验潜艇、电子战潜艇、救援潜艇、微型潜艇、布雷潜艇、超导潜艇等。

一、实验潜艇

实验潜艇是一种用于对新型潜艇及其使用情况进行试验的潜艇。在实验潜艇中,最有名气的是美国的“大青花鱼”号。

该艇建于1953年,属于常规动力流体性能实验潜艇。艇长65米,宽8.4米,水上正常排水量1500吨,水下排水量1850吨。该艇艏次采用了水滴形和小长宽比的艇体,尾部采用“十”字形或“X”形稳定翼,单轴,并配置大直径对转螺旋桨。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不仅大大减少了潜艇的水下阻力、提高了推进效率、改善了操纵性,而且还使得该艇最大航速达到了水上25节、水下33节的标准。此外,该艇在减少水下航行噪声,提高隐蔽性方面也有突破性进展。

潜基弹道导弹的研制试验需要艇、弹的紧密结合,不但费用高,而且风险大,因此,在弹道导弹核潜艇建造之前要预先建造发射实验潜艇,进行替代性发射试验。法国的“鳗鱼”号实验潜艇在指挥台围壳后艇体内安装了两座垂直导弹发射筒。从1966年服役,为法国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可畏”级的建造和服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法国第二代弹道导弹核潜艇“不屈”级的建成立下了汗马功劳。中国和前苏联在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研制过程中,也都经历过研制导弹实验艇这一过程。

二、电子战潜艇

当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尽,军事专家们的头脑里便酝酿着将搭载远程对空雷达的潜艇,布置在己方海上编队的前方海域,对空中威胁进行早期预报,或引导己方飞机实施拦截作战的想法。战后一段时间内,美国海军先后将数艘潜艇改装为雷达警戒潜艇来执行该任务,并于1956年,建造了水下排水量约3000吨的“鲑鱼”

级大型常规电子战潜艇,继而又建成了水下排水量为7170吨的核动力潜艇“特里顿”号。不甘落后的前苏联也将艇龄较长的4艘“W”级潜艇改装成雷达警戒艇,此艇对目标探测距离为50~180海里。随着舰载预警机的投入使用,人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普遍认为雷达警戒潜艇的作用将越来越小,这也是该种潜艇近20年来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俄罗斯却推出了3艘执行指挥、控制、通信任务的潜艇。该潜艇是由C1型常规动力弹道导弹潜艇改装而成的,拆除了原潜艇的导弹发射筒,以发射筒处为平台,在指挥台右舷前和艇艉甲板处分别安装了HF天线基座。在未来战场上,远距离目标指示及引导是提高远程巡航导弹命中精度的重要环节,而电子战潜艇凭借其特殊的隐蔽性将成为执行这一任务的理想角色。这样看来,电子战潜艇的地位作用将会有所提高。

三、救援潜艇

1963年4月,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沉没于新英格兰海岸2600米深的海底,129名艇员全部遇难。五年后,美国的“蝎子”号核潜艇沉没于大西洋3000米海底,99名艇员全部遇难。这两件惨重的潜艇事故令世人震惊,从此,世界各国拉开了建造救援潜艇的序幕。

深潜救生艇是一种由人工操纵的水下航行器,一般有耐压壳体、动力装置、操纵系统和电子设备等。艇底设有专门的舱口,与失事潜艇出入舱口对接可将人员由失事潜艇安全地接到救生艇中。1971~1972年,美国建成了深潜救生艇“神秘号”和“阿瓦龙”号,艇的水下排水量为38吨,工作深度1525米,水下最大航速3.9节,续航力7~8小时,可施救人员24名。美国海军还建造了两艘“鸽子”号大型救护潜艇。1979~1980年,前苏联建造了两艘“印第安”型救援潜艇,该型艇水下排水量4800吨,在指挥台围壳后面搭载两艘深潜救生艇,可容纳12~15名艇员。日本深潜救生艇可容纳12人。瑞典“沃尔夫”深潜救生艇可容纳25人。

四、微型潜艇

微型潜艇通常是指排水量在20吨以下的超小型潜艇,人造鱼雷也可算微型潜艇。别看微型潜艇小,可在实战中也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战绩。微型潜艇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不仅具有一定的攻击能力,而且机动灵活,能够巧妙地穿过敌严密防潜网,并利用狭窄水道潜入敌港口和海军基地,对敌大中型水面舰艇发起突然攻击。正是出于此种考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联邦德国、日本、美国、英国和前苏联都制造和使用过微型潜艇。

前苏联海军在1966年就提出建造一批微型潜艇,专门用来向指定区域输送、接回特别攻击队员,以及侦查和布雷,这类潜艇的设计工作由“波浪”中央设计局承担。样艇很快就建成,并于1967年完成了试验工作,后几经改进,于1971年确定为“海神-IM型”和“海神-Ⅱ型”两种,1974年正式通过国家验收。1974~1978年间,“海神-IM型”共建造了32艘,“海神-Ⅱ型”共建造了13艘,均在海军服役。

“海神”型微型潜艇的操纵员是穿着轻型潜水服坐在透水的潜水员舱内工作的,这个透水的潜水员舱是可密封的,其压力可保持为正常大气压力,与艇的下潜深度无关。“海神-IM型”的2名潜水员在艏舱,“海神-Ⅱ型”的潜水员2名在艏舱,4名在艉舱。

“海神-IM型”微型潜艇长5米,宽1.2米,吃水1.0米;水上排水量1.6吨,极限下潜深度40米;艇员2人,可携带水雷;蓄电池舱布置于艇中部,充满电后可持续航行6小时,推进电机功率3.4千瓦,水下航速6节,可航行35海里。除电机和电池是水密隔舱外,其余均透水,艇员均要穿潜水服。该艇可用拖船携带,也可由潜艇、水面舰艇和飞机搭载。

美国海军特种部队新近也装备了15艘微型潜艇,用于侦察、爆破和反恐等作战任务。这些潜艇分为两乘员和六乘员两种:两乘员潜艇实质上是蛙人运载器,因此艇员也必须身着潜水服和戴上氧气罩;六乘员潜艇则与一般微型潜艇相似,主要担负实地侦察任务。美国海军研制的海豹突击队输送潜器,可以与多种型号的核潜艇对接搭载,内部条件较好,能运送5名以上的突击队员。输送潜器离开母艇后可自由航行,一般是先驶抵既定目标附近水域,然后浮出水面,打开顶部舱盖送出突击队员。突击队员抵岸执行侦察任务时,微型潜艇沉入水下隐蔽,可在必要时放出浮标标明微型潜艇的位置,以便突击队员返回和迅速撤离。任务完成后微型潜艇驶回母艇,与母艇对接返回基地。

五、布雷潜艇

一般而言,布雷是潜艇的重要作战功能,但却是“兼顾”的重要性能。大多数潜艇的设计都是以发射鱼雷武器或导弹武器的作战性能为标准来设计的。实际上,潜艇的布雷行动与用鱼雷或导弹的攻击行动是有很大差别的,对潜艇的性能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直接体现在艇的动力系统和作战系统中,例如,布雷不要求高速,不要求过大的续航力和自持力,不要求去跟踪目标等等,因此,用普通的作战潜艇去执行布雷是不尽合理的选择,即使采用上述的外挂式水雷布放装置,也只是临时的弥补措施。如果有必要采用布雷手段去对付敌方、封锁敌方运输线或舰队活动,最理想的是研制专门用于布雷的潜艇。二战期间,交战各方都建造了布雷潜艇。德国于1940~1942年建造了ⅦD型布雷潜艇,能携带33枚水雷,其中15枚锚雷放在5个水雷舱内。该艇水上排水量965吨,水下排水量1080吨;艇长76.9米,宽6.4米,吃水5米;水上航速16.7节,水下航速7.3节;水上航速10节时续航力为1.12万海里,航速16节时续航力为5050海里;水下航速2节时续航力为127海里,航速4节时续航力为69海里;艇的下潜深度为100米。

德国1944年建造了XB型布雷潜艇,该艇可携带66枚水雷。水雷放在垂直安装的30个水雷装置中,艏部6管,舯部左右舷各12管;该艇水上排水量1763吨,水下排水量2177吨;长89.8米,宽9.2米,吃水4.7米;水上航速16.4节,水下航速7节;水上航速10节时续航力为18450海里,航速16.4节时续航力为6750海里;水下航速2节时续航力为188海里,航速4节时续航力为93海里;下潜深度100米。

日本也建造过布雷潜艇,“伊-121号”艇便是其中之一。

前苏联于1933年建造了6艘Ⅱ批“列宁者”号布雷潜艇,该艇水上排水量1039吨,水下排水量1321吨;水上航速14.5节,水下航速8,5节;长78米,宽7.2米,吃水3.96米;自持力28昼夜,水下连续潜航72小时;工作深度75米,极限深度90米;水上航速9节时续航力为7000海里,航速10.8节时续航力为3600海里;有2套布雷装置,各装载水雷20枚;艇员55名。

1936年,前苏联又建造了6艘Ⅺ批“列宁者”号布雷潜艇。它是Ⅱ批的改进型,主要性能稍有变化,将自持力改为45昼夜。该艇在结构上考虑沿铁路运输至远东组装。前苏联又于1938年建造了7艘、1944年建造了5艘Ⅷ批“列宁者”

号布雷潜艇,将工作深度和极限深度分别增大至80米和100米。二战以后,已没有国家再专门建造布雷潜艇了,但对布雷潜艇的设计研究仍在进行。据报道,前苏联在这方面做了较为深入、完整的设计、研究工作。

1956年9月20日,前苏联海军批准研制一型布雷潜艇,要求该艇能装备80~100枚IIJIT-6型潜布水雷,在水下航速3~10节,以10~15分钟的间隔布设水雷群,同时该艇也可完成运送燃油等任务。该艇的设计有两个方案,632型为常规动力,632M型为核动力。

前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末曾设计过648型柴-电动力的布雷潜艇。当核动力成功应用于潜艇后,前苏联又设计了664型大型运输布雷核潜艇。该潜艇的主要用途是运送登陆人员和向外海作战的潜艇或水上飞机补给武器油料,也可在敌方水域布放水雷。

布雷潜艇的布雷方式除了从鱼雷发射管送出布雷之外,还有将水雷储存在船舯部舱内及上层建筑内或舷间,通过布雷管垂直布放或向后倾斜布放等多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