娲皇圣母不仅有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严肃一面,也有平易近人可亲可爱的民间面孔。
一、不识女娲真面目,原来融入民间中
据说涉县下河峧有一个村,儿媳妇不孝敬,但很信女娲老奶奶。有一天来到娲皇宫摇了一签,心想:老奶奶你是个什么样的人,让我见见你真正的样子。她抽了一签,见签上写着:老奶奶是个老太婆,小脚,头上顶着个锅盖,鞋拖拉着,大开着怀,这就是老奶奶。媳妇心想:老奶奶是这个样儿?心里有些不相信。那天晚上,下起了大雨,媳妇回去晚了,婆婆已经睡了。媳妇叫门,婆婆一听,媳妇回来了,就慌慌张张地开门,于是就是签上写的那个样子:没有雨伞,头顶着锅盖,拖拉着鞋,大开着怀。一开门,媳妇看到婆婆这个样子傻眼啦,这就是签上说的老奶奶呀。从此,媳妇对婆婆特别好。
还有李亮、王富榜整理的一个故事,说是清朝末年,涉县出了个孝道媳妇,待公婆孝敬,只可惜红颜命薄,早年丧夫,只剩得孤儿寡母,残公弱婆,一家四口,全靠她纺花织布为生。婆婆下世后,公爹悲痛难捱,媳妇待公爹更好,比闺女待亲爹还要周到体贴。
冬天天寒,少棉没絮的,一床破被比冰片还凉。偏是公爹体弱身单,消瘦畏寒,晚上临睡,愁得难进被窝。冰玉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知道人老了,火力不旺了,瘦身子难抗苇席寒凉。待在炕下烧把火焰,又缺山柴。冰玉便想道,俺身强体壮,火力旺盛,不如先替老人家把那被窝暖热了,再叫老爹睡觉。从此以后,她每天晚上,总是先替公爹暖热了被窝,才叫老爹歇下,又替公公掩好被角,压好脚头,这才小心地替公爹把屋门关好,把窗洞挡好,然后才回自己房里睡觉。
一连几年,年年冬天这样。她待公爹的这份孝心,传遍了山里山外。
偏偏有些人,硬说她跟公爹不清白。她听到这些话,羞辱满面、痛不欲生,忽然想起了夜里梦到的中皇山上的女娲奶奶,或许她能给自己清白?
三月十五,那是娲皇奶奶的生日,这天她夹在人群中,带了香纸来拜求奶奶,将自己的冤枉事,从头到尾,一一诉说了一遍。最后祈祷说:“奶奶如不能还我清名,我甘愿一死!”说完,又向奶奶连磕三个响头,然后站起身,猛一转身,跳下了女墙外的百丈悬崖!
众香客见有人跳崖寻了死,无不震惊——那样高的悬崖,跳下去是断然难活的了!众人急急来到山下救时,却不见她的身影!正觉奇怪,草窝里千层白绫里不知裹了什么。众人疑惑惊讶,暗中猜想,敢是女娲显灵,替她把那洁身用素绫裹了?众客中有她村里人,齐向前来,把残尸抬了,送回家去。
及至进了家门,她却一如平日那样,正在灶前拉着风箱烧水,准备为公爹洗脚呢。问她跳崖之事,却是一点不知。
众人越觉蹊跷,把那白绫解开,却是一块金匾,匾上镌刻着“冰清玉洁”四个大字,在场的人见了,更是惊怪,遂把大匾挂上她家大门。
这些故事形象地说明,女娲不仅在传说里,在雕塑里,女娲就在我们身边,女娲已经融入了民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吉凶祸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涉县究竟有几位女娲奶奶?
涉县百姓对娲皇圣母的信仰不只仅限于一个奶奶,先有大奶奶、二奶奶、三奶奶的说法。这也说明娲皇圣母在民间面孔的多样化。各村奶奶庙供奉的是不同的奶奶,各位奶奶最后在圣顶大石窑处聚会,姐妹会面,也就是说一个娲皇圣母化身为三个奶奶,后者可以叫她化身奶奶。
这是如何变成三个奶奶的呢?据陈水旺老先生讲,娲皇阁一共有三层,每一层都供奉了一个娲皇圣母,但是形态不一,功能不一。第一层清虚阁的女娲被老百姓称为大奶奶;第二层造化阁的女娲被看作是二奶奶;第三层补天阁的女娲被看作是三奶奶。本来都是女娲,但是老百姓因为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就误认为是三个奶奶。
关于三个奶奶的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三个奶奶分别是《封神演义》中的赵公明的三个妹妹,分别叫:云霄、琼霄、碧霄。这三姐妹被姜子牙封神为“感应随世仙姑”,“执掌混元金斗,专擅先后之天,凡一应仙、凡、人圣、诸侯、天子、贵、贱、贤、愚,落地先从金斗转劫,不得越此”。“混元金斗”即人间之净桶,凡人之生育,婴儿降世,先要落在净桶里。
另外,我们通过走访发现,在涉县的中心区域传说中,以女娲为首的七位奶奶是同一时期的距今约七八千年前的母系氏族首领,也系姐妹关系。
这七位奶奶中,索堡娲皇宫大奶奶最为宽容大度,中原二奶奶、王堡四奶奶、桃城五奶奶、石门六奶奶性情随和,曲峧三奶奶脾气尤为暴躁。因此,除大奶奶外其他几位奶奶都要看三奶奶的眼色行事。
可根据中国神话谱系排列,女娲奶奶为创世元灵的四大弟子之一,上古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与鸿均老祖、混鲲祖师、陆压道人并列,她最大的功绩就是在盘古开天辟地后造人和炼石补天,可在与其他几位奶奶的关系上,涉县却有这样的传说,虽然牵强,也不乏地方特色。
根据传说,涉县及周边的不少村庄,尤其是娲皇宫周围的核心村庄,在每年的三月十八都要到娲皇宫摆社,一是为了祭祀女娲大奶奶,并把她老人家请回村庄看戏,随后再送回娲皇宫;二来也是让其他几位奶奶与大奶奶短暂相聚,说说知心话。
按说,娲皇宫核心区域的七个摆社村庄到娲皇宫祭祀时应该有个先后顺序,即按城关镇中原村二奶奶、索堡镇曲峧南沟西顶的三奶奶、河南店王堡四奶奶、索堡镇桃城五奶奶、辽城乡石门六奶奶、黎城城南七奶奶所在的村庄为先后顺序,但曲峧三奶奶个性强,还要占据头道社,还为“全朝銮驾”,其他只能是“半朝銮驾”,如果三奶奶所在的曲峧含有五个村摆的社没上去,其他奶奶所在村摆的社即使上去了也要被风刮下来,所以曲峧社为头道社。他们到后,其他几道社才能上顶。
当然,娲皇大奶奶不说话,其他五位奶奶也不会去计较的。对于曲峧社三奶奶所在的社还有这样的说法:一、相传曲峧老奶奶排行最小,比较娇气,其他社排行大,让着她的;二、相传有一年曲峧社把老奶奶抬到山上后,停了一会再抬时,怎么也抬不起了,这时神婆说,这里地方好,老奶奶不愿回曲峧了,慌坏了上社的人,全部磕头烧香、祈祷、许愿,回去后又从三月十七到十九唱戏三天,以后上顶一直是她打头,才算完事。
也有的传说,弹音社本来是头道社,弹音社不到娲皇宫的大门不开,但到清末,不知出于何因,村中几位妇女将本社享有的特权卖给了曲峧社,因此曲峧社便成为了头道社。
当然,还有传说是十一位奶奶。总而言之,三位也好,七位也好,十一位也好,我们认为都不重要,只有一个就够了,其他的都可以理解为女娲奶奶的化身,也可能上百、上千,甚至上万。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女娲的影响力所在。
三、唐王峧奶奶看远也看近
在涉县有一句很响亮的话,唐王峧奶奶看远不看近,其大意是娲皇老奶奶的眼光高,对远方来的客人高看一眼,对本地和周围的人不当回事,其实大可不必相信。
据娲皇宫管理处的陈水旺老先生说,娲皇老奶奶是既看远也看近,远处来找老奶奶的人有求必应,娲皇宫脚下的唐王峧沟八村虽然没有专门的女娲庙,也能得到老奶奶的庇护,并且全县的三百六十个村不管有庙没庙,庙大庙小,都能得到老奶奶的照应。
民间传说,涉县这几年各项事业发展很快,一举成为全国的文化工作先进县、全国的文明县城,西戌镇还成为中国的红色新闻文化之乡,都得益于老奶奶的保护。这个传说倒不必较真,但却从一个方面体现了涉县人对娲皇老奶奶的集体崇拜和信仰。
唐王峧沟纵深15华里,属索堡镇区域,沿线有石家庄、温庄、南沟、土后门、陈家庄、磨池、高家庄、白泉水八个村,其中白泉水村最大,1400口人,离娲皇宫最远,石家庄村离娲皇宫最近,仅有2华里,全村700多口人,温庄470口人,南沟470口人,土后门400口人,陈家庄200口人,磨池300口人,高家庄900口人。
按说既然处于娲皇宫周围的核心地带,又是每年到娲皇宫祭祀的主要祭社——娲皇社,每个村都应有大小不同的女娲庙,可现实的情况是:白泉水村有空席殿,也称歇王殿,专供往来神仙歇脚的地方,不过,墙上的纸码上也写有太上老君、龙王爷、白龙爷、首龙爷、沼泽龙王、黄龙老爷、财神爷。另有山神庙一座,位于进山的要道上;石家庄村有关帝阁、观音阁;温庄村有一座清幽寺,明代后期创建,内供如来佛祖。寺后山上植被较好,有原始森林。另有山神庙一座,周围有棵老柏树,相约丈余,传说已越千年,灵气充溢,树底下埋有聚宝盆;南沟村口有山神庙一座;土后门有占地一大间的关帝阁;陈家庄有关帝阁、观音阁;磨池村关帝阁、观音阁;高家庄有关帝阁、观音阁。
不少人探索这是为什么?我们调查后得到的结论是:这八村地处娲皇宫周围的核心地带,又是每年朝拜娲皇老奶奶的主要祭社——娲皇社组成地,这里的人世世代代已把娲皇宫作为主要祭庙,没有必要再单独盖庙。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村小力弱,难有多余的财力去建庙。
不过,这里的每家每户,也可说涉县的每家每户都在家中供奉有女娲奶奶,每年中秋节、春节、元霄节等都要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