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涉县女娲祭祀文化
17433700000015

第15章 涉县女娲祭祀文化的载体(2)

等字样,意谓陈述女娲功绩。另有乾隆六十年十月初六日立的施财花名碑。整个女娲庙占地一亩,除主殿外,两下有配房,中间有简易山门。

除每年三月初到娲皇宫祭祀女娲外,平时曲峧沟五个村的村民都到这里祭祀女娲。

(3)王堡娲皇庙

文革时碑石俱失,始建年代难考。现址在村小学附近,占地二分,仅留瓦房两间,供奉女娲等,墙上遍挂村民感谢女娲的牌匾。院子很小,中间有一方型香炉,右侧有一钻天白杨,高大挺拔,气势非凡。村民们说这株杨树已经带有仙气,是女娲正直无私的品质的象征。

平时小庙铁门锁闭,每年娲皇宫庙会春节期间开门,前来祭祀的村民络绎不绝。

(4)桃城娲皇庙

位于桃城村后山,沿一条曲曲折折的石板小道可达,占地三亩,大部分建筑已毁圮,仅留一座建于乾隆二十九年六月的影壁。现有供奉娲皇奶奶的两间主殿是重修的,集资4多元,出工皆为义务工。民间的负责人有刘林鱼、刘怀根、李三堂、范乃有,年龄都在60岁以上。

女娲庙下山脚有一位叫吕捧的的农家妇女,70多岁,全家12口,其他人都搬离此地,唯独她和三儿子住在这里看护女娲庙。

据吕捧的老人讲,村里人除三月庙会上到娲皇宫祭祀女娲,其他的节假日和闲暇时间都在村里的娲皇庙祭祀,平时为初一、十五,最热闹时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不仅列队上庙祭祀,还筹资在村中唱戏。

(5)石门娲皇庙

始建年代难考。位于村小学附近,占地二分,有房屋一间,内供女娲神像。附近有水池一座,堤上安放许多石墩子,据说是村民原来洗衣服所用。

村里有的老人说,女娲三奶奶命苦,家庙荒落到这般光景。也有的说,三奶奶的主庙已不在这里,已到西辽城女娲庙,这里不过是一座闲落的庙宇。

据辽城乡宣传委员王俊霞女士介绍,尽管传说三奶奶已到西辽城居住,但这里的村民信仰祭祀女娲的习俗从来没有间断过,尤其在娲皇宫庙会期间。

(6)山西黎城县城南娲皇庙

位于黎城县城城南村北的山上,占地6亩,建筑面积3亩,距黎城县城三十华里,距涉县县城90华里,清康熙年间创建。可谓黎邑胜境,秀山屏围,丽日常照,山门颔容,庙宇梯座,殿楼巍峨,厢廓幽静,神像奇伟,壁帧目溢,雕梁流金,画栋闪烁,风声犹雨,阳柏影移,鹰翔鹂鸣,暮鼓晨钟。季春望日,善男信女,暇余休闲,登山致祭者络绎不绝,比肩继踵。可惜抗日战争时毁于战火,仅留残余小庙一座。

从1993年开始,当地群众开始修复女娲庙,尤其是2008年以来,做矿石等生意的企业家范省亮陆续投资400多万元修复古迹,仍保留原来的两个院落,三个大殿,不过把娲皇阁楼由两层增至三层,还重修山门。我们去采访时各项工程正在进行中。

据范省亮等人介绍,从1993年开始,当地陆续恢复女娲祭祀,涉县是每年三月初一至十五,这里是十五、十六两天,现已达三四万人,人员多来自长治、壶关、屯留、涉县等地。

附:铭思碑文

娲皇圣母,上古女神,灵光普照,惠及万先;

姚氏先辈,从涉迁黎,定居城南,叶茂根深;

女娲祠庙,原建戚里,重建西顶,奥妙玄机;

香火旺盛,威名远近,日寇入侵,家逃庙里;

托神保佑,人财无损,日军来犯,危机十分;

女神显灵,天兵降临,八路英勇,赶走日本;

共产党好,贫人翻身,近年政廉,更好十倍;

人民乐业,万众称心,我很高兴,有儿有孙;

敬神有灵,感谢党恩,刻碑铭记,传留后辈。

黎城县城南村七十六岁老人姚庚酉

公元2005年10月1日立

(7)山西潞城县魏家庄娲皇庙

大明弘治年间,魏家庄的先人从漫流村迁居此地,这里地处要冲,又称戏楼地,前人所创者东有土地堂,西有牛王殿。据传说,这里也是女娲的出身地,与河北涉县的女娲是姊妹关系,在女娲奶奶中号称八奶奶。可魏家庄村小力弱,难以创修女娲庙宇,但为方便四周的善男信女朝拜女娲,魏家庄上下左右同心协力捐资捐物创立娲皇宫。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娲皇宫得以大修,增置土窑两座,地基五分,作为祭祀女娲之所,一时庙堂辉煌,蔚然大观。

1938年,日寇战火燃至太行山区,日军烧杀抢掠,先放火烧毁涉县神头岭灵显王庙,又窜至魏家庄将西北的黄土崖夷为平地,娲皇宫毁坏严重,面目全非,不仅窑楼被毁,还将一块明万历年间立下的石碑和一口直径80公分的铁钟抢走。

1999年,幸有长治市交通局退休职工魏三贤老先生出资重修娲皇宫,村人也踊跃捐资。期间,闻讯赶来的辛安泉镇三间口村王延星老先生再三说明,他曾于1936年到娲皇宫中抄录下那块立于万历二十八年三月十五日的石碑上的碑文,并将碑文献出,使娲皇宫的来龙去脉重现人间。

据长住宫内现已60岁的屯留镇崔邵村王河生说,重修后的娲皇宫里主要楹联有:华夏始祖恩泽四海光辉照万代,人类之母造福人间五湖同歌颂……供奉的对象主要有娲皇圣母、紫霞元君、碧霞元君。另有九天玄女、神农氏、轩辕氏、扁鹊、华佗、李时珍、天官、地官、水官,东西南北龙王、观音、普贤、文殊、地藏王菩萨,还有范蠡、赵公明、比干。

一位叫魏爱清的老者说,现在的魏家庄600多口人,90%以上的人都姓魏,现在捐资重修娲皇宫的魏三贤就是大明万历二十八年重修娲皇宫碑记上所刻的魏伏龙的后代。

魏爱清还说,每年的三月十五这里都举办女娲庙会,从三月初一到十六,其中十四至十五正会,庙会期间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不乏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的香客。

现在,这里的女娲古迹已列入潞城的重点旅游开发工程。

(8)河南店娲皇庙

原庙历史悠久,原神像被毁,房屋失修,面貌不成形像。经群众共同协商,于1996年发起修缮,房屋装画神像齐全,于1997年全部竣工。

重修娲皇庙碑记上说,“涉境多山,以娲皇山为胜,邑祠宇其火也,以娲皇为大别有庙在河南店西北。偏与山相距二里许,背枕清漳,门横渠水,春暮野绿,溪清丹碧,互映远近,以神诞进香经过者络绎不绝。明烟之盛,不亚娲皇山也。以迩旱河,河水涨泛不常,庙墟屡被剥蚀。经康熙己丑与乾隆己卯岁再修至今,数十年之久依然倾圮,惟正殿岿然存焉,亦不避风雨。幸际时熙,岁稔人心,乐善废者,举悉乡人某等,慨然以庙兴复自任,捐资募力,以次经营,先四围墙垣,大殿享殿,嗣及配殿,歌楼住持之室,肃客之堂,无不改重新工,起于嘉庆元年,告成于嘉庆三年……”

“庙自建置以来,规制已可观,今则鸟革翠飞,益隆其栋宇壮丽辉煌,灿然金碧,综计所费不下千金,而绝不见民之劳与财之伤。盖古皇功德人心既恩报无已,而又我朝重熙累洽,物阜民康,太平百余年,于兹百姓无骄淫之心,有诚敬之习,于费所不惜而用之,惟其当以视夫惑福田利益之说,而竭力以奉淄流者,得失为何如也。夫神之灵无不在,然依于人之心,人于神尽其敬,则神必福之。苦其之愈昭也。呜呼,在娲皇之祀,所以于涉时盛也。”

由此可见此庙在历史上曾有的影响。

(9)辽城村娲皇庙

位于村子中央,占地一亩,分前后两个院子,后院主殿有女娲像和碧霞元君像,前院有屏风,两侧有楹联:分阴阳配五行信乎碧霞元君;安南辰定北斗允矣天仙圣母。

大门中间和两侧有楹联,分别是:霞光现彩军潭宫;瑞气呈祥遮宝殿。坤道任擅振乾纲;母仪是式立宝极。横联:真如自在、秋千耀业、古万昭功。

建庙时间难考。庙里现有明嘉靖十七年碑文,其中明万历十八年的娲皇庙碑文依稀有文字:“圣母神诞之期,每年本村社首率领合村男女试捐资财,造黄伞二十四柄,记(女娲)永垂不朽以风后。”

还有道光十三年、光绪二十七年、中华民国期间的重修碑文。女娲庙旁还有观音阁一座,其基座青石砌成。新中国成立后,该庙先后成为区镇公所、辽城乡政府、西辽城村委会所在地。由于年代久远,殿宇房屋损坏,现有民间集资修缮女娲庙,主殿为钢筋水泥结构。

又据辽城乡宣传组织委员王俊霞女士介绍,这一带的村民信仰祭祀女娲由来已久,主要在春节、元宵等节日在本村祭祀,大多为村民自发组织,多年来不仅唱戏,还演电影,以保一方水土子孙昌盛,平安富裕。

(10)井店二街娲皇奶奶庙

多年前就有古庙。抗战时期日军在中国实行“三光”政策,毁灭古庙一座,莲花型上房一座,五龙爷庙一座,包括五大神像,四面根基石头瓦块等。为了祭祀女娲,1997年群众自发重修古庙,总捐资11453元。

2.娲皇行宫

(1)西戌镇沙河村娲皇行宫

位于村中河里巷中间,“文革”时期倒塌,被西戌供销社占用。从2006年开始,在镇文化站和村委会的支持下,沙河村委一次性补贴4万元,收回地皮,然后发挥民间力量投资20多万元将娲皇行宫、三官庙修复一新。

沙河自古有祭祀女娲的社,究竟成立于何时难考。只是娲皇行宫古庙的残碑载明末清初已形成规模。

沙河村位于涉县东北部,中间有三条河流穿过。传说沙河村为女娲娘家,每年的三月十七社里的人都要到索堡娲皇宫迎接女娲老姑回家。跑遍涉县和附近一带,都尊女娲为奶奶或老奶奶,唯独此处喊老姑,大人小孩如此,世代相传。

三月十七迎老姑那天,社里的人从沙河出发,敲锣打鼓、放着鞭炮,浩浩荡荡向娲皇宫进发,有二十四人轮番抬花轿,六人放三眼铳,有上百人举旗,五十多人吹吹打打……每人都有自己的任务。

迎接队伍途经西戌、鸡鸣铺、偏店、井店、城关、上下清凉、弹音、索堡等地到娲皇宫后,把早已摆好的裹了红布的女娲塑像从供桌上请进轿内,抬回沙河,再请入娲皇行宫内。这天中午沙河村每家每户都吃饸饹,并且都到娲皇行宫中祭拜。

第二天一早吃过饭,人们再把女娲老姑请上轿,原路送回娲皇宫,整个仪式结束。

过去,迎送老姑都是步行抬轿。现在条件好转,也是为了老姑快去快回,社里的人出村时吹吹打打,出村后便上汽车,到邻近娲皇宫时再重新吹打上山,过广场,沿十八盘把女娲老姑像送回宫殿。再全体跪拜。

沙河村2000年开始复社,牛成海任维首,具体牵头各个分社的人员到娲皇宫和村内的娲皇行宫祭祀娲皇。

(2)张家庄云头山娲皇行宫

卫登行宫位于涉县城东北11公里的张家庄北云头山腰,俗称北顶奶奶庙,是娲皇的一处行宫。始建无考,明、清、民国年间都有重修。清光绪八年重修碑载:“自寺有为之,以彰采某者,必有为之后以盛其传者,则创与兴俱在人为之耳。娲皇圣母实司曾贵福泽之秉,祝必灵感必应。可今庙沉倾颓颜也,斯庙之设由来之久,年□□旦以墙壁圮毁,祠宇尘垢将何以栖神明而妥圣驾乎,维首约同阖村,共义议勃,发善念□其补□之。思纠工求匠,此也劳力,彼也殷勤。不数月,殿宇辉煌,圣像维新……”

该庙正殿三间为娲皇宫,塑有女娲、紫霞、碧霞三位奶奶像。左侧有五间廊房,右侧有一处紫霞洞,是一座带门帘的石洞,塑有紫霞像,洞口有女卫士。其他建筑如山门、钟、鼓楼等均无恢复。山顶有一座天灵官庙。山门前50米开外,依次是地灵官庙、登天梯和石洞。

(3)索堡镇弹音村娲皇行宫

现有古碑,创建于明初。原在村中小学内,后迁移至村南山崖下。占地一亩多,有完整院落,主屋中主要供奉女娲神像。据村民介绍,这是娲皇宫女娲圣母出行或归来时的一个重要驿站,该村信仰祭祀女娲由来已久,每年的娲皇宫庙会期间,每月的初一、十五,每年的春节,元宵节期间,村中的不少人自发组织起来祭祀女娲,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唱庙戏、跳秧歌舞等。

(4)城关镇南关村娲皇行宫

位于城关镇南关村西。邑人张光祖募建,内有三官像。崇祯年间进士杨其廉做记,他字计六,授长垣令。曾进《饥民疏》,忤当事。任扬州照磨,历任两淮盐运副使。先致后屡征不出。疏草见《艺文》。

3.娲皇殿

(1)柏台寺娲皇殿

柏台寺又名白台寺。位于涉县城东南20公里的固新镇昭义村北山腰。此地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古为涉县八景之一,名曰“柏台晚照”。传说,古刹对面西山峰有一天然石孔,每逢春秋数日,夕阳西下后,余晖透过山孔,又从寺正殿的窗户透过,恰好照在佛像脸上,是一奇观。后因地震景观消失。

柏台古刹,始建无考,历代多有重修。碑文记载,明洪武二十八年已有建筑。寺院坐落在悬崖绝壁之上,有平台十余亩。分东、中、西三院。

西院北边有娲皇行宫五间,内塑娲皇神像。清顺治六年重修娲皇圣母殿碑记载:“粤稽沙阳邑志,相传有九景之记志。柏台晚照居其一焉,盖古刹也。其景在城东三十余里许,层峦峭壁,云树苍莽,且上有清泉,下有漳水,周绕环抱,真为宇内奇观。然古迹累经修理,而规模庙貌未能恢扩,视之尚黯然也。适有昭义村人郭家云、林旺村王时秋,目击发诚,纠众募缘,新建娲皇殿三间,皮疡王、药王、龙王殿一间,迤下盘路复建灵官殿一间,其余山门等处,凡有残坏不堪者,一并修葺,式廓改观,栋宇轮焕,日照晚霞,藻绘耀目。厥工告成,求志予,予嘉其美而扬其盛,因叙其事,以勒之珉,又思圣母恍然,灵山胜会,娲皇端拱依稀,炼石天工(指神话炼石补天),所谓人有善愿,天必从之者此也。况圣事刻完,而善果克就,犹不至于格神盟而垂佑于悠久耶!是犹望于后之善人君子勿替衍之耳!”左右药王、龙王殿各一间,内塑药王、龙王神像。

(2)城关镇北冈娲皇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