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中央电视台国际4频道远方的家栏目组王瑶洁等人来涉是采访他时称赞说:“李老师的讲述客观全面,见识新颖,让人佩服。”这档节目播出时间30分钟,在国内外很有影响,观众不断来电咨询县娲皇宫之谜。
2012年5月13日,福建两岸之声广播电台新闻部主任蔡亿锋来涉采访他,50分钟对答交流,一次录音成功,受到记者称赞。
王福榜,2010年退休前在西戌镇文化站工作,一生爱听、爱搜集、爱讲民间故事,《邯郸日报》曾发表王矿清撰写的专门采访他的文章——《山乡挖宝人》。
王福榜出生在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父母亲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从小虽然天资聪颖,又爱学习,但家中以吃饱肚子为最高境界的父母亲实在为其交不起学费,幸亏奶奶偏爱,几位叔叔也喜爱他,“合伙儿”陆续为他交学费,才念到了县城的涉县中学,有了一定文化。王福榜的母亲曾不少回感叹地说:“俺榜的这些文化都是拾来的呀!”
人到晚年的王福榜也经常说,我是靠叔叔们的供书供出来的。现在,我兄弟的孩子读书遇到困难,我这个当大爷的也要供孩子们念书。
回乡第二年,王福榜被大队书记江景峰看中,到大队当会计,还任过大队长,后到文化站和镇矿队,直至退休。
幼年时,王福榜的父母虽然拿不出让他上学的钱,但却能给他讲解无数的民间故事,不少时候奶奶也讲,邻居的大爷大婶们也讲,这些故事中也包含有大量的女娲故事。
这是王福榜挖宝的开始,他在听着这些故事的时候,也在内心深处不断丰富着、完善着,同时也从女娲的精神中增添了拼搏向上的信心。
到大队后,王福榜一有时间就找上年岁的人讲故事,然后再把每一个故事镌刻在脑海里。
“文化大革命”期间,王福榜作为大队干部和其他人一起受到造反派冲击,几次有过轻生的念头,但是他一想到女娲,一想到那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就又坚定了生活信念,硬是支撑着到“文革”结束,重新回到大队工作。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涉县举全县之力修建青塔水库,这也是全县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工程,水库修好后可灌溉农田数十万亩,使木井、西戌、偏店、龙虎、马布5个公社旱涝保收。
为了修水库,全县各个公社和大队的人员轮流被抽调到青塔施工,王福榜也在抽调之列,不过,他是作为“文化人”去工地现场做宣传鼓动工作的。
青塔水库位于涉县西北部的一条深沟内,周围仅有一些零星人家。白天,男女老少啃窝头,就咸菜,出大力,流大汗,热火朝天,可到了晚上又只能钻进临时搭起的帐篷里数星星,或听周围的夜虫鸣叫。静极思动。这个环境恰好给王福榜脑子里所储藏的大量民间故事找到了用武之地。
于是,他就在傍晚时分挨个到帐篷里去讲故事,在星光下,在油灯下,那些男女老少痴迷地听着,不少时候,不知不觉中东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
王福榜的“宣传”名声大噪,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个会讲故事的小伙子,尤其是做饭的大师傅,多次在伙房改善生活时硬是给他藏下了几个窝头,为的是让他“偏心”讲几个女娲故事哩。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文化工作开始升温,各县掀起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整理工作,王福榜满肚子的故事派上了用场,他在县文化馆的一位亲戚的鼓励下,在赶排子车的同时,拿笔整理所知的故事,先是李官传说,紧接着是女娲故事,还有打赌跳黄河等,这些散发着浓厚的矿石味道的作品陆续在《涉县民间文学》发表。
文化站招人时,他被推荐到文化站工作,有的作品还同时被推荐到省里发表。他又与人合出了《娲皇宫的传说》等书,并获得省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长城文学奖。
2000年,曾担任涉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的王福榜退休回家,继续整理民间文学作品。他逢人就说,是民间文学给予了他精神和物质的力量,他还要挖出更多的瑰宝奉献给社会。
还有以下人员:1.马乃庭:男,涉县木井乡人,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曾任涉县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武安师范学校书记等职务,长期搜集整理涉县古志和研究女娲文化,有多篇学术价值很高的论文在《邯郸日报》等报刊发表,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
2.李亮:本名李之清,1936年生,涉县西戌镇东戌村人。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李亮文集》,包括长篇儿童小说《失去双桨的小船》(获河北省第七届文艺振兴奖),中篇小说《闪光点》,与人合著长篇小说《梨花寨》、民间故事集《女娲的传说》、诗集《女娲九章》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协会员,曾任邯郸市作协副主席、涉县文联副主席,并获河北省优秀民间文艺家称号。
3.张森林:男,1961年生,涉县索堡镇弹音村人,大学文化,历任县人大常委会委员、文广新局文化艺术科科长,涉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多年来从事女娲文化研究,曾具体负责女娲祭祀文化申报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多次受到政府嘉奖。创作有电影和电视剧本《感恩》、《刘邓和他的战友们》。
4.史安昌:即史镜,1945年出生,涉县关防人。1964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12月转业。自1983年4月筹建涉县政协后,长期从事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历任政协涉县第三、四、五届委员会委员,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文史研究会会员,先后主编了《涉县文史资料》二、三辑和《涉县名胜》文史专辑。2003年创作《娲皇圣母的传说》一书,该书被作为涉县女娲文化节的重点图书之一进行推广。
5.李平义:男,1966年5月生,涉县索堡镇常乐村人,大学文化,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到县文化教育体育委员会、文广新局后历任文化科副科长等职,具体从事女娲祭祀文化的研究和申报省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女娲文化节期间的具体文化工作,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工作者。
6.申金炉:男,1955年11月生,汉族,涉县西达镇前匡村人,大学文化。
1976年12月参加工作,发表过教育教学学术论文多篇。现在涉县实验小学工作。工作之余,潜心研究女娲文化与周易、祝由科之间的关系。多次参加国际周易学术交流会,撰写《地理环境与择吉日之我见》、《女娲文化研究》等。入编《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
7.李仁太:男,涉县南关村人,大学文化,现在涉县文联工作,具体从事女娲文化研究多年,发表论文多篇。
8.李巨平:男,涉县龙虎乡郭口村人,大学文化,现在涉县文广新局创作中心工作,创作电影剧本《感恩》等,还与人合写电视连续剧《娲皇圣母》。
9.江耀堂:男,涉县偏店乡后寨村人,大学文化,多年从事女娲文化研究,曾任涉县文化馆馆长,现为党支部书记。
10.陈邢魁:男,涉县偏城镇横岭村人,大学文化,参加工作以来无论当教师、宣传科长、乡镇党委书记,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还是邯郸市扶贫办主任,其间倾心研究女娲文化,成果显著。
11.江志强:男,涉县河南店镇河南店村人,大学文化,参加工作后先后担任县委资料科科长、广播局局长,又调往磁县担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不管工作环境怎样变动,始终倾心女娲文化研究工作。
12.李计明:男,涉县井店镇后池村人,大学文化,曾任固新镇党委书记、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县文教体局党委书记,多年研究女娲文化,著有论文和诗集等多篇。现为涉县作协主席。
13.江永卫:男,涉县神头乡后宽嶂村人,大学文化,先从事教学工作,后到县电视台工作,现为涉县文广新局副局长。他倾心于女娲文化研究工作,成绩显著。
14.赵奎吉:男,涉县井店镇西坡村人,大学文化,在繁重的行政工作之余,从事女娲文化研究,并组织修缮恢复沙河村娲皇行宫。现为涉县西戌镇党委书记、龙西工业聚集区管委会主任、涉县红色新闻文化研究会会长。
15.赵彩河:涉县井店镇西坡村人,男,武安师范毕业,曾任县委宣传部报道科长,西戌镇党委书记,多年从事女娲文化研究工作,写有《女娲与仙童泉》等众多作品。
16.任秋成:男,涉县西达镇东达村人,武安师范毕业,多年从事宣传文化工作,曾任县委宣传部文明办副主任,对女娲文化多有研究,现为涉县文广新局报道科长、西戌镇党委书记,多年从事女娲文化研究工作,写有《女娲与仙童泉》等众多作品。
16.任秋成:男,涉县西达镇东达村人,武安师范毕业,多年从事宣传文化工作,曾任县委宣传部文明办副主任,对女娲文化多有研究。现为涉县文广新局主任科员,并兼任文化馆馆长。
17.申子文:男,涉县合漳乡人,大专文化,多年从事女娲文化研究工作,发表有《涉县女娲信仰和娲皇宫求子习俗》等多篇论文。
18.李伟:男,涉县城关镇上清凉村人,多年从事女娲和民间赛戏等民俗文化研究,公开发表论文,现在涉县民政局工作。
19.孔雷庭:男,涉县索堡镇人,多年从事女娲文化研究,原为索堡镇文化站站长,写有《关于“女娲文化”个性策略的探讨》等论文。
20.陈水旺:男,1945年生,涉县井店镇台村人,高小文化,在娲皇宫工作30年,由于他的虚心好学,被誉为涉县女娲祭祀文化的“活词典”,每年都有全国各地的探寻者与他联系。
21.张彦荣:1971年12月出生,索堡镇唐王峧沟内的温庄村人,从前家境贫穷,靠务农打工生存,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苦山娃。
22.王矿清:男,涉县西戌镇西戌村人,毕业于河北作协、廊坊师专作家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涉县红色新闻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涉县文化馆馆员、西戌镇文化站站长,涉县政协委员,涉县第七批拔尖人才,感动河北十大新闻人物候选人。他多年来从事文学创作和红色新闻文化和女娲文化研究,尤其是近年来致力于对女娲文化的研究和保护,不仅具体组织修复了沙河村女娲祭祀文化的重要载体娲皇行宫,还参与编著了《涉县女娲传说》,并负责涉县女娲传说故事的搜集整理和申报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