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1740200000077

第77章 玄奘小传(1)

玄奘(公元596—公元664年),俗名陈耍河南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县)人。玄奘出生于官吏家庭,父亲陈惠,通晓儒家经书,曾在隋朝做过江陵县令。玄奘是家中最小的儿子,从小敏而好学,性情敦厚,待人诚恳。八岁时,他的父亲坐在凳子上给他讲解《孝经》,当讲到“曾子避席”时,玄奘突然整理衣襟,恭敬地站了起来。父亲感到非常奇怪。玄奘回答说:“曾子听到老师的教诲,就立即避席,现在您给我讲课,我怎么能坐着不动呢?”父亲听了很高兴,知道他以后肯定能成大器;亲友也夸奖他,说他以后前程不可限量。

玄奘的二哥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做和尚,法名长捷。当时的洛阳不仅是政治、经济中心,而且还是佛教圣地。陈素见弟弟聪明好学,就经常带他到寺里听讲佛经。玄奘对佛学发生了兴趣,心中萌发了出家的愿望。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皇帝下敕,派郑善果到洛阳剃度和尚,这时学业优良的预选者有几百人。玄奘因年龄尚小,不在预选之列。他怏然徘徊于公门之侧。负责度僧的大理卿郑善果见他气度不凡,大为惊异,就问他将来立志干什么,玄奘严肃地回答:“继承如来,弘扬佛法。”郑善果深嘉其志,破格录取了他,并对同僚们说:“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真是慧眼识高僧。

出家后的玄奘同二哥先跟景法师学《涅泳》,以后又从严法师习《摄大乘论》。他学习勤奋,读书认真,往往听法师讲授后,就能升座复述,把经义分析得细致透彻,使全寺和尚都为之惊讶。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玄奘和二哥前往长安。这时唐朝基业初创,全国尚未平定,京城长安也未开讲席。而四川由于偏处西南,又据有长江之险,战火还没波及,两京名僧高士都流落四川,四川佛教大盛。玄奘与二哥于是离开长安,经子午谷,越秦岭至汉中,到达成都。玄奘在这里一面听道基、宝逻等名法师讲经,一面刻苦钻研,很快便精通了佛教的主要经典。玄奘并不满足,他希望能再次进京,求师问道。但遭到哥哥的阻拦。玄奘毅然独自与商人结伴,顺长江东下到达荆州,在荆州住在天皇寺讲学,深得汉阳王的赞许。半年之后,他又由荆州北游,询访高僧,先到赵州(今河北赵县)从道深法师学《成实论》,继往相州(今河南临漳),就慧休法师习《杂心摄论》。最后于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入长安,跟道岳法师学《俱舍论》。此时长安已非同昔比,高僧荟萃,佛学昌盛。玄奘与众僧切磋,经业更是大进,深得当时佛学权威法常、僧辩两大法师的赏识,称赞玄奘为“释门千里之驹”。

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玄奘深感各家学说对佛典的解释不尽一致,而且已经翻译成汉文的典籍也不能很好地表达原意。这时有一位中印度学者波顿密多逻来到长安,他是印度佛学权威学者那烂陀寺戒贤法师的学生。他对玄奘说:“戒贤法师精通《十七地论》,这一学说总摄三乘,更是大乘瑜珈宗的要典。”玄奘听后,觉得只有游学印度,才能取得真经,于是立志“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并取《十七地论》,以释众疑”。

但是贞观初年正是唐朝和突厥关系最紧张的时期,唐太宗正准备全面出击突厥,因而严禁国人出境。玄奘与几位同伴几次申请都没有获得批准。终于在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混迹于难民群中,西出长安,踏上了西游取经的艰难险阻的征途。

玄奘出长安城,沿路经过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来到了凉州。凉州都督李大亮,得知玄奘要西行求法,命令沿途州县、边防哨卡严防捉拿。玄奘只得昼伏夜行,到了玉门关。玉门关往西,有唐朝边军守卫,五座烽火台首尾相连,各烽火台相距百里,其间尽是沙漠荒丘,只有烽火台附近才有水草。一次,玄奘在烽火台下取水时,被唐军捉住,幸亏一位笃信佛教的军官相助,玄奘才摆脱边防军的捉拿,进入了浩渺无际的莫贺延碛。

莫贺延碛,东西八百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和道路的标志,只有因饥渴而死的人骨残骸和往来和商队,僧人都视莫贺延碛为死亡之地。玄奘只身一人,环顾四野,黄沙漫漫,只有一匹老马和自己做伴。他走了一百多里后,便迷失了方向。当他口渴难忍时,取出皮囊来喝水。可是一不小心,皮囊从手里掉翻在沙地上,里面的水全倒进了沙地里,玄奘想补救已来不及了。这可是预备好的几天用的水啊!玄奘非常着急,也曾想到过往回走,但他没有这样做。他想起了自己临行的誓言:“宁可就西而死,岂可东归而生?”于是,他又毅然决然地继续向前朝西而行。一直走了五天五夜,玄奘滴水未进。起初只是唇枯舌燥,后来觉得浑身燥热,喉咙疼痛,呼吸急促,连眼睛也睁不开。最后,玄奘昏倒在沙漠里。半夜,沙漠中的徐徐凉风把玄奘吹醒过来,他顿时振作精神又继续勉强前行。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也不知走了多长路,忽然,玄奘发现前方有一片绿洲。他在一泓泉水边畅饮之后,又装满一皮袋水,又走了好几天,终于走出莫贺延碛,来到伊吾国(今新疆哈密)。

玄奘在伊吾国停留了十多天,邻近的高昌国王段奶┨说玄奘来到,便派人前往迎接。玄奘盛情难却,到了高昌,受到高昌国王的殷勤接待。高昌国王执意要留玄奘主持高昌寺院。为了表示自己西行求法的决心,玄奘以绝食明志。高昌国王终为玄奘矢志不移的精神所感动,在自己母亲面前与玄奘结为兄弟,并请玄奘回来时在高昌住三年。高昌国王热情地为玄奘准备了行装,另赠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绢五百匹,作为玄奘来往二十年的路费。此外又给西突厥可汗写了一封信,请他命令西方各地,给玄奘提供方便。为了使玄奘顺利到达,高昌国王还给沿途的龟兹(今新疆库车)等二十四国国王写了信,附带赠送给西突厥可汗和沿途各国很多礼物,派殿中侍御史欢信和二十五个工役护送玄奘。玄奘出发那天,高昌王与大臣、百姓和僧众送出城外几十里,才依依而别。

玄奘一队人马离开高昌以后,经过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到达了冰雪覆盖的凌山(今天山山脉的穆素尔岭)。这里山峰高耸,冰雪漫地,路径崎岖,跋涉艰难。玄奘一行在凌山中走了七天,生活极其艰苦,他们席冰而卧,悬釜而炊。随行人之中,冻饿而死将近一半,牛马冻死的更多。

出山以后,玄奘一行经热海(今吉尔吉斯斯坦伊斯色克库尔湖),到达了西突厥的素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附近),又西行经赭时国(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到达铁门要塞。这里左右带山,山极峭峻。唯有一道穿过铁门要塞,道路两旁石壁竦立千仞,色相如铁。玄奘穿过铁门,又经过十三国,到达缚喝国(今阿富汗境内)。在此地,玄奘观视佛迹,从船若羯罗学了月余的《毗婆沙论》,后抵揭职国,又翻越著名的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到达北印度境内。

玄奘万里孤征,亲历一百一十国,最后终于到达了他向往的佛教圣地——天竺。

玄奘到了印度后,先游览了北印度的健驮逻国,这是印度佛教艺术的发源地之一,都城布路沙布罗有许多庄严华丽的寺院、高耸入云的佛塔和雄伟的佛像。玄奘在此参观研究印度古代的佛教建筑,拜谒了佛教胜迹。

接着,玄奘又到达了北印度的迦湿弥罗国。这里是佛教小乘教的发源地之一,有寺庙百余所,僧徒五千多人。玄奘住在这里的耶因陀寺内,跟弥法师学《俱合论》和《顺正理论》等经典及因明(逻辑学)、声明(文字文典学)等知识。课余之暇,玄奘熟读了寺内收藏的三十万言颂经典,抄写了许多经文。

玄奘在迦湿弥罗国住了大约两年,后又前往曷逻补国。在途中路过波罗奢大森林,不幸遇到五十多个强盗。这伙强盗洗劫了玄奘和他同伴的衣服财物,还挥刀驱迫他们进入一个枯池内,企图谋害他们的性命。池内长满了蓬棘萝蔓,玄奘和一沙弥发现池南边有一穴口可容人通过,于是他们相偕溜出,一口气跑了两三里路,刚巧碰上一个正在耕田的农民。玄奘把遭遇强盗的事情告诉农民,那农民即刻吹号角告警,许多农民闻声而至,玄奘便带领这群人将强盗赶走,救出遇难的同伴。

玄奘先后周历了印度五部的一百一十个小国家,他在那揭罗国参观了为佛教鼻祖释迦牟尼所建造的三百多尺高的宝塔;在乌仗那国见到了阿罗汉所造的百尺木菩萨像;在磔迦国跟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和《广百论》;在至那仆底国跟毗腻多钵腊婆学《对法论》。最后,玄奘来到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