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1740200000020

第20章 屈原小传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先秦伟大诗人。

屈原是楚武王的儿子瑕(因分封于屈,称屈瑕)的后裔。屈原知识渊博,深知国家长治久安的大计,长于应对辞令;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在朝中与国王共谋国事,发号施令;对外则接待宾客,应对四方诸侯,深得楚怀王信任。

正当屈原为楚国的富强要大展宏图、大显身手之时,上官大夫为在楚怀王面前争宠,便向楚怀王进谗言,说屈原狂妄自大,居功自傲,不把大王放在眼里。楚怀王偏听偏信,疏远了屈原。进而又因贵族势力对屈原及其新政的不容,屈原长期被流放到汉北及江南一带地区。

屈原痛恨楚怀王偏听偏信,不明是非,任凭奸邪之辈陷害贤良,不容端方正直之士,于是将满腹忧愁幽思诉诸笔端,写就著名的辞章《离骚》,抒发自己竭尽智慧,忠于君主和国事,反遭不良诽谤,被奸佞小人挑拨,以至失信于君而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怀。

屈原被贬后,秦国欲伐齐国,而又忧于齐楚联盟。于是秦惠王遣张仪去游说楚国。张仪向楚怀王表明若楚与齐绝交,楚国将会得到秦国的六百里土地,并向怀王献上丰厚的礼物。楚怀王贪图利益,轻信张仪,与齐国绝交,派使者去秦国接受献地。谁知张仪却翻脸无情,说他当时答应楚怀王的是六里而不是六百里献地。楚使回报后,怀王大怒,于公元前312年兴兵伐秦。秦国出兵迎战,在丹、淅两地大败楚军。楚国折兵八万余人,领兵将军屈丐为秦军所俘,秦国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之地。恼羞成怒的楚怀王调集国中全部兵力深入攻击秦国,战于蓝田。这时魏国乘虚而入,攻打楚国,兵锋直达楚国邓城。楚军急忙撤出秦境,回国御敌。齐国则已被楚国绝交,对楚国的困境只能冷眼旁观。这使楚国陷于手忙脚乱的窘境。

翌年,秦国欲与楚国讲和,愿交还汉中之地。楚怀王心恨张仪欺诈,必欲得而杀之以泄愤,竟不要土地,而要秦国将张仪送到楚国。张仪闻之,义无反顾地前往楚国,重演故伎,用重金贿赂楚国的权臣靳尚。靳尚在楚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花言巧语,请释张仪。楚怀王禁不起枕头风吹,放走了张仪。此时屈原因怀王疏远而不在朝中,等他知道消息规劝楚怀王时,楚怀王虽追悔莫及,但已于事无补。

公元前301年,齐、魏、韩三国联军共同攻击楚国,楚军大败,将军唐拔联军所杀。后来,秦昭王以联姻为名要与楚怀王会晤,楚怀王想赴会。屈原知道后,劝怀王要认清秦昭王的虎狼之心,不要赴会。但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却极力怂恿怀王赴会。楚怀王去赴会,走到武关时,秦国伏兵截住了楚怀王的随从,只让楚怀王单独赴会,并要求楚国割地给秦国。怀王大怒不允,于是逃到赵国,但赵国不接纳他。他只好又回到秦国,竟客死于秦,后被送回楚国安葬。

楚怀王长子顷襄即位为楚王,任命子兰为楚国令尹(最高军政长官)。但楚国国民对子兰颇有微词,怪他不该怂恿其父赴秦国之约而未能生还。

屈原对这件事深恶痛绝。忧国忧民的他,虽然被长期流放(中间偶有王命召回朝中处理国事),但不忘归朝,期望能振兴祖国。他在《离骚》中多次表达出这种思想感情,并认为楚怀王的糊涂给楚国带来了灾祸。令尹子兰闻知屈原的议论,异常恼怒,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于是将屈原再次放逐。

屈原到了大江之滨,行吟泽畔,长发披肩,形容枯槁。在同渔翁作了著名的“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问答后,又写了《怀沙》这篇辞赋,表明自己怀才不遇、不被理解的悲苦心情和赴死明志的决心。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的郢都。屈原当时已62岁,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是在这年的五月五日怀抱石头沉于汨罗江而亡。

屈原一生最主要的成就在于诗歌创作。他创造了“楚辞”这种新诗体并成为代表作家,其代表作品为《离骚》,这是他最成熟的作品。全诗373句,2490字,是我国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抒情诗。全篇的前半部是对现实的叙述,写他改良政治的理想,黑暗势力对他的陷害,及他坚持自己理想、矢志不渝的坚强信念。后半部则织入了许多奇特的幻想。他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糅成一体,编织成为瑰丽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鲁迅说屈原:“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从诗的格式来看,《离骚》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豆腐干式的死板格式,采取三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形式活泼多样,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篇幅和容量可根据需要而任意扩充。屈原创造的楚辞,是我国古代诗歌中充满爱国主义热忱的不朽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