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口才叫幽默(第2版)
17319500000020

第20章 学会运用多姿多彩的幽默技巧(1)

幽默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世界各民族丰富的语言文字,为幽默提供了妙趣横生的表现形式。而千百年来习传至今的修辞方法,更为幽默创造了多姿多彩的使用技巧。幽默借用精妙的语言修辞,更能寓意深刻,出奇制胜,效果强烈。

自相矛盾的幽默技巧

“矛盾”这个词是源于《韩非子》中那位卖矛和盾的生意人,表示事物之间的强烈冲突,有很强的喜剧色彩。现代生活中,我们常说的自相矛盾是指人物言行不一,言语前后冲突,行为相互抵触。

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十分常见。这样的自我矛盾已经令人好笑了,但还缺少一种强烈的对比性。为了使戏剧性更强,取得更好的幽默效果,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就是在矛盾对转以前把即将转化的矛盾加以强调,以耸动别人视听。有一小孩饿得直哭。父亲安慰他说:“你要吃什么?尽管告诉我,哪怕是龙肝凤胆也好,我都拿来给你吃。”孩子说:“那些我都不要,我只要饭吃。”父亲骂道:“不懂事的家伙,只拣家里没有的要。”这位父亲真是好笑,穷得连饭都吃不上,还要振振有词地说给孩子吃龙肝凤胆,真是矛盾得可以。

生活中,有些人别出心裁地利用矛盾技法造句,这种语言为人们喜闻乐见。如:

“缺什么都行,就是不能缺钱。”

“什么都能有,就是不能有病。”

体现幽默艺术的方式还有很多,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很多人、很多事都洋溢着幽默的气息。一个嗜赌如命的赌徒,他为了从赌场上赢回输掉的钱财,熬更守夜,孤注一掷,最后连裤子也输掉了。这时候他醒悟过来了,发誓戒赌。

他用笔写上“坚决戒赌”四个字贴在床头。一天,一位好朋友看到了床头这条诫示后,嘲讽地问:“你真的戒赌了?”

“真的!”

“我不信。”

“不信?”赌徒瞪着一双通红的眼睛,大声说,“咱们赌三瓶二锅头!”这里,用自相矛盾的方式展示了幽默的艺术,取得了鲜明、强烈的效果,让矛盾活了起来。矛盾若在不经意中产生,更为可笑和逗人。在运用自相矛盾的幽默技巧时,一定要沉住气,平稳自然,幽默效果更佳。夜大正在上课,突然停电了。

黑暗中,老师对同学说:“停电了,我们无法继续上课,请同学们稍候,电铃一响就放学。”明明停电了,可还要等电铃响,艺术的效果油然而生。

由于自相矛盾的幽默有很强的表演性,所以利用此法幽默的最佳方式是实况展示。因此,喜剧作家往往根据生活素材,创造矛盾人物。自相矛盾会使喜剧角色为掩饰自己千疮百孔的纰漏而疲于奔命,又顾此失彼,笑料迭出。也难怪“矛盾”“此地无银三百两”式的故事经常被搬上舞台,且经久不衰。

妙借修辞的幽默技巧

修辞,不仅是使语言生动的方法,还是一种幽默技法。掌握借用修辞的幽默技法,一定会使你的生活充满笑声。

(1)比喻巧妙

比喻是搞笑的重要方法,其主要功能是语言的形象性。那些使人感到别致、出乎意外的比喻都是产生幽默滑稽的最佳材料。在某次合作签约的庆祝会上,双方的总经理频频祝酒。一方的公关部主任站起来,对双方的合作进行了一番令人叫绝的介绍:“我们两家公司,一家在海南,一家在河南,可以说是‘南南合作’。各位知道,国际上的‘南南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体。我们两家公司的‘南南合作’,是联谊发展的姊妹连体。我们南南相助,南南相连,南南相合。现在,我可以告诉各位,我们这种秦晋之好的合作已结出了丰硕成果,今天正好是七月七,喜鹊已把天桥架通,愿我们天天都在七月七中度过。”比喻可以表达生动、具体、形象的事和物,可以高效率地运用在交际中。

公关部主任的这番话,巧妙地运用了“南南合作”“姊妹连体”等比喻,生动地道出两家公司配合默契的联合,并对发展前景作了愉快的预测,寓意十分深刻。

用比喻产生幽默要自然得体,不露痕迹,给人以天衣无缝之感,方可令人解惑。老师对吵闹不休的女学生说:“你们叽叽喳喳,真闹哄。一个女孩相当于五百只鸭子。”

不久,一名女生在外面报告:“老师,外面有一千只鸭子找您。”

老师莫名其妙,出去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妻子和女儿。这位女生巧用比喻,用鸭子直接喻人,同时,机械换算,自然天成,平添乐趣。

(2)善用“仿拟”

“仿拟”顾名思义,指在说话的过程中,有意仿照现成的句子结构或词组类型“造出”新的语句、词组。其直观、简便的表达方式和蕴含讽刺的功效,深受人们喜爱。甲:连长真有两下子,指哪儿打哪儿呀!

乙:你行吗?

甲:行,我能打哪儿指哪儿。

乙:噢!打哪儿指哪儿呀,那谁都会。甲故意把平常的话题颠倒说,从“指哪儿打哪儿”到“打哪儿指哪儿”,结构形式相同而语意大变,词句的前后组合出现矛盾,顿时便引起人们的笑声。

在相声《婚姻与迷信》中有这样一段话:甲:旁人都说,夫妻两人关系最密切!

乙:是啊!

甲:但有些人不尊重妇女,一般男人都这样说“我老婆”“我媳妇儿”“我家里的”。

乙:家里的?

甲:你家里那东西多了,她算哪一类呢?

乙:真不像话!

甲:这还是一般的说话,那文言就更不像话了!

乙:文言?

甲:文言称妻子为贱内!头上先给你来个贱字儿,这就好不了,还有叫内子、房下、糟糠。

乙:糟糠?

甲:好糠才多少钱一斤?糟糠就更不值钱了……用“好”字换“糟”字,字义相反,并同时连接“糟糠”加以词义曲解,笑料随之产生了。

由于仿拟可以采用具体的事物加以模仿,比较直观、简便,同时又能使事物的矛盾对方情况凸现出来,富有讽刺功效和幽默的力量。仿词的仿拟大多是在已有的词语的对比下,采用反义词、近义词等相关的要素,临时仿造出新词,两个词语之间更换的依据是彼此的相关性、可对比性。仿拟幽默往往给人带来尽兴的笑声。

(3)一语双关

一语双关,双关语都会含有潜台词和象征意味,并能体现某些深层的哲理意蕴。双关语的趣味,依靠逻辑思维推理的指导,是人丰富想象力的表现。一位邻居跑来对阿凡提诉苦:“阿凡提,不瞒你说,我闺女这阵子发呆发疯,疯疯傻傻,有时还打我。求你给她念段经,画个符咒什么的,镇镇邪,兴许会好。”

阿凡提对她说:“大婶,你要是真心让她好起来,我有一妙方:快点为她找个小伙子吧!”双关语可以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态度,而不会引来对方的反感。看看下面的幽默:销售员向顾客推销商品:“先生,买件上衣吧,它非常结实,它的寿命将和您一样长。”

顾客听了一笑:“我可不相信我会死得那么快。”确切地表达出一种想法不难,但要是加进去更多的言外之意,就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销售员夸大其词地推销产品,顾客用句俏皮话回敬:“我可不相信我会死得那么快。”与销售员的话针锋相对,却又妙趣横生。谁不晓得这其实是在讥讽那些伪劣产品质量低下、“寿命”不长呢?对于这样“固执”的顾客,销售员也就一笑作罢,不会再啰唆了。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到,在双关语中都会含有潜台词和象征意味,并更能体现出一种深层的哲理意蕴。因为这一特点,双关语很少能引起大笑,而多数人是以微笑相待。其双关语的诙谐,需依靠逻辑思维推理的指导,是在人丰富想象力帮助下取得的,因而,需要不断地加强语言修养,才能真正做到喻之切、意之深。

望文生义的幽默技巧

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了丰富的语言。这些精妙的语言不仅为人们交谈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散发着永久的艺术魅力。语言表意的准确性、丰富性、形象性,也是其他任何事物所无法比拟的。

“望文生义”是指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含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作出不确切的解释。“望文生义”在感情色彩上是含有贬义的,然而巧妙地运用“望文生义”法,会使说话十分诙谐,充满幽默感。望文生义法充分利用了人类语言的丰富含义,在强烈的不协调中形成幽默感,是一种巧妙的幽默技巧。汉武帝到了晚年,做起了长生不老的美梦。

一日上朝,他对群臣说:“相书上说,一个人鼻子下面人中越长,寿命就越长。人中长一寸,这个人就能活一百岁,不知是真是假?”

东方朔听了这话,突然哈哈大笑起来。汉武帝大怒,喝道:“你怎么敢嘲笑我?”

东方朔连忙跪下,恭恭敬敬地回答:“我怎么敢嘲笑皇上呢?我只是在笑彭祖,他的脸太难看了。”

汉武帝惊奇地问:“你怎知彭祖长得难看?难道你见过他?”

东方朔说:“彭祖是上古仙人,我哪有福分见到他?但据说彭祖活了八百岁。如果真像皇上说的,他的人中就有八寸长,那么,他的脸岂不是有丈把长吗?”

汉武帝听了,也哈哈大笑起来。东方朔不愧是智者,他利用幽默的语言,巧妙指出相书上的漏洞,同时也讽刺了汉武帝的荒唐,连正在发怒的皇帝也不禁哈哈大笑起来。这种“望文生义”的方法不仅可以用于自我调侃,还可以用在别人身上达到讽喻他人的效果。直接指出对手的错误有时会伤及脸面,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将计就计,利用字的谐音来制造“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效果,既不会伤对方的面子,又能显示自己幽默的魅力。

谐音是幽默语言技巧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即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条件构成双重意义,使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产生交叉。谐音双关以语音为纽带,将两个毫不相干的词义联系在一起,制造出讽刺嘲弄的幽默效果。据说李鸿章有一个远房亲戚,胸无点墨却想要考取功名,一心想借李鸿章的关系捞个一官半职。一次他在考场上打开试卷,竟无从下笔。眼看要交卷了,便“灵机一动”,在试卷上写下“我乃李鸿章中堂大人的亲妻(戚)”,指望能被主考官录取。

主考官批阅这份考卷时,发现他竟将“戚”错写成“妻”,不禁拈须微笑,提笔在卷上批道:“所以我不敢娶(取)你。”我们知道“妻”与“戚”是谐音,同时“娶”和“取”也是谐音。主考官针对他的错字,将错就错,来了个双关的“错批”,达到了巧妙的讽刺效果,同时又极富情趣韵味。国民党统治时期,苛捐杂税多得像牛毛。辛亥革命后,皇帝虽被赶下了台,人们改呼“皇帝万岁”为“民国万岁”,以为从此天下太平,而事实却是军阀混战,贪官横行,民不聊生。撰联大师刘师亮编出“民国万税,天下太贫”的对联。此联的讽刺效果堪称一绝。确实,民国不能“万岁”,但却有“万税”;天下不太平,只有“太贫”。

将某种讥讽以曲折、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使人领悟到其中深层次的含义。以这种方式代替直叙的表达方法,易被人接受,又引人思考。

在有些场合,相同意思的话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效果会大不同。诙谐暗讽中声东击西,言在此而意在彼,更能巧妙地传达自己的想法,说服他人。

望文生义的幽默技巧也不是随便就叮以用的,其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你所曲解的意思要让别人心领神会。对方至少要熟悉你所歪曲的经典的原意,同时他能够明白你是故意歪曲的。如果你所面对的是一个达不到这种水平的人,那么你的幽默就达不到预想的效果了,那就必然导致幽默感的丧失。

偷换概念的幽默技巧

“偷换概念”之所以能造成幽默效果,是因为幽默的思维主要不是实用型、理智型,而是情感型的。因此,对于一般性思维来说,如果是破坏性的东西,那么对于幽默来说则可能是建设性的。请看下面这样一段一个家教老师和一个孩子的对话:老师:“今天我们来温习昨天教的减法。比如说,如果你哥哥有五个苹果,你从他那儿拿走三个,结果怎样?”

孩子:“结果嘛,结果他肯定会揍我一顿。”从数学科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这种回答是十分愚蠢的,因为老师问的“结果怎样”很明显是“苹果还剩下多少”的意思,属于数量关系的范畴,可是孩子却把它转移到未经哥哥允许拿走了他的苹果的生活逻辑关系上去。不过,恰恰是因为偷换了概念才使这段对话产生了一种幽默的效果。类似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常见。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小强:“你说踢足球和打冰球比较,哪个门好守?”

旺才:“要我说哪个门也没有对方的门好守。”从常理上来说,小强问的“哪个门好守”应该是指在足球和冰球的比赛中,对守门员来说是足球的球门容易守,还是冰球的门更容易守,而旺才的回答一下子转移到比赛中本方球门和对方球门的比较上去了。又如:“先生,打扰您一下,请问怎样走才能去医院?”

“这很容易,只要你闭上眼睛,横穿马路,8分钟以后,你准会到的。”概念被偷换了以后道理上讲得通,显然这种“通”不是“常理”上的通,而是另一种角度上的通,但正是这种新角度的观察,显示了说话者的机智和幽默。

通常情况下,概念被偷换得越是离谱,所引起的预期的失落、意外的震惊就越强,概念之间的差距掩盖得越是隐秘,发现越是自然,可接受的程度也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