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是一场修行Ⅱ
1730300000030

第30章 倾听名人的声音,借鉴寂寞的智慧(4)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五岁时,他跟随父亲从中亚的碎叶来到四川青莲乡定居。李白从小就聪明伶俐,“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剑术,后来还学习了纵横之术。李白十分勤奋好学,经常不知疲倦地读着各种书籍,为他的诗歌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十多岁的时候,李白就开始了他的游历过程,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游历中度过的。他南到洞庭,东到吴越,游历了不少当地的风景名胜。在欣赏雄伟壮丽的河山的同时,也熏陶了李白豪放的性格和开阔的胸襟。在游历的过程中,李白也显示出侠义精神。他经常周济那些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人们,仅在吴越之地,他一年就散尽三十万银两。在李白的诗歌中,也经常赞美那些舍身救难的侠义之士。他曾经用“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来赞美侯赢、朱亥,用“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来赞美鲁仲连。在李白孤身游历的过程中,他受到了乐府诗歌的很大影响。在阅历不断的增长之下,他诗歌创作的水平也不断提高,写下了不少著名的描写山水的诗篇。例如,在游历天门山后写下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句中既描绘了天门山宏伟壮丽的景色,也表现出李白当时的喜悦之情。

李白由于受到儒家、纵横家思想的影响,他希望自己能够建功立业,在游历的过程中能够遇到伯乐,得到赏识,通过名士的引荐和提拔而走上仕途之路。因为豪放不羁的性格,使李白不愿意走科举的道路。他曾经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给唐朝的名士韩荆州来推荐自己,但并未得到回复。他还曾经做客长安。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建功立业的机会。可一年过去了,仍然毫无着落。这让李白有些失望,便离开了长安。直到天宝元年,李白由吴筠推荐来到长安,他的才华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让李白供奉翰林。由于李白敏捷的思维和出色的诗歌才华,深受唐玄宗的宠信,也因此遭到他人的嫉恨,被人诽谤。李白在长安城中陪侍君王,最能够接近权力的中心的时候,他清楚地看到了宦官的飞扬跋扈、贵族的骄奢淫逸和朝中的种种腐败,以及了解了官僚之间为了权力的明争暗斗。这些官场的丑态让他万分感慨,便有了归隐之意,没想到得到皇上的“赐金放还”。

李白在长安做了三年的翰林后,便开始了云游四方的流浪生活。由于李白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心中始终存有济世与归隐两种矛盾的思想。在发生安史之乱后,李白应邀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久,永王在和肃宗争夺帝位的斗争中败北,李白也受到牵连而入狱,后被流放夜郎。那时的李白已经人到暮年,在流放的途中遇到了天下大赦,经过长期的颠沛流离终于又重新获得自由。这时,李白的生活已经相当窘迫。在投奔了当涂县令、他的族叔李阳冰之后不久,他就病逝了。

李白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漫游中度过,他本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现实中他却屡受挫败,所以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成为李白诗歌中常表达的主题。在政治上的挫败让李白陷入一种前途无托的境地。入京为官后,李白踌躇满志,认为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到了,写下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但是,现实的黑暗和残酷,让李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被皇上“赐金放还”后,李白有一种遭遗弃的孤独感,孤高的性格让李白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便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中利用诗歌来解除心中的苦闷。

李白豪放洒脱的诗歌中往往夹杂着孤独的感伤和惆怅。在《月下独酌》中,李白写道:“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其中表达出李白心中的孤独和痛苦。狂放不羁、高度自负和天真烂漫的性格使他在官场中曲高和寡,也让他受到他人的排挤。在理想受挫的孤独中,李白写下了:“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可以看出当时李白是何等的孤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正是李白在政治上失败的原因,他的孤傲和正直的性格使他不懂得在官场中虚与委蛇,自认为才高八斗就可以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结果无功而返,被官场淘汰出局。最后只能借酒消愁,用诗歌来安慰自己“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这是李白对现实绝望的一种表现,用圣贤来自比清高,从中可见李白心中的郁闷和孤独。

李白在不得志的孤独中用诗和酒来排遣心中的苦闷和压抑。“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借此来让自己忘却自己的不得志,在酒中放歌,在诗中发泄,让自己获得精神上的超脱和愉悦。在诗中,他慷慨激昂地对现实政治进行了有力地嘲讽,同时在诗中,也表现出自己怀才不遇的孤独。

李白在青年时代曾经作诗来表达自己的奇才大志,写下了《大鹏遇希有鸟赋》。用“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的诗句来表现自己恃才旷物。然而,胸怀大志的李白,在一生中却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怀才不遇的悲凉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临终前,李白写下了:“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之兮谁为出涕?”这首《临路歌》显示出李白是带着孤独和遗憾离开了这个让他又爱又恨的世界。

李白一生在政治上不得志,但在诗歌创作中却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诗歌传统,他的诗歌以大胆夸张的想象与现实联系起来,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同时,他也写了不少赞美自然,富有优美意境的山水诗。他的诗歌往往气势宏大,感情豪迈,奔放恣肆,清新自然,让读者回味无穷。杜甫曾赞扬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在不得志的孤独中,李白把中国的诗歌艺术推向了顶峰,留下了许多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南森——探险家的孤独之旅

很多人,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甘愿让自己离开喧嚣的城市和人群,在孤独中寻找和发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他们带着对梦想的炽爱,毅然孤独地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他们的孤独,是怀着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是对梦想的寻求。

南森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孤独中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第一个证实北极的探险家。南森全名弗里德持乔夫·南森,1861年出生于挪威的一个富裕家庭中。他从小就热爱自然,喜欢小动物,对自然界怀有强烈的好奇心。由于他勤奋好学,他在27岁的时候就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担任卑尔根博物馆动物学馆长。

南森怀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探索那些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曾经向挪威政府申请资金,想要通过雪橇来对格陵兰冰盖进行一次科学考察,却遭到了拒绝。很多人都不理解南森为什么要对一个人迹罕至的严寒荒原进行勘察,有人曾经认为他这是一种沽名钓誉的行为。一份报纸还曾经嘲笑他说:“博物馆长南森要为大家去格陵兰做一次精彩的滑雪表演,在冰缝中有的是好座位在等着他,直接省去买回来的车票。”在众人的嘲笑中,他没有放弃自己的计划,而是更加坚定了信心。他到丹麦筹集到了考察的资金,在1888年同5个同伴一起踏上了格陵兰探险之旅。经过400多英里的长途艰苦跋涉,最终取得探险的成功,还根据自己的见闻写了一本《爱斯基摩生活》的图书。这次的成功让人们对南森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让他赢得了众人的支持和信赖,为他的北极之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他在报纸上曾经读到一篇报道,上面写到:一艘在三年前沉没于西伯利亚近海的“珍妮号”探险船,经过2000英里的路程飘到了格陵兰的西南部沿海地区。文章的作者猜测这艘船可能是随着一种尚未被人所知的洋流而漂泊于此。对于作者的这种假设,南森十分感兴趣。于是,他找来了大量的资料,想证明是否确有其事。在其中一条资料中,南森看到西伯利亚森林里的木头也曾经在格陵兰海岸附近被人发现过。为了能够证实此事的真实性,南森决定亲自到北极进行一次考察,想通过自行漂流来证实是否会出现同“珍妮号”一样的结果。

在解决了资金问题后,南森和造船专家建造了一艘坚固耐撞型的特制船只,让船只能够避免被冰块挤碎。船建造好后,南森便同同伴一起上了路。他们花了大概一个月的时间,一路向北极行驶,经过逆风和恶浪的袭击后,终于来到了北极海域,来到了浮冰群的地区。一天,他们发现远处出现了一条细长的冰缘,不久他们的船只就被厚厚的冰块围困住。这时北极的冬天已经到来,他们的四周已经看不到海水,而是一片白茫茫的冰原。那些浮冰由于温度降低而发生挤压和碰撞,有的甚至经过碰撞后形成了一个高达20多尺的冰脊。南森的前进号随时面临着被浮冰挤压的危险,浮冰相互挤压的过程像发生地震一样,船体上下起伏,前进号两边的冰堆已经堆积到船体桅杆的高度,整艘船像在一个冰冻的峡谷中缓慢地行进,有时候甚至感觉不到它在移动。南森他们耐心地等待着那个未知的洋流把他们送到北极。在前进号被冰封冻的期间,南森和船员们进行着各项科学考察:测量天气的数据、天文的观测、洋流的走向、测绘前进号的航线等。经过一年多的漂泊,在第二年的冬天到来时,南森经过探测发现洋流的速度太过缓慢,这可能会比原来估计的时间还要延长5年左右的时间。于是,他决定自己亲自带领一名助手通过雪橇和滑雪鞋来到冰原上考察。经过几个月全面细致的准备和练习,1895年3月14日,南森和同伴约翰逊离开了前进号,踏上了北极的征途。这时,他们的船只距离北极还有350英里,是历史上第一艘如此靠近北极的船只。

南森在冰原上最初以每天14英里的速度前进。按照这个速度,他们很快就可以到达北极。可是,由于冰原上环境莫测,他们遇到了由无数冰脊组成的迷宫,在冰脊之间还布满很多碎冰,使得雪橇经常因此而翻车,让他们有时不得不抬起雪橇来翻越这些冰脊。这让他们非常疲惫,经常在滑行中就睡着了。越接近北极空气就越冷,他们被汗水打湿的衣服在晚上很快就冻成硬邦邦的冰块,冻硬的袖口甚至将南森的手腕都磨破了。有一段时间,他们发现他们每天拼命地往北走,可到了晚上通过测量却发现仍然停留在原地没动。经过研究,他们发现,原来他们每天虽然向北跑去,可浮冰却是在向南移动,使得他们总是在原地踏步。他们决定放弃向北极挺进计划,掉头向南。这时,他们已经走了124英里的路程,距离北极还有224英里,这是人类首次达到离北极如此近的距离。

他们决定向南部约瑟夫群岛出发,从而回到自己的家乡。他们在回来的路途中遇到了更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麻烦,他们再一次穿越了由冰脊和巨大冰块组成的迷宫。到了五六月份时,北极地区的温度开始变暖,冰原上的积雪开始融化成为雪浆,冰块开始出现裂缝,冰层的厚度不足以支撑雪橇的重量,他们随时都有陷进去的危险。因此,他们只好绕道而行。渐渐的,更大的困难出现了,他们的食物开始出现缺乏。为了生存下去,南森不得不杀掉一些狗来给其余的狗充饥。在剩下最后3条狗的时候,终于出现了一些转机,在冰原上开始发现北极熊的踪迹。他们有时候可以捕猎到一头北极熊,这让他们终于解决了食物的难题。在向南走了三个半月后,他们终于看到远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个海岛,这让他们非常高兴和激动。直到两个星期之后,他们才从冰原上来到海边,他们通过乘船在9月份时登上了这个海岛。由于冬天即将到来,南森不得不在这个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度过冬天,再做打算。他们用石头砌了一个小房子,用海豹皮和北极熊的熊皮做了御寒的衣料,海豹的油脂做燃料。天气好的时候,他们就出去捕猎或进行勘测。直到第二年的5月份,他们才离开这个海岛。在附近的另一个小岛上,碰到了英国探险家杰克逊。他们在杰克逊的营地上住了几个星期,终于遇到了一艘来自挪威的货船,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时,很多人都认为他们早已在探险中死去。在南森回去一周后,前进号也随着洋流安全地通过北极海域,如南森预料的一样回到了挪威。南森和前进号成功地回到挪威,受到了祖国的热烈欢迎。但是,在探险过程中经历的艰难困苦和孤独都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对于南森来说,在孤独的探险过程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这种孤独是对理想的追求,让他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南森的这种孤独不是那种无所事事的空虚产物,而是为了追求梦想而甘愿孤独,这让他在孤独中一步一步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虽然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危险,在探险过程中承受了一般人难以忍受的孤独,但他依然坚持了下去,为了自己的理想,在孤独的探险过程中他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在孤独中他感悟人生、感悟生活,赋予了孤独更多的内涵。这种孤独其实就是对人生的一种追求。

孤独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有的人在孤独中沉沦而一蹶不振;有的人在孤独中思考自己的人生,对自己重新定位,在孤独中重新开始自己新的人生;有的人则在孤独中有感而发,成为作家或诗人;有的人在孤独和挫折中更加奋进,把孤独当成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从而获得成功;有的人则为了理想和抱负,甘愿在孤独中探险和追求,让自己在孤独体验中得到心灵的充实。不管怎么说,对待孤独的不同态度,决定了你不同的人生方向,决定了你是否能够取得最后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