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双赢学(青年人生指南)
1729800000044

第44章 携手打天下——与朋友双赢的艺术(5)

这就是朋友,以诚相待,一诺千金。当朋友真诚的与我们交往、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时,要以同样的真诚,甚至更多真诚的言行去回报朋友。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样才会换得根深叶茂的友情长青树。

3.宽容待友君子风

朋友间能和睦相处靠的是相互的理解和宽容。对方让一分,自己让十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如果对方给予了,而自己不愿付出,也是不能结成好朋友的。要想获得交际的成功,需积极主动,把宽容之心献给朋友,宽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是人类的最高美德之一。对朋友宽容是指对朋友的人生观、价值观、信仰观及思想认识、言论等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呻吟语》中说:“目不容一尘,齿不空一齐,非我固有也。如何灵台内许多荆棒却自容得?”《菜根谭》里有句话:“处事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对朋友也是这样,既允许朋友的个性差异,也要以宽容为怀,原谅别人,退一步天地宽。

人是复杂的,不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渴望别人理解自己,不理解他人的人,是难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的,不被他人理解的人,则难以挣脱孤独和苦闷的阴影。不善理解,就会多疑。《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是一个多疑的人,她时时都在注视着周围的人对她的态度,别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她长久的猜疑,连她自己都承认:“我最是个多心的人。”

理解——沟通——人和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管仲和鲍叔牙的相交,历史上称为“管鲍之交”、“管鲍遗风”。这里面揭示了交友的许多真谛,但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互相的理解:做生意赚了钱,多给家贫的管仲一些,这是理解,而没见利忘义;当兵打仗时,在最危险的时候,鲍叔牙用身体掩护管仲,这是舍己救人的思想;因为管仲而辞官还乡,这更是出于理解,是更高层次的境界。他俩的友谊稳固长久,理解使然。

对友宽容还表现在得饶人处且饶人,即宽以待人,同时,要时时检点自己,也就是严以律己。

严以律己能兴国。唐太宗李世民,是封建王朝里最为开明的君主之一,他为人处事以善良慎重为准则,他在哀悼魏征时说:“用铜作镜,可整衣冠;用古作镜,可知兴替;用人做镜,可明得失。”在贞观十三年说:“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正是他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才得到百姓的敬仰和国家的昌盛。

严以律己,可使朋友从中感受到你的诚实,你的忠诚,也感受到你的为人。所以,很容易与朋友友好相处。

“万金易求,良心难得!”人心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物质的诱惑,偏见的误导,恶人的拨弄,往往使人良心失落,失落了良心,怎能与朋友相处?对待朋友需要的是良心,对朋友要“宽”。怎样才能算是宽以待人呢?

(1)不能以自己为标准来要求朋友。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的人在性格、爱好、职业、习惯等诸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事物、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不能要求朋友与自己一样,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和经验来衡量朋友的所作所为,要承认朋友与自己的差别,并能容忍这种差别。不要企图去改变别人,这样做是徒劳的。

(2)不可吹毛求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宋代文士袁采说过:“圣贤犹不能无过,况人非圣贤,安得每事尽善?”朋友与朋友在日常的交往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或大或小的失误,这时不要动不动就横加指责,大声呵斥,甚至恨不得将他置于走投无路的境地,而是做到“乐道人之善”,多看到朋友的长处。《论语·阳货》中有“宽则得众”的思想。《论语·微子》中周公曾对鲁公说:“无求备于一人!”

(3)不要怨恨朋友。若朋友未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或有什么过错或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情,切不可怀恨在心。因为怨恨不仅会加深朋友间的误会,影响友情,而且会扰乱正常的思维,引起急躁情绪。凡事要站在朋友的角度想想,这样或许能够理解朋友的所作所为。

以上几点如果我们都能做到且做好,朋友就多多益善了。宽容待友更是用作我们每个人赢取朋友的一重要准则。

4.患难之交,尤为可贵

人生难得知己,得一知己足矣。能得一知己是幸运的,他不但分享你的喜、怒、哀、乐,更有益于你自身及事业的发展,同时他的情操也会对你进行潜移默化的陶冶。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赢得知己,也就赢得了彼此灿烂的人生。知己就是许多事不必说他就能知晓,他深知你心中的每一根弦和音调,在你弹出第一个音符时,他已知道其全部。这就是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知己乃知音,理解才知己,欧阳修被贬后,因心中忧愤,于是游览山水而寄于其中,因没有人理解,而发出了“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感伤。

老子在周朝做史官的时候,孔子曾经去拜访他。当时,老子不仅年龄比孔子大,而且学问比孔子渊博,名声也大,他听说孔子要来拜访他,十分谦虚地套了车,亲自赶着到郊外迎接。老子坐在车上,静候一位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孔子的车来了,老子连忙走下车来。孔子非常感动,急忙跳下车来,双手捧着一只大雁,走上前说:“老师亲自来迎,弟子实不敢当。”老子笑着说:“谁是老师,谁是弟子,这不是绝对的。在我懂得多的时候,我是老师;在你懂得多的时候,你是老师。所以,我是老师,你也是老师;你是学生,我也是学生。”孔子在那里,每天都向老子请教、研讨问题,学到了许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过了一段时间,孔子向老子告别说:“老师,鸟会飞,可也常常被人射中,鱼会游水,可也常常被人钓起来,兽会走,可也常常落入猎人的网中。只有一样东西,谁也降不住它,那就是传说中的龙,您就是那样的龙啊!”老子说:“别忘了,龙也会掉下来的。”孔子恭敬地说道:“不管怎样,我这次来跟您学习,收获很大,使我永世不忘。”老子说:“我听说,有钱的人送行是送钱,我没有钱,只好送你几句话吧!有极高道德的人都十分朴实,道德修养越高的人越不会骄傲,也不会贪婪和妄想。如若相反,恰恰说明道德修养不高。”孔子说:“您的话我将铭记在心。”孔子就是这样虚心向老子求教,终成流传千古的圣人。

老子是一位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孔子拜他为师,结成良知益友。可以说,孔子的成功与老子的教诲不无关系,这种教诲和影响不仅仅是学识上的,更重要的是品德上的。

但有些知音往往是在患难中感知的,所以患难交最可贵,更能体现友情的价值。

公元前93年,司马迁有位叫任安的朋友,在益州做刺史时给他来了一封信。信中说:“子长兄,你现在做着中书令这样的大官,掌管着国家的机要,地位显赫,又能够经常见到皇上。你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条件,多向皇上推荐些有才能的人,让他们有为国家做贡献的机会。可是我从来没听说过你推荐过谁,这是你的失职啊!说实在话,我对你很失望。”司马迁没有给任安回信,对朋友的批评没有做任何的解释。

两年之后,任安大祸临头,被关进了监狱。原来在汉武帝和太子争战的时候,太子曾以皇上的名义调动任安的兵马。任安没有发兵,没想到汉武帝取胜后,认为任安是太子的亲信,竟下令逮捕了他。到这年秋后,任安就要被处以腰斩的极刑了。

司马迁听到这一消息后大吃一惊。他再一次看到了皇帝的残忍,因为有亲身体验,他非常同情任安,在别的大臣都纷纷表白和任安没关系的时候,司马迁却找出任安以前给他的那封信,心想:“少卿啊,我本来不想给你回信了。现在,你遭到大难,我倒要写封信安慰安慰你。我和你有过同样的遭遇,知道人在这个时候是多么希望朋友的帮助啊!”

司马迁在信中写道:“你当初写信,让我推荐有才能的人到朝廷做官。可是我听说,人世间最大的耻辱就是像我这样,受了腐刑。自古以来,人们都不和受了腐刑的人交往,我又怎能去推荐天下的人才呢?我年轻的时候,以为自己很有才干,也曾希望得到皇上的赏识,可谁知道,我只是为李陵说了几句话,就激怒了皇帝,受到了这样的腐刑……受刑后,我一想到自己所受的耻辱,就觉得没脸见人。我曾想到过死,可我的史书没有写完,父亲的遗愿还没有实现,我还不能死,无论如何,也要活下去。只要我写完史书,后人就能得到它,我受的耻辱也就得到了补偿。到那个时候,就是把我千刀万剐,我也不后悔了。”

任安被关在监狱里度日如年,他是多么希望有人来安慰啊!可是他往日很要好的朋友,一个个都躲得远远的了。他只能独自叹息。忽然有一天收到了司马迁的来信,任安读了一遍又一遍,感动得泪流满面,说道:“子长兄啊,你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你虽然身体残废了,可你身残志不残,你是真正的男子汉!你和你的史书,都将永垂千古!”

这是一段感人的故事,司马迁与任安是患难中的知音,是真正的知音,之所以这样,重要的就是他们能相互理解。

5.求同存异善交友

交友,一般要讲究志同道合,惟此,才能达到亲密无间,但同时也要看到,人与人之间在空间、认识、爱好、年龄等诸方面是有距离的,人在交往过程中,适当保持一定的距离,反而会收到增进友谊的效果。因此,我们在交友时,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寻找共同点,缩短距离,达到亲密无间的友谊,另一方面要适当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友谊永远新鲜,多姿多彩。这就是交友的辩证法。

同在一起,为什么有人能左右逢源,而有人除了个别能信得过的朋友,与其他人的交往总是若即若离,贴不到一块儿呢?怎样才能寻找到共同点而缩短彼此的距离呢?

首先要抓住每一个增进交往的良机。

在对方需要帮助时,你伸出友谊援助之手,可缩短距离。人的一生难免陷入困境,陷入困境中的人最需要别人帮助,这种帮助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如某甲性格古怪,别人不易接近,对乙有某些看法。就是这位某甲的儿子因为得了重病需要承担昂贵的医疗费用,家里经济不太宽裕,无法承受,乙便发动和倡议全单位职工为甲捐款。这件事令甲十分感动,视乙为恩人,从此两人成为知心朋友。有时哪怕是几句宽人心的话,也使陷入困难的人感动。因此,在对方需要帮助时,你千万要伸出你的援助之手,这样,你可以获得更多的朋友。

在别人获得成功时,你送上几句祝福,表示祝贺,以此分享对方的快乐。真朋友应该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大凡人在成功后,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赞扬,希求与别人同庆共乐,如果这时,你送上几句祝福,成功之人会由衷地高兴,就会加深对你的印象,最终成为好朋友。如果别人成功了,你不但不送上几句祝福,而且还产生嫉妒心理,说三道四,这怎么能成为好朋友呢?

当别人对你表露出不满情绪时,不要针锋相对,而是热情抚慰。人际交往常常是曲折多变的,有顺利畅通的时候,也有矛盾对立的时候。或许由于误会,或许由于你的粗心,导致对方对你不满,这时的你,绝对不能针锋相对,而是表现出大度、真诚,主动找对方解释,或者用实际行动去感化。如果是你的过错,你要亲自去赔礼道歉,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朋友的谅解。

其次要淡化物质前提。所谓淡化物质前提,一是主观上不要一味地以贫富来衡量交往的贵贱,二是客观上不要时时处处以钱视人,以物待人。不可否认,丰厚的物质基础,可能给你的交际带来便利的条件,但切不可成为交际的障碍,与人相交,心灵的沟通才是主要的。

当然淡化物质前提并不是说对物质一概否定,只不过是讲求一点无私性而已。铁公鸡一毛不拔、小家子气的人也是交不到好朋友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有些人接触伊始,给人的印象很好,但时间长了,人们却渐渐地疏远了他;有些人刚相处时,似乎很难交往,但时间长了,人们却逐渐跟他结为好朋友。什么原因?原来他们的人品不同,也就是在交朋友时的物质观念不同。有些人表面上看非常热情,实际上却是“铁公鸡一毛不拔”,他帮助别人的目的是想从别人那里捞到更大的好处,这样的人能博得他人的一时好感,却很少有人与之成为“患难与共”的知己朋友。有些人正好相反,他帮助别人不露声色,也不需要得到别人的回报,对别人的帮助总是铭记在心,寻找机会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