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密师(何炯)一心向佛,博学佛经,既拜荷泽宗第四代传人道圆禅师为师;唐宪宗(李纯)元和七年(812年),又到山西五台山,拜华严宗第四代祖师清凉国师澄观为师,求法悟正。他在五台山学佛数年,勤研佛教经典,学习禅定,山果为食,泉石为伴,人们常见他头有灵光,深以为异。他常在山中诵经,每次诵经时,常有虎、鹿、鹤来听,直到诵毕乃去。元和十年(815年),三十六岁的宗密,到终南山智矩寺,遍阅经藏三年,佛法精进,豁然顿悟。
元和十三年(818年)春,宗密师回到故乡西充,聚众教化,开堂说法,弘扬佛法,点化僧俗,劝人改恶从善。一日,宗密师来到资福寺(今西充县中校内)讲经说法。此寺为唐初古刹,修建在虹溪桥畔,后有青莲山,建有青莲寺,后改资福寺。寺中松柏荫森,碧泉环流,殿阁壮丽,曲廊通幽。宗密师在此寺说法时,僧俗听讲的人很多,一日忽然天雨飞花,宛如仙女散花,众皆称奇。又见八个浓眉魁梧的人,从寺中莲池中出来,昂首静坐,侍席听经,待宗密师讲经说法结束,这八人又投身池中。众以为龙,取名龙池,又将此地取名“八龙听讲所”,为西充八景“龙池法雨”胜迹。宗密师还曾在岁堂山的百福寺(今西充仁和镇境内)讲经说法,坐禅修行。百福寺始建于隋朝,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初年(713年)秋八月,西充著名绝粒道士程太虚来游此山,曾书赠“自天降康”木匾给此寺,悬挂山门,落欵处刻有“太虚醉笔,癸丑桂月”数字。所书笔力遒劲,铁画银钩,鎏金塗字,金光闪烁。山上古柏参天,荫翳蔽日;林间清泉淙淙,百鸟和鸣。山中有百福寺、降真崖、青虚洞、禅关古寨四大胜迹;更有百福松涛、岁堂石虎、青崖凤岭、幽谷飞瀑四大奇景;千百年来,高僧云集,古洞奇峰,游者甚众。当宗密师讲经说法时,天放五彩,惠风和畅,松涛竹韵,泉声若琴。千百白鹭,往来飞旋,山花烂漫,争奇斗艳。寺中众僧与善男信女,见此异景,尽皆称奇,为西充八景“百福禅关”胜迹。这年初夏,宗密师还去过占朝山(今西充双凤镇境内,北宋改名太保山)龙溪河畔古刹说法,后来取名圭心寺。此寺依山傍水,幽静殊异,数重殿阁,金碧辉煌。松柏繁茂,修竹蔽空,石峰森立,连麓交荫。寺后高山,奇峰插天,巍然耸立,宛如弥勒坐佛。山中古洞繁多,松柏苍翠,幽僻深窈,浓雾弥漫。石缝流泉,飞珠溅玉,悬崖飞瀑,映碧流丹。古刹前临龙滩河,环绕山谷,弯曲若龙,澄澈如镜,可鉴眉发。溪岸峰峦耸立,峥嵘峭削,绿树蒙茸,路断径绝。是时,西充各地僧众,齐集古刹,聆听宗密师讲经说法。宗密师继承华严宗,主讲“一心二门”。他说:“心能产生一切,而又分成两大门类,即性起门和缘起门。一切法性、佛性都源于心,心可以体现万法(一切事物)。这个体现(性起)的万法,可以结合外界事物(缘起),认识许多事物。如果条件消失,所认识的事物也没有了,故世上万事万物,都是由于这个心体现出来的。而心又分为肉团、缘虚(认识分别事物)、集起(归纳推演)和坚实等四种心。只有坚实心才是真心,是本性,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是尽善尽美的心。这种本觉真心就是佛性,凡有此佛性的,即可顿悟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