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源远流长,早在西汉哀帝(刘欣)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由古代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内地。后在东汉永平年间,明帝刘庄夜梦神人,身有金色,项有日光,飞至殿前。晨问群臣,所梦为何神?大臣傅毅奏道:“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轻举能飞。其神名叫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一个王子,名乔达摩·悉达多。他19岁始多次出游,29岁时离家寻道,35岁成道,传教说法45年,80岁圆寂。他认为人世间充满忧愁和痛苦(苦谛),招感这些痛苦的是欲望和烦恼(集谛),要想解脱苦果,只有断除烦恼业因,达到寂(熄)灭为乐的涅槃境界(灭谛),而要达到涅槃境界,就必须修道(道谛)。必须依遵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断除烦恼,即可成佛。皇上所梦,定是此神。”明帝听后大悦,遂于永平七年(公元64年)春,派遣使臣蔡愔等人去天竺取经。永平十年,迎请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人来华传经,使者用白马驮载经书及佛像而归洛阳,次年在此修建白马寺。二僧圆寂后亦葬于此,古迹至今尚存。后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的四五百年间,佛经的翻译与研究日渐发达,到了隋唐时期,遂产生天台、华严、唯识、禅宗、净土、密宗等宗派。教徒持诵的经书,皆西来宝典大乘(又名上乘)经,唯有唐初禅宗六祖慧能,启蒙于《金刚经》,而著述了一部著名的东方《坛经》。
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年间(约266年),国泰民安,五谷丰登。西充国县定觉山(今南部东坝镇上乘寺村)一带的善男信女们,准备在定觉山下的凤凰嘴修建一座寺庙。因资金短缺,难以动工,首事人去到安汉县(今南充市)谋求于谯周。谯周世居这里的谯家湾,后迁槐树庄(今西充槐树镇境内)。他耽古笃学,潜识内敏,精研经史,通晓天文,著有《古史考》,搜罗古籍以补《史记》所载先秦史事之缺。曾以天意劝益州牧刘璋降刘备,又劝蜀后主刘禅降魏,使国家免于战祸,降者亦得安乐。他在蜀官至光禄大夫,入魏封阳城亭侯,辞不就职。晋武帝屡次召他为官,他不愿仕魏晋,称疾辞官,居家养老,时年六十六岁。他对首事人说道:“修庙尊佛,普渡众生,自利利人,广积功德。我愿捐金一百(黄金一百两),助建寺庙。”来人问寺取何名。谯周说道:“佛教大乘经云,救渡一切众生,就取名上乘寺吧。”于是破土动工,大建寺庙,历时三年乃成,将谯周捐金修寺之事,碑刻庙内。此地诸山环围,一峰迥出,形若飞凤,松柏蓊郁。隐隐松峰,青青烟竹,碧流悬崖,曲径通幽。嶙峋顶上云环绕,松柏枝头藤倒悬。怪石喷泉常滴沥,猿啸鸟语幽谷旋。大乘寺依山势建有四重大殿,雄伟宏敞,重檐飞甍,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山峰盘旋围古寺,佛阁翚飞五云中。亭台小小皆含霭,松柏森森纠插空。从凤凰嘴进入山门,门上有谯周亲书的“上乘寺”金字匾额,门内右侧建有接引殿。由山门拾级而上百余陡梯,进入天王殿;直上数十石梯,便是大雄宝殿,殿左建有万年台(戏台),殿右建有瘟祖殿,中间是一个宽阔院坝。穿过大雄宝殿,再登数十石梯,便是法宏殿,殿中建有藏经阁,藏经甚丰。殿左建钟楼,殿右建鼓楼,殿后直背高峰,建有观音殿,左右环建僧舍,花木水石,异常幽静。殿后皆悬崖峭壁,绝壁处镌刻有数丈见方的大佛字,数里之遥,皆可望见。全寺殿阁及佛像,皆以香樟木建造与雕塑,入寺敬神,香气袭人,求神许愿,香火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