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论语今读新解
1719700000041

第41章 微子第十八(1)

本篇共十一章,内容涉及对当时政治的批评、孔子与隐士的政治分歧、古代逸民的操守、周代对人才的重视等。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两章,以古代贤人被弃、被杀的遭遇批评春秋时代当政者的昏庸。“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两章,反映鲁国礼崩乐坏、季氏专权、人才流失的情况。“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长沮、桀溺耦而耕……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三章,记述几位隐士与孔子在政治观点上的分歧,表现了孔子为承担社会责任、实现政治理想而矢志不渝的精神。“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等三章,既评论古代逸民的操守、赞扬周代重视人才,又表明了孔子与古代逸民的不同之处。孔子坚持的“无可无不可”的处世原则,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18.1微子去之①,箕子为之奴②,比干谏而死③。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译文】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成为纣王的囚犯,比干因犯颜强谏而被处死。孔子说:“殷代有三个仁人。”

【注释】①微子:商纣王的同母兄,名启。因多次劝谏纣王而不被采纳,离开商。周武王灭商后,他向周称臣,被封于宋国,是宋国的始祖。②箕子:商纣王的叔父,被封于箕国,因此称箕子。纣王暴虐,箕子多次劝谏而不被采纳,他假装发狂来避祸,被纣王囚禁。奴:古代罪人、罪人子女,或被掠卖剥夺人身自由的人都叫奴。这里指囚犯。③比干:商纣王的叔父。传说因纣王淫乱,比干犯颜强谏,纣王大怒,将比干剜心处死。

【解读】商纣王荒淫暴虐,不行正道。他拒听忠言,连兄长、叔父的劝谏也不听,甚至囚禁了箕子,残害了比干,使微子逃往国外。他的暴行和不义,最终导致了亡国。孔子称赞微子、箕子和比干是殷代的仁人,既对商纣王不重用仁人、不采纳忠言导致亡国表达了感慨,又以古喻今,告诫鲁国国君和执政大臣要吸取商纣王的教训,要遵循仁德、礼制,任用有德行的仁人。

18.2柳下惠为士师①,三黜②。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③,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④,何必去父母之邦⑤。”

【译文】柳下惠担任掌管司法的官员,多次被罢免。有人说:“你不能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以正直之道为人做事,去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免?以歪门邪道讨好别人来为人做事,为什么一定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注释】①柳下惠:鲁国大夫展禽,字季。鲁僖公时人,因食邑柳下,谥号“惠”,故称柳下惠。士师:狱官,掌管司法的官员。②黜:贬,罢免。③直道:正直之道。事人:侍奉人。指为人做事。④枉道:不用正道以求容取媚。⑤父母之邦:指自己出身的国家,祖国。

【解读】柳下惠是鲁国的贤人,他为人正直,办案公道,难免得罪当政的权贵,因此多次被罢免官职。在不利的处境中,有人劝他离开鲁国,他却认为以正直之道为人做事,在哪里都会被免职。因此,他宁愿因坚持原则被罢免,也决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表明了他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柳下惠直道事人、公正处事的品质,得到了世人的肯定和称赞,孔子称赞他是贤人,孟子称他为“圣之和者也”,并把他和伯夷、伊尹、孔子并列为圣人。此章无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论,有人认为可能不是《论语》的原文。但在《卫灵公》篇第十四章,孔子谴责了臧文仲不举用贤才的行为,表达了对柳下惠这个贤才的敬重之情。因此,朱熹《论语集注》引胡氏云“此必有孔子断之之言,而亡之矣”,认为此章的孔子“断语”是在流传中散失了。

18.3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①,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②。”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③。

【译文】齐景公谈到对待孔子的问题,说:“像鲁国对待季氏那样,那我做不到;可以用季氏和孟氏之间的待遇来对待他。”又说:“我老了,不能任用他了。”孔子听说后就离开了齐国。

【注释】①季氏:指鲁国重用季氏。②季、孟之间:指低于季氏、高于孟氏的待遇。当时季氏是鲁国的上卿,孟氏则是鲁国的下卿,地位仅低于季氏。③行:离开。

【解读】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推行仁德、礼制,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齐景公敬重孔子,礼遇孔子,甚至想赐封地给孔子。因执政大臣晏婴反对在齐国推行仁政,于是齐景公对人说“我老了,不能任用他了”,表明了他对孔子态度的转变。孔子深感失望而离开齐国,表明了他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决不放弃原则去讨好齐国当政者的态度。

18.4齐人归女乐①,季桓子受之②,三日不朝。孔子行。

【译文】齐国人赠送善歌舞的美女,季桓子接受了,几天不上朝处理政务。孔子就离职走了。

【注释】①归(kuì):通“馈”,馈赠。女乐:歌女舞女。②季桓子:名斯,鲁定公至鲁哀公初年鲁国的执政上卿。死于鲁哀公三年。

【解读】《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这段文字,记述了齐国人向鲁国赠送“女乐文马”的原因,季桓子“往观终日,怠于政事”的行为。子路对鲁国君臣沉溺于乐舞美女不问政事的行为极为不满,劝孔子离去,孔子对将在第二天举行的郊祀仍抱一线希望,因为鲁国举行郊祀后要给大夫赠送祭肉,结果孔子没有得到送来的祭肉,说明鲁国君臣连正常的祭祀活动也不举行了。对当政者荒废政事的行为感到失望的孔子,才带领弟子离开了鲁国。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①:“凤兮②!凤兮!何德之衰③?往者不可谏④,来者犹可追⑤。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⑥!”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⑦,不得与之言。

【译文】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车前走过,歌词是:“凤凰啊!凤凰!你的德行为什么衰微了?过去的不可挽回,未来的还能补救。算了吧!算了!现在从政的人真是危险!”孔子下车,想和他谈谈。他却快步避开,孔子没能和他谈上话。

【注释】①接舆:姓陆,名通。传说是春秋时楚国隐士,佯狂避世。因他迎孔子的车而歌,故称接舆。②凤:凤凰。传说凤有道则现,无道则隐。③衰:衰微。④谏:直言规劝。意思是挽回。⑤追:补救。⑥殆:危险。⑦辟:通“避”,避开。

【解读】《史记?孔子世家》载有此章原文,并在这段原文后说:“于是孔子自楚反乎卫。是岁也,孔子年六十三,而鲁哀公六年也。”可见,此章记述的是孔子六十三岁时在楚国经历的事情。古人认为凤凰天下太平时出现、天下动乱时隐藏,是一种有德行的鸟。接舆把孔子比作凤凰,意思是在乱世从政的人危险,劝孔子急流勇退,像凤凰一样避世隐居。虽然孔子没能与接舆进行交谈,但孔子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从楚国到了卫国,继续寻求实现其政治理想的机遇。孔子这种为实现政治理想永不言弃的精神,令人敬佩。

18.6长沮、桀溺耦而耕①,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②。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③?”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④,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⑤。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⑥:“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⑦?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⑧。”

【译文】长沮、桀溺两人在一起耕种,孔子一行经过那里,叫子路去询问渡口。长沮问:“车上手执缰绳的人是谁?”子路说:“是我的老师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长沮说:“他知道渡口在哪里。”子路去问桀溺,桀溺问:“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溺问:“你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滔滔的洪水到处泛滥,谁能够改变它呢?你与其跟随躲避坏人的人,不如跟随躲避乱世的人。”说完,不停地播种盖土。子路回来报告孔子。孔子茫然自失地说:“人不能同飞鸟走兽一起生活,我们不同这些人相处,还同谁相处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参与社会变革了。”

【注释】①长沮、桀溺:春秋时的隐士,不是真实姓名,详情不可考。耦(ǒu):两人并耕。泛指耕种。②津:渡口。③执舆:手执缰绳。子路下车后,孔子拉着马缰绳。④滔滔:水流湍急的样子。⑤耰(yōu):播种后覆盖泥土。⑥怃然:茫然自失的样子。⑦徒:同类的人,同类。引申为与之相处。⑧易:改变。指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