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论语今读新解
1719700000017

第17章 子罕第九(1)

本篇共三十一章,中心是论孔子的德行,并涉及道德修养、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等章,主要谈论孔子的德行;“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这一章,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持之以恒的学习方法和为学必先立志的道理;“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吾不试,故艺”、“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等章,谈到了虚心好学、不断进取的学习态度。“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等章,讲述了君子的道德修养和人的气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9.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①。

【译文】孔子很少谈论功利和命运,却赞许仁德。

【注释】①罕:少。利:指功利。与命:“与”(yǔ)为连词;和。与仁:“与”(yù)为动词;称誉,赞许。

【解读】历来对此章的两个“与”有不同理解。杨伯峻、金良年认为均为连词;李泽厚认为均为动词,都译为“许”;毕宝魁认为均为动词,但前一个“与”译为“相信”,后一个“与”译为“赞许”;李择非认为前一个“与”是动词,译为“赞许”,后一个“与”是连词;金池、雅瑟则认为前一个“与”是连词,后一个“与”是动词(译为“赞许”)。通观《论语》全书,把此章译为“孔子很少谈论功利和命运,却赞许仁德”,体现了孔子一贯的思想。为此,本著采用金池、雅瑟的观点。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心怀天下,重义轻利,因此应该少谈功利;人的命运不可捉摸,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可以重视,但不必去追求;仁德是关系人性道德修养和社会公德的大事,因此应该赞许,应该推行和弘扬。李泽厚先生对孔子很少谈论的“命”有一段精彩的评论:“今日可以做的,似乎是应该去掉这一主宰人们的异己力量,将‘命’不看作必然,而解作偶然。强调应该努力尽可能地去了解、把握偶然,来建立自己的命运。从偶然中去建立必然,从机遇中去把握生活,从主动中去开辟未来,而不是等待、接受、认同种种偶然,这就是自己把握命运,战胜所谓‘宿命’。这才是真正的‘知命’、‘立命’,这才是真正的主体性。”(《论语今读》)

9.2达巷党人曰①:“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②。”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③?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译文】达巷这个地方的人说:“孔子伟大啊!他学问广博却没有让自己成名的本事。”孔子听说后,对学生们说:“我专攻什么来成名呢?是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看还是驾车好了。”

【注释】①达巷党:古代以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这个基层单位的名称。②无所成名:意思是没有让自己成名的本事。③执:专执。意思是专攻。

【解读】孔子精通六艺,所学不但有古代礼、乐等文献典籍,而且有御、射等实用技能。可见,达巷的人虽然敬佩孔子,但并不完全了解孔子。孔子对学生说的话,并不是说他只擅长于驾车,而是因为驾车在六艺之中相对易学,自己是从驾车开始专攻实用技能,说明了学习要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要循序渐进的道理。同时,孔子的这番话,又在幽默之中委婉地表明了自己不屑于去成就“达巷党人”所认为的“名声”的意思。在别人的冷嘲热讽面前,孔子豁达、幽默的形象,令人敬佩。

9.3子曰:“麻冕①,礼也;今也纯②,俭,吾从众。拜下③,礼也;今拜乎上,泰也④。虽违众,吾从下。”

【译文】孔子说:“用麻制作礼帽,合乎礼制;现在用丝织成礼帽,节俭,我依从多数。在堂下跪拜,合乎礼制;现在上堂才跪拜,就是傲慢无礼。虽然违背多数,我依从在堂下跪拜的做法。”

【注释】①麻冕:用麻制作的礼帽。②纯:丝。这里指用丝织成礼帽。③拜下:古代臣子对君主行礼,先在堂下跪拜,升堂后再跪拜。这里指先在堂下跪拜的礼仪。④泰:骄纵,傲慢。

【解读】对于周代礼制,孔子有继承,也有扬弃。臣下参拜君主的礼仪,关系到人的情感、态度,因此孔子宁可违背多数,也要坚持在堂下跪拜的礼仪,这体现了他的原则性;参加仪式时的穿戴,是外在的礼仪形式,改用丝织的礼帽,既节俭又不影响人的情感和态度,因此孔子依从多数,这体现了他的灵活性。可见,孔子对于周代礼制并不是不加思考和分析的全盘继承,他在继承周代礼制的同时,联系自己所处时代的特点,进行了取舍和扬弃。这是值得今人学习的。

9.4子绝四①:毋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

【译文】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不任意猜测,不主观武断,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注释】①绝:戒,杜绝。②意:臆断,猜测。③必:必然。这里指固执,独断。④固:固执。⑤我:自我。意思是自以为是。

【解读】孔子所杜绝的四种毛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的感受、看法,不顾客观环境的变化。有了这些毛病,就不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成为一个唯我独尊、不合时代潮流的人。杜绝这四种毛病,是人性修养的重要内容,是克服私欲、达到“仁”的境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圣人有别于凡人的重要标志。正因为如此,孔子要从自身做起,杜绝“意、必、固、我”等四种毛病。

9.5子畏于匡①,曰:“文王既没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③,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④;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译文】孔子在匡地被困,他说:“周文王逝世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是我在整理吗?上天真要毁灭这些文化遗产,我这个后死的人就不能掌握这些文化遗产了;如果上天不毁灭这些文化遗产,匡人能把我怎样呢?”

【注释】①畏:有戒心。意思是遇险,被困。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②文王:周文王姬昌,是周王朝的开国君主。没:通“殁”,亡,逝世。③丧:使……死亡。意思是毁灭。文:指礼、乐典籍等文化遗产。④与:给予。不得与:不能给予。意思是不能掌握。

【解读】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匡地的人曾遭受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害。孔子在鲁定公十五年(前495)从卫国前往陈国,途经匡地时,因相貌像阳虎,被匡人围困囚禁。因为匡人准备杀害孔子,学生们非常着急,孔子就说了这番话。孔子的话从表面上看是把古代优秀文化遗产能否传承的决定因素归于上天,因而带有神秘色彩;而实际上,古代礼、乐等文化成果,其精华部分符合人心民意,自然能够被后人继承,任何外力也不能毁灭,这或许是孔子的本意。当然,孔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优秀文化遗产能否传承归于上天,其目的在于安慰很着急的学生,同时也表现了自己处之泰然的态度。

9.6太宰问于子贡曰①:“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②,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③。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译文】太宰问子贡说:“你的老师是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是上天要让他做圣人,又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年幼时贫贱,因此学会了不少平常的技艺。君子需要这样多的技艺吗?不需要这样多。”

【注释】①太宰:官名。殷代开始设太宰,周代又称冢宰,为天官之长,辅佐帝王治理国家。春秋时期诸侯国多称太宰。此处太宰指何人,不详。②纵:放纵。这里意思是让。朱熹《论语集注》:“纵犹肆也,言不为限量也。”将:秉承。将圣:秉承圣德。意思是做圣人。

③鄙事:卑贱的事。指平常的技艺。

【解读】孔子否认太宰称赞自己是圣人的说法,也间接地批评了子贡不了解自己“多能鄙事”的原因。孔子认为,自己是因为年幼时家境贫困,为生活所迫,才学会了不少技艺。孔子主张,君子应该以追求仁德、修养人性、增长学问为重点,没有必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太多的技艺。这一主张,也体现了作为教育家的孔子的治学之道。

9.7牢曰①:“子云:‘吾不试②,故艺。’”

【译文】牢这个人说:“孔子说过:‘我没有去从政,所以学会了多种技艺’。”

【注释】①牢:人名,生平、事迹不详。朱熹《论语集注》说是孔子弟子,姓琴,字子开,一字子张。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无“牢”这个人。②试:用,任用。指从政。

【解读】孔子从来不以“圣人”、“天才”自居,此章又是一个具体的证据。孔子认为,由于自己没有去从政,因此有充裕的时间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等),并掌握了多种技能,这既是一句大实话,又是他的经验之谈。当然,孔子一生推行仁德、礼制,希望通过从政的途径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始终没能得到当政者的重用,因此他虽然泰然处之,但内心也常常感到无奈。

9.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①,空空如也②,我叩其两端而竭焉③。”

【译文】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有个知识浅陋的人请教我问题,我一点也不知道,于是我反过来询问对方,把问题发生的始末、来龙去脉全部弄清楚。”

【注释】①鄙夫:知识浅陋的人。一说指乡下人,不从。②空空:意思是一点也不知道。一说“空空”即“悾悾”,形容鄙夫态度诚恳;一说“空空”指鄙夫一无所知,皆不从。③叩:询问。两端:指问题发生的始末,即来龙去脉。朱熹《论语集注》:“犹言两头。言终始、本末、上下、精粗,无所不尽。”竭:穷尽。这里指全部。

【解读】孔子本来是学识广博的人,但他又认为自己并不是无所不知的人,“无知也”三个字,就表明了他不强不知以为知的谦虚态度。虽然那个知识浅陋的人提的问题孔子不知道怎样回答,但他能够耐心地反过来询问对方,把问题发生的始末、来龙去脉全部弄清楚(参见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这既体现了他诚恳待人的态度,也揭示了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采用的从原因找结果的方法。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正是孔子有别于常人之处。

9.9子曰:“凤鸟不至①,河不出图②,吾已矣夫!”

【译文】孔子说:“凤凰不飞来,河图不出现,我这一生恐怕到此为止了!”

【注释】①凤鸟: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神鸟。古人认为凤鸟出现象征着圣人将要出现,预示着天下将会太平。②河图:传说黄河出现祥瑞之图象征着圣人将会出现。

【解读】孔子一生为推行仁德、礼制而奔走,但始终得不到当政者的重用,他感到没有贤明的君主当政,自己恢复礼制、推行仁德的愿望已无法实现,于是发出了“吾已矣夫”的感叹。从孔子晚年潜心于古代典籍的整理和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成就看,他在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望的情况下并没有消沉,而是另辟蹊径,采取另一种方式,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

9.10子见齐衰者①、冕衣裳者与瞽者②,见之,虽少必作③;过之,必趋④。

【译文】孔子看到穿丧服的人、穿戴礼帽礼服的人和盲人,见面时,虽然他们年轻,也一定站起来;经过他们身边的时候,一定快步走过。

【注释】①齐(zī):粗布制的丧服。衰(cuī):古代的丧服。齐衰:以粗麻布做成,因其缉边缝齐,故称齐衰。古代五服之一,一般为直系亲属中的死者而穿着。②衣裳:古代称上衣为衣,下衣为裳。这里指礼服。瞽(gǔ):盲人。③作:起,站起。④趋:疾行,快步走。

【解读】穿丧服的人心情悲痛,穿戴礼帽礼服的人将参加重要礼仪,盲人生活和处境艰难,孔子看到他们时的举动,分别表现了同情、敬重的感情,以及对弱者、悲伤者的人文关怀。李泽厚先生认为:“社会有此人际关怀、人间情感作支援,甚为重要。所以虽个体态度却有社会功能,‘民德归厚’亦赖于此。”(《论语今读》)

9.11颜渊喟然叹曰①:“仰之弥高②,钻之弥坚③。瞻之在前④,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⑤,博我以文⑥,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⑦。虽欲从之,末由也已⑧。”

【译文】颜回感叹地说:“仰望它更觉得崇高,钻研它更觉得艰深。观望时好像在前面,忽然又觉得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步地引导,用文献典制来丰富我,用礼仪规范来约束我,使我想停止不学都不可能。我已经竭尽了自己的才能,好像有所成就。虽然想跟随老师继续前行,又不知道从何处入手。”

【注释】①喟然:感叹的样子。②弥:更加。③钻:钻研。坚:坚固。这里意思是深奥、艰深。④瞻:向上或向前看。这里指观望。⑤循循然:有次序的样子。诱:劝导,引导。⑥博:丰富。文:指文献典制。⑦卓:高超。有所立卓尔:意思是有所成就。⑧末:无,没有。意思是不知。由:从,从何。

【解读】颜回非常敬佩老师孔子,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十六个字称赞孔子的道德、学问崇高、艰深,使人感到难以企及。但孔子不愧为杰出的教育家,他采取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丰富的文献典制知识,并以礼仪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了“欲罢不能”的境地。颜回又说:当自己努力学习而学有所成后,想跟随老师继续前行而不知从何入手,一方面表现了他的谦虚和对老师的敬重,另一方面说明了孔子学问的广博和高深。

9.12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①。病间②,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③!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④,予死于道路乎⑤?”

【译文】孔子生了重病,子路让学生担任家臣准备后事。孔子病情好转后,说:“太久了,仲由使用欺骗手段骗我!没有家臣却装作有家臣,我欺骗谁呢?欺骗上天吗?况且我与其死在家臣身边,不如死在你们学生的身边!而且我即使不能按大夫之礼隆重安葬,难道在死后会被扔在路上吗?”

【注释】①臣:家臣,臣仆。一说指为卿大夫办理丧事的官员,孔子曾做鲁国司寇,因此可由官员来操办。但按规定,去职后的官员不能由官员操办死后的丧事。故不从。②间:间隙。指病势转轻。③行诈:用诈,使用欺骗手段。④纵:纵然,即使。大:规模广,程度深。大葬:厚葬,隆重安葬。⑤死于道路:意思是死后被扔在路上。

【解读】子路对老师非常敬重,他在孔子病重后让学生担任家臣准备后事,是要以大夫的礼仪使老师的后事办得风光、体面。对子路这种弄虚作假的做法,孔子十分不满,因此严肃地批评了子路。孔子对子路的批评,体现了他以诚为本,决不欺世盗名的仁者襟怀。他不愿意死在家臣身边,而希望病重时学生能陪伴自己,可见他对自己精心培养的学生有着深厚的感情。孔子的感情,是常人的感情;孔子的品德和情操,却超越于常人之上。

9.13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①,求善贾而沽诸②?”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译文】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把它放在柜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找个好的买主卖掉它?”孔子说:“卖掉它!卖掉它!我在等待买主。”

【注释】①韫(yùn):收藏。椟:木柜。②贾:商人。善贾:好的商人。这里指好的买主。沽:买或卖。这里指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