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谁主沉浮:精典海战与海洋争霸
17196700000025

第25章 海战趣闻(4)

郑和统领的舰队,舰船极其先进,规模相当宏大,组织非常严密。舰船中大的称为“宝船”,最大的长147米,宽60米;中等的长123米,宽50米。这种“宝船”航行时可张12帆,一个锚就重达数千千克,舵杆长11.07米,操纵这些篷、帆、锚、舵,就要二三百人,加上战斗人员等整个战舰人员可达1000人。在当时来说,这种船堪称举世无双。整个舰队,多则由62艘,少则近50艘这样的巨舰和其他辅助船只组成。如此宏大的舰队,航行在万顷碧波之上,真是浩浩荡荡,威武雄壮。

这支远洋舰队全部成员共2.7万余人,由郑和和他的副手王景弘等统率。这支舰队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其人员大致可分为五部分:领导人员,有正使太监、副使太监等,他们掌握外交、贸易、航行、作战的决策权;属于财经贸易方面的人员,计有“户部郎中”、“买办”、“书算手”等;保证航行的,有掌管航海罗盘的“火长”(即领航员)、观察天象的“阴阳官”、操舵的“舵工”、起落锚的“班碇手”,及“水手”、“民梢”,还有“钱锚木艌搭材等匠”,可以及时修理舰船及其舣装;用于警卫的水兵和海军陆战队人员,有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和旗军、勇士等;其他保障人员有医官医士、“通事”(翻译)等。整个舰队指挥人员多达638人,医官医士有180人。由此亦足见郑和舰队规模之宏大和组织之严密。

从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1405~1433年),郑和率领舰队七次远航,所历“凡三十余国”,到达今中印半岛、南洋群岛、印度、斯里兰卡、伊朗和阿拉伯等许多地区,最远曾抵非洲东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

郑和远航极其频繁,备航时间极为短促。第一次出航是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返航归国在永乐五年九月初二日(1405年7月11日~1407年10月2日),同年冬季又第二次出航;第二次返航在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夏,第三次出航为同年12月(1409年12月~1410年1月)。这可以说明,当时我国造船和航海保证等所具有的水平和组织效能。这些执行和平使命的远航将士,不畏飓风暴雨,不惧惊涛骇浪,连续航行,纵横于海洋,充分显示了我国人民征服海洋的聪明智慧和顽强斗志。

这些舰船是以风为动力的木质帆船。其航海人员具有丰富的海洋气象知识。他们根据我国沿海冬春多西北季风,夏秋多东南季风,所以舰队出航多在冬季,而返航则多在夏秋。罗盘已成为当时主要的航海仪器,他们把它和天文航海、地文航海有机地结合起来。驰名中外的《郑和航海图》记录了从南京下关宝船厂出航到“外国诸番”的航道,包括航向、航程、碇泊点及沿途暗礁、浅滩、水深、底质……,已是相当详明的航海图。它已成为研究15世纪中外交通史和航海技术史的重要依据,在世界航海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郑和和他的部下在胜利完成远航任务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宝贵的航海和地理方面的著作,表明了他们广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才能。

郑和舰队满载丝绸、瓷器、茶叶、铜铁器、金银等珍贵物品。每到一国,首先拜会国王,赠送礼品,表明发展友好关系的诚意,同时以中国的手工业品(丝织品、漆器、瓷器、金属器皿)换取当地的土特产品,扩大了中国和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与这一地区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邦交,友好使者不断往还,“西洋”各国争相来中国进行贸易。中国人民随着交通和贸易的发达,相继来到这些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一带,利用带去的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同当地人民一起,以辛勤的劳动为开发和建设这些地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尽管在前后近30年的七次远航中,由于自卫或应当地人民请求平息正在进行的战乱,也有过几次规模不大的军事行动,但这和半个世纪以后,所谓“发现新大陆”之类,为殖民掠夺开路的那些被西方大吹大擂的远航,有着迥然不同的性质。正因为如此,东南亚人民十分怀念三宝太监郑和,不少地方采用三宝来命名,诸如泰国的三宝港、马来西亚的三宝城、印尼的三宝垅等。

这支执行和平使命的舰队,也有过几次战斗。

永乐三年(1405年)6月15日早晨,雄伟的舰队第一次远航,从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起锚出海南下,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又西行到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沿印度洋西岸到达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归途中,在旧港(今苏门答腊岛上),同海盗陈祖义相遇。陈祖义原为广东人,流落到南洋后,聚集一帮人,横行海上,劫掠商旅。郑和舰队到达后,陈祖义一面采取假投降的手法欺骗郑和,一面密谋策划,妄图偷袭舰队,劫掠“宝船”。郑和获得可靠情报后,作了严密部署,决定采取后发制人,诱敌深入,伏击破敌的战法。漆黑的夜晚,海盗舰船向郑和舰队发动了偷袭。郑和下令还击,指挥战舰迅速包围了敌船,猛烈的炮石射向敌舰。经过激烈的海战,毙贼5000余人,烧毁海盗船10艘,俘获7艘,活捉其首领陈祖义等3人。这一仗,为当地和南海诸岛人民铲除一大祸害,保证了南海航行和贸易的安全。

郑和如何俘获锡兰国国王?

锡兰即现在的斯里兰卡,该国国王亚烈诺耐儿傲慢无礼,欺侮邻国,不断劫持来往使节,在该地区横行霸道。郑和在第三次下“西洋”的途中访问锡兰国,宣读明成祖朱棣敕谕海外诸国的诏书,劝告亚烈诺耐儿改弦更张,同明朝和各邻国修好。亚烈诺耐儿不仅置若罔闻,而且引诱郑和进入国中,暗中发兵5万抢劫郑和的“宝船”,同时切断了郑和的归路。郑和临危不惧,一面派人改道至海上,通知舟师坚决抵抗来犯的锡兰军,一面派部队3000人,乘着夜色由小道攻入王城并加以固守。前往劫掠郑和“宝船”的锡兰军闻讯后,即回师会同国内其他部队,对王城进行围攻。战斗持续了6天。第7天凌晨,郑和出城突围,且战且行,黄昏时抵达舟师。这次战斗,郑和出其不意地攻占锡兰王城,俘获了国王全家,又以此调动锡兰劫船部队回援,保障了舟师的安全,真可谓一举两得。

第二次远航中,途经锡兰山,其国王亚烈苦奈尔企图伤害郑和。郑和发觉后,即离开锡兰去别国。又得知这个锡兰国王还欺侮邻国,不断劫掠往来使节,在该地区称王称霸,邻近各国均受其害。郑和舰队返航时,亚烈苦奈尔诱使郑和进入国中,勒索金银宝物。被拒绝后,就暗中发兵5万去抢劫宝船,同时切断了郑和的归路。郑和一面派人由小道回船,组织自卫抗击,一面亲率精兵2000,乘敌空虚,出其不意地攻破了都城,俘获了亚烈苦奈尔全家。这件事发生在永乐八年(1410年)。第二年,明王朝释放了亚烈苦奈尔及其妻子,并把他们送回本国。

以上事例表明,以经济、文化友好交往为目的的舰队,在遭到进攻时,应当后发制人,坚决反击,速战速决,夺取胜利。郑和正是这样做的。他的舰队不论是海战或登陆作战,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组织和指挥的才能。

郑和舰队在下“西洋”途中,扬帆南海,穿越我国南海诸岛之间,并在《郑和航海图》上标绘出了这些岛屿的位置,记录了航道的详细情况,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人们以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年号和人名作为一些岛屿命名。如西沙群岛中的“永乐群岛”、“宣德群岛”,就是以郑和下西洋的两个年号命名的;而南沙群岛的郑和群礁、景弘岛、费信岛、马欢岛则是以郑和及其随行人员的名字命名的。这进一步说明南海诸岛自古就和中国紧密相连,鱼水难分。

郑和率领的强大舰队,抱着和平友好的目的,纵横于波涛汹涌、浩瀚无涯的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往返七次,历时近30年,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罕见的壮举。它是我国宋元以来发达的海上航行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世界性航海活动的先驱。

南北极之争

1. 南极争端及其法律地位

南极大陆是地球上6块大陆中最后被人们发现的一块大陆,因此它有地球的“第六大陆”之称。南极大陆面积1239万平方千米,岛屿面积158万平方千米,合起来成为南极洲。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四周为一片连续的海水所包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南大洋。南极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年平均气温在零下25℃,在极点附近的平均气温为零下49℃,在寒冷的季节可达零下80℃以下。19世纪以前,这里几乎没有人类的踪迹。19世纪末早期的南极探险者们揭开了这块神秘大陆的面纱,此后一支支探险队相继进入南极,打破了南极的宁静,也给南极带来了主权纷争。

南极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磷虾是世界上尚未开发的蕴藏量最为丰富的生物资源,最高估计量为50亿吨,也就是说地球上的人平均每人可拥有一吨磷虾;鲸类以蓝鲸、须鲸和南方露脊鲸为主,现在约有30万头;此外南极的海豹、企鹅、鱼类、海鸟、龙虾、巨蟹和海草资源也很引人注目。南极矿藏含量非常丰富。1966年,前苏联地质学家在查尔斯王子山发现了70米厚、100多千米长的带状磁铁矿。仅这一地区的铁储量就可供全世界使用200年。随后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也在南极其他地方发现了铁矿。但是为了保护南极这块最后的净土,国际社会决定在50年内禁止开采南极矿产资源。南极大陆又是世界上平均高度最高的大陆,平均高度为2350米,内陆高原的平均高度为3700米。其实它的高度主要是冰形成的,如果剥去上层的冰,其高度将降低很多。所以南极大陆又是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冰的平均厚度为1700~1800米,大陆内储藏冰的体积为2400万平方千米。所以说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仓库,世界上70%的淡水集中在南极。

1908年英国第一个宣布对南极大陆西经20°~80°的扇形地域拥有主权,并成立福克兰群岛属地。1923年英国又代表新西兰对东经160°到东经150°的南极扇形地域提出了主权要求。以后又代表澳大利亚对东经45°~136°和东经142°~160°的两块扇形地域提出主权要求。英国的这一做法使得很多国家相继效仿。法国1924年将阿德利地(东经136°~142°)划归法国管辖,并于1938年将其范围扩展到南极点。挪威1939年正式对南极的德罗宁·莫德地(西经20°55′东经45°)提出领土要求。智利、阿根廷也于20世纪40年代对南极大陆提出了主权要求。由于离南极最近的国家智利和阿根廷对南极的主权要求区域大部分与英国要求的地域相重合,三国之间的矛盾迭起,冲突不断。50年代初在南极曾发生过小规模武装冲突和武力行为。英国曾因此在1947年和1955年两度上诉国际法院,但智利和阿根廷认为南极本来就是他们的领土,拒绝国际法院审理此案。

超级大国美国和前苏联本来也想在南极占上一席之地,但经过仔细的考察之后发现,南极剩下的无人问津的区域既贫瘠又难进入。所以他们干脆宣布不承认任何国家对南极的主权要求,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广阔的南极大陆上随便活动了。另外,日本和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也曾宣布过部分南极区域归他们管辖,但二战以后都放弃了。

由于南极大陆领土的纷争导致了各种矛盾的激化,如果主权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南极有可能成为国际纷争的对象和场所。这就要求有一个国际条约来缓解各种矛盾和纷争。于是制定了“南极条约体系”。

“南极条约体系”指什么

1958年6月起,来自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英国、美国、前苏联等12个国家的代表经过60多次起草会议,最后于1959年12月1日签署了《南极条约》,并于1961年6月23日正式生效。1964年举行的第三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上通过了《保护南极动植物议定措施》。1972年订立了《南极海豹保护公约》,并且为了解决在管理南极特别是保护区过程中出现的分歧,在第七届南极条约协商会上建立了“南极特别科学兴趣区”。目前已经建立了25个特别科学兴趣区。另外,1988年又通过了《南极矿物资源管理条约》。以上这一系列法律制度称为“南极条约体系”。

2. 北极海域争端

北极地区通常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的绝大部分水域、格陵兰岛、冰岛等岛屿及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的北部区域,总面积约2100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接近800万平方千米。

自16世纪起,北极就像一块磁铁一样吸引着探险家们,至19世纪末有数十个国家的上千名探险者在北极留下了踪迹。进入20世纪后,因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北极不再仅仅是探险家的乐园,其丰富的资源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1937年前苏联飞行员在北极建立了第一个考察站,此后各国纷纷效仿,开始了对北极资源的大规模的考察。现在已经探明,在北极的冰雪覆盖之下储藏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3。此外北极的铁、锌、银、金和铅矿的含量也十分丰富。这是一笔惊人的财富,使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对其垂涎欲滴。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和国家实力的关系,在北极圈内有领土和领海的国家便捷足先登,纷纷在北极占地开矿。享誉世界的芬诺斯勘的亚和亚和科拉半岛大铁矿就是在北极开发出来的,此外北极还有世界上最大的铜—镍—钚复合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