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谁主沉浮:精典海战与海洋争霸
17196700000019

第19章 武器精良的现代海战(3)

阿军攻占马岛,使英国撒切尔夫人的保守党政府遭到巨大的冲击。为了平息愤怒,挽回威信,英政府下了不惜一战的决心。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素有“铁娘子”的雅称,为了政权的稳固,她下了出兵远征的命令。当时英国国内正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作为当权者,撒切尔夫人很适时地将已经不可调和的国内矛盾输送到了马岛群岛上。

4月3日英国议会召开了紧急会议。英国国会以全票通过了撒切尔夫人对阿根廷宣战的决定。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会第一次全票通过的决议。

英国马岛之战的军事准备有什么特点

英国本土离马岛约1.28万千米。中间只有一个阿森松岛可以作为基地,但这个基地距马岛还有5600千米。英国必须组织强大的舰队才能从海上把军队、武器运送过去。英政府决定调集100艘军舰和船只组成一个特遣舰队开赴南大西洋。这支特遣舰队的组成和派出的特点:一是集中的速度很快。准备工作只有四五天时间,是夜以继日24小时不停地进行的,它充分反映了平时的严格训练和专门的组织;二是现代化的主力舰全部和大部出动。如英国仅有的2艘航空母舰和4艘导弹核潜艇全部出动,14艘驱逐舰也出动了7艘,占50%,更重要的是这些军舰的性能和武器十分现代化;三是舰队构成一个完整而复杂的整体,整个舰队除航空母舰、潜艇、驱逐舰外,还有为数众多的护卫舰,辅助舰主要靠商船;四是对海面、水下的防御十分严密,但对空中的防御严重不足;五是登陆集中3倍于马岛守军的兵力,保证登陆一举成功。

4月5日,英军“无敌号”驶离朴茨茅斯港,在大西洋中与其他战舰会合,开始了13000千米的远征。由于马岛距离英国本土1万余千米,南大西洋上的距马岛约6000千米的英属阿森松岛就成了重要的中间基地。英国的飞机和舰艇先在阿森松岛稍作休息和加油就直赴马岛。

4月中旬,英国核动力潜艇到达马岛战区,飞机开始在战区上空进行海上侦察巡逻。英国国防部宣布对马岛周围200海里以内实行海上封锁。英国特遣舰队主力驶达战区后,4月25日发起袭击,在南乔治亚岛登陆,直升飞机发射导弹和火箭击沉阿根廷的圣菲号潜艇。4月30日,英军主力舰队到达马岛附近,开始实行对马岛附近海面的全面封锁。阿根廷毫不示弱,宣布迎战英军。5月1日早晨,英国轰炸机轰炸马岛首府机场,炸毁了机场上的跑道和一些设施。双方飞机开始空战,激烈地争夺马岛地区的制空权。5月2日,英国海军用制导鱼雷向阿根廷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发起攻击。这艘珍珠港事件劫后余生的老舰被击中,舰员320多人丧生。

5月4日,阿根廷出动超级军旗式战斗机,在距离英军驱逐舰谢菲尔德号40千米左右的空中,向该舰发射飞鱼式导弹。这艘下水不到10年的现代化战舰顷刻间舰舷被击穿一个大洞,熊熊的烈火迫使舰员们弃舰投海。谢菲尔德号造价高达2亿美元,一出战就被击沉,使英军十分震惊。

为了实现以战迫和的目的,英军加强了对马岛的海空封锁和袭击,搜寻并歼灭滞留在马岛附近水域的阿军运输船、补给船和渔船,截击来袭的阿军作战飞机和向马岛进行空中补给的运输飞机,使阿军舰船和飞机受到了很大的损失。5月7日,英军又宣布把海上封锁扩大到阿根廷海岸12海里处,同时,集结在南乔治亚群岛的英军两栖登陆部队,加快了登陆作战的准备,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号大型客轮运载着3000名英军开赴南大西洋增援。

英国舰队都做了怎样的战前准备

5月中旬,英国两栖登陆舰队在恶劣的天气掩护下,偷偷地接近马岛,乘夜色驶进福克兰海峡的北部入口,悄悄地进入圣卡洛斯水道。21日凌晨,英军特种部队袭击了阿军的雷达港,紧接着,英军主力在索莱达岛和圣卡洛斯港登陆。这里人烟稀少,没有坚固的岸防工事和抗登陆障碍,阿根廷守军只有50余人。福克兰海峡内港湾较多,舰艇便于隐蔽,导弹不易发挥作用。岛上有公路与斯坦利港和达尔文港相通,登陆后便于向这两地进攻,割断东西两大岛之间的联系。英军于当天6时登陆,4个小时内在滩头上建立了登陆场。

5月25日,英军大西洋运送者号运输船在驱逐舰的护卫下向圣卡洛斯湾接近,试图向已经登陆的英军补给弹药,被阿根廷空军雷达发现。于是,2架阿根廷军队的超级军旗式飞机贴着海面直奔目标,躲过了英军雷达的跟踪,向大西洋运送者号发射了两枚时速1200千米的飞鱼导弹。转眼之间,这艘被称为真正海上巨人的1.8万吨的运输船浓烟直冒,火光冲天,很快沉没了。几乎同时,护卫的驱逐舰也被阿根廷的几架战斗轰炸机击中沉没。

虽然损失惨重,但英军还是兵分两路,先后攻占达尔文港和道格拉斯,攻占阿军在斯坦利港以西的外围阵地。为了增强登陆部队和攻占斯坦利港,英军于6月8日在马岛南部海岸又进行了一次登陆活动。正当登陆部队换乘时,阿根廷空军飞机对英舰进行了猛烈袭击。英军4艘舰船被击沉或击伤,官兵死伤惨重。

6月13日夜,英海军和空军兵分三路向斯坦利港发起总攻,迅速占领战略高地,推进到离市区只有4千米的地方,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战斗。阿根廷守岛部队缺少增援,孤军奋战,损失惨重。英军对斯坦利港的包围圈不断缩小,在危急的形势下,阿根廷驻岛军事长官提出和英军司令在前线地区举行谈判。双方在14日下午达成停火协议,于当地时间晚上9时生效。马岛阿根廷军队向英军投降,历时74天的战斗正式结束了。

马岛战争持续了两个多月。这次战役英阿两国都是全力以赴,奋力相拼。英国共动用了包括2艘航空母舰在内的118艘舰艇和270架飞机,兵力达27000多人。阿根廷军队在英军的强大攻势下不得不投降认输。

1982年6月15日,英国政府得意地向全世界宣布:马岛上的阿根廷部队全部投降,英国的国旗又飘扬在马岛上。

英国在这场战斗中耗资22亿美元,损失了舰船17艘、飞机9架,伤亡近千人。阿根廷在这场战争中耗资10亿美元,损失船只11艘,伤亡2000余人。尽管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英国人仍然举国上下欢庆胜利,因为他们毕竟保住了一块远离本土的海域。

此后英国在马岛上投巨资兴建了大量的军事和民用基础设施。他们修筑了机场主要跑道,每月开设两次航班飞抵英国,夏季月份每周一次去南美智利。岛上修通了道路并建造了一些简易机场。群岛海岸拥有深水良港的地貌条件,将来他们还准备建造码头设施。对外通信系统由军队提供,近年来岛上拥有了一个28个床位的新医院。

马岛周围的海域中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每年的产值达到数亿英镑。马岛之战以前群岛周围的渔场管理无人问津,战后,由于世界的关注,该区的捕鱼船数增加很大。为了预防捕捞过度,1987年英国在此区实行发放许可证捕鱼制度,渔船缴纳的许可费已成为马岛行政当局收入的重要来源。

现在在海洋区域主张中,英国保留了对岛屿周围200海里的管辖权。1989年10月英国将马尔维纳斯群岛和南乔治亚岛3海里领海宽度扩大到12海里。1990年英国与阿根廷恢复由于战争中断的外交关系,同年,两国发表了《渔业保护联合声明》,双方同意在渔业保护的特别基础上进行合作。一个由两国代表团组成的常设团体——南大西洋渔业委员会负担对马岛海域的渔业监测任务。该委员会评价渔船作业、鱼获量大小、鱼资源状况信息,同时还会做出有关保护任务及共同科学研究的建议,并且监视捕鱼禁令的执行。现在除了军舰以外,阿根廷的船只可以航行到马岛以外15海里的区域。飞行通道已经放宽,官方以及贸易往来已经如常进行。

援越作战

1964年8月,美国以所谓驱逐舰“马多克斯”号在北部湾遭到越南袭击为借口,悍然发动对越南北方的武装侵略。战争不断升级,威胁着中国南部边境的安全。1965年4月1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战备工作的指示。接着,应胡志明主席为首的越南政府的要求,中国人民解放军向越南派出工程、铁道、运输、后勤保障和防空部队。人民海军也部分地承担了这一国际主义义务。

我国支援越南国防工程建设的投入与代价

为支援越南东北群岛的国防工程建设,以南海舰队为主,1965年5月在湛江组成了一支由29艘艇船参加的船运大队。全大队干部、战士共计493人,由杨振和任大队长,周丰成任政治委员。这个大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运送中国援越的机械575台,汽车317台,推土机564辆,其他物资8.5万余吨。在运送过程中,这个大队对空作战33次,击落美机13架,击伤16架。战斗中有12人受伤,副中队长卢补珍、分队长徐学周、艇长杨增然、枪炮班长曹瑞华、机电班长贾铁刚、信号兵苏成、报务员罗英富等壮烈牺牲。

为帮助越南建设东北群岛的水线工程,南海舰队于1965年9月调集艇船5艘和1个水线连,干部、战士和工人共计173人,组成水线大队。在赴越执行任务的8个月时间中,一边反空袭,一边施工,先后布放海底通信电缆15条。

自1966年10月起,人民海军遵照中央军委的统一安排,先后抽调3个高炮团和6个高炮营、3个探照灯连和部分雷达分队,共计9300余人,分别编入陆、空军入越高炮部队的战斗序列,入越作战。在两年零五个月的时间里,同越南人民军一道对空作战。

人民海军高炮部队出国第一仗是入越后不到半个月打响的。1966年10月,人民海军首批入越的高炮2团3营和独立1营于19日、26日先后出了友谊关,进入越南作战地域。3营进驻外苏,独立1营进驻克夫,分别编入援越抗美的中国人民空军高炮10师29团战斗序列,担负保卫外苏车站、5号至8号铁路桥和克夫转运站的防空作战任务。

外苏和克夫是相邻的两个防区,位于河(内)友(谊关)铁路中段,均为援越物资列车必经之地,是美机的轰炸重点。高炮部队指战员到达防区后,迅速进入阵地,制定作战方案,与兄弟部队一起布下了严密的对空火网。

11月3日15时,3营各连先后发现4架美国F-105战斗机直扑外苏地区,接着又发现第二批4架 F-105战斗机也压了过来。不一会又发现第三批4架F-4和4架F-105战斗机在附近策应配合。营长乔兴义根据美机各批次间隔距离较大的情况,毅然指挥各连首先对第一批美机集中火力射击,然后转移火力迎击第二批美机。1架美机被击毁,2架被击伤,余机逃窜。这时,各连炮口对准在附近策应的4架F-4飞机,又取得了击落1架、击伤1架的战果,有力地支援了兄弟连队。战场上的硝烟尚未消散,美1架RF-101侦察机又从东北方向进入防区进行效果侦察,亦被一举击落。与此同时,独立1营在克夫也首战告捷。这次出国第一仗,人民海军高炮部队协同兄弟部队共取得击落击伤美机各3架的战果,大大增强了出国作战部队的胜利信心。

侵越美机受到沉重打击后,美空军为了摧毁高炮阵地,竟不惜使用各种杀伤武器,包括气浪弹和子母弹,战斗更加激烈和残酷。气浪弹是以气化燃料爆炸后形成的超压来杀伤破坏目标的炸弹,有效杀伤面积约为直径40米。子母弹是由弹箱装进大量小型炸弹构成的集束炸弹,每个弹箱装300多个触炸和延时爆炸的小炸弹,弹壳表面嵌铸有许多珠形弹丸,炸碎后四散飞迸,大面积杀伤有生力量。在战斗中,人民海军高炮部队尽管几次出现较大伤亡,但只要还有一门炮、一个人,就坚持战斗到底,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967年6月7日,高炮独立6营1连被调往克夫防区,掩护克夫车站的安全。1连进驻以后,在头10天时间里,和兄弟连队一起先后击落、击伤美机各8架,保卫了转运站的安全。8月4日,美空军20架F-105战斗机由正东方向进入。前4架转向东北迂回佯动,后16架临近克夫车站时改为4机一批,从东北、东南两个方向对转运站和高炮阵地攻击。当1连射击第三批时,清楚地看到美机投下的炸弹直冲阵地而来。1连战士沉着迎战,1架美机当即被击中栽了下来,同时炸弹也纷纷落地。2枚气浪弹在距离炮三班仅5米处爆炸,掀起的泥土把掩体全部埋住,8名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大家赶来扒开被覆盖的掩体时,只见三班的战士一个个都还坚守在自己的战位上:班长郭振祥紧握手旗杆,指向美机来袭的方向;一炮手王永明双手紧紧地握着方向转轮,一只脚踩着击发板;五炮手茅张贵依照保持着装弹的姿势……只有七炮手陈玉飞还剩下一口气,两手紧紧地抱着一夹炮弹。当人们大声呼唤他的名字时,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烈士们虽死犹生的英雄群象,使赶来营救的战友和越南群众无不痛哭失声。

在入越对空作战中,人民海军高炮部队运用毛泽东关于“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歼灭战思想,采取了集火近战歼敌的原则,取得了重大战果。所谓集火,是指集中一定范围内的火力打击来袭敌机中的1架,打掉1架再打另1架。所谓近战,是指防区范围内的各连火炮,把要打击的敌机放进到最有效的射程之内才开火。但刚入越作战的部队,在与数量庞大、性能优势、战法多变的美机较量过程中,往往不能坚持集火近战歼敌的原则。有的担心:“集中打1架,另1架(或几架)敌机投弹,怎么办?”有的还担心:“我近敌也近,我准敌也准,敌伤我也伤,不如分火远战,打不掉也能轰跑”。

正因为在新的条件下对如何坚持集火近战原则在认识上不一致,所以有几次战斗打成了击溃战、消耗战。根据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部队领导组织全体指战员从思想认识上、战术技术上作了深入的讨论和切实的改进。主要做法是:

(1)适时调整兵力部署,为集火近战创造有利条件。如高炮8团在一个多月中,根据敌机进入方向的改变,先后转移营、团指挥所4次,炮阵地15个连次,探照灯6个站次,随时形成火力拳头。1967年10月5日的战斗中,与兄弟部队一举击落美机4架,击伤3架。

(2)敌机批次再多,始终坚持一次集火只打1架。高炮2团3营、独立6营几次战斗坚持了这一条,都取得了重大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