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言行相顾,心迹相符,始终不二,幽明无间。易世俗所难,缓时流之急,置身于千古圣贤之列,不屑为随波逐浪之人。
[译文]人生在世,讲话和行动要互相照应,存心与行为要互相符合,从始至终都不改变,无论是暗处还是光天化日都没有间断,世俗之人认为难以做到的事情可以轻而易举做到,缓和时下俗人心口不一之急流,可以从容舒缓、没有贪求。要立志向古今圣贤看齐,走向他们的行列,并肩前进;而不屑于做一个没有原则、和世俗同流合污、随波逐流的凡人。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心理学家认为,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有则笑话: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了。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影响大众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种意见的人数多少,而不是这个意见本身。人多本身就有说服力,很少有人会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一教条紧紧束缚了我们的行动。
就人间的是非曲直、人们的好恶成见来说吧。某人说某一事物可以,是基于人们都认为可以;说瞎掰,是基于大家都说瞎掰。
人生的价值在于自我,而不在于别人怎么看。人生虽短,价值无限,告诉人家你是独一无二的,你就是你,你成就你。
第三十七节 人的临危不乱是在平时养成的;人要在临死前不害怕,平时要看破人生
[原文]欲遇变而无仓忙,须向常时念念守得定;欲临死而无贪恋,须向生时事事看得轻。
[译文]一个人想要在一场大变故面前不张皇失措,就应该在平时守住每个念头;一个人要想在面临死亡的时候不贪恋生命,就应该在活着的时候看开一切事情。
人的个性不仅具有可塑性,同时也具有相对稳定性,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要使不良个性得到改造,不是轻而易举、朝夕可就的,而需要长期的锻炼和坚强的意志才能达到。
比如临危不乱,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很多人都在追求这个境界。什么是临危不乱呢?简单地说就是遇到棘手的问题能做到不慌不忙。怎样才能做到不慌不忙?人遇到事情,心态和平时不一样。特别是面对危机时能做到从容,更加不容易。只有平时养成了从容的习惯,到关键的时候才会临危不乱。
没有见过大场面的人,一到人多的场所,就会“乱”,周身不自在。克服这种心理的方法是把所有的人都当做朋友,点点头,大声招呼,别人自然也会致以回报。虽然他可能永远也无法想起曾经在哪儿见过你,但是你却因此消除了紧张。
“欲临死而无贪恋,须向生时事事看得轻”是什么意思呢?养生是为了求长寿,追求功名财富也是为了享乐有限的人生。但有一点,任何人都无法避免,那就是死亡。正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那人生最终岂不都是一个悲剧?所以,不把生死悟透,就永远不知道人生意义的要旨所在。
世上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生是我们的开始,死是我们的结束。死亡是生命最后一个过程,有它的存在,生命才得以完整。
生老病死是生命进程中的必然规律。既然死亡无法避免,那么就让我们把死亡当做伴侣,永远不要害怕面对它。很多人惧怕死亡,事实上他们也从来没有真正痛快地生活过。
第三十八节 小善,做得多了就是大善;小恶,做得多了会变成大恶
[原文]尘许?檀彻底香,勿以微善而起略退之念。毫端鸩血同体毒,莫以细恶而萌无伤之芽。
[译文]即使只有微尘大小的?檀,也完全是一片芳香;我们行善也是这样,不能以为善行很小而生起忽略后退的念头,渐渐扩充,善行就会越来越大。像毫毛末端一样微少的鸩血,也从里到外全体都是剧毒;恶业就像毒药,不能以为恶业很微细而萌发无伤大雅、没有妨碍的念头,如果任其发展,很快就会成为大恶。
有些善事,看起来不大其实意义重大。让座也是一种美德,一种文明的行为。让座,看起来是小事,不就是放弃片刻舒适,在拥挤的车厢内多站几分钟么?但就是这么一让,却需要极大勇气:你必须克服惰性和自私,对需要座位的人体现出尊重和关怀。这种行为无声无息中传递关爱的同时,在人们的心中播下一颗善的种子,这善的种子,可以慢慢生根、发芽、传播,人们的善良将如大树般扎下坚实的根基。
有些不好的事情看起来小,其实不小。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人们常常外出旅游,这本是件非常惬意的事。可在一些旅游景点,我们常看到这样不和谐的“风景”:乱丢垃圾,随地吐痰,插队买票,肆意破坏景观等。种种不道德的行为和愚昧粗劣的表现,真是大杀风景,让人生厌!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天真的孩子看到地上有一毛钱,他捡起来快乐地跑到妈妈身边说:“妈妈,我捡到了一角钱,去交给警察叔叔找到它的主人吧。”妈妈说:“这只是一角钱,不要去管它,别弄脏了手!”孩子不得不扔掉他捡到的钱,似懂非懂地走开。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也许是这位妈妈以为此善太小不值得去做,于是也不让孩子去做。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尴尬,比如,有人掐了公园花坛的一枝花,有人阻止他,说不应该这么做,那人却说:“我只是摘了一朵花,又不是什么大的过错,何必如此大惊小怪呢?”你若再开导他,他会说:“此事与你无关,你最好别管。”你再说多了,或许还会有几句更不中听的话等着你甚至收获几个拳头。
不错,有时有些事情确实是很小很小,即使是这样,难道我们就可以因恶小而为之或因善小而不去为之吗?我们已经懂得“积沙成塔”的道理,我们也应该知道小善集多成大善、小恶积多变大恶的道理。
善恶的大小,从本质而言并无大小区别,善就是善,恶就是恶。我们不应因某人捐出一个亿就说他是大善,某人只捐了一块钱就不算什么善。一个亿万富翁捐出的一百万,不一定就比一个乞丐捐出的一百元善心大。
有时我们看到的只是事物的端倪,而没有看到它的全部,善恶之事乍看起来虽小,但事实上并非那么小。小善,一不留神可能就是大善,同样,小恶,一不小心也会变成大恶。你若明白了这个道理,当我们遇到小恶、小善的时候,还能随心所欲地去决定为之或不为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