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学院
1718800000087

第87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

【大意】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使人败亡。

居安思危已成为现代管理学的一句名言。在你事业达到辉煌顶点的时候,若你便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当你醒来之时,发觉你已跌落于深渊。世界发展很快,若一停下前进的脚步,就会被别人超过,落后于时代。只有居安思危,前进再前进,你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

一天早晨,老鼠打算出门找点吃的。它非常小心地先向四周观察一番,发现离它两步远的地方有一只鼬鼠。

“好险啊!”老鼠叫起来,“我得让它先过去,免得我变成它的午餐。”

突然,不知从哪儿跳出一只气势汹汹的灰猫,它像闪电一样扑到鼬鼠背上,紧紧咬住了鼬鼠。

老鼠看到这一切,松了一口气,不禁对自己说:“现在我可以放心大胆地散步喽!”

老鼠高兴地甩着尾巴,大摇大摆向前走去。但是,仅仅就高兴了这一下,它就落到了这只灰猫的爪子中,也失去了生命。

老鼠由于没有危机感,最后祸及其身,成了猫口中的食物。

若是一个企业没有危机意识,就会安于现状,当然更不会进步。

企业光荣的历史不能一直缅怀,因为历史是过去,而我们面对的却是现在和未来,如果一直沉漫在过去当中,吃老本,那么你很快就会丧失竞争力。

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有句古话,叫“富不过三代”。台湾大富豪王永庆认为,创业者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克服一切困难,最后成功了。成功后,自然而然地松懈下来,养尊处优,无危机感和风险意识,久而久之,一种自满情绪弥漫在公司内部,过去奋斗、挣扎时的那种紧迫感逐渐消退,许多人会认为自己应该有享受成功的权利,从而企业失去了初创时的活力。由于抵挡不住竞争中的横逆,离败亡也就不远了。

这是对“富不过三代”的一种注解。

观察一下古今中外企业成功事例,不难发现,他们哪一个不是白手起家,从无开始的?但是,当他们把辉煌的事业交给他们后代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今不如昔,甚至会日落西山。究其原因,是他们的继任者“崽卖爷田不心疼”,而导致家业的衰落。

有些企业,在创业初期,因规模不大,往往采取“家长制”的管理方法,企业老板一竿子插到底。这样的管理风格,随着企业的发展很容易得到强化。企业老板把过去的成功等同于现在,把昨天的智慧等同于今天,把昔日的威望强行于眼下。企业决策缺乏制约,再大的风险、再多的投资也是一个人说了算,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和集体决策机制,企业越发展,就越容易埋下危机和衰落的种子。企业老板个人素质的提高应跟上企业发展的需要。随着企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如何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运作资本、加强管理等等,是企业老板的基本功。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是一个成熟的“舵手”,他应该既能组织好内部的“划船队”,又能组织好社会上的“拉拉队”。成功的企业老板往往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操作阅历中形成了自己的经验和思路,这些东西要打破是很困难的。然而,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企业如果不懂得尊重市场变化规律,掌握消费动向,不能用新的眼光、新的方法去处理所面临的新问题,则难免会令企业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由于企业的成败与企业老板的身家性命连在一起,对外人不放心的戒备心理,使得许多老板从创业开始就在企业内部搞家族式管理。比如,在S集团,总裁的儿子是董事长;在F集团,总裁的妈妈是二把手……家族式管理,使企业内部缺乏公平竞争机制,很可能是外行领导内行;家族式管理很可能滋生腐败和官僚。曾轰动一时的某品牌商品在市场走红后,老板有意放权,撒手给部下干,结果两年换了四任总经理,每次都得他来收拾烂摊子。后来才发现,所欠下的5,000多万元债务,许多是内部勾结造成的,如有人拿了一笔回扣就走。企业老板成功以后,既不可贪大,也不可贪多求全。有理智才能战胜自我,而不至于“一失足成千古恨”。或许这就是居安思危的关键所在。在西方经济理论界,有一条跟“黄金分割”很类似的规律,一家成功的企业,其80%的资金应集中于某一行业,在对该行业的开发中,至少应有80%的资金应集中于某一类主导产品,这条定律完全可以提供给企业领导们比照一下的。

有些企业,他们的员工都很优秀,可是过于安于现状,或者因为机构的体制,使得他们不大愿意努力地工作。

阳极生阴,阴极出阳。企业在它抵达事业辉煌的顶点时,往往就潜藏着失败的危机。

挫折、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企业领导们不知道成功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企业最终要强大,要保持旺盛、持久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必须居安思危。

20世纪80年代后,计算机市场因其带来的利润非常可观,有许多公司纷纷加入这一行业,想与IBM公司一比高下。可是,IBM公司的实力太强,单打独斗,没有一家公司是IBM的对手。于是,这些公司就有点类似于中国战国时期燕赵魏等众国对付强秦一样,联合起来,从四面八方向IBM公司发起围攻。

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竞争对手们简直奋不顾身地大作广告,目标都是为了打败IBM。整个计算机行业1982年的广告费用不到10亿美元,到了1984年,在这场围攻IBM公司的大战中,计算机行业在广告上的开支就已突破了30亿美元,大大超过了轿车和香烟的广告开支。

虽然竞争者的攻势很可怕,但是IBM公司并未立即四面还击,而是采取了自我攻击、超越自我的战略。因为这时的IBM公司已今非昔比,实力雄厚。只要能自我完善,使竞争者找不到突破口而徒劳无功,那么就胜券在握了,不必跟竞争者“一般见识”。

IBM的自我超越策略是“要比IBM更价廉物美”。公司不断淘汰过时产品,推出新型优质的产品。市场上,IBM公司的新产品不断涌现。首先推出的是XT型个人计算机。它装有一个硬盘驱动装置,能够存入5,000页的图文资料。接着,装有全新微处理器的AT型个人计算机取代了XT型个人计算机。《华尔街日报》对此评论道:“AT型个人计算机为它的竞争对手和自己的产品带来了一股压力。AT型计算机功能显著,价格便宜,它的市场销售潜力巨大。这迫使IBM的对手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产品和战略。”甚至业内有人预言,一年之内,AT型个人计算机的销售量将超过第一代个人计算机和XT型个人计算机销量的总和。

IBM推出的AT型个人计算机使竞争对手们无可奈何。在计算机行业首届贸易展销会上,IBM的竞争者们没有一个能拿出能与AT型个人计算机相抗衡的新产品。《纽约时报》评论说:“在展览会上,IBM的产品没有受到任何挑战。”连一向自负的苹果电脑公司总裁约翰·斯卡尼也不得不承认,在个人计算机领域内,IBM已经设置了一堵高大的墙,使别人难以逾越。

IBM新产品的出现使整个计算机行业都感到了危机。于是没过多久,那些曾经刊登过攻击IBM公司广告的新闻媒介纷纷转向报告竞争者的损失情况。

例如,原先气势汹汹的雷森公司看见大事不妙,连忙抛弃了数据分析公司,结果税后亏损额仍高达9,500万美元。皮特尼·波斯公司亏损2230万美元,并放弃了文字处理机的生产;老鹰计算机公司、幸福系统公司、哥伦比亚数据公司等都出现了大量亏损;而计算机设备公司、奥新伯尼计算机公司则损失惨重,最后不得不倒闭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