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什么对自己才是有价值的
价值就是对自己的必要程度
下面,我将介绍佛教对于“价值”的理解。虽说是佛教,但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各宗各派的佛教,而是佛教之根本——释迦牟尼的教诲,所以我所介绍的其实也是佛陀的思考。
请大家首先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经常在使用“价值”这个词语,那“价值”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呢?
所谓“价值”,其实是指一件东西的必要性的程度。因为答案如此简单,我担心会被人们轻易忽略。
但是,请大家务必把这句话牢牢记住。若非如此,我们的人生中可能会遭遇许多不幸。即使有些东西完全没有价值,也可能会被不负责任的人说成是具有极大的价值。此时,我们若能仔细考虑这件东西对自己的必要性,就能明白:这件东西对我没有用处,即便是无价之宝,但对我来说,甚至连一日元都不值。若没有这种思考问题的态度,我们的生活可能会很困难。
世俗的看法:稀有的物品价值大
那么,所谓有价值的东西到底是些什么呢?
若是从必要性这个角度出发,那空气、水、阳光等都是最必要的,人们离开它们其中任何一个都无法存活。所以,这些东西在我们眼中应该有最高的价值。
但是,奇怪的是,现在的人们常常会觉得这些东西完全没有价值。结果,本来水资源丰富的日本,如今也落到了只能向他国买水的地步。
金、银、珍珠、宝石等,从很久以前就被视为价值连城的宝贝,不是吗?因为从现在发掘的古墓中出土的陪葬物里也有金银等器物,说明古人就很重视金、银的价值。这些金银与珍珠、宝石都被认为具有极高的价值,但阳光却被视作没有价值,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金银珠宝很稀有,人们想要却不能轻易得到。我这样说,很好理解吧?物以稀为贵,因为稀有,所以显得有价值。
但这种价值并不是因为人们非常需要它们而产生的。只是因为很多人都想要,但是又无法轻易得到,所以才会显得这些物品有如此大的价值。
一枚二十克拉左右的钻石戒指,售价可能是天文数字。为什么呢?因为有很多人都想要这枚戒指。人们平时戴的钻石戒指,大多是这种一克拉左右的小钻戒,所以大家都不满意,都想要更大的钻石戒指。但是,如此巨大的钻石在地球上极其罕见,人们都想要却得不到的结果是钻石戒指的价格高得离谱。
但是,请大家在自己心里想一想,钻石戒指真的是如此不可或缺的吗?没有了金银,没有了珍珠、宝石,人就会因此而死亡吗?不是这样子的吧!有没有钻石戒指,其实都无所谓,不是吗?戴宝石什么的,根本就不必要。
借此机会,我请大家好好考虑一下这种现象。
人们常常只看重东西的价值,但对它“是否必要”这个问题毫不关心,反而赋予一些不必要的东西以价值。所以,我认为世人的价值观还是很肤浅的。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应该是些“非常必要”的东西。
如果有人从地上捡了一片落叶,问我:“这个东西一百日元卖给你,要不要?”我当然不会买,因为没有必要。有谁会掏钱买这种没必要的玩意儿?但若是拿出的东西是我们的必需品,我们就会说“好啊”,然后立刻把它买下来。因为这件东西对自己来说确实值一百日元。但是,人们往往不考虑物品本身的“价值”就已经决定了一件物品的价值。
佛教的看法:无用之物毫无价值
不是说,别人有的东西我就一定要去买。对自己没有必要的东西就没有价值。这就是学问。
对于我来说,无论酒卖得多便宜我都不会去买。机场免税店里的上等酒卖得的确比普通商店便宜得多,但对我来说没有任何价值,因为我从不喝酒,所以我也不会去买。我若是说“大家在机场免税店里买的酒很便宜,所以我也买一点吧”这种话,而自己又不喝酒,不是很像个傻瓜吗?
我们在生活中必须思考:有一样东西,即使对田中可能有一万日元的价值,对铃木有两百日元的价值,但如果对我来说毫无用处,那么这样东西可能对我来说一钱不值。
金、银、珍珠、宝石等这些东西都不是完全不能失去的,但在人们眼中却有着极高的价值。如果从佛教的角度出发思考这个现象,就会觉得这个现象非常奇怪。
海水对于人来说是必要的吧?但却没有价值。海水中的盐是必要的。此外,因为很多种鱼类也离不开海水,所以海水是必要的。但如果有人舀了一些海水出售的话,又有哪个会购买呢?所以海水没有价值。这是从价格上说,海水是没有价值的。相较之下,倒是金、银、珠宝这些物品有着很高的价值。
直接认同没有必要的东西就没有价值吧!我的意思是,根本不用去思考一样东西是否有价值,有多少价值的问题,只需要赋予必要的东西以价值就可以了。同时,大家也可以考虑,所谓“必要性”问题也是因人而异的。
但是,尘世的人们很容易受到世俗价值观的蛊惑。所以产生如今这种状况:无论一件东西是否必要,人们容易得到价值就低,不容易得到价值就高。这样的思维方式还真是非常具有逻辑性。因为如同空气这种东西,虽然有很高的价值,但在尘世的价值很低。
然而,问题产生了。“金、银为什么会有价值?”因为佛陀认为这种现象不符合逻辑,所以也就没有深究。现今社会中,制作过程中需要用到金或是钻石的制品有很多,这种情况下,金与钻石都是有价值的。但是像首饰这种东西有着很高的价值,却又不属于之前的那种情况了。
价值的大小并非一成不变
现在为止,我就判断价值的标准,也就是价值观进行了说明。但事实上,判断价值的标准并非一成不变。
价值到底应该用什么标准来判断呢?
我认为,价值的大小,应该以必要性作为判断的标准。但是,一件东西的必要性通常是变化的。所以价值也会随着必要性程度的变化而变化。
首先,我想说的是,判断价值最重要的标准不是数量多少,而是是否必要。比如说,一个人有很多钱,但没了空气会怎样呢?没了饮用水又会怎样呢?商人为了积累钱财而建造了工厂,虽说赚了很多钱,但把空气污染得一塌糊涂,那结果又会怎样呢?
所以,我们应该赋予必要程度高的东西以较高的价值,而必要程度低甚至不必要的东西赋予较低的价值。
宝石之类的东西,即使没有,人们也不会因此而死亡,所以便宜一些会比较好。金项链之类的东西也是一样的道理。但是现实生活中,二十万日元一条的金项链常常让人们趋之若鹜,为之疯狂。但是如果一条金项链只卖一千日元,我估计就没人会想去买了。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现象,为了得到金银钻石这种东西,人们甚至驱使孩子们像奴隶一般辛苦地工作。一颗耀眼的钻石让许多人承受痛苦,让贫困而又想得到它的人们废寝忘食地工作。若是把金银等东西的价格降低,或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如果人们能够认识到“比起金和银,铝的作用反而更大”,那就有可能改变现状。
从理性的角度看待价值
我们多会赋予一些必要性程度不高但极其稀少的东西以很高的价值,例如古董,没有任何必要性,可能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会有点帮助,但无论如何也谈不上“必要”二字。但是,我们总是以“物以稀为贵”的理由赋予它极高的价值。
从佛陀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偏离理性的行为。因为所谓必要性的判断其实就是理性的体现。
一个人若是两天都没吃饭,突然看到了一个小饭团,虽然这种东西在便利店里只卖一百日元,非常便宜,对那人来说却有着极高的价值。这种时候,即使让他用很多钱去买他也会照做的吧!因为这一时刻,饭团的必要性程度非常高。
人们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去购物,即使花了很多钱也绝不是头脑不好的表现。重要的是人们买到的商品是否符合“必要”这个标准。
过分追求高价值的社会
价值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下面,我来分析一下“价值经常变化”这个问题。
我们所说的“价值”既不是亘古不变的,也不是遵循某种法则变化的。价值既不能由人来管理,也不能人为抑制,而是随着情况的变化非常任性且不谨慎地变化着的。用英语来说,就是“unrestrainedvalues”(无法抑制的价值),也可以说是“偏离理性的价值无法无天”。
世俗的价值由主观决定
这里要考虑的第一个重点就是“情感”。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一经出现就立刻具有价值,这中间都是人们的情感起了作用。所以,情感对于一样东西的价值有巨大影响。
“物以稀为贵”的价值观,只是人们被情感驱使,赋予了尘世某样东西过高的价值而已。随后,这样东西的价值便被欲望、虚荣、傲慢等因素确定下来。
但是,一样东西的价值被情感因素决定,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吗?
商场里,名牌商品总是异常昂贵。即使其本质与其他商家的一模一样,区别仅仅是贴上了意大利或法国的名牌商标,便意味着它被赋予了更高的价值。
为什么这些东西会卖得这么贵呢?还不是因为社会中充斥着虚荣与傲慢嘛!我觉得这些名牌好像在对我说:“我的制造商很伟大,你们什么都别说,乖乖照买就是了。”
文具用品中,高价品如万宝龙的钢笔,价格可以高达数万日元。难道是因为一百日元一支的圆珠笔不能用?这种万宝龙钢笔的价格只不过是尘世的评价而已,完全不客观。也许比起一百日元一支的圆珠笔来,万宝龙的钢笔品质可能确实会好一点,但书写的功能不会改变。
尘世中“人的评价”是非客观的评价。我们常说的“这样东西很贵”并不是客观的,而是带着情感的。
另外,社会上有些“高价”的产生是基于权威、偶像以及名人的评价而得来的。我们常常会认为权威或是名人赞赏的东西有很高的价值。
我们经常看到,会有店主宣传自己的饭店“某名作家曾在此用餐”,于是渐渐地这家饭店的口碑也会变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而且在这家店里,即使料理的价格很高也没人会抱怨;即使味道普通甚至不好吃,大家也会想着“毕竟是名人也来的店”,进而觉得心满意足。
亚洲文化的流行
在过去,亚洲人对于亚洲的文化不是很感兴趣。
但是,自从西方人评价过亚洲文化之后,一夜之间,亚洲人便开始赋予亚洲文化很高的价值。结果,一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视亚洲文化的人,突然开始高调宣扬亚洲文化,同时开始出版介绍、研究亚洲文化的书籍。
在日本,佛教中的“禅”非常流行。不论是政治家还是偶像明星,一旦遭遇挫折便去禅寺参拜祈福,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做是一种时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事实上,这也是受了欧美人影响的结果。
不熟悉佛教的欧美人,肯定也不知道究竟什么才是“禅”。但是他们一副自以为很了解的样子,出版与“禅”有关的书籍。事实上,这些与“禅”有关的英文书籍内容一塌糊涂。即便如此,还是会有人因为“禅在美国很有人气”而去禅寺,因而在日本,“禅”也人气渐长。这难道不是很可悲的事情吗?
完全颠倒了,不是吗?应该是日本人自己研究、评价自己的文化,然后向世界宣扬传播,最后得到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认可,之后觉得满意。但现在这种现象,不仅日本,在亚洲各国都能看到。
“权威”影响价值的客观性
现今社会的价值观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在向着一个奇怪的方向发展。其原因之一就是权威的存在。
比方说,我们说不出任何理由,但就认定白种人很厉害。到底哪儿厉害了?没有任何根据,只是情感上这么觉得而已。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观便会渐渐崩坏。
过去,文化厅曾有计划地将国宝“阿修罗像”高度复原出来。通过X光摄影、显微镜照相,精确计算每个一毫米的正方形点,最后把所有结果整合起来,制作出了连颜色都高度仿真的仿制品。
仿制品完成之后大家才发现,“阿修罗像”色彩极为艳丽。结果说明了日本的文化也是很重视豪华的,而不是最初开始就制作所谓重视“恬静惆怅、朴素优雅”的简朴艺术品。
只不过原来的“阿修罗像”随着岁月的流逝,蒙上了厚厚的灰尘,表面的金箔也渐渐剥落。之后,西方人看见了这个黑不溜秋的佛像,便评价说:“日本人与我们不同,他们的艺术是从质朴中发现美。”不过就是蒙了一层灰嘛!
确实,因为佛像很雄伟,即使金箔剥落了也仍然具有巨大的魅力,但它本来并不是这样黑不溜秋的。若是仔细观察的话,佛像的腋下与衣服内侧还残留着金箔。所以,若是仿真品的形象流传开来,那个制造佛像的时代的全貌不也就清楚了吗?
但是,由于研究者与他人的评价,我们甚至都从佛像中看到了“恬静惆怅、朴素优雅”这一点。但事实上,真正的“恬静惆怅、朴素优雅”与日本古代佛教艺术还是有距离的。
拥有独立的价值判断标准
有时候,人们即使被世间批判,个人的情感还是能感受到很高的价值。尘世的人们可能会取笑说:“那个人在干什么?适可而止吧!”但是,他本人却不会因此罢手。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都会让人沉迷其中,而起因都是“情感”。
此外,自己偶像的评价也可能会成为判断价值的标准。但是,我想提醒大家,即使世间给予了很高评价的东西,自己也要怀着“真是这样吗”的想法怀疑一下。
再说音乐,有些音乐受到了包括自己偶像在内的很多人的广泛好评。但是,我们自己不能被这些评价影响,应该亲自去听、去判断,再三确认自己是否真的被感动了。
绘画也是如此。在我个人看来,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索然无味。但是,尘世的人们还是赋予了这幅画极高的价值。
《达·芬奇密码》这本书,读完之后我觉得不是很有趣,只有结局比较幽默。但人们非但没有注意到幽默的一面,而且有些组织还严厉批判这部作品。我认为,作者只是怀着娱乐的心态创作了这部作品,没有必要因此批判吧!人们是通过情感发现价值的,其实作者也只是在那里“玩”而已。若是让作者本人知道了这些事情,估计也会笑个不停吧。由此,我们可以感觉到,世间的评价与价值判断正在变得越来越奇怪。
人云亦云的生活让人感到疲惫
让我们思考一下关于他人的评价吧!
一个人的时候往往无法判断价值。从小事物到大概念,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们想象一下:在很险峻的山峰上生长着濒临灭绝的珍稀植物。虽然我本人不会很关心,也不会想它是否珍稀,但即便不是出于植物学家的角度,我也会有“总之,先去看一下”的念头。
食物也是如此。有些食物据说对人体非常有益,但是只有一个人的话,就完全不明白它有什么价值。
人们就是这样,一个人无法判断事物价值的事例比比皆是。这种时候,我们就会听凭情感附和他人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