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灭了六国,统一中原以后,发布了一道命令说:“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的国王都不守信用,他们今天跟秦国订盟约,明天就背叛盟约,因此我才去讨伐他们。依靠祖宗保佑,我现在已经讨平了他们,天下安定了。我的名号如果不改变,依旧称王,显得和六国的国王没有多大区别,所以请大臣们议论一下,我现在应当用什么样的称号才好。”
丞相王绾(wǎn)、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提议说:“古时候的五帝只掌握一千里左右的地方,现在陛下已经消灭六国、统一天下,这是五帝不能与陛下相比的。我们听说古时候有天皇、地皇、泰皇,数泰皇最尊贵,所以我们认为陛下称泰皇最恰当。”嬴政听了以后,略一思考说:“你们说得很好!我看泰皇的‘泰’字可以不要,取他的‘皇’字和五帝的‘帝’字,两个字合起来,称做皇帝,这样才能显示我的丰功伟绩。我是第一代皇帝,就叫始皇帝,以后我的子子孙孙以世来计数,二世、三世、四世,一直传至千世万世。”从此,中国历史上就有了皇帝这个名称。
统一以后,天下应当如何治理?丞相王绾对秦始皇说:“六国诸侯刚刚被灭不久,原先的燕国、齐国、楚国离咱们的京城都很远,如果不在那里分封王侯,恐怕那些地方很难控制得住,您不如把几个皇子分封到那些地方去做王,协助陛下统治天下。”
廷尉李斯反对王绾分封的建议,他说:“当年周武王得到天下以后,曾经大封子弟功臣为诸侯,后来诸侯之间关系越来越疏远,互相混战,像仇敌一样,周天子也无力加以禁止。如今陛下统一了天下,可以在全国设置郡县。子弟功臣多多赏赐些赋税钱财,不要分封诸侯,这样您就容易控制他们啦!”
秦始皇决定采纳李斯的意见,他说:“以往天下苦战不休,都是因为分封诸侯王的缘故。现在天下安定了,再分封诸侯王,又将会种下战争的祸根。我认为廷尉的建议是对的。”
于是秦始皇把天下划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设县。每个郡都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三个官长去治理,即郡守、郡尉和郡监。郡守是一郡最高的行政长官,统管一郡的重大事务。郡尉是管理治安的,全郡的军队由他统领。郡监执行监察方面的事情。
地方上的治理办法确定了,中央政府的组织机构也逐渐定型。秦始皇规定中央朝廷里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廷尉、治粟内史等几个重要的官职,协助皇帝治理国家。丞相设两个:左丞相和右丞相,都是皇帝的助手,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御史大夫负责掌管重要的文书和监察;太尉主要掌管军队;廷尉掌管司法;治粟内史掌管租税收入和国家的财政开支。所有这些官员都归皇帝任免和调动,从国库里领取薪俸,一概不得世袭。
秦始皇建立的这一套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后来各个封建王朝所实行的政治体制,大体上是在秦制的基础上逐步演变的。
秦始皇下令,把原来六国的兵器全都收缴到京城咸阳来。当时的兵器大多数是用铜制成的,他叫人把这许多兵器都回炉熔化,铸成了十二个大铜人和许多铜钟。大铜人的名称叫翁仲,按当时的尺寸、斤两,铜人高五丈,脚有六尺长,每个重二十四万斤,把它们树立在咸阳宫殿前面的两侧,象征着秦始皇灭亡六国统一中原的伟大功绩。
战国时期,商业已经相当发达,货币的使用已经很普遍。但是各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都不相同,齐国的货币样子像刀,赵国的货币样子像铲;货币计算的单位也不一致。秦始皇规定:以后一律使用圆形方孔、每个重半两的铜钱,各国的旧货币全都作废,不许再在市面上流通。
原先六国的度量衡也是不统一的,尺寸、升斗、斤两等,长的长,短的短;大的大,小的小;轻的轻,重的重。在一个国家买一尺布,到另一个国家也许只能算八寸。在这个国家买一斗米,到那个国家就成了九升。这个国家里一斤重的东西,在那个国家里就成了十四两。度量衡这样乱,和一个统一国家的政权当然不相适应,对人们的生活也太不方便了。秦始皇下令规定了统一的度量衡,全国的尺寸、升斗、斤两都得一律,不许乱来。
原先六国的车辆和道路也各不相同,车辆有大有小,道路有宽有窄。在统一的局面下,这样也显得太不方便了。于是秦始皇又下令,一要“车同轨”,二要修驰道。“车同轨”就是规定车轴上两个轮子间的距离,一律都定为六尺。修驰道就是修筑从京城咸阳到全国各个重要地方的大路。大路路面一律宽五十步(每步六尺),路的两旁每隔三丈种上一棵青松。修了这样的驰道,全国的交通就方便得多了。
战国时期的文字也是不统一的。同一个字的写法不尽相同,形状各异,笔画有多有少。统一以后,这种情况对政策法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传播,都是一大障碍。所以秦始皇又下了“书同文”的命令。“书同文”就是统一文字的意思,政府规定了一种叫做小篆的字体,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标准文字。后来又根据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成一种比小篆更便于书字的字体,叫做隶书。隶书跟现在的楷书已经很接近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所实行的废分封设郡县,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等,都是有利于加强全国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的。这是秦始皇的巨大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