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
1712200000055

第55章 吴起事迹与兵法

吴起是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大约生于公元前440年,死于公元前381年,卫国(今河南濮阳一带)人,出生于“家累千金”的富有家庭。他为了在政治上谋求发展,四处奔走,不吝千金,结果却弄得家道破落,遭到讥笑和诽谤。吴起杀了诽谤他的人,只好从卫国出走,到了邻近的鲁国,投在儒家曾申(曾参的次子)门下。不久,吴起的母亲死了,他没有按儒家的孝道,回故乡奔丧,曾申大怒,与他断绝了师生关系。吴起从此改学兵法。公元前410年齐国进攻鲁国,鲁穆公用他为将,打败了齐国,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然而鲁穆公听信谗言,从此对吴起不信任了。吴起便到了魏国。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用吴起为将,讨伐秦国,夺得了秦的西河(今陕西大荔县以东地区)。在吴起参加灭中山国的战役之后,于公元前406年,任命他为西河守(地方行政长宫)。吴起在西河二十三年,从事军事、政治、经济改革,使“秦兵不敢东乡(向),韩、赵宾从”,而且“辟地四面,拓地千里”,为魏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由于治理西河的功绩,在魏文侯死后,魏武侯更加器重吴起。但是,他在与贵族商文争当魏相的斗争中失败了。加之他的仇敌大夫王错的挑拨离间,使魏武侯怀疑吴起,撤了他西河守的职务。

吴起在西河期间,改革兵制,建立了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常备军“魏武卒”。他还总结了丰富的战争经验和长期研究军事的一系列精湛见解,写成了《吴起兵法》。这是一部在军事史上与《孙子兵法》并列的古代军事著作,反映了他杰出的军事思想。现存的《吴子》六篇,虽然经过后人整理,但基本上还可以看成是吴起的著作。

吴起的战争观是服务于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他在战争的起源问题上,力图从社会方面去找原因;他把战争分为五种,初步区分了义战和不义之战,并提出了分别对待的办法,在战争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上,他提出:“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即既要重视政治,又要重视军事,国家才能巩固,还认识到军队作战,要取得人民支持,才能打胜仗。

吴起的战略战术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因素。他从战国初期的客观环境出发,很重视战争的准备。在指挥战争时,反对主观臆断,重视调查研究,了解敌人的情况。认为只有清楚敌人的兵力部署,才能选择其薄弱环节狠狠打击。同时,他也重视在战争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必须努力掌握从事战争的各种技能和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本领,否则就会在战争中吃败仗或送了性命。他从丰富的战争经验中,还总结了一些战争规律。如他指出了遇到敌人必须迅速进攻和必须避开敌人的各种情况,他从实战出发,重视了解地形,对行军和扎营提出了一些注意事项。

吴起的军事思想中,还有朴素辩证法的因素。他认为带兵作战要根据不同情况决定对策。在对待牺牲或保存自己的问题上,他认为只有不怕牺牲,勇敢战斗,夺取胜利,才能保存自己。而贪生怕死,不敢杀敌,结果必然失败,招致灭亡。在多与少的问题上,他认为以少可以胜多,在一定条件下,“一可击十”。

公元前383年,吴起被迫离开西河,投奔楚国。受到楚悼王重用,先任命他为楚国北部边防要地苑(今河南南阳)守,一年后,又任命他为令尹,执掌楚国的军政大权,实行变法。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政治上:提倡“明法审令”,使大家都知道国家的法令,以便贯彻执行;改革世袭制、分封制,规定分封的贵族只要传了三代的,一律收回封爵和俸碌,还废除了那些远房公族的宗室谱籍,取消他们“世卿世禄”的世袭特权,打击旧贵族,把住在京城的贵族迁到边远的“广虚之地”,精简国家机构,裁减冗员。

在经济上;下令“禁游客之民”,奖励“耕战之土”,使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得到保证,以保证生产发展。

在军事上:提出“厉甲兵以时争于天下”,要建立一支魏武卒那样的军队,由国君统一指挥,以便用它来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为了加强首都的防卫,把城墙由过去的两版加高到四版(今二丈二尺左右)。

吴起主持的变法仅一年,原来贫弱的楚国,开始富强起来。可是,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突然死去,以阳城君为首的一小撮旧贵族发动叛乱,包围王宫,用乱箭射死了吴起。吴起虽然被杀害,但他杰出的军事思想和变法革新主张,对后世都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