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生年不可考,死于公元前645年。管仲早年贫困,曾经过商,游历过很多地方,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由于齐大夫鲍叔牙的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相。在他相齐的四十多年中,深受齐桓公的重用。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成为春秋初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管仲在改革中,十分重视经济的发展。他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认为只有发展生产,才能富民足食,才能谈得上荣辱和礼节。他为了发展经济;首先打破了井田制的限制,采取了“相地而衰征”的进步措施,主张按照土地的好坏,分等征税,这就提高了质地较差土地的利用率,有利于生产的发展。由于齐国东临大海,他还积极提倡渔盐之利,采取渔盐出口而不纳税的办法,以鼓励渔盐贸易。设置盐官、铁官,利用官府力量发展盐铁业。并铸造和管理货币,重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此外还设“轻重九府”之制,根据年成的丰歉和人民的需要,来收散货物,以调剂物价的贵贱,达到通货积财,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为齐国称霸诸侯奠定了经济基础。
管仲在内政上还实行了“叁其国而伍其鄙”的政策。却把原来的行政组织加以整顿改组,制国为二十一乡,分为工乡、商乡和士乡(士和农在一起)三种,其中工乡三个,商乡三个,士乡十五个,另外,还制鄙(郊以外的地方)五属;分别设官管理。并划定士农工商“四民”的住处,按人户编制起来,不许他们任意迁徙和杂处,从而加强了国内的统治。
管仲在内政改革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实行了军制的改革,“作内政而寄军令”。这便是寓兵于农,兵民合一,把军事组织和行政组织统一起来,做到平时进行生产,战时可以打仗。办法是在十五个士乡中,每乡以五家为轨,十轨为里,四里为一连,十连为一乡,五乡为一军。每家出一人,五人为伍,伍有轨长,五十人为小戎,小戎有里有司,二百人为卒,卒有连长;二千人为旅,旅有良人;五旅一万人为一军。这样,十五个士乡就可组成三军,扩大了兵源,增强了军事力量。同时,管仲还采取可用兵器和铜铁赎罪的办法,以充国家军备。
管仲还设有一套选拔人才的制度,规定乡和属都要推举人才,否则就以“蔽贤”、“蔽明”之罪论处。并还规定士经过三次审选,可选拔为“上卿之赞(辅助)”,给少数庶人、平民以上升的机会。例如他就提拔和选用了出身低下的替商旅赶牛车的宁戚,当了大司田(农官)。
管仲上述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社会变化发展的趋势,客观上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对社会发展起了一定进步作用。
由于管仲的改革,数年之内,齐国国富兵强,在春秋初期,获得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主地位。在这期间,管仲曾协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相号召,领导各国诸侯合力抵抗戎狄部族的侵扰,曾出兵救邢、救卫、救北燕,对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免受落后部族的掠夺和蹂躏,也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总之,管仲在历史上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他的改革及其思想,都对后世起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管子》一书,现存有七十六篇,其中除了管仲的著作外,还保存有齐国的历史档案和后人对管仲思想言行的记载、解释和发挥。除此,还包括齐国稷下学者的一些著作,是我们研究管仲思想和战国时代齐国稷下等学派思想的一部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