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
1712200000280

第280章 爱国军冯玉祥

冯玉祥,字焕章。安徽巢县人。国民党军一级上将。积极抗日的爱国将领。

冯玉祥出生在河北农村一个贫寒的小泥瓦匠家庭。他的父亲当了兵,在军队里染上了吸毒的恶习,连他的母亲也染上了烟瘾。由于没钱买鸦片,母亲戒烟不久后就死了。童年的冯玉祥一直在穷困线上挣扎。他家弟兄七人,由于生活困苦,先后夭折了五人,只剩了他和哥哥。父亲供不起两个孩子念书,只好让哥哥一个人进私塾。哥哥念了不到一年,由于父亲军中有了吃军粮的缺。就退学当了骑兵。哥哥交给私塾的学费还可以读三个月的书,冯玉祥因此有了读书机会。他高兴得手舞足蹈,连先生用旱烟管敲他的头他都觉得疼得有趣。在私塾里,冯玉祥珍惜每一秒刻苦读书。三个月很快就过去了,他只好走出私塾自学起来。冯玉祥每天练习写字。家里穷,买不起纸笔,于是他想,如果用一根细竹管顶端塞上一束麻当作笔,冉找来黄土和上水当作墨水,这样不就可以在洋铁片上写字了吗?想到这里,冯玉祥马上动手做了起来,果然顶用!后来他发现在方砖上练字效果更好,于是就改用方砖。

不久,父亲退伍了,冯玉祥就补了父亲的空缺。当兵之后,他并没有去兵营操练,除了发饷时去军营报到一下,冯玉祥一直在家里读私塾,叫做吃“恩饷”。这也是当时人们抢着当兵的一个原因。冯玉祥在家里读了一年私塾后就走进了军营。在军营中,他依然没有间断学习。起初,冯玉祥不知学什么好,读的都是《施公案》和《水浒传》等小说。有不懂的地方,他就找人请教,然后再读,直到读懂为止。后来,冯玉祥又想读文言文,但是文言文对他这个只读过一年零三个月私塾的人来说是很困难的。他为此苦恼了好长时间。经打听,冯玉祥知道军营里有一位军医很有学问,就马上跑去求教。军医告诉他,必须读二三百篇古文,才能打好读古书的基础。于是,冯玉祥就开始大量阅读起古文来。他边问边学,从最简单的开始,每篇都要读懂并能背诵下来才肯放手。渐渐地,较难的古文也可以读懂了。在读古文的过程中,冯玉祥不仅提高了文字能力,而且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

冯玉祥整天抱着书本在军营里走来走去,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因为士兵们知道,说不定哪天打起仗来,自己的脑袋就会不翼而飞,所以他们混一天算一天,自己不读书,看见别人读书也觉得别扭。这些人看见冯玉祥读书就找麻烦。有时正当冯玉祥读书来劲的时候,他们就故意把蜡烛吹灭,并且骂冯玉祥,说他影响了他们的睡眠。冯玉祥并不与他们计较,悄悄地把书拿到军营外面的月光下去读。有一次,一个老兵喝醉了,撕了他的书,冯玉祥气急了,狠揍了老兵一顿。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动他的书了。为了不惹麻烦,冯玉祥做了一个木箱子,把书放在里面,无论军队驻扎到哪里都随身携带。夜深人静时,冯玉祥就把箱子里的书拿出来,把箱子放倒在床铺上,在箱子里点上一盏油灯,把头和肩膀缩进箱子,津津有味地读起书来,一读就是一整夜。

大量的阅读,使冯玉祥的认识能力和思想觉悟大大高出了当时一般士兵的水平,这为他以后成为著名将领奠定了基础。冯玉祥在军中的职位不断升高,由普通士兵上升为师长。他曾反对袁世凯称帝,讨伐张勋复辟,发动“北京政变”,将清帝溥仪驱逐出宫。在北伐战争中,冯玉祥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司令,取得了显著战功。冯玉祥一贯主张抗日,曾任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总司令,收复了许多失地,并将日军驱逐出察哈尔。抗日战争胜利后,冯玉祥又坚决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1948年,冯玉祥应中国共产党邀请,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从美国归国途中因轮船失火而不幸遇难。

周恩来总理曾这样评价冯玉祥将军:“从一个典型的旧军人,转变成一个民主的军人,他经过曲折的道路,最后走向新民主主义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