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
1712200000246

第246章 明代画坛四大家

在我国明代中期的画坛上,有四位最为杰出的人物,他们是: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吴门四大家”。

在四大画家中,居核心的人物是沈周,他曾做过文征明、唐寅的老师。沈周的画名很大,许多人能以得到他的画为荣,因此,向他求画的人多极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有时简直到了穷于应付的地步。文征明曾对别人说:“我的老师心地善良,谁向他求画,他都慷慨赠予,真是飘然世外的神仙。”沈周的朋友作诗云:“送纸敲门索画频,僧楼天外避红尘,东归要了南游债,须化金仙百亿身。”有一次,他为躲避索画的人,悄悄住进了苏州一个僻静的寺庙里,但还是有人打听到他的住处,一传十,十传百,许多求画的人不远万里来到庙里,直到沈周为他们画完为止。还有一次,有一位以卖画为生的寒士,因母亲生病没钱医治,就临摹了一幅沈周的画,找到沈周向他说明原因,求沈周题字,沈周二话不说,为他提字盖章,让寒士拿到市上去卖。

沈周,字启南,号个旧,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吴县)相城人。生于明宣德二年(1427年),卒于正德四年(1509年)。

沈周的祖父沈澄、伯父沈贞(又名沈贞吉)、父亲沈恒(又名沈恒吉),都是在当时有一定声望的能诗善画的人物。沈周从小受到他们的熏陶,除跟父辈学习诗画以外,还拜了名师进行指导。他和其祖父、父亲一样,从不看重功名,而是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绘画、诗文创作之中。在他还很年轻的时候,诗、画就已经非常好了。他的书法遒劲舒展,诗文“挥洒淋漓”。但最主要的成就是在绘画方面。

沈周最擅长画的是山水画。青年时,他取法于南唐著名画家董源,中年以后以元代负有盛名的山水画家黄公望为师,后来又学元代山水画家王蒙的笔墨,南宋马远、夏硅的布局、用笔、造型。总之他广采博取,继承发扬,终于创出了自己的风格。他在《庐山高图》中以其蓊郁深邃、坚实浑厚的笔墨画出了庐山的恢宏气势,感情奔放,成为一幅不朽的名画。

沈周的山水画大多描绘的是江南名胜佳景。如吴中的虎丘、天平、灵岩、张公山、善卷洞,常熟的“三桧”,镇江的金焦二山,浙江的雁荡山、钱塘江、灵隐寺等。同时,也工写意花鸟、蔬果画,多以重墨着色,雄浑扩展,生动传神。

沈周还创立了“吴门画派”。即以吴门(苏州)为中心,逐渐取代了宫廷绘画和浙派的地位,对明清山水画影响很大。

沈周一生中带过许多学生,但最让他得意而后来又较有名气的是文征明、唐寅和仇英。

文征明,原名壁,字征明,号衡山居士。于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年)生于常州,后长期居住在苏州。是苏州文坛画界继老师沈周之后的又一中心人物,人们称他和沈周是“吴派”两大家。沈周死后,文征明成为“吴派”的领袖人物。

文征明出身于官宦世家,父亲是位廉洁的官员,死后也没给他留下什么遗产,所以他家属于较为清贫的那种。但文征明却很有些自尊,他最怕的是别人对他的怜悯。有一位叫史俞谏的都御,看到文征明那么有才学,可家境贫寒,就想送些钱给他,问文征明每天生活困难吗?文征明说,我每天都有粥吃。俞又指着他的衣服说,为什么破旧成这个样子?文征明说,这是淋了雨的缘故。

文征明小的时候并不聪明,但他知道“笨鸟先飞”的道理,所以他学习起来非常刻苦,常常废寝忘食,终于成为诗文、书画方面的全才。

文征明的绘画师法沈周,也广泛学习宋元诸名家,最擅长山水画。他的山水画有细致和粗率两种,以工细一体为多,其中又有设色与水墨之分。有幅《江南春》的画,以浅设色,是他细密秀美风格的代表作,粗笔水墨山水的代表作是《古木寒泉》和《风雨山水》。文征明的山水画一部分表现了现实生活,另一部分则临仿古人作品。他的山水画多种多样,数量多,流传广。

文征明的画多有诗或题记,介绍诗与画,画与生活的关系,题字多少,位置如何,用什么样的字体等都很有讲究,独具匠心,把诗、书、画三位一体地发展到了更完美、更普遍流行的地步。

画坛四家中有位生性倜傥、狂放不羁的才子叫唐寅,也是诗书画三绝。

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别号很多,如桃花庵主、南京解员、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他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生于江苏吴县的一个小酒店商人之家。父亲为改变其低贱商人地位,从小教导他努力读书,博取功名。唐伯虎天份极高,又读书用功,当地才子祝枝山形容他“幼时读书不识门外街陌”。16岁时参加府学生员考试就得了第一名。读书之余,他喜好绘画,就拜名师指点。后来,他结识了一些放荡不羁的江湖名士,整日豪饮,吟诗作画,无心再考什么功名。在好友祝枝山极力劝导之下,才又重整旗鼓,潜心读书。弘治十一年(1498年)参加南京应天乡试又夺得了第一,次年北上去参加会试时,他的才名早已在京城传开,但眼看就要取得功名之际,却发生了一件事,从此改变了唐伯虎的一生。有个纨绔子弟,买通有关人员,得到会试考题,请唐伯虎为他拟卷,后事情败露,唐伯虎也被牵连入狱,取消了名籍,永远不许他参加科举考试。后被释放,发配到浙江做一小吏。唐伯虎不从,说:“士也可杀,不能再辱。”于是回到家中,但家里却又发生了兄弟纠结,夫妻反目的事情,一气之下,他离家出走。他先后游历了湖南的祝融山、江西的庐山、浙江的天台山、福建的武夷山等地,名山大川的雄浑瑰丽使他眼界大开,心胸顿觉豁然开朗,也唤起了曾令他着迷的绘画书法艺术,他决定从此专攻绘画,超然洒脱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唐伯虎返回家乡,建了一座房屋,取名“桃花庵”,自称“桃花庵主”,他白天作画卖画,晚上喝酒看书,客来就饮,客去不留,过着无拘无束、创作诗画的生活。朋友文征明调侃地说他:“左陈四五册,右倾三二壶。”他自己作诗云;“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醜;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眼;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拔桃花月满天。”“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就写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显现出他的一股傲岸不平之气。

唐伯虎诗、书、画三绝,在当时很有名气。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他的绘画。他擅长山水,也画人物、花鸟等。他的山水画不但继承了宋人对大自然严谨精细的观察与表现力,同时也继承了元明等文挖画家提倡的主观情趣的表现力,技法上大斧劈皴,常与细劲的长线条相结合,既有粗放的水墨画,又有工细着色的“院体”,工笔、写意都很出色。他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是《骑驴归思图》,画的是噶个寒士在秋风瑟瑟、峰峦奇曲的溪山深处,骑着疲驴而归的场面,揉合了他的生活经历,带有一种忧郁的情调。比较著名的山水画还有《山路松声图》、《清溪松荫图》、《抱琴归去图》等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花鸟画有《孟蜀宫使图》、《秋风执扇图》、《枯槎鸜鹆图》等。

唐寅的晚年很凄凉,他衰老多病,没有力气作画,有时竟没有米下锅,不得不向邻居借米度日。嘉靖二年(1523年),夏历十二月初二,唐寅54岁时,病魔夺走了他的生命,临走时留下一首绝笔:“一日兼他两日狂,已过三万六千场,他年相识如相问,只当飘流在异乡。”

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唐伯虎的传奇故事,如三笑姻缘等。事实上,唐寅的生活经历坎坷,是没有“三笑”、“九美”之类的风流艳事的。

明代四大画家中,年龄最小的是仇英。他比文征明、唐寅约小二十多岁。

仇英,字实文,号十洲,祖籍太仓(今江苏),他本人常居苏州。

仇英出生在一个较为清贫的家庭里,为生活所迫,他很小的时候就到苏州的一家漆店里当了学徒。13岁时,据说是唐伯虎发现了他的绘画才能,就把他介绍给了自己的老师周臣,经周臣的悉心培养,严格训练,使仇英很快脱颖而出,只几年功夫,他的画就小有名气了。十六七岁时,就和当时已有大名的画家沈石田、文征明、周东邨、唐伯虎合作画了《桃渚图卷》,再后来,他的名声竟超过了老师周臣。

仇英成名以后,结识了许多名人、画家,其中有一个叫项元忭的大书画收藏家。项元忭是明代鉴赏家项予京的孙子,家里收藏着许多世代名画家真迹,项元忭极为欣赏和敬重仇英的才华。就主动邀请仇英住到他家临摹古画,进行创作。仇英也极为珍视这次机会,对项家藏画进行了精心的研究并细心揣摩,他力学苦练,埋头作画,一干就是五年,在画艺上大有长进,成为一名临摹古画的高手,“摹唐宋人画皆能乱真”。

仇英的画“或独创或改绘旧本”,题材大多来自民间,画他最熟悉的人和事,以民间艺人的方式进行创作,深受大众喜爱。同时由于他接触过许多古画真迹,受文人绘画的熏陶,作品中也有相当部分能满足士大夫阶层的趣味。

仇英的画以“秀雅纤丽”的院体著称,受老师周臣、师兄唐伯虎水墨一体的影响较深,并具独创精神。于繁华富丽中含飘逸优雅,精巧丽密中含蓬勃欢乐。画工严谨各具意态,既有艳丽工细的画,又有细笔与较为粗放的白描画法。仇英最擅长的是人物画,他画的人物仕女是“发翠毫金,丝丹缕素,精丽艳逸,无惭古人”,具有明朝特色。

仇英作画非常专心。相传有一次有支迎亲队伍敲锣打鼓地从他家门前走过,家里人都去看热闹,唯独他什么也没听见,后来闲聊中家人谈及此事,他却诧异地问:“我怎么不知道?”

仇英一生短促,他的绘画成熟期不过二十多年,但他留下的作品却非常多,比较著名的有《兰亭修楔图》、《春夜宴桃李图》、《金谷图》、《清明上河图》、《子虚上林图》、《绪夷职贡图》等。

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这四位明代著名画家,创立了“吴门画派”,自明代中叶至清代初期,一直有着广泛的声誉及影响,是明代著名的一个画派,他们对我国古代画坛的贡献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