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
1712200000158

第158章 冯太后临朝称制

和平六年(公元465年),北魏文成帝死了。按照鲜卑人的风俗习惯,人在死后的第三天,要举行火化仪式。那一天,文武百官在哀乐声中来到皇宫前的一块空场上,侍从们把皇帝的遗体和他生前使用的器具衣物,架在一个高台上,然后点起火。正当火越烧越旺的时候,突然一个二十多岁的女人哭叫着扑向火堆。人们一看原采是冯皇后,赶快把她拦住。冯皇后对文成帝的死太悲伤了,她想为丈夫殉葬。人们劝阻了她,希望她保重身体,协助继位的皇帝治理天下。

年轻的献文帝拓跋弘即位以后,冯皇后成了皇太后。献文帝把大权交给了丞相乙浑。乙浑欺侮献文帝年轻,乘机独揽大权。他假传圣旨,杀了一批朝廷大臣,还强迫掌管封赏大权的贾秀封他的妻子为公主。贾秀拒绝说:“公主的称号非常尊贵,只授给皇帝的姐妹和女儿,不能轻易给别人!”乙浑为了这件事恨透了贾秀,想方设法要害他。

冯太后看到乙浑这样专横,很是不满。这时候又接到东阳王拓跋丕揭发乙浑准备谋反的报告,她就暗地里和一些大臣商议,派禁卫军杀了乙浑。从此,冯太后就代替献文帝掌握了朝廷的军政大权。

献文帝在位没几年,就把皇位传给了五岁的儿子拓跋宏,也就是孝文帝。后来,冯太后毒死献文帝,自己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即行使皇帝的权力),治理国家。

这时候,北魏的社会危机已经十分严重,税收一天天减少,国库越来越空虚,各地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冯太后看到这些危机会动摇自己的统治地位,于是决心进行社会改革,以便扭转这种局面。

北魏的官吏一直都没有俸禄,靠贪污和掠夺来满足他们奢侈腐化的生活,官吏们贪赃枉法,加深了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冯太后决定实行俸禄制度,即按照官职大小,给他们数量不等的禄米、田地、布帛和当差的劳动力,不许他们再贪污勒索。有个名叫李洪之的刺史,倚仗自己是皇帝的亲戚,无视朝廷的法令,领了俸禄以后,照旧贪污勒索,残害百姓。冯太后下令逮捕李洪之,押回平城,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公布李洪之的罪状,罢免了他的官职,判了刑。从此以后,官吏们才有些害怕,贪污的风气慢慢得到了扭转。

北魏前期,大地主在地方上的势力很大,他们兼并农民的土地,强迫农民做他们的“荫户”,供他们剥削。荫户没有户籍,不向朝廷交赋税,服徭役,这就肥了大地主,损害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清查这些荫户,把他们编人国家的户籍,大臣李冲建议实行“三长制”,就是五家组成一邻,五邻组成一里,五里组成一党,邻有邻长,里有里长,党有党长,三长负责检查户口,征收租税和征发徭役。如果实行这种办法、,就能清查出许多隐瞒的户口,增加国家赋税和人力来源,充实国家的力量。

冯太后召集大臣们进行讨论。有人表示反对,说百姓不会赞成。李冲说:“只要让百姓得到实行三长制的好处,尝到了徭役均匀、赋税减轻的甜头,他们就一定会拥护。”又有人威胁说,老习惯不容易改,如果硬要改,恐怕会出乱子。冯太后果断地说:“老习惯为什么不能改?抱残守缺,已经使仓库空虚,国力衰弱,实行三长制,征收赋税有了标准,还可以把逃避租税的人清查出来。这样做对百姓有好处,对国家也有利,我看应当实行!”冯太后一说,那些大臣就不敢再反对了。果然,三长制一实行,许多隐瞒的户口被清查出来了,国家的税收大大增加了。

不久,在冯太后的主持下,又实行了均田制,就是把政府掌握的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规定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分到国家授给的田地。每个男子可以领到种庄稼的露田四十亩,女子二十亩,人死了以后要还给政府。每个男子还可以领到桑田二十亩,死后可以传给子孙。不宜种桑养蚕而适宜种麻的地方,每个男子可领到麻田十亩,女子五亩,死后也要交还政府。实行均田制,农民有土地可种,有衣食来源;交得出赋税,国家有财政收入;农业生产发展起来了。

冯太后是一位出色的女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