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素质教育论
1712000000058

第58章 素质教育的内化——自我教育(2)

第三,有赖于教育者的负责精神和较高水平。引导、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效果的好坏,与教育者的水平和态度关系极为密切。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育者和教师必须在他自身和在自己的使命中找到真正的教育的最强烈的刺激…把自我教育作为他终身的任务……”要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教育者就必须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功底。要懂得什么是自我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进行自我教育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容易遇到什么样的问题等。只有自己对这些问题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开发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教育者要抱着对高校、家庭、社会和大学生本人负责的精神,全面地关心大学生,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注意爱护、关心大学生的进步,关注他们的成才。对干扰和影响自我教育活动开展的问题。如对于基础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关系问题要正确处理。

2、形成机制——自我教育的载体。素质教育最终要经过大学生内心的认同和接受方能起作用。在素质教育中应帮助大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导向的机制,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实践素质教育,使自身素质的发展过程变成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自动化过程”。

第一,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形成自我教育机制。高等学校既是文化繁衍的主要场所,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创造校园优质的教书育人环境,以文养德、以文养才、以文养能,直接促进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是主体,接收文学、艺术、音乐、美育、时事政治、哲学、伦理、现代科技知识等方面的教育,这不仅是一个由外向内的传导过程,更是一个由内向外的主动作用过程。只有在大学生积极活动、热情参与的前提下,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充满活力,富有朝气,对大学生产生吸引力,使教育作用转化为大学生的意识,纳入大学生的主观世界中去,实现预期目标。要注意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大学生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精神,大学生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切行为,是否愿接受影响,接受何种程度影响,都要受到大学生自主意识和独立精神的支配;要注意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要,校园文化的作用只有内化为大学生的需要。才能转化为效果。要注意根据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需要和动机、生理和心理等特点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为他们提供发展个性、表现才能的机会;要发挥集体的作用,良好的集体必然会成为一个新的影响源,自发地对成员发生作用。

第二,以学生骨干为“头雁”,形成自我管理机制。素质教育往往是在学生管理中实现的。学生骨干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对象,还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落实者。他们的工作方法、素质修养等不仅影响到自身的进步与发展,而且还对他人的成长产生一定的作用。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必须重视学生骨干的力量。在自我教育中实行一定的学生自我管理。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纪律的管理、课外活动的管理、包干区的卫生管理、部分公共场所的秩序管理等,这些自我管理都是由学生骨干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去实施。选择的学生骨干,必须积极上进,纪律性强,刻苦学习,关心集体,团结同学,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要大胆使用,严格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学习上关心他们的成长与进步,在工作能力上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支持,对学生骨干正当、合理的要求和愿望要不遗余力地帮助解决。

第三,运用身边典型,形成自我导向机制。通过树立某种行为标准或可仿效的榜样,对大学生进行范导,以达到教育的目的。运用身边典型,就是根据大学生的模仿和从众心理建立起来的一种工作方式。关键在于抓好典型,善于选择典型。树立典型应考虑到对全体或部分大学生要有普遍意义。任何典型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根据不同学期、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大学生树立具有不同代表性的典型,以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效仿性。要善于利用这些特点,选择青年先进榜样让他们学习和效仿。事实表明,锐意进取、拼搏成才并在实践中有较大工作成绩的大学生在高校中比较有吸引力。这些典型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和直接的现实性。更便于大学生学习和效仿;要正确推广典型,总结典型要客观真实。对典型的宣传材料一定要准确可靠,作出的评价和结论要符合实际;要方法恰当。如有的高校在开展成才目标讨论时,组织学生与优秀大学毕业生共同探讨人生价值,思考人生意义,或者邀请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学者现身说法,讲成才历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要爱护典型。社会不断发展,典型也在变化发展中。要注意帮助典型在实践中扬长避短,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不断完善自身的各项素质。

3、素质教育——自我教育的取向。素质教育具有主体性、基础性、全体性、社会性等特点。在培育人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强调人的素质建设。自我教育要按照素质教育的特点来开展才能发挥其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一。素质教育具有主体性的特点。它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它要唤起学生的精神动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帮助学生创造自立自强、朝气蓬勃的人生。换句话说,也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完善学生的主体性。坚持以大学生为主体,不能包办代替。这就要求在启发学生自我教育时,教育者主要起启发诱导作用。如以商讨的方式启发引导大学生明确自我教育的目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和实施计划,并督促他们执行。与大学生共同研究自我教育的方法,使他们在自立自主的基础上接受指导。

第二,素质教育具有基础性的特点。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它不仅要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打好基础,使他们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及体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而且还要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包括接受技术教育、终身教育等。每位大学生应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素质教育中,在基本素养、基本技能上积极地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为人处事。教育者要注意调动起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自我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思想行为尽快成熟起来的一种方法,但要他们意识到这一点,仅凭空泛的说教是贫乏的。教育者要寻找多条途径、运用多种方法对大学生进行这方面的鼓励,经常对他们讲述进行自我教育的必要性,促使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在接受教育者的影响和自我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逐渐体会到自我教育的作用,认识到自我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设计合理的素质培养规格,在努力实现成才目标的过程中自觉进行自我教育。

第三,素质教育具有全体性的特点。一方面必须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并且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另一方面强调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即在素质培养方面既有共同的要求,又要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在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时,要使他们注意处理好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既有集体规范。又有个人要求。要让学生懂得:个体素质与群体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只有使每个人的素质都得到充分发展,才能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而每个人只有在良好的群体中才能使自己的素质得到充分发展;要通过集体教育大学生个人,通过大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把学生集体和个人都摆在主体的地位,调动他们参加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注意通过学生个人转变来影响和培育集体,使集体和个人互相促进。

第四,素质教育具有社会性的特点。人的素质是在社会影响下,在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中养成和提高的,带有深刻的社会性。个体素质的形成又受社会的制约,反映社会的要求。满足适应社会的需要,打上了社会的烙印。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很难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也背离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自我教育要依据社会的发展、现实和未来的需要开展活动,为大学生的社会化服务。自我教育要通过唤起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把社会按一定模式来塑造大学生的过程内化为自身的需求,主动适应社会,并勇于承担社会赋予的义务和责任;要培养大学生的提前参与意识,为了将来的社会角色而提前在校训练自己的角色技能,规划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要培养大学生的角色认识能力,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学校、家庭中的位置和所能够承担的角色,不断学习新的角色,努力承担多种角色;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社会思想方式,在为社会服务、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最终实现角色的社会化。

四、不断探索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注重自主教育。即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育全过程,以“自我目标”为导向,根据《大学生行为准则》等,确立总目标,构成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爱国、爱集体、爱人民、爱劳动、爱公物的分级行为规范目标,形成诸种德育因素科学组合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每个班级的集体目标,再让每个学生结合自我实际能力制定出个人目标,开展班级达标、人人创优达标,从而激励学生的自觉行动。以自我管理为核心,形成教育途径网络化。形成专业课、马列课、思想品德课、党团课、社会实践、活动环境等渗透教育网;建立学校、社会、家庭联系教育网;学校内实行学校、系、班级、宿舍教育网。网络建设中以“自我管理”为核心,形成自我教育的主阵地,将学校总目标、阶段的教育目标、班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同党团组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在自我管理中达到教育目标。以“自我提高”目标做到方法科学化。德育方法的采用,其目标是引导学生自我提高,即启发自觉认识,形成自觉行为,以至达到自觉意识、自觉行动。以自我修养为基点,做到评估过程教育化。评估时,引导学生对照目标,找优点,摆进步,量尺寸,照镜子,从而学会自我修养,培养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能力。

2、注重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把教学目标、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要求和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最佳配合和协调发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加强和完善考试制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精神。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教学目标公开化,教师辅导以趣引路,以学生乐学为出发点,启迪思维,自解疑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和环境,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努力提高其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毅力,重视培养其思维的全面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开展课外活动,拓宽自主学习的场所和渠道等。

3、注重自强。加强身心锻炼,明确自强目标,制定身心素质标准,开展各种身心锻炼活动,诸如“两操一课”、“心理训练”,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及心理承受能力,使其保持良好的身心素质,自觉主动地控制自己,对各种挫折不盲目冲动,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水平,学会独立正确地处理各种问题,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科学人生观,把自我修养与社会规范结合起来,自尊、自爱、自敬、自重,自强不息,培养强健的身心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