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素质教育论
1712000000044

第44章 个性品质·潜能·创造力(2)

三、大学生个性品质的优化途径

大学生的个性在形成和发展中,既受到内因的影响,也受到外因的影响。因此,他们个性发展的正确途径应该是,既进行自我教育,也优化育人环境,为个性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作为大学生来说,应当根据环境和创造的需要,加强修养,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思想行为,不断完善自己。

1、克服弱点。优化性格。大学生优化性格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富有激情和活力的人,要克服易莽撞,好冲动的弱点;情感体验丰富的人,要克服不大胆,易生闷气的缺点;独立性、坚强性、成熟性不够的人也需要抓住各自的弱点,下功夫进行锻炼。第一,性格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从实际出发,持之以恒。就能奏效。第二,要从小事做起,注意循序渐进。个性方面的弱点,往往暴露在许多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注意克服在小事中暴露出来的弱点,培养良好的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变得坚强、果断起来,在学习活动中就能克服困难。第三,要从大处着眼,提高自己的志向水平。应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实践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向自己提出奋斗目标。目标要明确具体,有一定的高度。大学生的成才过程,一个个目标的实现,又会增强其前进的勇气和决心。这样坚持不断,个性品质就会逐渐得到优化。

2、控制自我,锻炼意志。立志成才的大学生应注意培养和磨炼自己的意志。第一,应确立明确的目的。因为明确的目的产生顽强的毅力。有了明确的目的,认识到自己行动的意义,就能够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第二,要有坚持性和果断性。选择决定要有果断性,因为选择越快,越准确,就越有利于决定的实现。同时,决定的执行是意志行动得以实现的关键,而执行决定就是按照预定的方向,将行动坚持到底。第三,要有持之以恒的自制性,因为它反映着意志的抑制职能,能够使人自觉而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这就需要大学生不能过于自信或自卑。自我控制的决心,乃是形成自制力的前提条件。同时,也要注意无原则地克制和压抑自己,以免影响个性的正常发挥。

3、端正“三观”。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完善自我的前提。世界观建立在对自然、人生、社会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也是人的个性意识倾向中最重要的心理成份。任何人才,其行动的力量都要受到他自己世界观的影响,他们所从事的实践活动都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因此。大学生的个性意识倾向必然向整个自然、社会、人生诸方面扩展。这对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鲁迅先生为救国而从文;李四光、钱学森为振兴中华,毅然舍去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而返回祖国。他们都把自己的愿望和人生价值建立在祖国的兴盛、人民的幸福基础之上。大学生需要在不断丰富自己对自然、人生、社会等认识的基础上,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锻炼自己的世界观。

4、提高学识,充实自己。学识。反映着一个知识广度和深度,反映着一个人判断事物、分析事物的准确和深刻程度。学识是人们反映客观事物的重要因素。知识渊博的人认识事物往往比较全面深刻,知识贫乏的人认识事物往往比较片面肤浅。因此,大学生要加强学识修养,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掌握一些其它学科的知识,吸取丰富的知识营养,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明确目标,理顺情绪。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是大学生成才的内在精神力量。为了达到目的,必须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不能一遇困难就停滞不前,也不能一有成就就沾沾自喜,不求上进;把注意力集中在奋斗目标上,不为别人的误解和议论影响进取的热情,眼睛盯在人生价值的社会意义上,不为身边的小事或个人受点委屈而烦恼;与同学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互相促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时时提醒自己保持乐观健康的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自己冷静下来自我分析;同学间有了分歧,应以理服人;有了问题主动承担责任或作自我批评,以得到别人的谅解;自己摆脱不了的烦恼,可以告诉朋友或师长,不要积郁在心;遇事要三思而行,不要莽然从事,以达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言行,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

作为教育者,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生“修身”的自我意识和行为。要提倡和训练大学生终身的“养成教育”。同时要把管理和提倡学生的自我监督、自我省察相结合,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把道德教育规范化。另一方面,必须注重社会实践对德育的重要作用,积极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渠道,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到基层去,到工农中去,加强与社会的接触、交流,通过实习、军训、劳动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自我锻炼,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1、要将个性管理寓于教育。从大学生进入高校大门的第一天开始,就使其感受到进入了一个关心、引导自己在求学的过程中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的学习环境;一个有要求、有目标、能够不断受到激励、看到自己进步的心理管理环境。这就需要教师将个性管理贯穿在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之中。具体说,培养大学生正确科学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倾向应注重“三引导”:一要引导学生明确认识,只有学有所成,报效祖国,才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个性;只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历史责任感,才是自尊自重的人格根基。二要引导学生明确治学和成才的关系。三要引导学生养成科学思考的行为方式。指导他们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懂得用发展的眼光、创造的精神,挖掘自身的潜力、培养自己的才能。

2、要将个性管理寓于学生的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是结合大学生专业特点开展的能力训练活动;也可以是结合学校某中心工作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的活动;还可以是为大学生的成功设计开办的有步骤、有系统的专题讲座、研讨。只要对各类实践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指导、有反馈、有强化,学生就会通过学习实践,逐渐感受到自己个性心理的进步。

3、要将个性管理寓于学生的文化娱乐中。凡是能伴随积极情感体验的活泼形式,都是对大学生进行个性管理的好方法。如美术、体育、文艺、手工艺等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能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增强他们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爱老师、爱同学、爱集体的利他意识,崇尚真善美的成就意识,从而真正使自己的个性完善起来。

四、礼仪是大学生个性品质的重要体现

国人一向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自诩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它正确地揭示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属于礼仪型文化。也就是说。在某一意义上,中国文化可谓为礼的文化。礼制文化的广泛传播,在历史上形成了它的影响力与涵盖面。

礼仪就是指人们与他人交往的秩序、方式以及实施交往时的外在表象方面的规范。它包括我们平常所说的礼貌、礼节、仪表、仪式和礼俗等多方面的内容。礼仪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在现代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就个人来讲,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等个性化品质的外在表现;就社会来讲,礼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

大学生已完成了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换,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日趋成熟和稳定,但青年人的多动性、自主性、独立性和特有的青春期特征,又造就了办事略显浮躁、不计后果、缺乏礼仪修养的种种行为。大学校园中,果皮纸屑随意丢弃者有之,言语污秽、出口成“脏”者有之,穿着不整、故作潇洒者有之,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现象,虽不成气候,但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整体形象,如果不加以重视,任其发展下去,不仅会影响大学生本人的生活和事业,更污染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荀子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转型时期人们交际范围的拓展和交往频率的增快,使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个人之间的“礼尚往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礼数不周,就会怡笑大方。而礼仪在友好交往过程中恰好起到了桥梁作用。“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礼仪使人们在友好相处中获得了尊重和被尊重的满足。

值得指出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礼制文化虽然有序化社会的功能,但实际发挥出的力度还不够大;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虽然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真正理解、自觉服膺其精神的社会面也还不够广,特别是,它似乎还没有拥有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年轻一代。这一情况表明,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礼制文化本身也要实现理论的现代转化。要吸取现代科学思想和哲学理论,对礼制文化的基本精神作出现代的诠释,增新其理论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为沐浴在现代生活、现代观念中的年轻一代所理解和接受,成为我们民族未来生活的深厚精神基础,也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有所贡献。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和礼貌程度也应该迈上一个新台阶。遗憾的是,至今在我们的各级学校里还没有设置专门系统的礼仪课程。因此,普及礼仪常识显得十分迫切。礼仪作为大学生个性品质的重要体现,礼仪教育就成为形成大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的必要途径。因而加强礼仪教育就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

加强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年轻一代的道德礼仪教育,不仅要从中国传统礼制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也要虚心学习国外的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在第40届国际教育大会上,许多国家和社会人士都强调要对学生加强道德伦理、纪律和价值观教育。亚太地区的国家从对外开放的实践中体会到,在重视发展科学技术的今天,决不可忽视本国文化传统和思想品德教育。美国在本世纪70年代以后,曾对学校培养目标提出许多改革方案,其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责任公民”,使之具有对社会的责任感、义务感,具有爱国精神。在英国,剑桥大学曾规定,学生应尊重师长,行为谦虚,如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教师有权查问其姓名。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应着大学礼服,违者罚款。日本十分重视道德礼仪教育。为了加强礼仪教育,日本还创办了礼貌训练学校,有训练青少年如何礼貌待人等多项内容。

孔子当年曾向小国郯国的国君郯子请教过以鸟名官的事,在得到圆满解答后,他对别人说:“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这种不耻向四夷学习的精神至今传为佳话。“中国之礼,求之于野”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没有深厚的精神、道德与情操之水浇灌,个性之苗不会长成参天大树,何谈泽及社会?!作为大学生重学而莫忘为人,求知而勿忘修身,勤奋磨砺,造就知识与修养的双刃利剑,才会成为有用之才,大器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