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素质教育论
1712000000018

第18章 爱国:大学生成才之根本(1)

高等学校的主旋律是什么?答案是肯定的:教学、教书育人。因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大量的、经常的、最基础的工作是教学工作。中国高等学校培养的人应该是中国的大学生,只能姓“中”,不能姓“外”;只能姓“公”,不能姓“私”;只能姓“真”,不能姓“假”。如果培养的学生认为在现代社会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话;如果培养的学生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地弄虚作假的话;如果培养的学生没有爱国心,没有振兴中华的志向的话,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高等学校培养的大学生要“务”的最根本的东西是爱国,要爱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要爱我们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大学生爱国的实质就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报效祖国,推动祖国的历史发展进程。

爱国主义指人们对自己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人们总是诞生在一定的国家,并在这里生活和工作,使用祖国或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受到祖国文化的熏陶。于是,便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对养育自己的祖国产生一种稳定、持久、朴素、真挚而又深厚的热爱之情。这种强烈的爱不仅表现在对祖国的河山、人民的历史、语言文字和民族传统上,更表现为对祖国、对民族的前途命运的关心。它使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同自己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的感情,它既是重要的政治原则,又是重要的道德规范。但长期以来,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在理论上几乎千篇一律地停留在这一层面上,过于简单化,从而无法真正从根本上解决爱国主义是怎样产生的,爱国主义与家庭、阶级、民族之间的关系,爱国主义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爱国主义为什么既是政治原则又是道德规范等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这就使得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教育对象看来,几乎等于一种说教。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敏锐。并富于理性思维。我们只有将爱国主义的萌芽、产生及发展之本源和特性等从理论高度上讲清之后,才能使他们真正认识、体验爱国主义的内涵。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什么?中国的人文精神是什么?北京大学季羡林大师讲,一是爱国主义,:二是有骨气。如果进一步讲,爱国主义还可用文天祥的诗句来表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骨气可以用孟子的话来阐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什么有的民族消亡了或历史曾中断了而中华民族没有呢?因为中国有一种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屈原说:“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闻一多说:“诗人的天赋是爱,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人民。”邓小平同志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大学生一定要有中华魂。民族根!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并不否定在进行本民族、本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讲授世界上其他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这首先是因为爱国主义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共同的伟大遗产。千百年来,各国人民正是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推动和激励下,为着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而不懈努力、上下求索。从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也正是爱国主义。在不同的社会阶段里,将不同阶层、不同地位、不同利益的人们凝聚在一起,从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为人类的生存、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指出,由于世界各国间联系的加强,“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因此,忽视世界上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爱国主义,是狭隘和片面的,它最终将不利于我们自己的爱国主义教育。因为片面的爱国主义教育难以真正将爱国主义诠释清楚。

世界各国由于历史、文化、地域、宗教等背景的不同,其爱国主义可谓异彩纷呈。从腓尼基的消亡到特洛伊的陷落,从新罗统一到大化革新,从古罗马帝国的统治到基督教的产生,从伊斯兰教的创立到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从新航路的开辟到德意志宗教改革,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从《独立宣言》到“多洛雷斯呼声”,从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到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如此等等,不仅为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材料,而且由此印证爱国主义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永恒的话题,普天之下,概莫能外。讲述世界史可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强化其使命感和责任感。翻开历史的长卷,人类的祖先曾创造了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巴比伦文明和中华文明,人们无不为古人的才智、勇毅、信念、勤劳所折服,无不为那恢宏瑰丽的文化遗产所震慑。然而,掩卷长思,不同国度的人会有不同滋味涌上心头。曾光辉寰宇的尼罗河文明在今天只能通过博物馆或历史、考古学家才能感触到,当年如日中天的巴比伦文明几近灭绝,出类拔萃的印度文明也因外来民族的多次入侵和征服而面目全非,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传至今日。华夏文明延续数千年而不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人们不能不承认,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愫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如果没有中外历史的比较,我们便不会有如此的民族自豪感。

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系统性

爱国主义教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主义社会对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思想、行为方面的要求。按照大学生思想行为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影响,使大学生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逐步提高认识,并付诸行为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要求、输入、内化、激发。要求:爱国主义教育首先是时代对大学生的一种要求,就其全过程来说,实质是一种要求与实现的过程。输入:爱国主义教育社会的要求,即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大学生不会自发产生的,需要从外部输入,爱国主义教育可说是一种输入过程。内化: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重点在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它也是大学生不断吸收、消化教育内容的一种过程。激发:大学生在吸收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并非是被动的,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也是一种激发学生实现其主体性从而自觉进行教育的过程。“要求”、“输入”两者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社会规范、社会要求这一侧面;“内化”、“激发”两者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个体发展、个体需求这一侧面,四者的协同实现、交融渗透,促使教育目标同大学生现实状况的差异所引起的矛盾不断转化,逐步向前发展并趋向一致。显然,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是由教育者、教育内容和受教育者三要素构成,三要素之间充满着各种矛盾,如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的矛盾,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等。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

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的系统,它包含着若干个子系统。

目标系统——培养学生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政治信念,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高度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内容系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成就的教育,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势和任务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校史校情教育。

对象系统——不同的院校、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心理特征、不同认识水平的大学生。

方法系统——课堂正规教育,课外活动教育,理论灌输教育,社会实践教育,日常性教育,形象化教育,个别教育,集体教育,自我教育。

组织系统——学校党组织、团组织、教学行政组织、学生教育管理组织、各类群众组织、学生会、班委会、学生社团。

主体系统——政治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管理干部、大学生。

保障系统——高素质的稳定的人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计划内资金、物质设备投入、经费筹措等。

应该指出:构成爱国主义教育过程这个系统的若干子系统是相互联系的。确定目标和任务是过程的起点;教育内容的实施、方案的选择、大学生思想发展,是过程的轨迹;阶段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一定过程的终点。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各子系统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特征

考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这个动态的系统,不难发现教育效果就是这若干个子系统有机结合、相互作用、和谐运行的整体结果。对于这个系统,具有下面几个基本特征:

对象的能动性。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不是静止、被动地接受外部影响,而是要经过自身的主动选择、消化、吸收、运用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内部矛盾运动过程。从爱国主义思想品德形成的心理结构来说,学生由不知转化为知;由知转化为行。从矛盾的性质来说,由旧思想转化为新思想;由错误思想转化为正确思想。这个复杂的转化过程只能靠大学生自觉去完成,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就在于如何发挥和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引导和帮助他们实现这种转化。

内容的针对性。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学校,要爱学校,爱院系,爱班级,爱老师;在家里,要爱父母,爱兄弟,爱家庭,爱邻居;在工作单位,要爱单位,爱集体,爱事业,爱同事。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根据培养目标与该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和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来具体选择确定的。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所具有的生活经验以及接受的教育基础不一样,要取得思想教育的最佳效果,教育的内容应针对学生基础不同的实际情况和思想发展变化的不同特点,由浅入深,有的放矢。

目标的层次性。培养“四有”新人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应根据目标的总体要求,按照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适应阶段、熟悉大学生活的提高阶段、准备走向社会的深化阶段,确立具体目标,有计划、有层次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这是由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决定的,对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和层次性的划分,在于使爱国主义教育达到深化、细化的目的,从而促进基本目标的实施和实现。

效果的渐近性。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形成的,但又决不是一经教育就能奏效,就能产生突变的。这是因为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不仅包括知识的传授、认识的提高,而且还包括要使学生信念坚定、自觉践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提高,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逐步发展深化的。

方法的多样性。爱国主义教育的领域具有广泛和不同的效能,要使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学校的主旋律,就要利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的文化传递空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过程的实践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认识发展的动力。爱国是一种现实的实践活动,只有实践才能加深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认识,检验学生的觉悟,磨练学生的意志。因此,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必须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经受实际锻炼。要求学生自觉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巩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