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理论教程
1711600000006

第6章 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2)

1.脑垂体:位于颅中窝内,通过垂体柄与下丘脑相连。它分泌多种激素。

(1)生长素: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尤其对骨骼、肌肉及内脏器官作用显 著。人幼年时期如缺乏生长素,将出现生长停滞,但智力正常,称为侏儒症;如生长素过多 则患巨人症。如成年人生长素过多,则导致手足粗大,称为肢端肥大症。

(2)催乳素:能引起并维持泌乳。催乳素平时分泌很少,妊娠和哺乳期分泌增多。

(3)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以及使甲状腺增生。

(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能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以及使肾上腺皮质增生。

(5)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的生长和维持性腺的功能。促性腺激素在女性能刺激卵 巢内卵泡的成熟、排卵、形成黄体,并使卵巢分泌雌孕激素;在男性能刺激睾丸生成精子和 分泌雄激素。

(6)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调节人体的水代谢。在大剂量时,它有 收缩血管而使血压升高的作用,故又称加压素。

(7)催产素:又称缩宫素,能刺激子宫收缩和促进乳汁的分泌。

2.甲状腺:位于颈前部,左右两叶,贴附在喉和气管的两侧。甲状腺分泌的主要是富 含碘的甲状腺激素,有促进物质与能量代谢,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尤其对于骨骼和神经系 统的发育十分重要。当甲状腺功能亢进时,患者往往会有多食、多饮、多汗、眼裂增大及眼 球突出(看起来眼睛一直睁得很大),脖子变粗、性格暴躁易怒等症状。人幼年时甲状腺功 能减退,则会导致生长迟缓,智力停止发育,称呆小症。

甲状腺的腺泡旁细胞,还能产生一种能促进骨组织钙化使血钙下降的激素,称为降钙素 。

3.甲状旁腺:位于甲状腺后缘,上、下两对。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有升高血钙 和降低血磷的作用。

甲状旁腺素、降钙素和活化了的维生素共同调节人体的钙代谢。

4.肾上腺:位于两肾的上方,分为外层的皮质和内部的髓质。

(1)皮质分泌的激素

①糖皮质激素:能促进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并转化为糖,且抑制糖的利用。使糖在体内积 聚。另外还有抗炎和抗过敏反应的作用。

②盐皮质激素:主要是醛固酮,可促进肾脏保留钠排出钾,调节人体的水盐平衡。

③性激素:主要分泌雄激素为主,少量分泌雌激素。

(2)髓质分泌的激素

①肾上腺素:能使心跳增强,心率加快,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加强等。

②去甲肾上腺素:能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髓质激素的总体效应是当人体遭遇紧急情况时做出适应性反应,称为应激反应。

5.胰岛:为胰脏的内分泌部,分泌的激素主要有以下两种。

(1)胰岛素:由胰岛β细胞分泌,其主要作用是使葡萄糖被利用、合成糖原或转变为 脂肪,使血糖下降。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升高,部分从尿中排出,称为糖尿病。

(2)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作用与胰岛素相反。

6.性腺:在男性是睾丸,分泌雄激素。在女性是卵巢,分泌雌激素与孕激素(详见生 殖系统)。

7.胸腺:位于胸骨柄的后方,在青春期以前很活跃,以后逐渐萎缩。胸腺与机体的免 疫功能关系密切。胸腺分泌胸腺素,刺激机体产生淋巴细胞,并促进淋巴细胞成熟和分化, 参与人体的细胞免疫。胸腺另一功能可以抑制运动神经末梢的神经介质分泌,因此,胸腺素 过多时,出现垂症肌无力。

五、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其中以心血管系统为主。

心血管系统是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所构成的封闭式管道系统,其中流动着的是 血液。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的。成年人全身血量可占体 重的7%~8%,50kg体重的人血量可达3500~4000ml。平时人体的循环血量占全身血量的3 /5~4/5,其余为储备。献血200~400ml时,储备的血量即进人循环,故不会影响正常的 生命活动。献血后只要加强营养,血量很快就能恢复。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不停地循环,把O(2下标)、营养物质、激素运送到全身各处,同 时又把全身各处细胞的代谢产物和CO(2下标)运走或排出体外,以保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 的进行,维持了人体内环境的稳定。

1.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位于胸腔正中偏左、两肺之间。心脏是个中空器官 ,分四个腔,即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心脏左右不相通,每侧心房、心室间以房室瓣相 隔。左侧有两个活瓣,称二尖瓣;右侧有三个活瓣,称三尖瓣。房室瓣只能向心室开,使血 液只能由心房流向心室。

心室与动脉相连,它们之间以动脉瓣相隔。左心室与主动脉问的称主动脉瓣,右心室与 肺动脉问的称肺动脉瓣。动脉瓣是由三片半月形瓣组成的,故又称半月瓣。动脉瓣只能向动 脉开,使血液只能由心室流入动脉。

心脏像一个“动力”泵,正常是窦房结能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引起心房肌收缩,并 传至房室结,引起心室肌收缩,经过心脏全部的短暂舒张(间歇期)以后,再次开始新的收 缩舒张,心脏舒张时容纳静脉返回的血液,收缩时将血液射向动脉这种收缩舒张反复进行。 这就形成了血液循环。

心脏的活动是周期性的。每分钟心跳的次数称为心率,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心率为75( 60~100)次/分。心率在幼年期较快,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19岁以后接近成人水平。 女性心率稍快于男性,且由于青年女性情绪容易波动,故较易出现窦性心动过速。

2.血管:是血液循环的管道,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毛细血管的管道,管径随分支逐渐变小,可分大、中、小三 种动脉。心脏收缩将血液射入动脉,而小动脉又存在一定的阻力,这两方面的作用力,使血 液对动脉管壁产生侧压,称为动脉血压。通常所测的血压是肱动脉处的血压。心脏收缩时, 血压升高到最高值为收缩压;心脏舒张时,血压下降到最低值为舒张压。正常成人安静时的 收缩压为12~16.0kPa(90~120mmHg),舒张压为8.0~10.6kPa(60~80mmHg)。大学 生的血压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和性别差异,一般随年龄增长而逐年升高,19岁时接近成人水平 。另外,青年期男性血压略高于女性,中年后女性稍高于男性。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还可能引 起大动脉的搏动,称为脉搏。

静脉是将血液从毛细血管运回心脏的管道,根据所处的部位可分浅静脉和深静脉。静脉 内血液回流到心脏主要靠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和胸腔、心脏的抽吸力。

毛细血管是连接小动脉和小静脉间的微血管,它们在组织内分支成网。毛细血管管壁有 通透性,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和气体交换可以在此进行。

3.血液循环的途径:可分为体循环(大循环)和肺循环(小循环)。

(1)体循环:左心室将动脉血射入主动脉,再沿各级动脉分支到达全身各部的毛细血 管。在此,血液中的O(2下标)和营养物质被组织细胞吸收,它们的代谢产物和CO(2下标 )则进人血液。血液由含O(2下标)高、鲜红色的动脉血变成含O(2下标)低、暗红色的静 脉血。静脉血经各级静脉,回流右心房,再流入右心室。体循环的作用是以动脉血滋养全身 ,再将代谢产物运走。

(2)肺循环:右心室将静脉血射入肺动脉,再经肺动脉分支进人肺部毛细血管。在此 ,血液排出CO(2下标),吸进O(2下标),静脉血又变成了动脉血。再经肺静脉流回到左 心房,最后流入左心室。肺循环的作用是将静脉血转变成含O(2下标)高的动脉血。

4.淋巴系统: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组成。它与心血管系统有密切关系。 血液经动脉运行到毛细血管时,其中一部分液体进入组织间隙成为组织液。组织液与组织细 胞进行物质交换后,大部分被毛细血管吸收成为血液;小部分进人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 淋巴液经淋巴管道最终归人静脉。由此可见,淋巴循环是血液循环的一个回流径路。

(1)淋巴管道:为淋巴流动的管道,分为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四 种。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的数量很多,几乎遍布全身;淋巴干由淋巴管汇集而成,全身只有 9条;淋巴导管由淋巴干汇集而成,共有两条。两条淋巴导管分别注人静脉。

(2)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胸腺和扁桃体。

淋巴结大小不一,数量很多,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小体,主要功能是滤过淋巴、产生淋 巴细胞和浆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淋巴结分布于身体的某些部位,该部位发生病变时 ,毒素、细菌、寄生虫或癌细胞可沿淋巴管道到达相应部位的淋巴结,该淋巴结可阻截或消 除这些异物,成为阻止病变扩散的直接屏障,对人体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在阻截、清除异 物的同时,淋巴结也发生反应,通常表现为该局部的淋巴结肿大。

脾位于左上腹,质地软而脆,受到肋骨的保护,但左上腹受暴力打击时容易导致脾破裂 。脾是体内重要的淋巴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参加机体免疫反应、储存血液和产生淋巴细胞。

胸腺除兼有内分泌功能外,主要功能是产生T细胞,T细胞转移到其他淋巴器官,如淋巴 结和脾等特定区域。在那里增殖并参与细胞免疫,对人体起保护作用。

六、呼吸系统

人体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即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称为呼吸。呼吸系统就是执行呼吸 任务的器官系统,它由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鼻、咽和喉又常称 上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称下呼吸道。

1.鼻:包括外鼻(俗称鼻子)、鼻腔和鼻旁窦。鼻腔被鼻中隔分为两个腔,向后各以 鼻后孔通咽。鼻旁窦在鼻腔周围并与鼻腔相通,主要有额窦和上颌窦。鼻黏膜发炎可引起鼻 旁窦发炎(即鼻窦炎)。鼻除作为气体通道外,还具有清洁、温暖和湿润吸入的空气,以及 嗅觉功能。同时,又是发音的共鸣器。

2.咽:详见消化系统。

3.喉:喉上接咽、下连气管,由喉软骨、黏膜和骨骼肌构成。喉软骨共5块,作为喉的 支架,其中甲状软骨前面上端有一隆凸称喉结(女性不明显);会厌软骨在吞咽时可盖住喉 口,使食物不致误入气管。喉腔内有两条声带,气体振动时可发出声音。

4.气管和支气管:气管为圆筒形管道,上端连喉,下端在胸腔内分为两条主支气管。 气管按位置分颈、胸两部,气管颈部后面有食道,上段前面有甲状腺。气管由软骨、平滑肌 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内面衬有黏膜。软骨呈“C形”,共14~16个,缺口向后,各软骨间 以环韧带相联结,后壁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的膜壁所封闭。两条主支气管斜入左、右肺 门,因右主支气管较陡直,落人气管的异物大多进入右主支气管。

5.肺:位于胸腔内,呈圆锥形,分左、右两肺。左肺分上、下两叶;右肺分上、中、 下三叶。主支气管人肺后反复分支,形似树枝状,称为支气管树,继而分为细支气管,最终 形成肺泡。人肺大约有7.5亿个肺泡,总面积可达130㎡左右。肺泡壁很薄,通透性强且富 弹性,外有毛细血管缠绕。

6.胸膜和胸膜腔:胸腔内有一层浆膜称胸膜。又分两层,衬在胸壁内面的称壁层,覆 盖在肺表面的称脏层或肺胸膜。脏、壁两层胸膜在肺根部互相反折延续,围成两个完全封闭 的腔隙称胸膜腔,内有少量浆液。由于液体的黏着性,两层胸膜彼此相贴,同时可以减少呼 吸时两层胸膜间的摩擦。胸膜腔内为负压,负压有利于肺的扩张并能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人 心。因外伤或肺组织病变导致胸膜破坏,空气进入胸膜腔,称为气胸。严重时负压消失、呼 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

7.呼吸运动: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称呼吸运动。它是靠与胸廓运动有关的一些呼 吸肌来完成的。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牵拉肋骨向上外侧移动,使胸腔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加 大;膈肌收缩使膈顶下降,胸腔的上下径加大,于是胸腔容积扩大,胸内压降低,胸膜壁层 牵拉肺胸膜,肺也随着扩大,引起吸气。呼气时,上述两肌舒张则肋骨因重力回位、膈顶复 位,胸腔容积缩小,胸内压升高,肺也因自身的弹性回缩,造成呼气。深呼气时,肋间内肌 收缩,使肋骨下降,协助呼气。

8.气体交换和运输

(1)气体交换:气体在体内进行两次交换。在肺部,吸入肺泡的气体与其周围毛细血 管中血液内的气体进行交换。肺泡内的新鲜空气含O(2下标)多,含CO(2下标)少;而毛 细血管中的静脉血则含O(2下标)少,含CO(2下标)多。于是毛细血管吸取了肺泡中的O( 2下标),而把CO(2下标)排入肺泡,再经呼气排出体外。经过肺部的气体交换,静脉血变 成了动脉血。在全身各组织细胞,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气体交换。组织细胞因不断的新陈代 谢,消耗了O(2下标),产生了CO(2下标),故含O(2下标)少,含CO(2下标)多。于是 血液放出O(2下标),供组织细胞利用,同时带走CO(2下标)。经过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 换,动脉血又变成了静脉血。

(2)气体运输:气体是通过血液运输的。O(2下标)和CO(2下标)进人血液后,只有 很少一部分直接溶解在血液中,大部分则是与血液中的物质结合而被运输。其中02与红细胞 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在煤气中毒时,血红蛋白与CO结合,氧的运输就发生障 碍。CO(2下标)中的大部分经红细胞生成碳酸氢盐;小部分与血红蛋白结合成氨基甲酸血 红蛋白而被运输。

9.呼吸频率和肺活量:每分钟的呼吸次数称为呼吸频率。正常成人平静呼吸时为12~ 16次/分。呼吸频率在幼年期较快,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大学生随着青春期生理功能的 成熟,呼吸功能增强,呼吸频率相对减低。

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肺活量。肺活量随年龄的增大而逐年增加 ,但女性19岁和男性21岁后趋于稳定。另外,男性的肺活量大于女性,性别差异显著,正常 成年男性平均约3500ml,女性平均约2500m1。肺活量的大小除受先天条件影响外,还明显受 后天因素的影响,加强体育锻炼能显著提高肺活量。

七、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和消化腺(唾液腺、胃 腺、肝、胰、肠腺)组成。口腔至十二指肠的一段常称上消化道,余下的肠道称下消化道。 消化管管壁的结构分四层,由内向外为黏膜、黏膜下组织、肌层和外膜。人吃进的食物,在 消化管内进行加工、分解的过程称为消化;消化后的物质透过黏膜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称 为吸收。

消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机械性消化,即通过消化管肌肉的舒缩运动,将食物磨碎并向 下推移;另一种是化学性消化,即通过消化腺分泌液中的消化酶,对食物中的糖、蛋白质和 脂肪等大分子物质进行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并从中吸收营养成分,经肝脏加工,成为体内自 身物质,供机体的需要。未被吸收的残剩物则被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