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创伤性运动疾病是因训练安排不当造成体内功能紊乱新出现的疾病症状。常见的有过 度训练综合症、过度紧张、晕厥、低血糖、运动中腹痛、肌肉痉挛、游泳性中耳炎等。
第一课 过度训练综合症
过度训练综合症是指运动负荷与身体功能状况不相适应,疲劳长期积累而弓起功能紊乱 或病理状态,又叫过度疲劳。
一、原因与发病机理
(一)训练安排不当
在教学和训练中没有遵守循序渐进和系统性训练原则,持续进行大运动负荷训练,缺乏 明显的节奏,运动员已达到良好竞技状态(或出现不良自我症状)时仍没有及时调整训练内 容;在训练不够系统的情况下进行大运动负荷训练;训练中未注意个人的特点(如年龄、性 别、运动水平和功能状态);冬训转春训或南方转北方训练时,没有考虑随着季节、气候变 化而适当调整训练计划;伤病后身体未完全康复就投入正规训练;训练内容单一,片面追求 单项成绩,缺乏全面身体素质和心理的训练等。
(二)比赛安排不当
比赛前训练准备不够;连续比赛缺乏足够休息(如在一次大型比赛中参加多项比赛), 赛后体力未完全恢复即进行大运动负荷训练;伤病后过早参加比赛等。
(三)其他原因
如生活制度遭到破坏、营养不良、环境不良、精神创伤、心理压力过大等,均会使身体 的功能下降,可能导致过度训练的发生。
一般来说,运动员在开始训练阶段是不会出现过度训练的,只有达到提高成绩阶段,特 别是接近个人最高竞技成绩(所谓良好的竞技状态)时,出现过度训练的可能性才逐渐增加 。这时,可能由于气候的变化、旅途的劳累、营养不良、精神创伤等,使机体功能下降,从 而导致过度训练的发生。
过度训练的发病机制尚未清楚。有人认为是神经系统过度紧张,造成兴奋和抑制过程均 衡性遭到破坏,破坏了原有的动力定型,使皮层和皮层下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各系统器官功 能失调。也有人认为是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的紊乱,或机体内应激系统发生一定的“衰竭”所 致。也有文献报道,过度训练的运动员,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表现为下丘脑对低血糖的刺 激不敏感,或下丘脑一垂体功能失调,表现为女性出现运动性闭经;男性性欲减退,精子数 目减少。此外,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主要表现为“T细胞免疫力”暂时下降。白细胞总数减 少,肌肉不能释放足够的谷氨酰胺,也导致免疫功能下降。还有学者发现,晚期过度训练的 运动员,他们不仅有功能紊乱,还出现运动支撑器官和内脏器官形态学的改变。
二、症状与体征
过度训练早期症状是以神经系统表现为主,与神经衰弱相似。运动员仅在大运动负荷训 练后出现睡眠欠佳(多梦、易惊醒),食欲不振、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易疲倦,运动 时使不上劲,运动成绩下降,少数人有心情烦躁和易激怒等,客观检查无明显异常改变。因 此,过度训练的早期极容易被忽视,或被误诊为“神经官能症”,致使病情逐渐加重。早期 如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将会发展为中期和后期,此时可涉及多个系统和器官,并出现多 种多样的症状和体征。这时,除早期症状加重外,还出现失眠或嗜睡,全身乏力、多汗,情 绪急躁,甚至恶心、呕吐、腹泻、无训练欲望,小运动负荷也出现疲劳,且在24小时内不能 恢复,运动能力和运动成绩明显下降,严重者还出现胸闷、心跳、气短。安静血压和脉率明 显增高。联合功能试验异常反应达60%以上,多呈梯形反应,其次是紧张性不全型。心电图 检查异常者占67%,其中以ST段明显下降以及T波降低、双向或倒置等变化。心电图出现心 律失常者约占10%,主要表现为期前收缩。脑电图出现节律异常者占55.6%。生化方面检 查,表现为血红蛋白下降,尿液有蛋白质、红细胞、管型,血睾酮水平下降等。
过度训练的运动员一般身体抵抗力下降,免疫球蛋白降低,容易患病(如感冒、扁桃体 炎、肺结核、肝炎);女运动员还会引起月经紊乱。此外,还可能引起肌肉持续性酸痛、僵 硬和痉挛,甚至出现肌肉损伤或疲劳性骨折。
过度训练的症状和体征是多种多样的。诊断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和运动史,早期应注意与 神经官能症相鉴别,中后期应注意与肺结核、慢性肝炎、肾炎等病相鉴别。
三、处理
关键是早期发现,及早处理。处理的基本原则是消除病因,调整训练内容或改变训练方 法,以及对症治疗。
过度训练早期,只需调整训练计划,控制运动负荷及运动强度,减少或避免难度大的动 作,减少速度及力量性练习;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加营养(包括锌、镁、铜、铁 等微量元素)。对较重的患者,除作上述处理外,还要暂时停止专项训练和比赛,减轻神经 、精神负担,多辅以全面训练和放松性练习;积极进行温水浴、按摩和医疗体育(如太极拳 、气功)等。此外,可根据病情给予药物治疗,如维生素(B(1下标)、C、B(6下标)) 、葡萄糖、三磷酸腺苷(ATP)、谷维素、镇静剂、安眠药和激素等。也可以服用中草药, 加人参、刺五加、田七、黄芪等,对治疗本症也有一定疗效。
过度训练经恰当治疗后,轻者2~4周可治愈,较重者需要2~6个月,严重者需要更长时 间。病愈后恢复训练时要逐步增加运动负荷及运动强度,以防复发。
四、预防
定期进行身体功能检查;制定训练计划时要考虑运动员的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和训练 水平的特点,遵守科学训练原则,加强全面训练。大运动负荷训练和比赛后,要积极采取恢 复措施,保证充足睡眠和营养。伤病恢复期投入训练时要逐渐地增加运动负荷,加强医务监 督,密切观察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过度训练的先兆,如容易患感冒和上呼吸道感 染等疾病、无训练欲望、训练和比赛后感到体力难于完全恢复、体重逐渐下降,若下降的幅 度超过了本人最好成绩时体重的1/30,而又找不到其他原因时,首先应考虑到有过度训练 的可能,并要及时进行处理。
第二课 过度紧张
过度紧张是在训练或比赛时,运动负荷超过了机体的承受能力而引起的病理状态,常在 训练或比赛后即刻或短时间内发病。多发生在中长距离跑、马拉松、中距离滑冰、自行车、 足球和篮球等运动项目。
一、原因
过度紧张多见于锻炼较少、训练水平差、缺乏比赛经验或患病长期中断训练的人。当他 们突然进行剧烈的运动或比赛,机体过分疲劳,都可能发生此病。也可因饭后不久进行激烈 运动而引起。
二、发病机理及症状与体征
过度紧张的发病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按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急性胃肠功能紊乱及运动应激性溃疡
急性胃肠功能障碍是过度紧张中最常见的症状。运动员常在剧烈运动后不久出现恶心、 呕吐、头痛、头晕、面色苍白、腹部有轻度压痛、脉搏稍快。胃肠紊乱可能是由于运动员极 度疲劳,再加上精神过度紧张,使胃酸分泌明显减少;或饭后不久进行激烈运动造成胃肠功 能降低所致。有些人运动后呕吐咖啡样物,潜血试验阳性,这表示上消化道出血。这是由于 运动的应激引起胃黏膜出血性糜烂,称为运动应激性溃疡。因为激烈运动和情绪紧张时,交 感神经占优势,胃肠血管收缩,供给胃肠的血量明显减少(仅为安静时的1/5),导致胃黏 膜血管痉挛,从而发生出血性糜烂。但也有人认为,剧烈运动加强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可 的松的释放,使胃酸分泌增加和胃黏膜通透性改变,也可引起应激性溃疡。
(二)心功能不全和心肌损害
表现为运动后头晕、眼花、步态不稳、面色苍白或唇发绀、呼吸困难、咳嗽、咯粉红色 泡沫样痰、心前区和右季肋部疼痛,甚至意识丧失。检查时脉率快而弱,心律不齐,血压下 降等。这是由于运动负荷超过心脏的负担能力,引起急性心功能不全,使心肌缺血、缺氧、 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明显降低,甚至造成心肌梗塞,引起死亡。
有文献指出,20世纪50年代运动员因运动负荷过重引起心脏过度紧张,仅占运动员的0 .5%~0.75%,而1989年占12.0%(增加23倍)。经及时治疗,其中70%~80%完全康 复。这一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脑血管痉挛
运动后突然发生一侧肢体麻木,动作不灵活或麻痹,伴头痛、恶心、呕吐等。这是因脑 部缺血、缺氧和脑血管痉挛所致。
(四)运动猝死
在运动中或运动后,症状出现后30秒内死亡称为即刻死,症状出现后24小时内死亡称为 猝死。
运动与猝死间的关系长期以来有争论,但大多数人认为剧烈运动可能诱发猝死。有学者 认为,在剧烈运动中,心脏骤停的急性危险性增加。国外学者曾对运动中猝死作过统计,估 计猝死率为男子每小时每万人0.3~2.7,女子每小时每万人0.6~6.0。
1.运动猝死的原因:绝大多数是由于心血管性疾患(如动脉粥样硬化、先天性心脏病 、心瓣膜和心肌病变以及传导系统异常)所致,在激烈运动中诱发急性心力衰竭,或引起主 动脉瘤破裂;其次是脑性猝死,主要由于脑血管畸形、动脉瘤或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等 导致脑溢血;还有不少病例(有的甚至是高水平竞技运动员)在猝死前无任何自我症状及体 征,尸解也未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其死因可能是因剧烈运动时,人体代谢率增高,血中儿 荼酚胺水平升高,心肌需氧量增加,从而引起心肌缺血、心肌应激性增高,导致急性心肌梗 塞、心律严重失常所致。
此外,其他某些原因也可引起猝死。猝死者死前多有劳累、兴奋或紧张等诱因;有些在 运动中有晕厥病史;部分病例还出现猝死的先兆症状,如心前区疼痛、背痛、胸闷、头痛、 头晕以及上腹部不适等,继而在运动中或运动后突然晕倒死亡。
2.运动猝死的预防:首先是及早识别可能发生运动中猝死的高危人群。某些患有心、 脑血管疾病者,因无任何临床可疑的症状而猝死为疾病的最早表现。据调查,家族中有心脏 病史、脑血管意外病史、猝死病史及晕厥病史等,属运动中发生猝死的高危人群。因此,通 过体格检查及询问病史可及时发现高血压、心脏杂音、高血脂等,可及早识别一些猝死的高 危人群。其次,要注意观察猝死的先兆症状。部分猝死的病人在猝死发生之前会出现某些先 兆,因而提出了在运动前、中、后出现较明显的胸闷、压迫感、极度疲劳等症状时,应及时 中止运动,并进行详细检查。若有发热或呼吸道急性感染症状时,应避免参加剧烈运动。再 次,若避免过度运动和过度训练。有资料指导,健康人在没有做准备活动就突然进行剧烈运 动,60%的人出现心电图ST—T变化。也有人提出过度运动可能引起猝死。因此,训练或比 赛前应作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运动后要作好整理活动,可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最后,重视 运动员心脏的自我保健。研究认为,香烟中的尼古丁与一氧化碳对冠状动脉管壁和心肌细胞 具有毒性和致炎作用。因此,运动员应戒烟,以保护心脏。
(五)晕厥
详见第三课。
三、处理
病情较轻者,应让患者平卧,注意保暖和吃容易消化的食物,一般1~2天病情好转。有 心功能不全者,应立即采取半坐卧位,保持安静,并针刺或点掐内关、足三里穴;昏迷者, 再加人中、百会、合谷、涌泉等穴。如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 挤压,并同时通知医生来处理。
四、预防
遵守科学训练和比赛原则。训练水平低、身体素质差及体弱、患病者,要根据自己身体 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患病期间,应停下训练;病愈后参加训练时,应逐渐地增加运动负荷 ,避免大强度训练和比赛。运动员凡参加剧烈运动和比赛前,要详细询问病史和先行身体检 查,尤其是家族中有心或脑血管意外、晕厥和猝死的病史者,更应引起注意。因为这些人在 激烈运动中容易诱发过度紧张。因此,对既往运动中有晕厥史,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出 现胸闷、胸痛、胸部压迫感和容易疲劳等症状者,应避免参加剧烈运动和比赛,必要时停止 运动,并作全面身体检查。此外,饭后要休息2~3小时,才可进行激烈运动和比赛。
运动员选才时,如果挑选身体瘦高者,应进行全面体格检查,排除马凡氏综合症(该病 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引起骨骼、心血管和眼部病变,患者多为体型瘦高 和高度近视),因为此病患者易发生运动猝死。
第三课 晕 厥
晕厥是由于脑部一时性供血不足或血中化学物质变化所致的意识短暂丧失。据报道,健 康的青年男子约有25%~30%的人都发生过晕厥。运动员发生晕厥多在大强度训练或激烈比 赛中或比赛后。
一、原因与发病机理
(一)血管扩张性晕厥
它占各种类型晕厥的首位。常因情绪过于激动、受惊、恐怖、悲伤或看到出血者等引起 。这是由于神经反射性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产生一时性脑部缺血。例如,年轻女运动 员或初次参加大型比赛的运动员,赛前过于紧张,容易引起晕厥。
(二)直立位低血压性晕厥
往往发生在久站、久蹲和长期卧床后突然改变为站立位时,使肌肉泵和血管调节功能失 调,致使回心血量骤减以及动脉血压下降,引起一时性脑缺血。例如,游泳运动员比赛后站 立时可能发生晕厥。
(三)重力性休克
运动员疾跑后突然站立不动,下肢肌肉内的毛细血管和静脉失去肌肉收缩对它们的节律 性挤压作用,加上血液本身的重力,大量血液积聚在下肢血管中,使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骤 减,导致脑供血不足,造成重力性休克。这种晕厥多发生在青少年运动员或训练水平差、比 赛经验不足的运动员。
(四)胸内压和肺内压增高
如举重运动员吸气后憋气使劲举起杠铃时,可使胸内压和肺内压明显升高,影响回心血 量,妨碍左心室充盈,因此心排血量减少,造成脑缺血,出现暂时性晕厥。
此外,低血糖、低碳酸血症、中暑、心或脑血管疾患和腹部太阳神经丛受到严重打击等 ,亦可引起晕厥。
二、症状与体征
晕厥前病人感到全身软弱无力、头晕、眼前发黑、面色苍白、出冷汗。昏倒后,意识丧 失,手足发凉,脉率增快或正常,血压降低或正常,呼吸增快或缓慢。一般昏倒数秒钟,但 也有经3~4小时才清醒。清醒后伴有头痛、头晕、全身无力,也可出现恶心、呕吐。多数患 者记忆力可迅速恢复。
三、处理
使患者处于仰卧位或下肢抬高位,松解紧身衣服和束带,注意保暖,作双下肢向心性重 推摩或揉捏,必要时嗅以氨水或点掐(或针刺)人中、百会、涌泉等穴。如有呕吐,将患者 头部转向一侧,以免因舌头后坠及呕吐物堵塞气道而妨碍呼吸。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 呼吸;若伴有心跳停止,应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挤压。知觉清醒前或有呕吐时,均不宜给予任 何饮料;清醒后可给以热饮料或少量白兰地,注意休息。神志未能迅速恢复者,应送医院作 进一步处理。
四、预防
坚持体育锻炼,提高心血管功能。在重大比赛和大强度训练前应进行体格检查;对发生 过晕厥者应作全面的检查,并避免剧烈运动。久蹲后要慢慢地站立;疾跑后应继续慢跑,并 作深呼吸,逐渐地停下来。饥饿或空腹时不宜参加体育活动;进行长距离运动要及时补充糖 、盐和水分。进行剧烈运动后,应休息约半小时后再洗澡或淋浴(因立即淋浴有可能造成心 肌缺血、心排血量减少),以防晕厥的发生;若有晕厥先兆时,应立即平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