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遇到困难或遭到挫折后,一方面是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力图克服障碍或避开障碍 而达到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暂时退而求其次,等时间、条件、时机成熟后再努力达到原定 的目标。作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就应学会从挫折中学会生活,把挫折矛盾看做 生活的组成部分。挫折不仅仅是磨难,同时也是促使人健康成长的催化剂。它能够给人以心 理压力,促进人调动全心身的力量去对付困境,使人经受锻炼,迅速成长,并往往激发创造 力,当然,要提高对挫折的适应能力还必须具备以下几点:一是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 人生观是形成一个人优秀的心理素质的支柱。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才会科学地分析问 题并冷静、妥善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会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联 系起来,才能坚定信念、热爱生活,使自己的心理素质日趋成熟。二是要有进取性心理品质 ,一般具有进取性的心理品质的人,具有较高挫折调节力,他们在面对挫折时不是被动承受 ,而是主动进击,努力改变,自强不息,自信乐观,开拓创新。三是冷静地分析判断,在生 活中遇到挫折,首先应该利用理智的力量稳定自己的情绪,抑制激怒或恐惧,冷静对待挫折 情境。待心情平静后,再对事态作客观的分析和寻求解决的办法。
我国大学生中每年精神病发病率居高不下,每年高校自杀、出走等事例不断发生,这些 往往都是由于同学在学习、人际关系、恋爱等方面受挫折,又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沉 湎在挫折的阴影里,结果毁掉自己一生的前程。因此,大学生除学会面对矛盾、困境、失败 和挫折中自己调整自己心理外,还应学会与自己的家长、同学、好朋友、老师沟通、交流, 这也是给心理减压的重要方法。
大学生不仅要不断适应社会文化和规范要求的各种社会角色的转换,而且思想和行为还 要与当今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条件、文化道德、风俗习惯等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被这 个社会所接纳,在心理、行为方面符合社会大众的期望。一切违背以上社会环境因素的行为 和思想,都被认为是心理不健康,社会适应不良,甚至行为偏离疾病。只有不断地适应各种 环境,学会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才能提高心理免疫力,成为一个真正身心健康的人。
第四课 体育与社会适应
一、体育与社会适应的关系
人是有着细胞器官等组织的生物人,又是有着丰富情感和独特个性,扮演着各种各样的 社会角色的社会人。每个人总是在社会中生活,而不是生活在世外桃源,因此,在不同层次 的人际关系网络之中,个人与社会的适应情况不仅表现在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 、对社会的态度上,而且还表现在与他人和社会建立联系的方式和程度及对各种事情的处理 上。例如,一个人在单位里,与同事关系差,与领导又处不好,经常抱怨工作环境太差,在 换了一个单位后,人际关系依然搞不好。这说明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很差。
社会适应不良对人的身心健康会产生消极的影响。社会适应能力差的人常因人际关系的 矛盾而产生心理上的烦恼,并持续地出现焦虑、压抑、愤怒等不良情绪反应,而不良的情绪 反应可使人的免疫能力下降,进而,生理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有研究显示,70%的 高血压患者人际关系不好,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之中。另外,研究表明,交际越广泛,寿命也 越长。在美国,有一项调查对6900名成人进行了为期9年的观察,结果发现,社会交往少的 人死亡比例大(占总人数的30.8%),而社会交往多者的死亡率只有9.6%。调查结果还 表明,社会交往频繁与否,对男子死亡率的影响要比女子大。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家丁瓒 教授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 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
为了保持身心健康,人们既需要营养、体育锻炼、休息和其他生理方面的满足,也需要 安全、友谊、爱情、亲情、支持、理解、归属和尊重等通过人际关系所获得的心理方面的满 足。从一定意义上讲,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的生命所需的非常宝贵的滋补剂,擅长与人相处 是一个人诸多能力中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因此,为了学习进步、为了家庭幸福 、为了事业成功、为了健康长寿,总而言之,为了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都应该努力培养和 提高善与人处的能力。
要处理好人际关系,重要的是能正确地分析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多看别人的长处,只有 这样,你才能客观地评价他人,友好地与人相处。自我感觉好的人,大多是估计自己过高, 估计别人过低,与他人关系容易紧张。
体育锻炼能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可以使个体忘却和 宣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的烦恼与痛苦,消除孤独感,并能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性。有研 究表明,外向性格者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交需要更强烈,这种社交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 动得到满足。内向性格者则更应该参与集体性的体育活动,这可使自己的性格得到改善。个 体所以为群体活动所吸引,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即群体认同、社会强化、体育活动的刺激 性以及参与活动的机会。坚持体育活动者要比中途退出者更能与他人形成亲密的关系。女性 坚持体育锻炼似乎更与体育锻炼的社会特性有关。美国有一项研究显示,62%的女性喜欢与 朋友或配偶一起进行练习,而男性只有26%。25%的女性和18%的男性认为,与同伴一起练 习是自己坚持体育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斯蒂芬(Stephens)等人研究指出,在他们所调查 的加拿大被试者中,189,6的女性和12%的男性认为,不和他人一起练习就会阻碍自己继续 参加活动。此外,35%的女性和24%的男性将社会交往看成是坚持体育活动的很重要的原因 。
由此可见,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人的社会交往活动,而且体育锻炼的社会交往特性又会 吸引人参与和坚持体育锻炼。
二、体育锻炼的社会适应性培养
适应就是个体采取各种调整措施,为改变自我去顺应环境的过程。为了保证这一过程的 不间断性,个体必须面对社会现实,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及时纠正那些不合时宜的思想观 念与行为方式。其中包括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通过主动培养与锻炼,树立正确的生活 态度与人生观、价值观,力求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社会,学会按个人理想与社会不相冲突 的处世方式,增强对社会真、善、美的认识,以达到建立新生活方式和适应社会环境变迁的 目的。
(一)培养适应社会的参与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任何行为,都必然指向明确的目标,并受自我意识所支配。体育锻 炼中的参与意识,即指在实施该行为前对自身状态的确认。鉴于这种确认是在满足内在需要 与外在刺激前提下,对什么是正当、合理与有益行为的一种判断,在正确动机产生的同时, 使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意识得到不断提高。体育锻炼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且不受更 多条件的限制,加之它强身健体、娱乐消遣的特殊功能,不仅是人类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 也完全符合现代社会的生活理念。所以,不分肤色、贫富、贵贱、种族、信仰、年龄和性别 ,几乎人人都有权拥有并乐于接受。这表明,体育锻炼以它鲜明的公众效益和自由运动原则 ,为每个人都提供了平等参与的机会。应该指出的是,尽管体育锻炼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可 以很容易吸引大多数人,但若仅凭一时兴趣,而无适应社会需要的主动参与愿望,那即便是 从事跑步、做操、打拳这样简单的体育锻炼,也会因缺乏明确的参与动机,使参与者难以忍 受锻炼中的艰苦、乏味,不能体察成功后的喜悦和领悟它对适应社会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