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美关系的变化因素
1.国际形势的变化
首先,美欧、美日关系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明显变化。日本、西欧各国,经过战后二十多年的努力,本身的经济力量不仅恢复而且大大增强,它们经济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美国。1950年至1972年,各国工业平均增长速度,美国为4.6%,法国为5.9%,联邦德国为7.9%,日本为14.5%。这就使美国从战后初期在西方阵营中占有的绝对优势地位下降,美国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西欧和日本不仅摆脱了战后初期经济上依赖美国的处境,而且强大到足以同美国抗衡的程度。力量对比的变化,带来了相互关系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是:(1)西欧、日本以其经济实力为基础,要求摆脱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控制,要求获得同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从而使它们同美国的矛盾日益尖锐;(2)资本主义阵营从60年代起逐步形成美国、西欧、日本三大经济中心。伴随着三大经济中心的形成,又出现西欧、日本与美国在政治、经济与外交上的分歧。如西欧、日本都要求发展对苏关系,西欧要求发展对华关系。它们开始推行有别于美国的越来越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第二,广大第三世界人民的斗争向纵深发展。第三世界国家在取得民族独立胜利之后,继续向着经济完全独立、摆脱大国的控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方向努力。他们从反殖、反帝进而发展到反对霸权主义;从要求政治独立,进而发展到要求经济独立。第三世界斗争的发展和深入,从政治上阻碍了霸权主义政策的推行,从经济上极大地冲击着旧的国际经济体系,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
第三,美国的主要对手苏联的力量有很大增长,大大缩小了它同美国的差距。在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的1951年至1955年,苏联国民收入和工业产值只分别占美国的27%和26%。实力的不足,加上赫鲁晓夫政策不当,使苏联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蒙受了耻辱。此后,苏联领导集团集中全力发展军火工业和重工业,利用美国陷入侵越战争泥坑期间迎头赶上,1966年至1970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分别达到美国的51%和54%。在经济差距缩小的同时,军事力量上更是几乎并驾齐驱。到60年代末期,苏联已经逐步完成了从战略劣势向与美战略均势的转变。并在世界各个地区,尤其是远东、中东、南亚、中欧采取对美国的进攻态势。苏联实行的霸权主义对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美国霸主地位的相对削弱
战后初期(1948年)美国工业生产占资本主义世界的53.4%。出口贸易额1947年达资本主义世界的32.4%,黄金储备1948年达74.5%。1945年美军人数达到1200万人,又单独垄断着核武器。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对外执行称霸全球的战略方针。但是,由于战后美国大力输出资本,对外进行经济渗透和“援助”,造成了美国国内投资比例减少,国内固定资产更新缓慢,生产发展速度相对下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形成鲜明对照。服务于对外扩张的庞大军费开支,对盟国军事义务的重担,都大大增加了美国经济的压力,削弱了美国的国力。到60年代末,美国工业生产只占资本主义世界的30%左右。而战后几次对外扩张战争损失巨大。在朝鲜战争中,美国损失了1646亿美元,在越南战争中又花掉了3520亿美元。这两次局部战争的费用相当于美国花在二战中的费用的78%。美国的经济受到严重损害,外贸长期逆差。美元不断贬值,黄金价格暴涨,国际市场一次又一次发生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从1961年12月到1971年12月,美国为克服美元危机而采取的种种措施无济于事,迫使尼克松宣布新经济政策,美元与黄金脱钩,以美元为中心的战后资本主义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的货币体系瓦解,同时标志金元帝国的衰落。在这种国际形势下,美国只得在60年代末提出适应新形势的新的对外战略,这就是尼克松主义。
3.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和独特作用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对外关系中不畏强暴,既敢于对抗世界头号帝国主义,又敢于反对苏联这个庞然大物,坚决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对世界事务的影响增大,美国不得不同中国打交道。中国本身要对抗苏联,也希望同美改善关系。在这个阶段,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对中国采取军事威胁政策,在中国边境陈集重兵,但中国针锋相对,毫不畏惧,顽强地抵抗着苏联的重压,吸引了苏联相当大的力量,成了抗击苏联对外扩张的重要力量,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支独立的力量,初步形成了美、中、苏三角关系。
以上这三方面的情况,决定了美国改变战后二十多年的对华敌视政策的趋向,也构成了美中接近的基础。正是在这一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之下,在各方面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关系千变万化之中,美中两国从各自所处地位、从共同对付各自主要对手的威胁、从取得最有利的国际力量联合考虑,采取了美中接近的外交政策。
二、美中接近的准备过程
1.1965年至1968年的美中关系
在这一阶段的前几年,也就是约翰逊总统任职期间,美中关系是尖锐对立的。美国对大陆采取政治上敌视、不承认中国、支持蒋介石集团、组织反华包围圈、在国际组织中排斥中国的政策,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在经济上对中国进行封锁,并且通过“巴黎对华管制委员会”控制各盟国的对华贸易,妄图阻止中国获得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军事上对中国采取威胁态势,扩大对印度支那的侵略,美国军用飞机、军舰经常侵犯中国领空、领海。“美国之音”等宣传机构昼夜不停地对中国进行颠覆宣传。美国人不准到中国访闯,和中国贸易极难进行。
1969年尼克松政府上台后,对中国的这些敌视政策随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而逐步减少,但减少的速度是比较缓慢的。
2.尼克松主义
尼克松是美国统治阶级面对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和美国面临的严重困难和挑战时,决心改变对外战略的政治代表。1967年10月他在美《外交季刊》上发表一篇文章,第一次提出和中国接近的主张。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担任美国新总统后,1969年7月25日,在关岛发表讲话提出用“亚洲人打亚洲人”的“新亚洲政策”。1970年2月,他发表对外政策报告,把新亚洲政策推而广之,施加于全世界。报告中提出美外交三原则:“伙伴关系、实力、谈判。”并把这一套理论正式提出,表明美国决心对其全球战略作出重大调整。这种对外战略人称“尼克松主义”。他认为:“美国在军事上曾经是世界第一位,甚至没有人向美国挑战,因为美国垄断着原子武器。美国的经济也处于第一位,那时美国实际上生产了世界全部财富的50%以上。过去的25年已经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从经济角度来说,现在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强国。”“在美国的时代里,美国将看到5个超级经济大国——美国、西欧、苏联、大陆中国,当然还有日本。”据此他宣布说:“对抗的时期过去了,美国正进入谈判的时代。”
尼克松的言论说明,将以“缓和”取代冷战,以“谈判”代替“对抗”,开始了同苏联在“缓和”中进行争夺的新时期。美国被迫承认世界上有“五大力量中心”,是为了借助西欧和日本盟国的力量,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力量,借中国来牵制苏联,改善它的不利地位。
尼克松主义的实质是美国的战略要适应变化了的国际环境,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
为推行“尼克松主义”,美国在对外政策上采取了三个重大步骤:(1)结束越南战争,从这个泥潭中解脱出来,重新集聚力量;(2)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善关系,变对抗为“合作”;(3)同苏联进行对话,缓和相互关系。这三项行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控制苏联在全球范围内对美国的攻势。
3.美中秘密外交接触和“乒乓突破”
尼克松总统上任初就着手准备和中国接触。1969年1月下旬,他对美国驻法国大使馆武官弗农·阿·沃尔斯特说,他觉得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与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完全没有接触,对世界是不利的。在尼克松的就职演说中,他说:“美国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国家无论大小,它们的人民都不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珍宝岛事件后,尼克松认为有了接近的机会。他认为:由于害怕莫斯科进行一次先发制人的进攻,或者是进行一次全面战争,中国人希望找到一种对抗苏联压力的反威胁力量。“美中之间在对付苏联这一点上是共同的”。为此,美国开始了它的外交主动行动。中国政府密切注视着尼克松政府上台后的各种言行。对尼克松谋求和中国接触的政策,中国政府是欢迎的,并巧妙地作出了相应的反应。1969年7月,中国释放了两名在中国服刑的美国犯人,12月,又释放了另外两名。1970年7月,中国提前释放了以间谍罪被判处20年徒刑的詹姆斯·华理柱主教。
1970年10月1日,尼克松对美《时代》杂志记者发表谈话,第一次公开表示愿意访华。同年10月25日,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到联合国参加联合国成立25周年纪念会,与尼克松会晤,尼克松托叶海亚·汗总统说,美国已经决定设法使中美关系正常化,要求他们作为中介人提供帮助。叶海亚·汗说:宿仇不容易成为新交,事情会进行得很慢,并且你要有遭受挫折的精神准备。这样就建立了“叶海亚渠道”。10月27日,尼克松又对访美的齐奥塞斯库总统说:即使不能达到同中国重新建立完全外交关系的最后理想,也可以进行高级私人代表的互访。罗总统答应转达,这就是“罗马尼亚渠道”的开端。1971年初,罗渠道活跃起来,博格丹大使带来消息说,罗10日后派一位副总理去北京,带来这个国家的口信:中美之间只有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就是美国对台湾的占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真诚地试图谈判这个问题已经15年了。如果美国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愿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国准备在北京接待一位美国的特使。这个口信是经过毛泽东和林彪审核的。
从1969年7月开始,尼克松政府在对华关系方面作了一些具体姿态,逐步放宽和中国交往的一些限制。1971年3月15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取消对于使用美国护照到中国旅行的一切限制。4月14日,尼克松宣布结束已存在20年的中美两国之间禁止贸易的法令。
对于尼克松政府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的谋求中美接近的信息,中国都表示欢迎。1970年12月18日,毛泽东与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第一次表示欢迎尼克松访华。当斯诺问:会不会允许像尼克松这样一个代表垄断资本家的人来中国时,毛泽东回答说,尼克松将受到欢迎,因为他是总统,中美之间的问题毕竟还得同他解决。毛泽东表示,他将乐于同尼克松谈话,不论尼是作为旅游者或者总统来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