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语故事
1709900000077

第77章 Y(6)

人们引用“远走高飞”(或“高飞远走”)这句成语,比喻离开原来的地方,到遥远的地方去。也用来比喻摆脱困境,寻找出路。

忧心如焚

“忧心如焚”出自《诗经·小雅·节南山》。

公元前七百多年前的周幽王姬宫涅,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庸暴君。他只知吃喝玩乐,根本不把人民的死活放在心上。他重用太师尹氏,把朝廷大权交给尹氏,致使政治混乱,人心离散,国势日趋衰弱。

当时,有一个名叫家父的大夫对此深为忧虑,他希望周幽王能够看到危险,振作起来,改变这种状况,从而使周王室的统治能够延续下去。于是,他写了《节南山》一诗。诗中用讽刺的笔调,揭露了太师尹氏的罪恶,抒发了一般贵族和老百姓的忧愤,其中有这样几句:“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忧心如惔(读tán 谈),不敢戏谈。”意思是说:威名赫赫的太师尹氏,人民一个个都在瞧着你,他们的心里忧愁得就象火烧一样,嘴里却不敢随便谈论。

周幽王不听大夫们的劝告,最后终于成了西周的末代君王。

上面的诗句中的“惔”意即焚烧,与“焚”同义。后来,人们把忧心如惔”改成“忧心如焚”,用来形容心绪不宁,非常忧虑、焦急。

余勇可贾

“余勇可贾(读ɡǔ 古)”出自《左传·鲁成公二年》。

春秋时期,诸侯之间战争不断。一次,齐顷公得罪了晋景公的特使郤克,郤克发誓要报仇。

公元前689年,晋、齐两国的军队在靡笄(读jī )山下对阵。齐顷公与郤克在阵前答话未完,齐国一个勇力过人的将领高固冲入晋国的队伍,只见他举起区大的石头向晋军示威,在晋阵中横冲直撞,逢人便打,跳下战车,从晋军中抓了一个俘虏,又跳上自己的战车跑回到齐国的军营。然后,把战车系在齐军阵前的桑树根上,对齐国的将士们说:“我的勇力还没有用完,哪一位需要勇力,可以买我剩下的勇气。”(原文是:“欲勇者,贾余余勇。”)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引申出“余勇可贾”这个成语,形容力还没有使完。

余音绕梁

“余音绕梁”也作“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出自《列子·汤问篇》。

战国时代秦国的薛谭向秦青学歌,未学好,即以为自己学得差不多了,提出回家。秦青并未阻止。他在给薛谭饯行时,有意唱了几支歌,“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听罢,才知道自己并没有学好,比老师还差得远着呢。于是决定不走了。秦青为了进一步启发和教育薛谭刻苦学歌,接着他又说了韩国善歌者韩娥的故事:“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同借)食。既去而余音绕梁(读lì 丽),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这个故事的意思是:韩娥东去到齐国时,干粮吃完了,她就在齐国都城的雍门以卖唱换饭吃。她唱的非常好,以致她虽然离开了雍门,但歌子的余音仿佛一直在绕着屋梁,三日过了,还不止息。好象韩娥还在为他们歌唱,并没有离去。

后人以“余音绕梁”作成语,形容人的歌声非常优美动人,给人留下长久不忘的印象。

后人也有将“响遏行云”作成语用的。形容人的歌声雄壮嘹亮,上冲霄汉,阻止了行云的流动。

饮鸩止渴

“饮鸩(读zhèn 镇)止渴”见于《后汉书·霍谞传》。

东汉时,有一个名叫霍谞的人,性情明达笃厚,敢于申张正义。他先后担任金城太守、北海相、尚书仆射、河南尹,司隶校尉、少府、廷尉等职,很受汉桓帝的信任。

霍谞十五岁那年,有人在大将军梁商面前诬告霍谞的舅舅宋光,说宋光擅自删改朝廷的法令,致使宋光被捕入狱,遭受严刑拷打,苦不堪言,霍谞为了救舅舅出狱,勇敢地写信给梁商,替宋光辩解。信中说:宋光出身高贵,一向按常规办事。他身为一州之长,即使对法令有某种不同意见,完全可以采取适当的办法提出自己的意见,哪会冒着杀头的危险擅自删改朝廷的法令呢?比如,有人肚子饿了,拿附子(一种毒性很大的植物)来充饥,口渴了,用鸩(一种毒鸟)的羽毛泡的酒来解渴,不等这些东西进入肠胃,这个人的呼吸就会停止。这样的事情,宋光怎么能做呢?(原文是:“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霍谞在信中再三要求梁商要实事求是,千万不要冤枉好人。

梁商收到霍谞的信,十分赞赏霍谞的才志,见他说得有理,便根据他的要求,很快赦免了宋光的罪过。霍谞也因此大出其名。

后来,人们把“止渴于鸩毒”简化成“饮鸩止渴”成语,比喻只图暂时解决一下跟前的困难,而不顾将来必然会引起的严重后果。

迎刃而解

“迎刃而解”出自《晋书·杜预传》。

杜预,字元凯,晋代杜陵人。他学问渊博,见识广远,能文能武。当文官时,经常提出安邦治国的好建议,当武将时,率军打仗屡建战功。晋武帝司马炎时,杜预被拜为镇南大将军,总督荆州一带的军事。

公元280年,杜预奉命带领军队去进攻东吴。他调兵遣将,不到十天,就接连攻占了东吴的许多城池,接着又用计活捉了东吴都督孙歆以下将官多人。这时,有人主张就此收兵。理由是:东吴建国很多年,有相当大的实力,不可能一下子将它彻底打垮。而且时值盛夏,气候炎热,河水因暴雨而泛滥,疾病、瘟疫很容易流行,对大部队作战十分不利。如果等到明年冬天再集中兵力进攻。结果可能比现在进攻要好得多。

杜预不同意这种意见,而主张乘胜前进,扩大战果,不给东吴以喘息之机。他说:“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读yuè )毅藉济西一仗,一鼓作气连下齐国数十城,最后差点儿把齐国吞并。而我们现在连胜几仗,军威大振。以这种斗志旺盛的军队去进攻连吃败仗、志气低落的吴军,就好比用利刀破竹子一样,一开头破了几节,后面的只要碰到刀刃就会自然破开(原文是‘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不要再费很大气力了。”

杜预说服了大家,指挥各路晋军继续进攻,很快便把东吴灭掉了。为此,他再一次受到晋武帝的嘉奖。

后人从这个故事引出“迎刃而解”和“势如破竹”这两个成语,二者意思相近。前者一般用来比喻事情进行得非常得手,问题解决得非常顺利,后者含有一种气势,一般用来形容军队作战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易子而食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

公元前595年九月,因为宋国杀了楚国的过境使者申舟,激怒了楚庄王。他亲率大军,前去攻打宋国。

宋国地处齐、晋、楚三大国之间,而且无险可守。但是,宋国人英勇善战,坚守城池,十分顽强,不肯向强大的敌人屈服。楚兵把宋国的都城团团围住,一直到第二年的五月,还是不能攻下来。楚王便准备收兵回楚。大夫申犀(申舟的儿子)见父仇未报,不同意楚王撤兵。这时,正在一旁替楚王驾车的申叔时建议说:“我们可以在这里修筑起房屋,把需要回去种田的人打发回去种田,装作要久困宋国的样子,宋国必然会俯首听命。”楚王听从了申叔时的意见。宋国人果然害怕起来。宋王便派元帅华元单身偷进楚军兵营,直入楚兵元帅子反的卧室,将子反劫持。然后对于反说:“我国人民已经困苦到交换孩子杀了充饥,把骸骨拿来当柴烧的境地(原文是‘城中易子而食,拆骸以爨[读cuàn 窜]),但是,我们决不作城下之盟,如果你们退兵三十里,我们便投降听命。”后来子反同意了华元的要求,宋国就与楚国订立了和约。

人们引用“易子而食”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在战争中因被围困,粮草断绝,外没有援兵,内不能组织生产,困难到了极点。

夜以继日

“夜以继日”见于《孟子·离娄下》,原意是指白天没有干完的事情,晚上接着去干。现在多用来形容不分白天黑夜地从事某项工作。

周朝初年,有一个名叫姬旦(即周公)的人,他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姬旦做了很多辅助性的工作。周朝建立不久,周武王即病逝,他的儿子成王年纪太小,因此由姬旦代行天子的职权。在遭到自己亲弟兄的误会、诋毁的情况下,他仍然坚韧不拔地按照既定的政策行事。最后真相大白,人们更加尊敬他,称他为“周公”。

战国时期的孟轲对周公十分崇拜。他在《孟子·离娄下》中说:“周公想要兼学夏、商、周三代开国君王之贤,以巩固周朝的统治。在进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如果有不适合于当时情况的,就仰着头考虑,白天想不出好的改进办法,夜里接着想(原文是,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有时想到了好的办法,他便坐着等待天亮,马上付诸施行。”

夜郎自大

这个成语出自《汉书·西南夷传》。

据汉书记载,在汉朝时期,我国西南地区有一个小国,名叫夜郎国,它的疆域在今贵州省西部桐梓县一带,国王姓竹。相传从前有一个女子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水上飘来一根三节长的大竹筒子,并且隐隐约约听见竹筒里似乎有小孩的啼哭声。她连忙放下衣服,把竹筒捞上岸来,剖开一看,里面果然有一个小男孩。于是便欢欢喜喜地把这个小男孩抱回去抚养,并以“竹”字作为他的姓。后来,这个小男孩长大了,居然当上了夜郎国的国王。

夜郎国地处偏远的山区,交通很不方便,消息也十分闭塞。在当时,它虽然算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它的国土却小得可怜,充其量不过与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而且出产很少,连牲畜也不多。但是,这个国王却很骄傲,自以为他统治的国家很大、很富裕。因此,当汉朝的中央政权派出使臣前去夜郎国访问时,他竟不知高低地问:“汉朝和我的国家相比,哪一个大?”

这个可笑的故事一千多年以来一直被人们所流传,并由此引申出“夜郎自大”这个成语,比喻某人孤陋寡闻,学识浅薄,但却妄自尊大,自以为了不起。

鱼游釜中

这句成语见于《后汉书·张纲传》。

东汉顺帝时,广陵郡(今江苏中部)有个叫张婴的人,由于忍受不了地方官吏的残酷压迫,聚众数万人,杀了刺史、太守等人,在扬州、徐州之间转战了十多年,朝廷一直拿他们没有办法。

公元142年(汉安元年),有个官员叫张纲,因为得罪了大将军梁冀,梁冀便通过尚书,任命张纲为广陵太守,企图以此置张纲于死地。张纲受职以后,一反历任太守派兵征讨的办法,只带了十几名将士,来到张婴驻扎的地方。他采取抚慰和诱降的手段,使张婴十分感动。张婴流着眼泪说:“我是一 个不通大理之人,对朝廷的情况不了解,只是由于不能忍受刺史、太守的贪狠残暴,才不得不聚众起义以求活命,这就好象鱼在锅里游动,只能暂时维持生命(原文是‘若鱼游釜中,喘息须臾间耳’)。现在听了你的这番话,才使我获得了新生。”第二天,张婴便带领起义的队伍,投降了张纲。

人们以“鱼游釜中”作成语用,比喻即将灭亡。

要言不烦

“要言不烦”,意思是简明扼要,不烦琐。语出《三国志·魏书管辂(读lù 路)传》。

三国时代,魏国冀州(今属河北省)刺史裴徽部下文学从事管辂,是个很有才学的人,他精通《周易》,全国出名。正始九年(公元248年)十二月间,吏部尚书何晏宴请管辂,想听他谈谈《周易》,同时特邀请尚书邓飏相陪,以视重视。但管辂在开始的交谈中,却不谈《周易》中的事。邓飏问管辂道:“君见谓善《易》,而语初不及《易》中辞义,何故也?”管辂回答说:“夫善《易》者不论《易》也。”意思是:精通《周易》的人是不谈论《周易》的。对这个回答,何晏甚为赞赏,笑着说道:“可谓要言不烦也”。

养虎遗患

“养虎遗患”由“养虎自遗患”缩写成,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意思是养着老虎,必将留下祸患,比喻姑息敌人,必有后患。

刘邦与项羽灭秦后,互相争夺天下。鸿门宴后,汉王刘邦与项羽定约,中分天下: 割鸿沟(今河南省贾鲁河,本为汴水的支流)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定约后,项羽引兵东归。当刘邦准备引兵西归时,张良、陈平却对刘邦说道:“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同疲)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现在放开项羽不去攻打),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刘邦听从了张、陈的意见,于汉五年,派兵追赶项羽至阳夏南部,后与韩信、彭越会合共击楚军。

怨天尤人

“怨天尤人”由孔子“不怨天,不尤人”的话引申而来,出自《论语·宪问》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