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雍正的智慧
1698900000026

第26章 妙招迭出,肃清贪官污吏

康熙皇帝在位时间长达六十一年,作为一个老皇帝,他十分欣赏汉文帝施惠于民、尽量不扰民的统治方针。于是,像一般的老人一样,晚年的康熙不免要有利泽天下惠及万民,以博得百姓拥戴的想法。

但社会的发展并不想康熙所想得那样会理想化地往好的方向一直发展,一味地宽容不加苛政,对社会并没有多大的好处,相反,在康熙宽仁思想的指引下,康熙末年的社会积弊十分多。

首先是社会吏治日益松弛,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官吏贪污成风,钱粮短缺,导致国库空虚。在不借白不借的心理支配之下,政府高官们、皇子们大肆从国库中借支,国库告急;地方乡绅鱼肉百姓,损不足补有余,这就导致了贫者愈贫,富者愈富。按照康熙末年的财政状况,如若国家再有大灾难,或者是边疆告急引发战争的话,那么国家财政必然捉襟见肘,国库空虚到无银用兵赈灾的地步,后果十分严重。这种种的状况,对于四十五岁的雍正来说,可以说是面临着一个难以收拾的烂摊子。这些存在的种种问题,都让雍正明白,他得寻找机会彻底改变这个状况。

于是雍正在掌权后,第一招就向吏治开刀,这是因为史治腐败是康熙晚年最大的弊政之一。而清查亏空正是整顿吏治的最好突破口。于是他就给户部下达了全面清查钱粮亏空的总动员令,对全国的财政状况进行一个全面的清查可以算是雍正吏治整顿的第一步。清查亏空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首先一点好处是雍正通过这个运动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打击异己势力、树立威权。全国大小官吏那么多,对于新君还十分陌生。雍正除了隆科多、年羹尧等几个可信任的人外,无所依靠。正好可以通过清查亏空这个运动,撤下大网,借势观人,激浊扬清,杀一儆百。

第二点好处就是康熙末年的储位之争十分激烈,雍正的登基即位又是诡秘难辨,以致人心不服,基础不稳。雍正发动消查,正可以借机名正言顺地打击诸王的朋党势力,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利。而第三个好处是有助于摸清家底,真正掌握财政状况。如此一举三得,雍正何乐不为呢?

为了这个计划的顺利实施,雍正还不怕麻烦具体署了各地清查的方针、政策和注意事项。他命令各省的总督、巡抚回去严格检查辖区内的钱粮亏空问题。如果发现亏空,不管是已经向皇上报告过的还是没有报告的,都必须在三年之内,把亏空的数目补齐。在补亏过程中,不得以补亏为理由,再向民间增加苛捐杂税。

另外,雍正还规定各地不得乘机掩饰亏空,或者寻找借口不全力执行。在限定的时间之内,不补完亏空的,就会受到重罚。在三年补完亏空以后,如果再发生亏空的事,就罪加一等。如果地方官员贪污挪移钱粮,而督府为其包庇隐瞒,即将督抚一并治罪,决不宽恕。本来按照官场的规则,一个人有事,大家帮忙,这样不但大家都没罪责,以后有事也可以同舟共济。但是这次不同,雍正的这些狠招使诸官心惊肉跳,再也不敢怠慢。地方官们一旦明白新皇上不是说说就算,而是非常认真,便大难来时各自飞,恨不能脱身事外,再也顾不上替他人隐瞒,于是地方清查工作也畅通无阻。

为了更好的清查亏空,雍正还建立了直接受命于最高决策者的钦差大臣制度,雍正在清查亏空过程中,不时派遣钦差大臣来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这样他就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清查的情况,直接把自己的旨意付诸实施。这些省钦差大臣直属皇上,与地方没有任何瓜葛,而且都是为官清正又精明强干的能人。这些人,既无前车之鉴,又无后顾之忧,而且直接归皇帝领导,执行公务时就能够做到手起刀落。何况,这些特派员也不是光杆司令。雍正从各地抽调了一大批候补州县随团到省,与钦差大臣一起查账。查出一个贪官污吏,立即就地免职,从调查团里选一个同级官员接任。这是一着妙棋,也是一着狠棋。因为雍正深知官官相护,是官场顽症。历来的继任官,总是会帮着前任补窟窿,然后自己再留下一大笔亏空,让后任去擦屁股。亏空之所以总也补不上,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但这一回后任是来查账的,当然不会替前任打圆场,做掩护。这样,这个贪官就再也无处遁逃,只有低头认罪,接受处罚。而且,因为没有后任给他补漏洞,他当然也不愿意为前任背黑锅。于是,就连他的前任,甚至前任的前任,如有贪污挪用,也难逃法网。贪官们当然不愿束手就擒。他们还有对策,即借钱借粮来填补亏空。这也是老办法:上面要来查账时,就从当地富户那里借些钱粮来放在库里。上面的来人一看,分文不少,钦差大臣一走,这些钱粮又还回去。因为是官借,利息既高,又不怕不还,再说富户们也不想得罪地方官,因此这个办法也屡试不爽。

可惜这种伎俩也逃不过雍正的法眼。雍正在派出的钦差大臣同时,也给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先打招呼:谁也不能借钱粮给官府。要借也可以,这些钱粮既然被说成是官府的,那就认为它是国家所有,你们这些借钱借粮给官府的人,就再也别想把它们收回去。这一下,谁也不肯借钱借粮给贪官们了。富户们不想得罪官员,更怕得罪皇帝。再说,他们也不愿意自已的钱粮白自地送给公家。贪官污吏的又一条对策被雍正事先粉碎。

以上是对地方清查所采取的一些措施,中央官员的贪污受贿现象也很严重,为了巩固清查的结果,继续将清查进行到底,雍正在建立专门的钦差大臣的基础上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年正月十四日,下令设立了一个独立的清查机构——会考府,主要负责稽查核实中央各部、院的钱粮奏销(就是各省每年将钱粮征收解拨的实数报部奏闻)工作。原本各部院的收人支出、钱粮运用,都是由各部院自行奏销,因此账目混乱,也就造成了很多官员的营私舞弊的现象。为了从制度上堵塞这个漏洞,雍正规定会考府负责稽查、审计各部的收支,凡是钱粮的奏销,不管出自那个部门,都应该由新设立的会考府清点“出入之数”,这样就把奏销大权由原先的各部院收归中央,官员很难做手脚,政府也有希望能把奏销这个大窟窿补上。为了进一步提高会考府的权力,雍正委任他的兄弟怡亲正允祥、舅舅隆科多、大学士白潢、尚书朱轼等亲信共同负责,并对允祥说:你如果不能清查,我会再派大臣,大臣如果还是不行,我会亲自出马。可见雍正决心很大。

会考府成立的两年多时间里,办理了各部院奏销事件550余件,成效十分显著。

在彻查的过程中,难免对牵涉一些达官显贵朝廷众臣,难得的是彻查并没有因为这些人施加压力而受到影响或者终止。在一次清查中,雍正的十二弟履郡王允祹因为曾主管过内务府事务,在追索亏空中就被迫将家中的器物当街变卖。另外,雍正的十弟允也因此赔偿了白银数万两,还不够数,最后还被雍正抄家。雍正以自己雷厉风行的作风使此次的彻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成效。

雍正素来就有“抄家皇帝”的称号,在这次彻查贪官的过程中,对那些被消查出有亏空的官员,雍正也采取的“抄家”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惩罚。通常是贪官被革职拘禁迫使他们吐出赃银,保证如数归还国库,之后就例行抄家,当时被查抄家产的地方大员、封疆大吏不可胜计,有湖广布政使张圣弼、湖南按察使张安世、原直隶巡道宋师曾、江苏巡抚吴存礼等等,还包括一些前朝老臣。可见这次的查抄力度之大。

就这样清查了三年,取得显著效果。各省清偿了一部分亏空。有的省做得比较彻底,比如直隶省。直隶总督李维钧二年八月间即报告说该省亏欠银两四十一万,到这一年的六月已完二十万两,余下的二十一万两明年可以偿清。河南等省清查也较好。

那些查没来的财产,雍正将它们用于公事及奖励参与查抄的有功人员。被雍正视为“模范督抚”的河南巡抚田文镜,在短短的一年之内,共参奏属员二十几人,雍正对田文镜毫不留情雷厉风行的作风十分赞同、大加奖赏。重赏严罚,这是雍正在惩治贪官的过程中的一个宗旨。 一虽然所到之处,贪官一一被打倒,赃款笔笔被追回,但是反贪工作并不像大家所认为的那样一帆风顺。纵观中国历史,很多皇帝都进行过反贪的举措,但是众所周知反贪难,因为这有损官僚集团整体的既得利益。经常是翻来覆去地反贪,可结果腐败分子却越来越多,贪赃枉法之风愈演愈盛。其主要原因就是在反贪的过程中高调唱得多,落到实处的少。可雍正的这次反贪战役打得雷声大,雨点也大,真正做到了穷追猛打,一个不饶。

罢官抄家是雍正避免国家财产流失、惩治贪官的一种比较强硬的手段,但是同时他又意识到,罢官也好,抄家也罢,都是亡羊补牢的措施,真正预防贪官还是得从一开始就减少贪官出现的几率。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雍正采取了高薪养廉的政策,这对于对历来的低薪制是个突破。这样大胆英明的尝试,历史上雍正是第一人。

通过长时间的彻查,雍正朝中出现了无官不清的大好局面。雍正的这场反贪战役打得非常漂亮,他采用的种种措施,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反腐倡廉也有很多启示,很多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