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风雨张居正
1697200000004

第4章 第二讲天才“落榜”之谜(1)

自大明王朝1471年以后,曾经产生过三位闻名天下的天才儿童。

一个是唐寅唐伯虎,一个是徐渭徐文长,这两位小时候就是天才,大家都知道。但还有一位,后人往往并不知道他也曾经是个天才儿童,他就是后来的万历名相——张居正。

后人之所以不觉得张居正曾经是个天才儿童,是因为他的人生发展轨迹和大多数的天才们的发展轨迹并不相同。

就像王安石在他那篇有名的文章《伤仲永》里描述的一样,很多天才儿童的人生轨迹往往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注:东汉末年陈韪评孔融语,见载于《世说新语》),意思是说小的时候往往很神奇、很出众,可长大后,不论能力还是才干,往往和一般人没啥两样,按王安石的原话就是“泯然众人矣”,甚至有些天才成年后的才能表现还不如平常人。

这些人少年时是天才,青年时未必是人才;青年时是人才,壮年、中年时却又未必是治国之才、将相之才、国家栋梁之才。

汉族知识分子都讲究“学而优则仕”,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那叫什么“才”啊?所以像徐渭与唐伯虎,一生狷狂愤世,郁郁而终,那都是因为他们没能施展人生的抱负,不能算作是标准的栋梁之才。

就像《伤仲永》里说的那样,很多天才儿童最后都往往跟方仲永一样“泯然众人矣”了。但是,张居正却跳出了这个怪圈。

那么,为什么张居正能跳出这个怪圈呢?

他为什么既能够“小时了了”,而“大时”又能一展鲲鹏之志,开启一段中兴的万历王朝呢?

这都要从这个天才的第一次“落榜”说起。

家世与传承

说到张居正少年时的天纵奇才与落榜之谜,我们首先要交代一个前提,那就是从基因遗传学的角度来看,张居正这位天才的血管里到底是流着怎样的家族血液呢?

按照家庭出身看,张居正倒是出身于一个断断续续的军人世家。

据张居正在他回忆父亲的一篇文章《先考观澜公行略》里回忆说,他明确可考的祖先应该是他的七世祖张关保。这是一个凤阳人,又生长在元末农民起义的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而且他是跟着他的凤阳老乡朱元璋打天下的,怎么说,冲着跟朱元璋老乡的身份也不该是个平庸之辈。

但这个张关保比较老实,最终也没像徐达、汤和那样混上个开国功勋。他只是凭着他的努力踏实,而不是凭着他是朱元璋的老乡,在徐达手下作一名普通的士兵。

后来,一直到徐达领兵攻下采石矶,由于在渡江战役中,这位张关保努力冲锋,率先攻入敌阵,所以受到了军功的封赏。张居正在《先考观澜公行略》中就说,张关保“国初以军功授归州安御千户”。这个归州就是现在的湖北秭归。

不要小看这个“千户”,我们经常会在以明史为背景的武侠片里听到这样的称呼——“千户大人”,这个“千户”在当时倒绝对可以算得上是个“大人”了。

因为明代施行的是军分区制,各府要害之地设卫,“卫”就相当于是军分区,而一“卫”由五个左右的千户所组成,一个千户所掌管一千两百人左右。这样就可以看出来,一个千户作为地方的军事将领那在当时还是很牛的。

而且还有一点,就是千户可以世袭,也就是说可以老子传给儿子,儿子再传下去,千秋万代,这种军事“户籍”可以不变,所以在当时,那也是一种显赫的荣耀了。

所以,张居正一再强调他的祖先是“以军功授千户”,既可以看出他对这种世代军功的崇尚,也可以看出他对祖先那种凭踏实努力而累积功业的行为方式的崇尚。

这两点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都很关键,一方面,他的工作作风也体现出这种踏实严谨的作风,另一方面,“国富兵强”始终成为他一个最现实的政治理想,甚至在军事上看,也就是在张居正时代,明朝偶尔表露出了一丝想进行某些军事扩张的想法。

反过来说,没有这种军事思想的保障,张居正的万历新政也不会有那么好的改革环境,应该说这一点军功思想还是从张关保的身上流淌到了后来那个文人的张居正身上的。

但事实上的,千户的荣耀却并没能传到张居正的头上,也幸好没传到他的头上,否则,明代只不过多了一位“千户大人”,却少了一位治世能相,那该是一件多么让人遗憾的事儿啊!

张关保的累积军功换来的千户位置,到了第四代,也就是张居正的曾祖父张诚的时候,就跟张居正家没关系了。因为张诚是次子,排行老二,也就是说有他哥在他就没资格来继承这个千户的位置。于是,“千户大人”这个词儿从张诚这儿就开始与张居正无缘了。

因为不可能再成为归州的“千户大人”,张诚成家后索性就从归州搬了出来。搬到哪儿了呢?搬到了江陵,也就是今天湖北的荆州,也就是李白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那个地方。所以张居正后来常自称是“江陵张太岳”,因为他名居正,号太岳,而后人有时也索性称他为“张江陵”。

因为没能继承千户的位置,这个张诚对他的孩子寄寓的期望就很高,这从他给孩子起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

他有三个儿子,老大叫张钺,老二叫张镇,老三叫张釴。

看这三个名字,可以发现这个张诚还是挺有水平的。钺是古代一种带长柄的斧,既是一种古老的兵器,也可用于仪式、仪仗中,它最早是用青铜打造的;镇是镇纸,古代以玉镇为最有名,但最早时也是用青铜做的;釴就是一种一左一右带俩耳朵的青铜鼎,我常觉得现在我们用的锅可能就是打釴这儿演化来的。

你看这三个儿子的名字都用的是金字旁,而且还都和青铜器有关,青铜器可是国之重器啊,所以我估计这个张诚纯心就是想打造一个“青铜时代”,不过这当然只是他们张家的“青铜时代”而已。

可惜,在这三个儿子身上,在张居正出世之前,张家的“青铜时代”只是一个梦想而已。

老大和老三还好点儿,一个做生意,一个去读书,唯独这个老二张镇,也就是张居正的祖父,是个游手好闲的主儿,偏偏他爹还就是最喜欢他,溺爱他。结果这老二更是一事无成了,还任性,但结交起狐朋狗友来又很豪爽,所以张居正后来也多少有那么点飞扬跋扈的性格,这可能从他爷爷张镇那儿遗传的比较多。

因为游手好闲,所以张镇成了家后,开始日子很不好过,所以张居正老说自己“起自寒士,非阀阅衣冠之族”(《张太岳集·卷三十五·谢病别徐存斋相公》),也就是说自己出身于贫苦家庭,小时候家里穷得很,那就是说他爷爷那段日子。

但事实上,张居正也是夸大其词,因为到他出世,他们家的条件已经明显改善了。

在张诚的努力下,后来张镇凭着游手好闲锻炼出来的健壮体格,谋到了当时江陵辽王府护卫的这么一个职务,多少有点儿向他们家的军事传统回归了。而且这还是一个铁饭碗,张镇一直到死,都是老死在辽王府护卫这个岗位上的。

有人会奇怪,这个游手好闲的张镇怎么突然就改邪归正了呢?怎么这么爱岗敬业,一直老死在工作岗位上,难道他不退休吗?

您还别说,这个谜团的内涵对张居正的影响还真的蛮大的,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等到下一讲里会有一个详细的解释。

张镇一辈子也就那样了,他爹张诚就把张家“青铜时代”的期望寄托到了张镇儿子的身上,希望他能好好读书,至少考个举人什么的。于是,张诚给他的孙子,也就是张居正的爹,取了个名字叫张文明,字治卿,就是想做个文化人,当个公卿大夫什么的。

带着这个理想,这位张文明同学一辈子都很努力读书,结果一辈子也没读出个结果来。直到他的儿子张居正考中了进士,张文明连个举人也没考上,眼看“长江后浪推前浪”,张文明这朵“前浪”最后彻底认输了,他在四十岁的时候完全放弃了科举考试,他终于明白,原来他名字中那个“文治武功、公卿明相”的理想是为他那个天才的儿子准备的。

张居正出世了,张家的“青铜时代”,明朝的“中兴时代”也就来临了。

梦与天才

明朝嘉靖四年(1525)五月初三,这一天张居正出生了。

出生之前,据张居正的儿子张敬修后来写的《文忠公行实》记载,张居正的祖父张镇和他的曾祖父张诚都不约而同地做了一个梦。

祖父张镇做的梦是突然发现家里淌满了水,就问下人,哪里来的水啊?

下人回答说,水是从张少保的地里流来的啊。

少保是太子少保的简称,太子少保是个官职,也是朝廷的宰辅重臣,张家这时候连个举人都没有过,哪来的什么太子少保啊?所以这个梦就是个将来要出宰相的征兆。

曾祖父张诚做的梦就更有意思了,他梦到他们家的大水缸里浮上来一只白乌龟。

请注意,江浙方言里称“鹅”叫“白乌龟”,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儿。张诚梦到的这个“白乌龟”,它就是白颜色的乌龟。

乌龟虽然常见,但白乌龟却是不常见的。乌龟的乌就是黑的意思嘛,这白乌龟简直就是黑白配!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乌龟?说老实话,反正我是没见过。就算稀有品种,我也只见过绿毛龟。

我们知道中国古人有个习惯,就是喜欢把稀有颜色的动物当作祥瑞,一般要改朝换代什么的,就会有人献个白乌龟、红喜鹊什么的,也不知道是不是染的颜色。

但梦到白乌龟,就说明这是祥瑞出现了。于是,张诚那个要建立张家青铜时代的愿望又萌生了,他就取这个白乌龟的谐音,为张居正取了个名字叫“白圭”,这个“圭”就是玉的意思。

所以,一直到十二岁之前,张居正都不叫张居正,他叫张白圭。